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3/06 20:54:25瀏覽439|回應0|推薦1 | |
慧學讀本: 1.一行禪師著,《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年,二版) 2.性空法師講,《四聖諦與修行的關係;轉法輪經講記》(嘉義市:香光書鄉,民95)
摘記文本關鍵文句,與您同參共勉:
1.〈等待天明〉、〈黃金鋪地〉及〈有誰見過我的母親?〉等三則文章,前二則是關於一個外號「給孤獨長者」的善達多年輕人,在王舍城與佛陀邂逅而聞法,並禮請佛陀前往憍薩羅說法,為舍衛城人民講解覺醒之道;及其回到舍衛城後,立即四處尋找適當的地方,供佛陀與比丘們居住的過程,最後覓得衹陀太子的園林,由於善達多至誠懇切的「黃金鋪地」供養行為,打動了太子,使太子隨喜贊助三分之一的園林,一起成就了「祇園精舍」。第三則是關於佛陀抵舍衛城後的種種說法因緣,及波斯匿王於間接聞法之省思與困惑下而想拜會佛陀。 1) 善達多是一個非常富有的商人,住在波斯匿王統治的憍薩羅國都城舍衛城。善達多不時前往摩揭陀國做買賣,在王舍城時,他會投宿在妻子的兄長家;時,雨季的末期,他正好住在大舅家裡,但這次與往常不同,大舅並沒有為他打點一切,而且似乎忙著指揮家人和僕婢準備著什麼美筵。善達多經詢問知道是為了明天宴請佛陀及怹的弟子比丘們前來受供。 2) 善達多也不知何故,一聽到佛陀的名字,心裡便充滿了歡喜。他心想,或許是前世的宿緣,總覺得自己對佛陀充滿了無限的敬愛。他實在無法等到翌日中午才見佛陀,因此徹夜難眠,輾轉反側等待著天明,想要一大清早先往竹林精舍拜會佛陀。由於難以入眠,只好起身,走出門外,直往竹林去,抵達時,竹葉間剛透露出第一道晨光。他知道自己渴望見到佛陀。就在這時,行禪中的佛陀剛好經過善達多身旁。善達多合掌向佛陀鞠躬頂禮、問候及請教佛陀大道之義;佛陀為他講說瞭解與愛心的重要。善達多感到非常高興,跪在地上請求佛陀接納他為在家弟子,佛陀欣然答應了;他又邀請佛陀和他的比丘弟子們,翌日在他大舅家接受他的供養,因為他在王舍城沒有家宅故。善達多在大舅家裏再次聽聞佛陀的開示,感到無窮的喜悅;第二天,再一次聆聽佛陀說法,心裡就像花兒綻放的感覺一般,他跪在地上說到:「佛陀世尊,憍薩羅國的人民還沒有機會歡迎您和僧伽到那兒為他們講說覺醒之道,懇請您考慮我現在的邀請,前往憍薩羅國住一段時間吧!」幾天後,善達多再次造訪竹林精舍時接獲喜訊,知道佛陀已經決定應他的邀請前往憍薩羅國走一趟。 3) 一個月後,善達多抵達舍衛城,為了佛陀及僧伽來憍薩羅弘法時最理想的安居地點,四處尋訪;之中就屬衹陀太子的園林最適合了,於是前往謁見祇陀太子。善達多作禮之後,坦白表明了來意,欲向太子購買這座園林作為佛陀弘法的道場。祇陀太子回答:「這座園林是我父親波斯匿王送我的禮物,我對它特別喜愛,而且非常執著。你要我割愛的話,除非你把每一寸的地面都鋪上金幣。」祇陀太子如此戲言,當然沒想到眼前這位年輕商人會把他的話當真。善達多說:「我接受你的開價,明天就把金幣運到園林來。」祇陀太子愕然。翌日清早,善達多派遣僕人運送一車又一車的金幣前往園林,並命令他們將所有的地面蓋滿金幣。祇陀太子看見這麼多黃金,他被嚇呆了;他明白這並非一個普通的交易,他反問自己:為何會有人為了買這個園林,肯出如此高的代價?那佛陀和他的僧團必定很不尋常,才會驅使這個商人這麼做。於是,太子請善達多告訴他關於佛陀的事情;善達多提起他的師父佛陀、佛法、僧伽的時候,整個人都變得精神煥發;太子這時已被善達多所述說的佛陀事蹟所打動。祇陀太子見到地上的金幣已鋪滿了三分之二的園林,幫第四車開進來時,他便舉起手把它停住,並對善達多說:「金幣已經足夠了。剩下來的土地,讓我送出來,贊助這美好的計畫吧 !」善達多聽到太子這麼說非常高興,已決定把這裡定名為「祇園精舍」或「祇陀林」,以表示對太子的敬意與感謝。 4) 雨季將至,佛陀決定在祇園精舍安居。一天下午,佛陀接見一個滿面愁容的青年,佛陀事先獲悉這青年的兒子剛於數天前死去,而這幾天都留在目前嚎啕大哭,高聲呼喊:「我的兒子呀,你到哪裡去了?」而且不眠不休、不吃不喝。佛陀告訴他:「愛裡生苦。」青年反駁道:「你錯了,愛並不會帶來痛苦,愛只會帶來喜樂。」佛陀還來不及解釋,這傷心的男子已毅然轉身離去。不久,這事漸漸在舍衛城傳開了,更成了熱門的爭議話題,很多精神領袖也都非議佛陀對愛的看法。當消息傳到波斯匿王耳裡,他便在某天晚餐時對摩利王后說:「那人們稱為佛陀的僧人,其實未必如想像中偉大。」王后不敢多言,因為她知道大王還未親會佛陀。 5) 翌日早晨,王后囑咐一位婆羅門的朋友摩利佳迦,去向佛陀詢問「愛裡生苦」此事,並請怹解釋。佛陀回答:「我最近聽說在舍衛城有一個婦人的母親逝世,她因悲傷過度導致精神失常,到處問人:『有誰見過我的母親?』我又聽說有一對年輕戀人,因女方的父母強迫她嫁給別人,而雙雙自殺。這兩件事情已經足以證明痛苦是因愛而生了。」於是,摩利佳迦向王后轉述佛陀所說的話。這天,當王后看到大王閒著的時候,便問他:「我的丈夫啊,你疼愛的公主,假如她有不幸,你會痛苦傷心嗎?」大王震驚地見到愛之中確實隱藏著痛苦的種子,他慣有的安全感忽然轉而成為憂慮;深知佛陀的話語包含著殘酷的真理,也感到十分困惑,他說:「我一定要盡快前去拜訪這個沙門喬答摩。」
2. <修習戒定慧以利己利他>章節,闡述主題:在家人如何修習戒定慧以利己利他?首先提出所有眾生的生命目標是追求快樂,而快樂的層次有人的快樂、天的快樂、也有解脫的快樂等,或說粗的快樂、微細的快樂、最微細的快樂。接著,由戒學修習、定學的修習、慧學的修習等三綱目簡述之。
1) 一般人追求五欲的快感,染著其中,而且通常會樂極生悲;若相較佛教所說之清淨的心的快樂,五欲之樂是最粗淺的快樂。為什麼我們染著在世間五欲法呢?因為我們內心的缺欠感而導致多欲、不滿意、不斷的追求,又不如理作意而貪取美相,不如理作意拒斥醜相,所以在追求的過程中生起煩惱、無邊煩惱;所謂:多欲,煩惱就多;少欲,煩惱就不明顯。當理解:心有善有不善,善心領導我們走向體法的快樂、離苦的究竟寂滅之樂;不善心領導我們走向輪迴苦、生滅無常之苦;因此,對實修者而言,培養「善法欲」是重要的,因為對善法的欲求會促發修習道業的熱誠與興趣,也能夠自主精勤地修習戒學、定學、慧學;而且修習後會由衷感到法喜,自知這種法喜比五欲之樂來得安穩美好,是一種內在的微細、極微細的體法之禪悅。
2) 在家人有五戒、八戒、菩薩戒等;出家人受比丘(尼)的別解脫戒、菩薩戒。不論受持何種戒,目的是捨離煩惱。戒的精神是不染著,是透過作意控制不傷身業、口業,減少心的不善業;心裡面還會出現不善法,要徹底根除它們要靠定學、慧學的修習。修持清淨戒的重點方法是「六根的防護」,換句話說,「根律儀」是戒學的重點。根律儀不是不去看、聽、嗅、嚐、觸、聞思等,將自己變成瞎子、聾子、啞巴,而是不對外界境相聲起染著的執取的心。修學戒學一定要記得根律儀,儘量保持看只是看、聽只是聽、接觸只是接觸,不染著執取;如果能記得並習慣在律儀中,就不會感到被規範、被勉強,每天生活在律法中而感到安詳、知足......
3) 定心,是心不染、不散亂,不斷連續留在是當的所緣,如此煩惱暫時不會出現。在禪坐的過程,我們用作意引導心安住在所緣境上,但不執著我們的心,也不執著所緣;心就這樣處在較長時間的禪修狀態中,煩惱被「定的律儀」鎮伏無法出現,因為定心與煩惱心不能同時生起。在禪修的止定中,心繼續清淨一個小時,二個小時等等,能夠完全制伏所有不善法,也能體知四禪八定等世間定的微細或極微細之禪悅;我們如果能夠感知到第一禪定的快樂,就不會執著耽溺在欲界的快樂,因為禪定的快樂比欲界各種樂來得深細、微妙、安詳。然而,如果沒有成就慧學,出定之後,煩惱還會出現,若要完全離斷煩惱,實現解脫,就要靠修習慧學;換言之,要成就正斷煩惱的慧學,就靠出世間的止定與觀慧的力量,這是以出離心為導,修正定發展無漏智慧;當然,這也是漸漸的過程,先離斷比較粗的煩惱,才能離斷越來越微細的煩惱,直至終成佛或漏盡阿羅漢,離滅一切煩惱,心完全的清淨,實現修道的目標。
4) 戒學、定學、慧學是不能夠分開的,修行人要了解它們互相的關係。如果沒有成就戒學與定學,慧學不會圓滿;如果沒有成就定學與慧學,戒學不會圓滿;如果沒有成就戒學與慧學,定學不會圓滿。佛教說有漏、無漏兩種道。所有世間的目標屬於有漏道,有漏道不能正斷煩惱。出世間法、涅槃是無漏道,唯無漏道才能正斷煩惱,獲得究竟解脫的涅槃道是屬無漏智慧道,而慧學的圓滿成就就是靠無漏智慧;無漏智慧是靠八支聖道的中道生活,在中道生活裡面戒、定、慧學融化為一體,而實踐出世的所緣正行,如此得以無漏智慧完全捨離、斷滅各種煩惱,而入涅槃境界,安住在清淨法中。
5) 智慧的精髓是八支聖道中的正見、正思惟與正定。正見是了知:此是苦、此是苦的生起之緣、此是滅苦之道、此是滅,亦即了知四聖諦。平常我們的分別不正確,所以有煩惱,如果正確分別、如實分別,就不會生起煩惱;因此,智慧可說是如實了別或正確的分別。而且不正確分別或不如實了別,會生起四顛倒,起種種妄想,造種種不善業,致沉淪生死無有出期;《大智度論》卷31云:「世間有四顛倒:不淨中有淨顛倒,苦中有樂顛倒,無常中有常顛倒,無我中有我顛倒」。因此,修習慧學的關鍵在於如實了知,什麼是如實了別呢?了解世間的實相是無常、苦、空、無我。不論我們在什麼情況下,如果有出世的四聖諦智慧、無漏智慧,心能夠留在如實法裡面,不再取著諸相而留在無相,無相就是涅槃的境界,所謂「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涅槃是無漏法,無漏就是沒有煩惱的意思。無漏的涅槃道就是八支聖道,為什麼八聖道能夠完全離斷煩惱?因為了解所有的世間法之味、之患、之離;了解世間法沒有好、沒有不好,好與不好皆是緣起法,而究竟涅槃是超越好與不好的分別執取,因此所有的所緣能夠平衡且平等持視,至此我們才能感到最微細的法樂―解脫的快樂、現法樂住。
6) 戒、定、慧的修學要與生活結合,除了固定的法門、固定的時間之座上修外,也必須在生活中座間修,藉事練心、驗心,如境界來了先不要作反應,將心安住所緣呼吸上,靜下心來再看清楚眼前的境相,再以智慧做事當的處理。或許剛開始會很困難,但只要持續不斷的練習,情況將會漸漸有所改善,也就能慢慢地體會到修行的法喜禪悅。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