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知,道」了嗎?
2021/02/21 09:00:00瀏覽564|回應0|推薦2

2021.02.21 庭園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慧學讀本:

1.一行禪師著,《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年,二版)

2.性空法師講,《四聖諦與修行的關係;轉法輪經講記》(嘉義市:香光書鄉,民95)

 

摘記文本關鍵文句,與您同參共勉:

 

1.〈法蜜〉與〈皈依〉二則文章,指出:歸敬三寶之前提,是先聽聞佛法而欣樂,再乞受皈依成為佛陀弟子,傾心隨佛陀法跡,自力實修直至成辦解脫道業。


1) 佛陀對耶舍這個思想敏銳的年輕人說:「人生的確充滿苦惱,但也有很多美好的面向。沉迷於欲樂對身心是有害無益的,如果生活得簡單、健康,不被欲念貪求所奴役,你就可以經驗到生命的奇妙與美好。痛苦,只是我們錯誤的生活方式和對生命的錯誤見解所造成的結果。闔上雙眼,然後深呼吸幾下;現在再張開眼睛,你見到了什麼?樹木、煙霧、天空和縷縷的陽光,你自己的眼睛已夠美妙神奇了。你一直與這些美好的東西脫節了,所以對自己的身心也漠視、鄙棄。有些人更因為討厭自己的身心而自尋短見,他們只看到生命的痛苦,但其實痛苦並不是宇宙的本性。」佛陀的話語,就如甘露般灑在耶舍乾涸了的心靈上,而深深感動了他。他滿懷喜悅,跪拜在地上請求佛陀收他為徒。

 

2) 佛陀又說:「一個僧人過得非常簡單、純樸的生活;把身心全部投入於證悟解脫,如法穿袍、持缽、觀察呼吸,以及行禪、坐禪,才得以幫助自己與其他人;每天都要去乞食養活自己,又要修習謙虛之心,與別人保持接觸,以便接引他們體解大道;並要集中精神,去替別人解決苦難。」耶舍向佛陀鞠躬之後說:「當然,我發願遵從,我已發願追隨佛陀,一生過著服務眾生的生活。」佛陀明白他已找到了心靈解脫之道,他現在才得到信心、安穩和快樂。

 

3) 佛陀現在與六十個比丘一起住在鹿野苑,怹會在這兒多留三個月以便教導他們;在這段時間裡,又有超過數百位男女皈依為佛陀的在家弟子,受持在家弟子修行的基本五戒,稱為優婆塞(在家男弟子)、優婆夷(在家女弟子),如此可以在生活中減少苦惱,並替自己和周圍的人創造安穩和快樂。(1) 不殺。所有眾生都害怕死亡。(2) 不偷盜。(3) 不做任何不道德的性行為。(4) 不妄語。(5) 不飲酒或其他刺激性物品(如毒品)。

 

4) 佛陀教導比丘們怎樣觀照自己的色、受、想、行、識等五蘊;及世間萬法因緣互依而起之道理,又說明經常靜思這些道理的重要性。怹解釋萬物都因互依互緣而生起、發展和壞滅;沒有緣起,世法不存;一法之內,含藏萬法。怹說:「靜思緣起之法,就是解脫生死之門。它有力量破除固執淺見,諸如相信宇宙是『神』創造的。

 

5) 當佛陀看到這些比丘全都在修行上有很大的進展,便召集僧眾,對他們說:「比丘們,請你們細聽。我們是完全自由的,沒有任何的束縛。你們現在已體解了大道,只要繼續懷著對正見的信心,必定會在修行上有很大躍進的。你們可以隨時離開鹿野苑,自由地到外面去與別人分享覺悟之道;請去散播正法與解脫的種子,令其他人也得到安詳、快樂、解脫。這一條解脫之道是很美妙的,請你們完整詳盡地教導別人其中的內容和綱領,一定有無數的人因你們的弘法而獲益!」

 

 

2. 關於導至苦滅之道聖諦,有世間與出世間二方面;世間道諦無法完全斷煩惱,而出世間道諦裡所運用的出世間智慧及禪定才有力量完全斷除煩惱。為什麼?因以滅諦-解脫涅槃」為所緣,所以能夠運用出世間智慧去斷除煩惱。

 

1) 由於世間道諦或見道前,不能生起出世智慧,所以無法完全斷煩惱。見道後,「解脫」的所緣出現時,在出世間道諦中,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都是在同一個目標――實現四聖諦(現觀四聖諦)上,能夠同一心努力思惟緣起、無常、苦、無我,是心才會朝向涅槃、朝向出世解脫境界;是故,唯有出世間智慧才有力量正斷煩惱。換言之,要想斷除和不正見相關的煩惱,先要有世間八正道的修行,見道之後才能用出世間八正道(八聖道)完全正斷煩惱。

 

2) 南傳佛教(赤銅鍱部)的看法,離開煩惱的過程,是三種遍知的過程――知遍知、審察遍知、斷遍知。唯有以「三遍知」透徹瞭解五蘊等名色法之自相、共相,才能斷除對名色法的貪愛而滅苦;此是「道諦」的精髓。

 

延伸閱讀:1.南傳佛法之十六觀智>,2.<對四諦法的三遍知>

 

 (1) 知遍知:「知遍知」稱為智慧所緣,所緣是苦諦及集諦。苦諦就是名與色的分別,從而了知其自相的智慧,唯有正確地了解名與色而具「名色分別智」,才能實現智慧的境界;但是,了解名色還不夠,還要了解名與色之間的緣起,才能知道真正的緣起而具「緣攝受智」。當了解名色和名色之間的緣起,也就了解苦諦和集諦,才會產生智慧,這就是智慧的境界。假如沒有「知遍知」之智慧的境界,就無法成就「觀」的過程。

 

(2) 審察遍知:緣了知名色及其緣起之智慧,進而檢查不斷剎那的生滅,此為洞察智慧;依照所要思惟的所緣――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緣起的道理,觀它們的剎那生滅,稱為審察遍知;而且能夠洞察諸法共相(無常、苦、無我)而具「三相思惟智」。如果有了審察遍知,且繼續用功思惟,就能用世間智慧看到剎那剎那的生滅相,例如以「身體」惟思惟的所緣,再審察遍知下,會看到身體的生滅相愈來愈快;我們的智慧會在這個階段增加而具「生滅隨觀智」,漸漸地以世間觀智――與三相(無常、苦、無我)相應的智慧來減少煩惱。

 

(3) 斷遍知:斷煩惱的過程有其次第,先用世間智慧觀「滅(壞滅」,觀察諸法剎那剎那的生滅相;這階段的觀智對三相的觀察已經非常的敏銳,除觀察到諸行剎那地生起,或住異,或轉起就已滅盡、滅、破壞及滅去,並依眼前所緣而確立過去的行已壞,未來的也將壞,兩者同一自性,並通過審察最後看不到「生」,只會看到「滅」而具「壞隨觀智(壞滅智)」;及至實現具足世間最高的智慧――「行捨智」。當有了「行捨智」就是有了捨離諸行的智慧而實現「出世間道諦」的可能;雖然行捨智已能離開煩惱,但是仍不夠力量完全斷除。實現見道前,要依行捨智繼續努力的觀察世界生滅無常的逼迫,由於此時心已經很敏銳,世間智慧也已成熟,是心就會朝向出世間道諦的境界;當心一次一次迴繞修習再修習無常的逼迫,時,若心看到出世解脫的所緣――斷身見等三結(身見、戒禁取、疑),就有實現見道可能。

 

當心轉向解脫的所緣,首先會實現道心――道智,之後就會有道果;斷遍知階段觀「滅」,實現見道,斷三結;實現見道,能去掉所有和「我」有關的不正見,此時「我」的概念並非完全不出現,而是這樣的想法出現時,不再認為有一個真實存在且恆常不變的「我」,如理作意唯正見正思惟。而後在出世間道諦上的修道,慢慢正斷欲貪、瞋恚、身見、戒禁取、疑等五下分結;直到究竟的證道――漏盡阿羅漢果時,是完全斷除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等五上分結。

 

從十六觀智而言,由壞滅隨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舍智、隨順智(隨順於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捨智等八智及三十七菩提分法,以行道而得其道果),及種姓智、四道智(走向四位聖人的道智)等諸觀智,因為澈底斷除名色法,及其諸因的壞滅,並完全觀照諸法的無常、苦與無我三相,所以它們被稱為「斷遍知」。

 

3) 四念處的修行是出世間智慧現起的條件。智慧、念的緣是穩定的想;想穩定後,智慧才有功能作用。當我們有戲論(與貪、見、慢相應之種種言談活動)時,「想」會擴大,這時就有「愛」的生起,是心就會染著所緣。因此,修行中要特別修「念」,才有智慧的作用;而智慧的作用是「通達」,也就是「抉擇」的意思。當出世間智慧能通達,及抉擇出世間所緣時,就能完全斷除和不正見有關的煩惱。見道後,了知「無我」,不再有「我」的概念,所以,不再依靠外教善知識的引導,及不再相信外教的書、理論、說法等等;因為已經在見道時看到解脫的所緣,所以不會相信和「我」有關的言論。

 

4) 關於出世間定又稱道果定,入道果定者即是聖人。道果定雖是以「涅槃」為所緣,然此時不屬於見道或修行、斷煩惱的過程,只是定在出世境界裡以體驗涅槃之樂。如果要正斷煩惱,就必須繼續地深觀無常、苦、無我,以正智斷煩惱才能達到真正的解脫(正解脫)。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