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小故事大啟示
2017/08/17 11:46:46瀏覽605|回應0|推薦0

20170723  基隆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法友:輝子、子、虹子、法恩、(導讀人)

共讀範圍:《佛教的真髓》/ 章 與外道的關係() 之第 否定本體的經喻 


作者在這一的主題陳述法,是以《三明經》及《箭喻經》二部經教彰顯佛教或佛陀的修持立場是「無本體」之論。 

首先,《三明經》指出佛陀以「美人喻」、「梯子喻」來說明本體論是無法認識、論證的,所以不能將之當作課題來研究。兩名婆羅門青年遵從各自老師的教導而持有不同的意見,因此爭論不休。於是,請求釋尊評斷他們有關依修行而到達梵天的歧見佛陀先以反詰法引導青年思考「梵天」是否存有的論題。接著以二則譬喻故事開示兩位青年:尋求無法知道是否存在的本體梵天,是毫無意義的。最後,說明什麼是真正的「梵天」,以及如何修持以到達真正的「梵天」。 

另外,可延伸閱讀 <三明大不同> 

其次,在《箭喻經》是以「毒箭喻」說明本體論無益於修行解脫。一名婆羅門青年名叫摩羅鳩摩羅為了滿足心中種種本體哲學的興趣,與解決其中之許多疑惑,於來到佛陀的僧團中出家為比丘,希望頗具盛名的釋尊能給予關於本體論哲學的教導。然,出家後,卻發現周遭的比丘只是默默精勤地修行佛陀教授修持法門而已。最後,摩羅鳩摩羅心中考慮返回世俗生活。在離去前,見釋尊並提出自己仍未解決的本體論哲學問題,望佛陀給予解答。佛陀先是提醒的出家動機,接著以「毒箭喻」示:如果堅持未解決有關本體的哲學問題之前,就不想修行佛道,那麼,因為本體論是無法解決的問題,你就沒機會修行,也絕對無法脫離輪迴,而獲得解脫。 

另外,可延伸閱讀<受教捨執見 

 

自己看過這則經教故事後,深深感覺到佛陀的真正弟子,總是「默默精勤地修行所受持的法門而已」。更加明白為什麼佛弟子必須掌握「四不依」的修學方針,唯有如此「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漫長的成佛之道,才能避開荊棘險難當然,落實於日常的修持「信行」是更清楚的要領,是須完圓滿的道資糧首先,以正信為動力,如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其次,信堅固了自然隨即立願,有願的力量,就不斷向目標推進;願的內容,除了個人的學業、事業及道業所願,也不忘隨喜學習大菩薩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最後,無論願之大小或自修或利他,都應自勉自勵於難行能行、於難忍能忍。總之,信願行三者皆由心出從心地下死功夫依於佛陀教示的正法觀念,老老實實地在生活日常中,深行,廣修,生命中的一切終能有所增進,乃至究竟解脫。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