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會褪滅的美
2022/01/03 10:18:02瀏覽384|回應0|推薦0

慧學讀本:

1.一行禪師著,《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年,二版)

2.性空法師講,《四聖諦與修行的關係;轉法輪經講記》(嘉義市:香光書鄉,民95)

 

摘記文本關鍵文句,與您同參共勉:

 

1.〈不會退滅的美〉、〈重聚〉及〈清晨的陽光〉等三則文章,首先指出佛陀回應舍利弗提問:「一個僧人應如何對待美色呢?美,尤其是女人的美,會障礙修行嗎?」;接著,是雨安居圓滿之後,佛陀帶領弟子們回到家鄉迦毘羅衛城與家人重聚,及以身教、言教把「覺醒的種子」種植在至親與供僧宴會的賓客心裡。

 

1) 一切法的本質、真諦、法性、實相,是超越美麗與醜陋的,美與醜只是心中所創造的觀念,它們與五蘊是難分難解的。在一個藝術家的眼中,什麼都可以是美麗,什麼也都可以是醜陋的。一條河、一片雲、一片葉子、一朵花、一線陽光,或一個金黃色的下午,全都具備不同的美;但也許沒有任何美麗,會比一個女人的美更容易使一個男人動心。如果僧人被美色迷倒的話,便會失去道業。


2) 美麗的生和滅,正如其他現象一樣,與名和利,都完全無異。只有從禪定中得來的平和、喜悅和自由,才是真正的快樂。修行人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刻,安排每天的生活是過著正法的生活――修習靜坐,觀察呼吸,留心專注地工作,並遵守五戒;不要讓自己迷失在不覺察或無意義的娛樂之中,這是十分重要的。

 

3) 比丘們,當你們已因看透(透視、洞察一切法的實相)而得道,你們會看到美的依然是美,醜的仍然是醜,但因你們已證得解脫,便不會被繫縛於其中任何一邊(或美,或醜)。當一個解脫了的人看到美,他也同時會看到其中包含著不美的部分;這個人已經明白萬物,包括美與醜,其本質都是無常與空性,因此他不會被美所迷惑,也不會抗拒醜陋。唯一不會褪滅和產生苦惱的美,就是已得解脫的心和慈悲。已得解脫的心,是不受環境和外來因素所影響的。慈悲是無條件、無希求的清淨愛心。已得解脫的心與慈悲,才是人世間最真的美,這美中的平和與喜悅,就真正的平和與喜悅。比丘們,精進地修行吧!如此你們便會證得真正的美。

 

4) 乞食是一種幫助比丘鍛鍊謙卑和平等心的修行。對我(指佛陀)來說,接受貧窮人家施予一個小小的馬鈴薯,與受帝王的美食供養,是無異的;一個比丘是可以超越貧富的界限的。在我的解脫道上,一切皆平等。每個人,無論多麼貧窮或多麼富貴,都是可以證得解脫與覺悟。乞食並沒有把我的尊嚴降低,它只是認同所有人本有的尊嚴而已。

 

5) 佛陀告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修習專注和覺察,讓自己能深入體會一切事物及其本質(緣起而無常、無我、無我所);如此,痛苦才得以終止,也才會得到真正的平和與喜悅。而祭拜、供奉和誦經,並不是獲得解脫的有效方法。由於無明與妄見,人們所說所做的,往往會為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乃至瞋恚、憤怒、多疑、嫉妒和氣惱都會產生痛苦,而這些不善心所帶來的痛苦都是由於缺乏正見的覺察力。因此,必須看清楚且洞察自己的內心和外境,以拔除所有的妄見,因為無明與妄見才是痛苦的根源;所有的痛苦都可以因深切的瞭解(洞察)而排除。在覺察之道上,以細觀呼吸來保持專注,以守持淨戒來建立正定並發展智慧達到了悟。戒、定、慧就是導致解脫之道。而戒律是導致和平快樂的生活原則,持戒可以幫助我們集中精神,使我們在生活上更加覺察、專注;專注的正念,使我們培養出照亮自心和外境本質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才能真正瞭解一切事物,這種瞭解只能從深入洞察一切事物的本質而得,所以,這種瞭解就是慧(梵文prajna,巴利文panna,音譯:般若)。是故,真正的解脫之道,其實就是瞭解之道。當我們破除了無明,那無限平和、喜悅、解放,乃至涅槃的境界便會出現。涅槃就是完全袪除貪、瞋、痴,它將帶來真正的平和、喜悅和自由。找一個時間仔細看看一縷清泉或一道晨光,你能夠體驗到平和、喜悅還自由嗎?如果你仍被困在憂愁哀傷的心牢之中,便不可能體驗到宇宙的奧妙與美好,包括你自己的呼吸與身心。我所發現的消除憂愁苦惱之道,是需要去深深體會這些痛苦的本質,但痛苦只不過是生命的其中一面,生命的另一面是美妙的。如果能真正掌握無常、無我和緣起法的真諦,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心懷是何等的奇妙了,也能擺脫心的纏縛而直接接觸生命的神奇與美好......

 

 

2. <心是業的主導>及<勤修智慧斷除習氣>章節,援引《法句經》的「瞎眼的阿羅漢」故事說明佛教的業報觀與心的力量;引「吝嗇父子的業」故事說明善業力量比不善業的力量強得多;及引「五位居士的故事」說明習氣能夠控制我們的心。所以,我們當勤修善業――布施、持戒、修行「定的智慧」(定的智慧是很清楚了解所緣境,且不染著所緣),習慣在正定的修行,培養好習氣――以慈悲去掉瞋恚,以智慧盡除無明不善根。

 

1) 瞎眼阿羅漢的業 (瞎眼的阿羅漢)。

心是所有法的先導,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導,若人造作身口意惡業,必定受苦報,一如牛車緊隨牛的足跡。---《法句經》偈1

 

2) 吝嗇父子的業 (何必妄想)。

心是所有法的先導,心是所有造作的主腦,一切都是心所造作的,人若造作身、口、意善業,一定有樂,如影不離形。---《法句經》偈2

 

3) 五位居士的故事 (精神不集中的信徒)

沒有任何火比得上貪欲,沒有任何執著比得上瞋恚,沒有任何繫縛比得上愚癡,沒有任何河流比得上愛欲。---《法句經》偈251

 

有一次,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講授佛法時,大眾中有五位在家信徒。其中一位坐著睡著了;第二位用手指頭刮地上;第三位,用手搖樹;第四位仰頭向天;只有第五位專心恭敬地聽佛說法。 

阿難尊者看見他們不同的行為舉止時,告訴佛陀:「世尊,你在說法時,這五人之中只有一位專心聽講。」阿難也向佛陀敘述其他四位的舉止,並且請教佛陀,為什麼他們有這種表現呢? 

佛陀說,這是因為他們無法改變舊有的習氣。在過去世時,第一位比丘是一隻蛇,因為蛇總是捲曲著身子睡覺,所以才會在聽聞說法時睡覺;刮地的信徒在前世是地下生物;搖樹的是隻猴子;仰頭向天的是星象學家;專心聽法的人則是學識豐富的婆羅門。 

佛陀接著說:「阿難!記住!人必須專心聽講才能了解佛法,而且很多人不了解佛法。」 

「世尊!障礙人們證悟佛法的是什麼?」阿難進一步發問。 

「阿難!貪、瞋、痴障礙眾生證悟佛法。眾火中,欲望之火最是厲害,貪欲永不止息地炙燒眾生。」

 

延伸閱讀:

達摩難陀上座編著,周金言譯,《法句經故事集》(整部,線上閱讀)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