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2/07 19:13:12瀏覽7668|回應10|推薦104 | |
許多人認為巴哈是最偉大的作曲家,我們見識過平均律的完美均衡,賦格藝術的數理性,無伴奏大提琴的深沉,馬太受難曲的崇高宗教情感,這樣看來巴哈好像是一個超凡入聖的人物。 但事情絕非如此,因為在現實世界的巴哈,有老婆和很多小孩要養,所以念茲在茲的常常是提高收入,或是找尋更好的工作,所以我們也能看到活躍在婚喪喜慶的巴哈,或是阿諛奉承的巴哈... 在1730年代,當時巴哈擔任萊比錫托馬斯教堂的音樂指導,社會地位和收入還算不錯,但他與高層不合,主要是因為這些人不重視音樂,又加給他一些原不屬於他的工作,所以他想要成為宮廷作曲家,好抬高自己身價,來和這些高層人士對抗。 當時的德國還未統一,在德勒斯登的薩克森宮廷在各邦國中聲望很高,也標榜文化藝術,所以巴哈就在1733年先寫了一首小彌撒曲獻給薩克森宮廷,想證明自己有能力可擔任宮廷作曲家,這是他的力作,後來成為「b小調彌撒曲」的一部分,只是等了一陣子還是沒有佳音~同年巴哈又寫了兩首慶典清唱劇,分別祝賀選帝侯王妃(作品編號BWV214)、太子生日快樂(BWV213),「清唱劇」是一種沒有佈景的小型神劇或歌劇。而在隔年選帝侯奧古斯都三世登基周年,巴哈又為他寫了一首清唱劇(BWV215),這些清唱劇歌詞歌功頌德,甚至到了有些肉麻的程度了...
薩克森選帝侯王妃Maria Josepha of Austria 而在同年底,巴哈為自己的教堂寫作「聖誕神劇」,這作品是由六部清唱劇組成的,從聖誕節(12月25日)開始,用六天,每天一部演到隔年主顯節(1月6日),可說規模龐大,巴哈為了應急,把前述的這三首慶典清唱劇改編,用同樣的旋律但換上新的歌詞,成為聖誕神劇的一部分,這樣可以使自己少作些曲子。但~這些清唱劇不是一年內才寫的嗎?如今換了歌詞馬上出現在另一部作品裡,難道不會讓人覺得巴哈是想偷懶?~而且那些歌功頌德的音樂,是否適合用來頌讚聖誕呢? 但顯然巴哈不在意這些,有人說這是因為他對現在的職位失去熱情,所以不願再為教堂花心力寫一堆新曲,而聖誕神劇雖然名列巴哈最大的宗教音樂創作之一,地位卻始終比不上「b小調彌撒曲」或「馬太受難曲」,主要就是因為有些曲子是改編自世俗慶典,其實對巴哈來說世俗與宗教音樂並無太大差異,所有的音樂都是頌讚神的,歡欣鼓舞的曲子可用在祝賀上,當然也可用在聖誕上,而且也經過他精心改編過了,若是要聽巴哈的慶典式音樂,「聖誕神劇」可說是集大成之作。 「聖誕神劇」前三部清唱劇當時是從12月25日聖誕節,一連三天演出到12月27日的,三部分別是描寫耶穌誕生,在牧羊人前天使出現,以及牧羊人看到耶穌降生的喜悅。在陣容方面也和幾年前完成的「馬太受難曲」一樣有個福音史家,來講述聖經的故事,維持戲劇的進行,詠嘆調則是表現這些事情的感受,「聖詠曲」的旋律則是取自新教的聖歌,旋律簡單好唱,教徒們也熟悉,巴哈將之配上不同的歌詞與自己寫作的和聲,可以表現各種場景和情感。 而「聖誕神劇」雖然有不少曲子是改編的,但結構完全沒有鬆懈,例如第一部的開始那曲,原曲是BWV214清唱劇的第一曲,而BWV214的最後一曲,竟然又成為第三部的開始那曲,BWV214的中間那曲,剛好也成為第二部的中間那曲,這種對稱性暗示我們:聖誕神劇前三部根本是一個構想出來的啦~ 以上影片是由指揮大師瑞霖(Helmuth Rilling)指揮Orchester der Bachakademie Krakau的演奏,雖然音質普普,但非常精彩,每位獨唱者不僅在音樂方面做到稱職,連表情都有到位,對樂器與合唱的處理也很獨到,歌詞翻譯部分謝謝台北愛樂合唱團提供。第一曲是「歡騰吧!輕快的歌唱吧!」(1:30),D大調,四聲部合唱,最特殊的是樂器編制用了三支小號,合奏時相當燦爛華麗,他在慶典式的合唱音樂通常都用這種編制,表現耶穌將降生的歡欣鼓舞氣氛,在定音鼓獨奏後,首先合唱團高呼:「歡騰吧!輕快的歌唱吧!」(2:13),然後有個節奏型很重要(下圖方框內),未來還會出現,讓他的作品有統一感,歌詞是唱著:「起來讚美這大好的日子, 要頌揚上主在這天的作為!」(2:26):
然後是「驅散所有軟弱及哀傷」的段落(2:36),各聲部開始輪流驅散晦氣,之後再歡呼一遍(3:26)。曲子的中段是下降音階,以「與榮耀的詩班一起敬拜上主」為主題的賦格風樂曲(4:30),這次是大家輪流稱讚上主,中間有一支小號用弱音的間奏很特別(5:12),最後以「讚美上主的聖名!」結束,又從最前面開始重覆(5:56)。 原曲是清唱劇BWV214第一曲,歌詞其實沒甚麼啦~就是鼓號齊鳴...讚美薩克森王妃萬歲啦~~ 第二曲來自路加福音(9:07),是福音史家(男高音)唱的宣敘調,說當時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恰好薩克森選帝侯也叫做奧古斯都)頒布命令,要大家登記戶口,有個昔日國王大衛的宗族約瑟,帶著訂婚已懷有身孕的的馬利亞,從拿撒勒到大衛的城伯利恆來,她的產期到了,這段最有趣的是伯利恆的「恆」字,停在主調b小調的導音升a上面(9:48),有種不得不留在這裡的感覺。。 第三曲又是宣敘調(10:29),由女低音所唱,說:「我親愛的新郎,大衛家族的希望,如今為拯救世人而誕生了,雅各之星在閃耀著,光芒如此燦爛。」這好像是馬利亞對丈夫約瑟說的話,因為她知道自己將要產下的是未來的救世主:耶穌基督,但也可以當成是世人對耶穌將出生的期待,因為聖經裡常常是以「新郎」來稱呼耶穌的,這是為了要表達他對世人的愛,和我們對他的愛。有沒覺得閃耀(scheinen,11:02)這個字特別明顯呢? 第四曲是詠嘆調(11:31),也是由女低音所唱,歌詞是: 錫安啊,要誠心預備你自己,迎接那即將到來,最崇高美好的良人! 這裡歌詞裡的新郎就是說耶穌,但這樣歡欣的歌詞怎會用c小調呢?而且伴奏的柔音管部分充滿六個十六分音符的節奏(11:42),在小調裡聽來有些傷感,似乎在風雨飄搖之境,因為耶穌出生雖為世人所喜,但卻為國王所忌,怕這人將來會奪走他的王位,所以將要施以迫害,可是唱的人反而很鎮定,至少前半段都沒出現那麼多十六分音符,直到後來「趕快以真誠的愛去迎接新郎的到來!」(14:34)這段才讓自己也進入六個十六分音符的節奏,曲子也開始轉為光明的C大調,巴哈在調的布局上是很精密的,只是這首是返始詠嘆調,最後仍返回剛開始以c小調結束。 有人覺得這曲子歌詞與音樂不太相配,這也很正常,因為原曲是奉承選帝侯太子所寫的清唱劇BWV213第九曲,歌詞是把太子比喻成希臘神話的英雄,讚美他選擇了德行而不選擇享樂,與什麼迎接新郎好像風馬牛不相及耶......但在經過巴哈改編後,反而有了更深刻的神學和預言的意涵,這其實是聖誕神劇最有意思的地方,多層次的深度也讓全劇永遠充滿了新鮮感。
薩克森選帝侯太子 第五曲是聖詠曲(16:51),唱出著名的聖歌,相同的旋律用在馬太受難曲裡很多次,主要都是感嘆耶穌的受難,但這裡卻是歡欣迎接耶穌的降臨,但巴哈就是巴哈,同樣的旋律經他配過不同的和聲後,氣氛可以一百八十度大轉變,但第二段(17:25)也是呼喊耶穌的:喔,耶穌!求你照亮我的心! 第六曲是宣敘調(18:05),只是很簡短的講客棧沒有房間給約瑟和馬利亞住,馬利亞只好在馬槽裡產下了耶穌。這短短的宣敘調引來了第七曲的感嘆,這曲的編制特別,是由合唱的女高音聲部和男低音獨唱者搭配。 先是一把雙簧管奏出有點可憐的旋律,柔音管又跟進,最後大提琴也跟進,首先女低音唱:「祂以卑微的模樣來到世上」(18:59),這是說救世主耶穌,出生卻只能睡馬槽,滿委屈的...男低音則唱:「誰能充分數算救世主賜予世人的愛?」女高音又唱:「因祂憐憫我們」(19:30),後來男低音宣布:「上帝之子(耶穌)已降臨世間,救贖乃是他的旨意」(20:23),因為他是來救世的。最後女高音用希臘文唱:「上主,請垂憐我們。(21:06)」,正是由開頭那可憐的旋律伴奏的。 第八曲是我全劇最喜歡的詠嘆調(21:40),又轉回了全劇剛開始的D大調,也加入了一支小號,常用華麗的音階助奏,剛剛那首曲子的男低音有力的頌讚了耶穌,稱他是「至高上帝,全能君王」,這稱號唱了好幾次,中間的屬七和弦部分是值得一聽的(22:44),使樂曲向著更廣闊的天地飛翔,若把這曲子當作巴哈寫的軍樂,應該也沒什麼問題,稱頌著功勳卓著,戰勝邪惡與淫亂,後來到了中段「祢守護了全世界,並使它威嚴浩瀚,卻必須睡在這又冷又硬的馬槽裡。(23:21)」 氣勢有點收斂,原因無他,因為感慨如此強大的君王,卻要生在這樣一個破舊的馬槽裡...這裡卻仍然是大調(A大調),威勢猶在,後來轉到D大調回到開頭再重複一次結束。 若說這曲子有點肉麻,那也不奇怪,原曲是清唱劇BWV214的第七曲,可以想見又是首誇讚王妃的詠嘆調,說她多有婦德,說她使世界圓滿.........等等。 第九曲是聖詠曲(26:05),也是第一部的終曲,曲調是來自馬丁路德所寫的聖詠「我從高高的天上來」,用在這裡相當合適,巴哈很喜歡這曲調,晚年還為此寫了一首有名的卡農變奏曲,這裡將每個樂句拆開,中間有三支小號的間奏,相當華麗,像是人們相互祝賀耶穌的誕生,歌詞是: 喔!親愛的耶穌、神聖的嬰孩, 請你在我心中為你自己打造一個純潔柔軟的床, 使你得以安睡在我心, 並讓我永遠不會忘記你!
第二部開始(27:42,接上曲,編號為第十曲)不是清唱劇傳統的合唱,而是一首西西里舞曲節奏的田園曲,其實就是耶穌聖嬰的搖籃曲,調性也轉到G大調,除了兩支長笛外,還有兩支柔音管與兩支獵管(oboe da caccia),在巴哈那時代田園曲通常是用來描寫基督誕生的,大家應該記得韓德爾的彌賽亞第一部也有一首這樣的曲子吧!看手稿剛開始,並沒有長笛聲部:
事實上長笛聲部應該是後面才加上去的,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幫弦樂潤色,剛開始的節奏動機聽來就像搖籃在搖(27:42),後來柔音管和獵管才加入奏出第二個旋律(28:22),但仍帶有這個節奏。然後小提琴與柔音管就開始了對話,然後兩者合在一起展開合奏(29:11),之後又分開,那搖曳的節奏遍布全曲,應該說每一個小節都有,讓人聯想小耶穌在搖籃裡的情景。由於柔音管與獵管各兩支的特殊編制,加上音符間像是在談論,有人說是代表了那些看到耶穌,並輪流守夜的牧羊人。 第十一曲是福音史家描寫天使顯現神的榮光(32:46),那些牧羊人看到都很驚惶,可聽聽曲子最後,低音那些像逃走般的音階(33:12)。第十二曲是聖詠曲(33:30),旋律是十七世紀約翰‧李斯特所作的聖詠「醒來吧!我脆弱的靈魂」,歌詞是: 晨星燦爛光明四射,諸天充滿光輝!牧羊人啊,不要害怕,因為天使們說,這位小小嬰兒將會成為你們的安慰和喜樂,祂將會擊敗魔鬼撒旦(注意撒旦這裡令人不太舒服的和聲效果,34:13),並為我們帶來平安!
巴哈這曲子的手稿,最右邊有巴哈寫的撒旦(Satan)字樣 第十三曲福音使者提到天使(34:32),天使要大家別害怕,說有個大好&大喜的消息告訴大家,那就是基督已經誕生了!其中「大(grosse),34:48」這個是用整首曲子最高的音去強調的。第十四曲還是宣敘調(35:22),這是男低音唱的,說神其實在很久以前就有預言耶穌要降生,牧羊人的祖先很久以前就聽過這預言,如今這牧羊人也會是第一個知道這預言實現的人。 第十五曲是詠嘆調(36:08),卻是男高音唱的,由長笛助奏,要牧羊人快點,別再逗留,趕快去看聖嬰,踏著輕快的三拍子腳步,有許多花腔,通常在男高音唱出後長笛就跟著模仿,相當華麗,尤其是在中段(38:00)「帶著喜樂,心靈得到潔淨」中潔淨(labe)和「帶著喜樂」(freude)的部分,這也是聖誕神劇裡少數非返始詠嘆調的曲子。 原曲同樣是出自清唱劇BWV214,可想見又是首奉承王妃的曲子,是叫學藝女神招喚她的姊妹謬斯女神來幫王妃祝壽,看來巴哈奉承的真有點太過了,連希臘神話都搬出來了... 第十六曲是福音史家說會有一個嬰兒(39:55),用布包著,躺在馬槽裡,這裡的「馬槽」是用增四度音程(40:07),大概是要表達那種屈辱,然後就引發了第十七曲聖詠的嘆息(40:20),這用的旋律是來自聖詠「我從高高的天上來」,與第九曲差別不大。 第十八曲是男低音的宣敘調,要大家去搖籃旁邊對聖嬰唱搖籃曲(41:02),這曲子寫法很有趣,尤其低音區那一大堆的十六分音符六連音(41:23):
第十九曲應該是全劇最長的詠嘆調(41:56),當然也是返始詠嘆調形式,巴哈再次用屬七和絃將音樂擴展,將這首搖籃曲延伸的相當長,柔音管與小提琴的齊奏溫馨,成為很有聖誕氣氛的曲子,女低音唱著:「睡吧,我所愛的,安歇吧! 醒來之後,請看顧我們的一切(42:52)」。中段「使你的心懷得到釋放」(labe)和讓我們心中充滿喜樂(erfreuen)的部分(45:55)都寫成了花腔,有沒覺得和第十五曲有相關呢? 第二十曲福音史家說天使和天軍出現了(51:28),頌讚著神,接下來第二十一曲是全劇數一數二的大規模合唱曲,與前面那大規模的詠嘆調成為很好的對比。剛開始合唱女高音聲部就唱出了「願榮耀歸於上帝」(51:42),這算是全曲的主題,之後就以賦格風發展,男高音及男低音聲部剛開始與主題就配在一起,讓人有第二個賦格主題的聯想,好像這將是雙重賦格曲:
但其實不是,巴哈只是很自由的處理這兩個主題,中間「祂所喜愛的人」這段出現了一個新主題(52:47),形成另一首賦格曲,後來「願榮耀歸於上帝」的主題再現(53:25),也展開新的賦格風樂段,最後「祂所喜愛的人」的主題又出現了(53:50),但沒什麼發展,就結束了全曲,這是我見過巴哈形式最複雜的合唱曲之一,而且速度還標明急板,無論在技巧或華麗度上面都很引人注目。 第二十二曲是男低音要大家加入歡欣合唱的行列(54:07),然後就開展第二十三曲聖詠合唱,也是第二部的終曲(54:27),旋律同樣是來自聖詠「我從高高的天上來」,中間並伴有第二部剛開始田園曲四支雙簧管奏出的第二個旋律(54:34),在這裡又再現了,歌詞是: 我們與天軍同聲歡唱, 歌頌上主的大能、榮耀與尊貴, 喔!我們引頸期盼的貴賓, 如今終於降臨!
第三部開始的曲子(第二十四曲)又出現了全劇第一曲的節奏型(55:58,上圖圓圈內),方塊內也有另一個重要的三十二分音符節奏,其他編制與調性都相同,算是姐妹作,這很正常,因為這兩者原曲就是清唱劇BWV214的第一曲和最後一曲,也都是讚美王妃的,差別在這曲子短的多,我們看歌詞就知道了: 「天上的主啊,請聽我們囁嚅之聲(56:16),讓我們軟弱的歌聲能在祢面前得祢的喜悅,當錫安用詩篇歌頌你的時候!請聽我們全心全意的讚美(57:08),我們尊崇祢, 因為我們的救贖就要顯現。」 歌詞的前三句「天上的主啊,請聽我們囁嚅之聲」,與「讓我們軟弱的歌聲能在祢面前得祢的喜悅」,「當錫安用詩篇歌頌你的時候!」是分別用三條不同的旋律開始的,然後又合在一起。後三句「請聽我們全心全意的讚美」,與「我們尊崇祢」, 「因為我們的救贖就要顯現」也是用相同的方法寫的,長度當然大幅縮減,這種是同時用多聲部音樂展示歌詞的手法,也證明了巴哈寫曲子的方式真是變化多端。 第二十五曲福音史家描述牧羊人在天使離去後(57:48),就接到第二十六曲描寫牧羊人的情景,他們說:「我們進伯利恆城去,看主所告訴我們那已經發生的事(57:57)。」我們可以看開頭,高音的長笛和小提琴好像在上上下下奔跑,數字低音的音階也上上下下,但剛好和長笛相反,而男高音與女高音唱的旋律動態是往上,也和女中音和男低音的動態相反,我想這應該是要表現出牧羊人從四面八方湧過來的情景:
第二十七曲男低音接著唱要牧羊人們快去看耶穌(58:40),以色列的百姓將被安慰和拯救,然後就合唱第二十八曲的聖詠(59:24),曲調來自馬丁路德所作的:「接受讚美吧,耶穌基督」。這裡是讚美神的偉大與愛,永遠感謝讚美祂,但最後又用希臘文唱「求主垂憐」(59:56,Kyrieleis!),和聲與旋律純淨的像回到十六世紀。 第二十九曲是男女二重唱(1:00:11),但不是談情說愛啦,才怪~這曲子原曲(清唱劇BWV213第十一曲)不就是談戀愛嗎?歌詞說選帝侯太子像希臘神話英雄海克力士一樣,離棄享樂後選擇了美德,然後與「美德」像戀人一樣相愛到永遠...是沒錯...但這裡改編了,用男女二重唱來稱讚神的慈愛與憐憫,安慰了我們,使我們得到自由,這裡三十二分音符節奏的旋律形非常重要(1:00:36),與第二十四曲裡方框的節奏相同,這是明亮的三拍子樂曲,腳步從容,到了「祢豐盛的恩典與慈愛,祢那奇妙的祝福,使天父上帝的真理永遠如新」這段(1:03:03),有沒聽到低音部的顫動呢? 第三十曲是比較長的宣敘調(1:07:25),福音史家說牧羊人看到了約瑟,瑪利亞和躺在馬槽內的耶穌,他們又把這一切告訴別人,大家都很驚訝,但瑪利亞卻把這一切都牢記在心裡反覆思想,注意唱到瑪利亞時的半音變化巧妙的勾勒出歌詞中「但」這個字的意境(1:08:23)。第三十一曲詠嘆調(1:08:53)看手稿原本巴哈又要改編另一首過去清唱劇的曲子,但打消念頭全部劃掉,改作一首全新的曲子,由獨奏小提琴伴奏,就巴哈的手稿看來,他非常認真寫而考慮再三,塗改之處甚多:
這在聖誕神劇中是少見的,另外它也不是返始詠嘆調,譜面上強弱指示變化很多,表情豐富,這也成為全劇的中心曲目,由女低音演唱,歌詞是: 因你的信心(1:09:42),讓這受祝福的奇蹟深植在我心中! 讓這神聖的奇蹟(1:11:21),成為你那軟弱信心的力量,直到永遠。 巴哈在這兩段的中間(1:10:58),把原本的b小調轉到遠系a小調,用的只是一個模進的樂句,然後在第二段又慢慢把a小調轉回b小調(1:11:21),這次中間就有點掙扎,好像是為了描述那軟弱信心的力量,這是非常深邃的段落,最後再把第一段稍加變化後結束(1:12:23)。
第三十四曲福音史家唱說牧羊人為他們看見聽見的事讚美上帝(1:15:39),因為所發生的事與天使所告訴他們的相符,其中「讚美」這個詞用最高音強調(1:15:43)。第三十五曲是第三部的終曲(1:16:02),旋律是來自一五九三年德勒斯登聖詠「我們基督徒」,旋律一樣簡單,但低音部翻滾洶湧,是為了表達眾人興奮的感覺吧。巴哈為了讓簡單的聖詠曲有各種表情,很愛在低音部「動手腳」,這是很妙的設計,沒辦法高音聲部要唱聖詠旋律動不得啊...歌詞是: 要歡欣快樂,因為救贖已隨著道成肉身的人子降臨了。 然後將第二十四曲反覆一遍(1:16:50),回到第三部的開頭,用大合唱歡欣鼓舞的結束,預告耶穌將接替祖先大衛王,成為未來的君王,把平安和喜樂帶來世間。
這次台北愛樂合唱團與國台交,正是邀請這影片裡的大師瑞霖(Helmuth Rilling)指揮聖誕神劇的前三部,巴哈的作曲可說千變萬化,「聖誕神劇」由於是比較慶典式的曲子,花樣更是琳瑯滿目,展現多聲部音樂的各種可能性,對聽慣單一主旋律的現代人來說很新鮮,只是在歡欣與華麗之中,有些細緻的地方很容易忽略錯過,希望這文能對大家有幫助,另外這樣看下來會覺得「聖誕神劇」的戲劇性不是很強,表達對耶穌降生歡天喜地的氣氛其實才是主要,而以其作曲的背景和內容來看,這說不定是巴哈最有趣的作品呢。 文/總譜註解:夏爾克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