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9/19 16:43:13瀏覽367|回應0|推薦0 | |
20170917 庭園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法友:如子、宏子、築子、珍子、香子、英子、嶂子,及導讀人玉子與豐子 慧學讀本:《內觀禪修次第》,<第三章啟動喜樂系統—拆解五大障礙>/ 作者:艾雅·凱瑪
玉子: 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是<拆解五大障礙>的「瞋恚」蓋。「瞋恚」兩字經常連在一起使用,「瞋」是對人事物的不順眼、不高興,就馬上發脾氣,表現於外;「恚」是自己生悶氣,把對人事的不順眼、不高興,就放在心裡鑽牛角尖,以致產生心理病態。有的人容易發脾氣,但發過了,就算了;而「恚」就不同了,把氣悶在心裡,這是比「瞋」還痛苦,而且往往事過境遷之後,常是愈想愈不甘心,致使內心醞釀了種種不善意業。所以,有說「瞋恚」心是造地獄苦報的業因。而且,瞋恚心對日常生活或禪修會產生不良的影響,佛典中提到「瞋恚」有十一種過患:1、無法安眠(而且難以入睡) 2、醒來不安樂 3、會見惡夢 4、不為人所愛樂 5、不為非人所愛樂 6、諸天不護,惡鬼糾纏 7、易遭暴力與危險 8、容貌醜陋,健康不良 9、臨中迷惘 10、內心動亂,平靜不易 11、投生惡趣。 因瞋恚的過患是受地獄苦的業因;又一個沒有能力愛自己的人,也沒又能力對別人散發慈心、愛心。所以,我們在每次禪修前,要先對自己及一切眾生散發慈心。書中提到假如無法對自己散發慈心,可由兩種方式作練習: 一、觀想我們最愛的人,並對他散發慈心(希望他快樂),然後再把慈心(散發慈心時的心識狀態)回饋(轉移迴施)給自己。 二、回憶以前我們所作的善業。透過回憶,將過去的善意帶回當下,重新回味那些善行,覺得自己也是很不錯的。 另外,在佛典中也提到修慈心禪時的所緣對象可有親疏之次第性的練習,由近親到遠親慢慢地擴散慈心:自己→恭敬之人→親愛之人→中性人→怨恨之人……,直到法界有緣、無緣一切眾生。慈心禪散發慈心的方法,可意念這四願:一、願某某 平安,沒有危難。二、願某某 平靜,沒有心苦。三、願某某 健康,沒有身苦。四、願某某 善自珍重,保持快樂。並於,每次禪坐結束作這樣的發願:「願修行帶來觀智,體悟實相,徹底覺悟宇宙人生的智慧,入清淨無染心。」 關於慈心觀或慈悲觀,可延伸閱讀 <向眾生,以慈悲> 及 <坐中,慈心觀> 及 <坐中,悲心觀>。
築子: 用慈悲觀的方法可以對治瞋恚。既然瞋恚有十一種過患,相對的慈悲觀也就可以產生相對應的十一種好處(勝利),更深入了解過患和勝利是會讓人更想趣入禪修的。 五蓋的去除是進入禪支的前方便之一,五蓋會障礙五禪支的生起;其中,瞋恚蓋是障礙喜禪支生起,因此具瞋恚的心行是無法進入禪定的。 佛典中以病者來譬喻瞋恚,若病中的人,身歷痛苦,無法嚐到美味;也有另一譬喻是以滾燙的水來譬喻瞋恚,若滾燙的水面是無法看清自己。 瞋恚的對象可分為人和事兩種。若對人方面的瞋恚之對治法,除了慈悲觀的方法外,也可以是於平常就練習思維著:「累劫以來(自己與眾生的生緣故),視男的為己父親,視女的為己母親。」這是從思維上把「怨敵」想轉為「親屬」想。另外,也可以是「自他(互)換」的悲憫心之練習。若對事方面的瞋恚之對治法,就從理論上的思維修著手,如諸行無常,從空觀、假觀到中觀。
豐子: 瞋恚的情緒,是一種自傷(自我傷害)。其起因是忘了守護寶貴的「真我」,使心隨外境流轉,而讓自己受到傷害。當謹記:當下身心苦惱,未來招感惡緣。對治之道,跟大家分享「三字訣」: 1、止,當下停止衝動是第一步。 2、舉,舉起正知,以正見調伏自心。 3、捨,捨瞋恚心,重新回歸本來的清淨心。
香子: 瞋恚蓋,是一種遭遇到不順心的情况而升起的憤怒,隨之帶來苦的感受。也會因此產生種種不善意,因此瞋恚蓋可以覆蓋、障礙我們去開發智慧,進程的影響是讓禪定無法發起,遠程的影響是讓我們無法解脱自在。書中說對治它的方法,就是修慈悲心。我們走在解脱道上,要不斷地累積善根福德因緣,除了行慈悲,亦要無放逸行;先以慈悲心善待自己、觀照自己,才能善待别人,繼之再以寬廣心胸善待一切衆生。一直這樣自勉:不論在禪修中或在日常行住坐臥都須時時自我觀照。
珍子: 瞋恚往往來自「我是……,我能……,我慢」,也就是對自我能力、身分、地位等的執著,當在不能順心悅意的情況下,所展現的一種「心苦」。心的苦,是心依於貪瞋癡習性反應所造成的。根本的解決之道,當然是熄滅貪瞋癡。而在我們尚未證得三果之前,如何少分少分的減少瞋恚在禪修期間與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困擾呢?在平時,我們聽經聞法,思維法義,明白緣起與業果的基本道理,再加上不間斷的內觀禪修;在面對不可意境時,就可以安忍;面對不可理喻的人時,也可以同情他、諒解他。想想,若所有發生在他身上的因緣都發生在我身上,我不就是那個令人討厭的他嗎?除了同情他,我們也可以祝福他,希望他也有因緣能學佛修行而改變自己的言行,也改變自己的生命。這樣做也可以說是慈心的練習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內觀的練習。如果我們,對於瞋恚反應前的身體上的不愉悅感受,具有敏銳的覺知力,也就能在刺激與習性反應之間,留下足夠的「轉化」空間。如果空間越來越大,就表示習性反應的力道越來越弱了。慢慢的,有一天,我們也可以只是看著瞋恚在心中生起,持續,然後滅去。就這樣隨緣消舊業,而不隨它起舞了。當然,如果我們平常都不修習瞋恚的對治法,對境時又不想火燒功德林,那麼,心上一把刀,忍吧!
宏子: 瞋恚心一起,不但傷了自己,亦傷了他人。生氣鬱悶,血液起化學作用,產生了大量毒素,如自身中毒喔!所以,修行者的善待自己,不是大餐一頓,當然唱歌、欣賞大自然,亦不錯;但,如果有找到源頭──心地法門,那更好。只要直接內觀,依緣起法則,了解因緣生滅,看清一切,置心一處,放鬆,就可以讓心沉澱下來,身體也才會慢慢修復、解毒。如此心地上的練習,即是善待自己的要義,不是嗎?
豐子: 緣起的世界,雖無常,但也充滿無限的機會。唱歌而不放逸,賞景而不入迷。所見所聞,皆可成悟道之機。歷緣對境,無非是般若之緣。內觀,即是生活;生活,不離內觀。
如子: 瞋恚似黑風,無所不在。雖是歷緣對境似由外生,但反觀內省,貪瞋癡三根相連也是內賊使然。加強慈悲觀對治外賊,放下貪瞋癡慢疑以銷融內賊。平日無事蒲團安坐是訓練「觀察者」的功夫。一但轉成「經歷者」時即是真槍實彈的實修者,這時候修行才正開始。所以,歷緣對境,面對生活的逆拂處,逆增上緣方是修行者的真正善緣。話說回來,「文王一怒安天下」,護法亦有怒目金剛相,這時似乎瞋恚已不是為己,而是順應時節因緣「生其心」卻不擾亂自心,處事有時還需有正義之怒,慈悲之瞋吧。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