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心之善行
2023/01/27 19:28:39瀏覽285|回應0|推薦2

慧學讀本:

1.一行禪師著,《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年,二版)

2.葛印卡老(Satya.Narayan.Goenka講,《四念住開示集要》(台中市:財團法人台灣內觀禪修基金會,2013年3月第二版)

 

摘記文本關鍵文句及加註,與您同參共勉:

 

一、〈一把珍貴的泥土〉這一則文章,主要是提出一念的「供養心意」之可貴。

一天,佛陀在一個貧窮的村莊裡乞食時,遇到一些小童在污呢路上嬉戲。他們正在用泥沙堆砌著一個城鎮,內裡有城牆、創庫、住宅、甚至河流。他們看見佛陀和比丘行近時,一個小童對其他的說:「佛陀和比丘路過我們的城鎮,我們不是應該給他們供養嗎?」其他的小童都覺得這個主意很她,但卻說:「但我們只是小童,有什麼可以供養佛陀?」提出供養的孩子答道:「聽著吧,朋友,我們的泥沙倉庫裡不是存著很多米糧嗎?我們可以拿一些來供養佛陀。」其他的孩子都高興得拍手叫好。他們從泥沙倉裡掘起了一把泥土,充當他們的米糧,把它放在一塊樹葉上。想出這個主意的孩子跪在地上。小童說:「我們城鎮裡的人,現在敬上倉庫的米食,希望你會接納。」佛陀微笑。他在小童的頭上輕輕拍拍,說道:「小孩子,謝謝你們給我們供養這珍貴的米。你們真有心思。」佛陀轉過來對阿難陀說:「阿難陀,請你收下這些供養。回到精舍明,用一點水與它拌勻,抹在我房子的泥磚上。」阿難陀接過了那把泥土。

小童請佛陀坐在一棵榕樹下的大石上。阿難陀與眾比丘也圍聚在一起。佛陀給小童說了一個故事:

多世以前,有一個太子名叫衛屍朋他羅,他是一個慈心慷慨的人,經常把自己的財物與貧窮和有需要的人分享。他的妻子嘛達利也是同樣的心量,知道丈夫很歡喜幫助別人,因此對丈夫送那麼多的財物給別人,從來都沒有怨言。他們有一個名叫闍鄰的兒子,和一個名叫訖利屍納吉納的女兒。

在一次饑荒中,衛屍朋他羅太子取得他父王的同意,從倉庫裡分派布與米糧餉饑民。人民的情況非常惡劣,以至倉庫的儲存幾乎發放一空,因此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微言,於是大臣們意圖阻止太子繼續這樣做。首先,大臣們提醒大王,如果太子繼續這樣,國家將會受害,他們透露太子曾送出了一頭宮中的寶象,使大王也為之愕然。最後,他們成功說服大王把他唯一的兒子送到闍夜哇羅的偏遠山區,讓他一嘗艱苦簡樸的生活。

衛屍朋他羅嘛達利、和他們的兩個子女,被放逐了。在往山區的旅途上,他們遇到一個乞丐,太子把自己身上的外衣脫下,送了給他;再遇上別的窮苦人時,嘛達利又把自己的衣服施贈他們。不久之後,闍鄰訖利屍納吉納也將身上的衣服佈施了。一路上,他們一家人都把全部珠寶財物給了有需要的人。未到達山區,他們已什麼都沒有了。最後,太子更將他們乘坐的一車兩馬都施予他人。太子抱著闍鄰嘛達利也把訖利屍納吉納抱起來,毫無怨悔的步行,他們一邊走,一邊哼著歌謠,不覺得有一點的煩惱,心裡消遙自在。到達山上時,衛屍朋他羅嘛達利的雙腳都紅腫流血,幸好他們在坡上找到一間棄置了的房子。他們打掃一番後,便搜集了大堆的枝葉作床,森林裡有足夠的水果野蔬供他們食用。兩個孩子很快便學會搜集食物、用泉水洗衣、播種和園作。太子和妻子一起教孩子們認字寫字,把大塊的樹葉權充紙張,有刺的樹枝作筆。雖然他們生活艱苦,但他們都很滿足地過了三年平靜的生活。

一天,衛屍朋他羅嘛達利在外打摘野果回來,發覺一對兒女被人擄走。他們在附近的村落四處尋找,也沒有他倆的下落。最後,他們帶著疲備和失望回家,只希望孩子們已自行歸來。他們在房子裡見不到孩子,但卻被一個王宮裡派來的官差嚇了一跳。當官差告訴他們闍鄰訖利屍納吉納都平安無恙,在王宮裡與大王一起時,他們都喜出望外。他們查問事情的原很時,官差告訴他們說:「數日前,一個宮中的夫人在市集見到有人在賣孩子。她認出兩個孩子就是太子的一對兒女。於是,她急忙回家告訴她當參謀的丈夫。他立刻到市集告訴那販商把孩子帶到宮中,更保證他會獲取厚酬。大王也認出破衣污臉的孫兒。他發覺自己實在非常掛念你們。大王問道:『你是在那裡找到這兩個孩子的?你把他們賣多少錢?』但販商未及回答,那參謀官便先說:『陛下,女的賣一千兩黃金和一千頭牛。男的賣一百兩黃金和一百隻牛。』當時每人都覺得非常奇怪。大王便問道:『為什麼女的會賣得比男的貴那麼多?』參謀官答道:『你肯定珍惜女的比男的為多。你從來都不責罵公主們的劣行。就是宮中的婢女,你都待她們很好。你只得一個獨子,而你卻把他放逐到虎豹出沒和只得野果作食的山區。你不是很明顯地重女輕男嗎?』大王不禁流淚。『請不要再說下去。我明白你的意思。』大王擁抱著兩個孫兒,並細問他們這幾年來在山上的生活狀況,也下令把兒媳接回城都。」自始,大王十分珍惜兒子,更協助他致力於救援貧苦大眾的工作。

佛陀對小童們笑著說:「衛屍朋他羅太子很高興眾人分享他所有的東西。今天,你們與我分享了你們倉庫裡的米糧。你們使我非常高興。你們如果每天給別人一點點的禮物,也可以令他們很高興的。這些禮物未必要是買回來的。把在田禮摘的一朵花送給你們的父母親,已經會令他們非常高興。一句感謝的說話或一點愛心,也是很珍貴的禮物。一個慈祥的目光或表示關懷的舉動,也可以替別人帶來快樂。每天都給你們的家人和朋友一點禮物吧。我和比丘們要走了,但我永遠都會記著你們今天的供養的。」

 

二、《四念住開示集要》之<四念住概要>


1、四念住,就是練習以智慧安住所緣或正見覺知所緣的「念住」方法,其所緣有四個面向:

1)以「身體」為所緣,如實地觀照身體的實相,經云「就身體觀察身體」,此名:身念住。身念住之所緣含括:入息出息、行住坐臥之身姿勢、生活作息等一切行為、肉體之器官組織、肉體的地水火風之屬性、屍體腐爛過程之九種相狀。

2)以「感受」為所緣,如實地觀照感受的實相,經云「就感受觀察感受」,此名:受念住。受念住的所緣之了別,諸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以及有愛染或無愛染之三受等。

3)以「心(含心所)」為所緣,如實地觀照心的實相,經云「就心觀察心」,此名:心念住。心念住的所緣之了知,諸如:有貪欲或無貪欲、有瞋恚或無瞋恚、有愚痴或無愚痴、有渙散心(掉舉)或有收縮心(昏沉)、有廣大心或無廣大心,具無上心或有上心、專注心或不專注心、解脫心或未解脫心等。

4)以「一切行法」為所緣,如實地觀照諸法的實相,經云「就法觀察法」,此名:法念住。 法念住的所緣之了知與不善行法之對治,諸如:五蓋、五取蘊、十二處、七覺支、四聖諦等。


2、人們對「我」產生非常強烈的執著。修習四念住的目的,是為了探索「我」的領域;此探索大抵有兩個不同的範疇,即:身與心。 身體和感受是相伴隨,所以是一起探索的。若要探索體驗心,則必定在心中要有什麼東西起現:或許是某個強烈的貪愛或瞋恚,或某個念頭;它們生起又滅去,它們不論是什麼,都叫做法dhamma(心之內涵)。所以,心 (citta) 和諸法 (dhamma) 也是伴隨在一起探索的。這個探索的工作必定是落實在親身體驗上,而非侷限在智力的想像的層面上。 


3
、禪修者持續地精勤、覺知、時時徹知無常。一個非常精勤、勤奮的禪修者會燒盡內心的不淨染污;所以,不論是對身體、感受、心、法的觀察都必定要精勤、覺知、時時徹知無常、苦、無我,以遠離或去除對身心世間( Loke)的貪愛和瞋恚。這裡的「 Loke」,意指整個身心的範疇,所有組成「我」的五蘊:色蘊及心的四蘊---識蘊、想蘊、受蘊、行蘊。 


4、因為除非有所感知,否則貪愛和瞋恚不會生起。只有感受愉悅時,貪愛才會生起;只有感受不愉悅時,瞋恚才會生起。如果你沒體驗到感受,你連貪愛或瞋恚生起時都不會知道,也就去除不了它們的。所以,四個念住可以聚焦於感受來修習念住禪修;又因為無常的體驗是落實在自身感受的層面上,因此,當如實觀察感受的生起和滅去之實相,那麼正念或覺知(
sati)必定具足實相智慧,亦即具正知見的覺照力。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