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13 06:07:45瀏覽1073|回應0|推薦0 | |
20170625 基隆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法友:輝子、玲子、虹子、法恩、鳳子(導讀人)。 共讀範圍:《佛教的真髓》/ 第二章 與外道的關係(上) 之第二節 本體論的批判
"本體"一詞對我而言相當生疏。因緣際會下,排到這一章節的導讀,幸好之前就請法師指導今天討論的重點,後由這些重點搜尋資料,再加上法師提供幾篇補充資料,才對"本體”一詞稍有概念。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學習,今日的共修因緣殊勝,有法師分享《原來如此》和靜坐修持,讓心靈沈浸在美且寧靜的氛圍裡。什麼是本體論?
虹子: 本體論是關於探討存有的學問,探討一切事物的基本特徵及存在的本質,屬於形上學。本書第74頁云:「外道普遍主張『我』與『靈魂』就是本體,並視其為不變的實體。」另外,如同導讀人所言:宇宙萬物之上有一個至高無上真實恆存的本體──「造物主」,其創造且控制世間一切萬物。
法師回應: 關於本體論跟佛教的”第八意識”說是否相近呢?首先,要確認佛教哲學是以無本體論為基本主張的。其次,第八意識,也稱作"阿賴耶識”或"藏識”,它是一個無限容量的倉庫,能儲藏無量的業識種子,亦即一切行為的痕跡或結果;由於善、不善、無記業的造作(業)是具有引生力量,引生力量若種子,故說「業種子」,如是諸業種子皆被"藏識”皆照單全收存藏著,亦即"藏識”是無偏執性的,能把這一切業種子都儲存下來。 若我們接受了第八意識的概念,且視其為生命體最根本的依止處,是由它相續不斷地流轉於六道生死中,這樣的認識不成問題的;然,若是將第八意識視為「單一實體」,就會落入外道所言的本體論──具「恒、一、主、宰」的實存自體。因為,阿賴耶識不是一個單一實體且不變的業識流轉體,它是無數的業種子聚集處,是儲藏功能性的總體代名詞,以"假名"方便說它是生命流轉體。而生命流轉何處與方式,則視其所儲存的善、惡、無記業的比重而定,業種子重的一方即感招下一世流轉的所去處,如同天枰比重般。千萬不能執取第八意識是一個單一恆存的實體。反推之,若它是一實體,則無法具儲藏功能,無法具有無量空間性任業種子隨時生滅改變的。乃至,剛才提到的”大圓鏡智”也是一無實體的代名詞概念。 若我們不斷地實修善業,儲存且增加這些善業種子,則不善或非善非惡的業種子比例相對減少,於是不善或非善非惡業種子在對應日常事件時,就會愈來愈沒力量,愈來愈失去業的引生力能,只因大腦運作(意識層)時被提取出來使用的機會大幅降低,而且被提取的次數會愈來愈少。所以要轉化業習,就只要不斷地儲存善業種子,如此就有可能轉"執取識",最後洗鍊出大圓鏡智的心意識狀態,此後,所有的使用皆是善,皆是相應於"平等"的心意識運作,是可以隨緣、隨境相而改變或轉化或增能的,這一個增上增善的轉化或轉變,皆只因它是一非實體的,非恆一主宰的"無自性;或說空無自性;或說空性";倘若,它是一實體,這一切就不可能發生變化,不可被改變,怎樣就是怎樣,那樣就是那樣,恒常存在不可改變。
把話頭帶回到”本體”的定義。本書中描述:「它是存在於時空中,且不斷生滅,然而變化現象背後有個無生滅變化超越時空,且永遠不滅的實體稱為"本體"。」這樣的本體論定義和佛教無本體論作個參照,可得知:「不斷生滅」若「無常」,「無生滅變化」若「不生不滅」,「超越時空」若「涅槃」,「永遠不滅」若「佛果」。而兩者最大差異處則在於"實體’’,實體是「本體」的另一語彙。「本體」是西方哲學語彙即是本體;在東方印度外道哲學則為"實有(存有)”;若在佛教視為一種「常見」,簡而言之即是"我"。此非人格代名詞中你我他的"我”,在佛學中定義"我",是具"恒、一、主、宰’’的意涵,是恆常的,是自己生成自己的,是可自我主宰也可支配一切;進入宗教哲學的領域,依本體論的見解創造出一個不可被攻破的實體存在於現象幕後的至高無上者──梵、神,這如一元論中的宗教神祇。佛陀所洞察到並由之而覺悟的宇宙萬象之運作真理,是"緣起觀=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比滅",覺悟後為人們宣說"緣起法"就是為了批判且否定這樣的「本體」論述,怹了知宇宙萬有的關係,不是從上到下的從屬關係而說"至上者或梵"等,乃是一種現象經驗層次裡的相依相待之法性平等關係,彼此相依相待不斷的相續流轉,彼此又可以隨各種關係條件因素而被改變、被分割、被重組的,也因為是非實體且可變化的,在相依相待中隨時可被創造諸多善的緣起而改變,所以我們的修持才能有望──究竟解脱,或是現生中讓生命、生活、生死層次愈來愈好。想想若是一個實體而無法被改變,那生命的輪迴苦則一切無解。
剛才,同參說到:「自己侍奉病中婆婆的想法,是我和婆婆之間的業力比較深,是我上輩子所欠的債,只好趕快還一還。」首先,關於「業力」名詞的認識需調整,一般在漢傳佛教中,會被視同「寃親債主」,視冤與親是互為相欠,小心不可掉進這個窟窿黑洞中。所謂業力,業就是行為,每一行為潛藏著引動再生的力量,這叫潛能;若加入其他相應的因素條件,是會引動發起下一行為。經上說起心動念無非是業,想想若是以委曲求全,不得不做的想法去照顧病者,則會引發另一黑業,因為每一個不善的心念都會相應相續,且緣生另外一個不善循環事件。所以當潛藏的業種子(業力)遇緣顯發現前時,更該讓自己的心念緣在善法的循環裡。婆媳兩人的會遇是有甚深的宿世因緣,或是習性相近而相聚,是一種特殊的因緣相依待關係,絕不能是以一種業力相欠債關係來看待回應的。用佛法的智慧轉化彼此關係,使心智正面成長增上,把握當下的現前因緣,善心善念種下來世增上的好因緣,讓自他互利,協助婆婆圓滿人生最後的功課,也使自己的慧命在其中增長。
書中提到:「本體論中的一元論,可分為理論派和實際派。理論派是以本體論的理論創造出一個至高無上又絕對權威,不具軀體且恒常實存的"梵"。實際派則依實際修持進入"梵我一如"的狀態,達到此理論的最高境界,基督教的"神我如一"修持理論亦同。」關於神的概念是什麼?神是一不受自然規律限制,卻能主導現象物質界,並取得絕對權威,且不具軀體。人們最初對「至上者或神」的觀念,起源於萬物有靈論,每一物體都有"靈",進而賦予一種神格而形成所謂的"神祇”,並依個人意念和祂對話、祝禱祈求。
佛陀活在本體論充斥的時空裡,怹曾投入外道修行,最後放棄外道的苦行,回到現實生活的現象界去觀察、思惟,進而發現了緣起法,深知一切的現象,皆是因緣條件具足而產生,也因緣而滅去。可以說,佛陀是從生活上的經驗去解析身心問題,而非把問題託付給本體論中所述之至高無上者;因為,只信靠那恒一實存又看不到軀體的力量,是無法究竟解決現象界的所有問題。佛陀把形而上的哲學論議,拉回到形而下的現實生活現象界,以緣起自性空的生命觀去解構生死流轉的問題;現在之所受為過去所造,現在所做又形成未來之將受,因緣是彼此相互交錯依存,無法釐清第一因和終極因,緣起法也就形成了一圓式思惟的概念。生命現象是隨因緣法則運轉,此外,是沒有一個獨自存在於現象界外的實存主宰者的。也因此我們才能夠經由自力修行淨化藏識,將其轉化成大圓鏡智。佛陀更強調現實生活中的實用及真實相狀,精神或物質層次都是一可變性的狀態,並非恆常存在而不可改變的。沒有了實有的本體見的錯誤見解,在修行上就會更加清楚,所有的聚焦點也就回歸到生活實境上,不託付於他方。
仔細想想,為什麼佛陀有十四無記?因為那些議論是不容易釐清的形而上哲學問題,且和生活、解脫煩惱生死無關。怹強調應從認清現象界怎麼存在,回頭再去破本體論的實有(我)見。從現象界去觀察會了解到本體見是不實在的,現象僅僅是無本體的暫時性存在---無常。了解到這點後,在修持上會更勇猛精進於現象界中去作實修功課,那時的相應就不會落入本體論上的實有,而會透過實修去貼近無本體論的境地。這就是本體論、現象論、修持論三者的關係。佛教是主張無本體論的,而現象論、修持論,是於現實生活的法塵,了知一切現象只是因緣條件生成的短暫性存有的變化。我們一定要牢記"背後無一恆常不變的實體"啊!
而佛陀為什麼能夠無畏地獅子吼?源自怹是以實修證悟的親身經驗,帶領大家走出本體論的實執觀念,重新認識了萬象的真實相是緣起性空的,並以此為實修的正見。如以汽車的拆解為例,雖然汽車的支分元素物件有其共同組成汽車的性質,但卻可逐一改變、分解、改善,再重新組裝成不同型式的汽車或更優質的汽車,所以「汽車」或其各項元素物件皆沒有實際恆存的本體。我們的修持就是要緣此正見而不斷地增上增善,這才是精進波羅蜜。佛法的巧妙殊勝處在於”緣起性空”,它是一體的呈現在一件事上,空性能在事情上顯現,而各種現象得以顯現是因無本體的性空的法性在。但我們如何能看到這性空的法性在,就從現象界去洞察其可被拆解被改變的特性,就能夠了解到有這一法性特質。
回顧我們身為佛教徒的修行,也是很容易將佛菩薩視為一元論中那至高無上的至上者。其中,有一小關鍵點,必須去認清、突破、解開「本體或實有」的心魔咒;比如我們在禮拜佛菩薩時,心應繫念佛菩薩的悲願與功德,和其教法內涵與行持方法,且以真誠心透過清淨意念和佛菩薩的清淨心行連結;獻香時,就把一瓣心香,供養給清淨界修持圓滿者,以信願力帶領自己趣向同他們的果德去努力修行菩提道,或者說,為了能具令有情眾生究竟離苦的能力,所以自己要先不斷增能至圓滿。
鳳子: 此次共修研討,法師以深入淺出方式,並以最易懂的實例、語彙,真實地傳達了佛陀的教法,讓我們在研討「本體論」的同時,也了解到佛法的「無本體性」,及佛法只從現象面去改進、去向上修持。最後,我們共願追隨佛陀的精神,無覆無遮地修正修行上易犯的過患。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