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實修者自在地來去
2021/05/24 18:08:30瀏覽333|回應0|推薦1

2021.05.24 庭園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慧學讀本:

1.一行禪師著,《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年,二版)

2.性空法師講,《四聖諦與修行的關係;轉法輪經講記》(嘉義市:香光書鄉,民95)

 

摘記文本關鍵文句,與您同參共勉:

 

1.〈竹林〉、〈我會在春天回去〉及〈手指非月〉等三則文章,指出佛陀與常隨眾遊行至王舍城,頻婆娑羅王在六千隨從與賓客的陪同下,親迎佛陀及比丘們,並恭敬供養素宴。飯食後,頻婆娑羅王向佛陀合掌禮敬請法,佛陀為大眾講授五條和諧平安的生活原則(五戒);王聞法後歡喜地供養一竹林土地,最為佛陀與僧團的說法修行道場,此首座僧院即是「竹林精舍」;此時正值雨季,所以,就在此處首開「雨季結夏安居」;雨安居(或稱夏安居)期間,佛陀為比丘們教導解脫之道,及開示有助於在家修行者的教義,也接見了來自家鄉迦毘羅衛城的老友及舍利弗的親友,佛陀並與來訪者一一接心或深度法談。

 

1) 佛陀跟常隨眾說:「雨季不是遠行的好時間,比丘們在雨季都需要有地方修習。有了這個地方,就可以避免受環境影響而生病,並避免踐踏到被雨沖到地上的蟲蟻。從現在開始,我希望比丘們每逢雨季都安居一處。我們可以知會當地的在家信眾,在這三個月的靜修時間前來供食,同時他們也可受益於比丘的說法開示。」這便是雨季結夏安居的起源。

 

2) 優樓頻螺迦葉向前來幫忙的在家弟子解釋結夏安居的意思,他說:「這段時間是要讓比丘們有機會直接向佛陀學習解脫之道的修行方法,比丘們也會有更多時間個別密集的修習,或是個別與自己的老師(僧團中具深厚修為的比丘被選為引導道友修行者)深入研究法要並探討修行上所遇到的問題。同時,他們也可避免踐踏雨季中特別多的昆蟲。而你們可以在這三個月內以供食來幫助比丘們,也可以留下來聽佛陀或大弟子每天的說法開示。因此,結夏安居對出家比丘們和在家大眾都一樣具有正法的利益。」

 

3) 一日,家鄉迦毘羅衛城的老朋友迦鹿荼離與車匿來訪,他們兩人是經過一個月的旅程,才到達竹林精舍;此行是緣自二個月前家裡的人喜獲佛陀證道而且正在摩揭陀國說法的消息,於是淨飯王囑咐高官迦鹿荼離前來找佛陀回家鄉。耶輸陀羅則建議車匿一起同行。佛陀離開家鄉七年了,也很想知道家裡的消息......。來自家裡的消息使佛陀暖在心頭。最後,迦鹿荼離問佛陀何時才能回去迦毘羅衛城。佛陀說:「我會在雨季後回去。我暫時不想離開這些修行未上軌道的年輕比丘。過了這段安居期,我應該可以放心離開他們了。但是,你們不妨留下一個月左右來嘗試一下這裡的生活。」兩人高興地留在竹林精舍小住,這著實是「短期出家生活體驗」之先驅者。

 

4) 兩人「短期出家生活體驗」之見聞為何?他們與多位比丘成了朋友,更體會到出家人平靜愉快的生活;也學會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習覺察能力以滋養身心。迦鹿荼離花了很多時間在佛陀身邊觀察,而被佛陀從容自在的神態深深感動;佛陀顯然已經達到了一個不再追求欲望的境界,佛陀就像一條在水中自在地游來游去的魚,或在天空中安詳地飄浮著的雲,他完全投入當下這一刻;佛陀的目光和笑容,就是他已得到精神解脫的最佳印證,他再也不會被這世界裡的任何事物所束縛,但他對別人卻擁有最多的愛心與瞭解。迦鹿荼離發覺自己很渴望一種如比丘般寧靜無著的生活,也覺得自己已經可以放棄一切功名利祿和權勢地位,以及這種俗世生活所帶來的憂慮;於是,就只在竹林柱上七天,他已對佛陀表示他想剃度為比丘了。佛陀微笑接受之。

 

5) 一天下午,佛陀與一位苦行者帝迦羅朅(舍利弗的叔伯)進行深度法談。關於佛陀所談之法要,如下:

 

(1) 一個人一旦被某些學說教條絆著,便立刻失去了全部的自由。如果一個人偏執地以為自己所信的才是唯一的真理,他便會認為其他所有的都是邪見。紛爭與衝突全是從狹隘的眼光和見解產生的。他們會無止盡擴大,浪費我們寶貴的時間,甚至或導致戰爭。對見解的執著,是精神之道上的最大障礙。被狹見綑綁著的人會被纏縛得無法把真理之門打開。如果我們以為自己已盡得真義,於是當真理真的來臨時,我們便無法打開心扉來接受它了。

 

(2) 我所教導的並不是什麼學說或哲理。它不是理論的推斷或思想上的假設。它不像某些哲學理論般,試圖探討宇宙的基本元素是地、水、火、風或神,又或宇宙是有限、無限、短暫還是永恆。一切思想上對真理的揣測和推究,都像圍著圓盆邊爬行的螞蟻――永遠都到不了任何地方。我所教導的,不是哲學,而是實證經驗的結果;你是可以從你自己的經驗中親自證實的。我說:所有的一切都是無常的,而且無個別的自性,萬物都是以其他事物為條件而生起、住世並壞滅,沒有任何事物是從單一的本源而產生(自生)。我是直接親證這個真理的,你們也可以做得到。我的目的並不是要解釋宇宙,而是要幫助、帶領其他人直接體驗實相。文字語言不能解釋實相,只有親身覺知與審察之體驗才能讓我們看到實相的真面目。我所教的是體驗實相的修行方法,而不是實相本身,正如指著月亮的手指並非月亮,當然也不應該對它有所執著或崇拜的。

 

(3) 感受有三種――喜歡(樂受)、不喜歡(苦受)、無所謂喜歡不喜歡的(不苦不樂受)。三種感受的根源都來自於身心的領會。感受一如其他物質和精神現象般有生有滅。我教導的方法,是要深切體悟自己的感受來源和性質,無論它是樂受的、苦受的、不苦不樂受的;而當你見到(覺知-審察-知道)感受的來源,你便會瞭解感受的性質,即:感受不是恆常的;因此你便逐漸不會再被感受的生滅所煩擾,因為幾乎所有的感受都是來自於對實相的錯誤見解;只要將不正確的見解祛除,痛苦便自然止息了;錯誤的見解(無明)使人把不恆常的當作恆常。無明就是所有痛苦的根源,我們修行覺察之道以擺脫無明;一個人要徹底看清事物才能洞悉它的真相,一個人是無法靠念經或供奉來破除無明的。

 

延伸閱讀:

1) 受教捨執見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72837340

2) 小故事大啟示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08384372

 

 

2. <結說四聖諦>章節,最後依《中部28經-象跡喻大經》歸結:「四聖諦是無上法」;也再次指出「開悟時生離垢法眼」、「有集法悉皆有滅法」,及冀望我們能夠依教奉行,步佛足跡,沿著佛陀指出的離苦解脫道路,進入涅槃城。

 

1) 南傳佛教云:佛陀是聖人,不但在菩提樹下通達、思惟、現觀四聖諦,也思惟如何運用四聖諦教導眾生。所以三轉法輪之第一轉中,佛陀有二種智慧,一個是自己通達四諦的智慧;另一個是方便教導眾生的智慧,由於這二方面的智慧完全成熟,因此他成為「佛」,能在世間說法,教導眾生實踐四聖諦。

 

2) 一切的善法都與四聖諦有關,而且「四聖諦是無上法」。為什麼?因為有四聖諦才有真的解脫法,真的遠離、離欲,真的滅(離苦),才有真正徹底的智慧,以及真的現觀與涅槃。

 

3) 什麼是「遠塵離垢之法眼」?這是出世的智慧。所有的生法都是滅法,有集法就有滅法,所有緣起和合生之法都是滅法,但要用什麼「遠塵離垢之法眼」來觀生滅無常?而要離垢,就要有「離開我見」的智慧,也就是徹底了知緣起法中,只有結(煩惱)、有漏法的存在,但沒有「我(自性-自生)」的存在;如果緣起中有「我」就未實現離垢智慧。《雜阿含250經》中,舍利弗以二隻牛喻說明:有黑牛、白牛各一隻,原本牠們不是彼此的障礙,因為有車軛,所以車夫能駕馭黑牛與白牛。這個譬喻中:白牛如內六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黑牛如外六入(六境:色聲香味觸法),內外六入之間有「軛」,「軛」就是煩惱、結。由於有結的存在,使得內外處連在一起而不自在,假如沒有結,內外六入就能自在。如果我們沒有以真實智慧看到「軛」,就會認為有「車夫」駕馭著牛,而「車夫」這個概念是真實的;但是,實現清淨法眼時,會覺知-知道障礙是在「軛」,不是在黑白牛,而且知道「車夫」的概念不是實有的,只是假名施設的。所以,「遠塵離垢之法眼」能知有有漏法、有結,也會知道這是緣起法,所有緣起法都是生滅法;而因緣聚合起來的「眾生」本來不存在,只是一種概念。是故,出世智慧的離垢法眼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有集法,有滅法,但沒有在其中生滅的「我」。實修者在實現涅槃前必須見道,了解「我」不是實有的,只是概念的存在。

 

4) 四聖諦是說明輪迴(苦)和輪迴的原因(集),涅槃(滅)與涅槃的方法(道)。輪迴指是一種身心五取蘊的相續,有五取蘊就會感覺到苦,這是第一聖諦-苦諦。造成輪迴和輪迴的原因是渴愛,這是第二聖諦-集諦。輪迴終止是斷渴愛之後的涅槃(貪永盡、瞋永盡、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這是第三聖諦-滅諦。第四聖諦-道諦是八正道(戒定慧三學具足的行法: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正思惟),它是使我們能夠擺脫輪迴的纏結和證得涅槃的方法。在此共勉:在生活日常上精勤實修八正道,以早日徹見-通達四聖諦,達到苦的止息,證入無取涅槃(由五取蘊入五蘊皆空而度一切苦厄)。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