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4/03/29 21:50:43瀏覽2671|回應3|推薦60 | |
雖然合唱曲「黑格蘭」(Helgoland,1893年)是大作曲家布魯克納最後完成的作品,也是他唯一的戲劇性音樂,卻常常被現代人忽略,其原因不是曲子不好,而是歌詞的內容太「扯」,述說在古代,歐洲北海的黑格蘭島,面臨著羅馬帝國軍艦的入侵,島民(應該是日耳曼人,也就是現代的德國人)向「全能之父」祈禱,希望能獲得幫助,後來「全能之父」招來暴風雨和雷電,將羅馬軍艦全數殲滅。 這情節當然是杜撰的,只是德國人寫來自爽,表現自我優越用的~但由布魯克納來作曲就奇怪了,因為這「全能之父」指的,是日耳曼民族的神,並非布魯克納本人所信仰的「上帝」,難道虔誠羅馬天主教徒的他,竟讚揚信仰異教神的行為嗎?何況被擊敗的,還是「羅馬天主教」的軍隊呢。 安東‧布魯克納 歌詞是首詩,作者名叫 August Silberstein,是一位日耳曼人優越主義(或是德國民族主義)詩人,布魯克納與他是好朋友,兩人之前還合作過「日耳曼進行曲」(聽名字就知道了,非常典型),但這詩人所寫的詩常有誇大之處,且對德國民族主義過於狂熱,「黑格蘭」就是一個例子,然而對文學不甚熟悉的布魯克納,很佩服他的才華,進而拿他的詩來譜曲,由此可見,在他心中多少是同情德國民族主義的,事實上,這些人多半是他的支持者或朋友,後來希特勒崇奉布魯克納,是否也是嗅到了這個味道? 但布魯克納絶非德國民族主義者,他只是因為長期受到漠視,對別人的支持特別感動,想要有所回報而已。「黑格蘭」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那時他體力已很衰弱,還冒著第九號交響曲不能完成的風險(結果還真的沒完成),傾力為這首荒謬的詩作曲,從他原先想賦予的標題「交響的合唱」看起來,本曲與第九號交響曲不無關係,絶對是他充滿野心與自信的作品。 首演大獲成功,連蒞臨欣賞的奧匈帝國皇帝都熱烈喝采,還把布魯克納叫到座前褒揚,這是難得的殊榮,也是他生涯的一大勝利,但聽過此曲的人無不覺得驚訝:我想現代人聽到也是一樣~他使用純男聲合唱,分為四部,高音與低音各兩部,結果是缺乏中音聲部,高音又很高,低音也很低,音響不夠豐滿,旋律更是一堆險峻的半音,非常詭異難唱,完全是走極端。所以這曲子並不優美,那種大膽使用男聲合唱的方式,太過陽剛了,甚至有狂熱的侵略性,有人說在其中聽到了納粹軍隊的閃擊戰,我覺得也不意外~ 至於那很「扯」的歌詞,就不全部介紹了,因為知道反而有害曲子的價值,只說個大概。看以下影片,一開始男聲合唱就強力唱著「黑格蘭島在北海邊緣,是狂風暴雨之處」,那劇烈的音樂非常寫實。0:57開始平靜下來,合唱描述日耳曼島民即將面臨羅馬的軍隊攻擊,一片悲慘恐懼。沒多久音樂就激動起來,島民開始向上天熱忱祈禱(3:28),這裡的轉調十分唐突,聽來很詭異。隨著長笛吹出漂浮的音響(3:58),島民念著祈禱文,要住在雷電與暴風雨之上的日耳曼神保佑他們,打敗羅馬軍隊。 隨著像電影配樂的節奏響起(5:58),島民開始詛咒羅馬軍隊被雷電擊滅,並開始呼喊全能的神(6:23),不知為什麼,我每次聽到這都有種原始民族迷信的感覺(當時的日耳曼人還是野蠻民族),但這正是此曲魅力之所在。 7:49開始,合唱又描述猛烈的風浪,造成了船頭破裂、風帆飛走,弦樂劇烈的奏著半音階,伴隨著小號的高鳴,雷神出場了(8:39),他將毀滅這些來犯的羅馬船艦... 至此,日耳曼人已確定獲得勝利,進行了野蠻人的宴會(10:28),獻祭開始,銅管齊鳴,合唱則進行多聲部的錯綜複雜處理,氣氛極陽剛而殘酷~聽那一大堆必須用假音才能唱的極高音,真為歌手們捏一把冷汗,很怕他們破音...這樣的唱法會不會太狂熱了?曲子就在他們頌揚黑格蘭獲得自由而結束,羅馬人則是陰溝翻船,葬身魚腹了~不過總比被蠻族抓去獻祭好吧?... 聽完後覺得,要不是這曲子如此難唱,應該會成為納粹黨的最愛~而至今它仍然是獨一無二,無論在作曲手法與意境上皆然,也算是西方音樂的奇觀。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