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初探佛教與科學
2017/05/22 20:42:01瀏覽258|回應0|推薦1

20170430基隆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法友:輝子、鳳子、玲子、虹子、雲子、明子(導讀人)

 

這次共讀研討的範圍,是《佛教真髓》的第一章緒論之<第四節佛教與科學>。因為作者寫書的目的是要探究什麼是「真實的佛法」,好讓讀者了知佛教並非迷信的宗教,是可被科學驗証的。於是,這節的內文多處提到佛教與科學在不同層面上的差異;最終告訴我們,解決人類的問題還是需要佛法,因人類的許多問題及煩惱卻是由情緒所致,然而科學研究法卻只能是純粹地觀察具體現象變動的事實,得出一種泯除心理覺受的真理。至於佛教的真理與邏輯中,不僅包括了科學旨趣的現象變動之事實,也涵蓋了人的感情、情緒、苦樂、迷悟、染淨等心理覺受。 

此節的重點當是第52頁中,作者提出一個人的心理覺受由於體驗的有無與深淺,會有各種不同的認知與判斷。於是就人生世界觀而言,舉例說明會有四種不同觀點。其實,這四種觀點恰如一個修行者的心智狀態與心路歷程,而每一點更可用來自我檢視當前自己修學佛法的心態。下面就詳列之──

一.  完全不懂佛教的凡夫將這個世間,看作是由歡樂所構成的常樂世界。

二.  佛教一般認為上述是錯誤的看法,而主張這個世間是無常、眾苦充滿、生死輪迴的,應該厭離它。

三.  依佛法修行而悟道的人,卻認為這個世間沒有生死輪迴,是常、樂、我、淨的涅槃界。

四.  也有悟道者處於這個世間,而不厭惡生死,不欣求涅槃,視生死、涅槃一如,挺身赴苦界而救濟眾生苦惱。

 

明子:以上這四點像是說著自己學佛歷程中的各階段心情。第一階段,我覺得人生是來受苦的;第二段,我剛開始接觸佛教,對因果的法則是最有感受;第三階段,是我要前進的目徱;第四階段,發心行菩薩道。

 

虹子:感謝導讀人分享。另,作者在這一節開頭第一句就破題指出:「佛教與科學雖然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許多相異之處。」請教大家可有看出相異之處? 


鳳子:我整理出五個差異之處。

1) 新舊價值觀的差異。佛教文獻是愈古老愈受重視,科學文獻却是愈新愈出色。

2) 探究成果的差異。佛教是最初的起始點最純粹最圓滿,科學是越新越成熟。

3) 研究方法的差異。佛教是演繹法,科學是歸納法。

4) 研究範圍的差異。佛教是除了現象事實也涵蓋內心苦樂覺受,科學是觀察具體現象變動的(事實)。

5) 觀點認定的差異。佛教是依智慧經驗高下對同樣事物有不同見解,科學是任何人看事物皆同。

 

玲子:個人體驗是依各人覺受來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一樣的眼睛,有不同的看法;一樣的耳朵有不一樣的聽法;一樣的嘴巴有不一樣的說法;一樣的心有不一樣的想法;一樣的錢有不一樣的花法。再優秀的人也要碰到識才的人;再真誠也要碰上有心人;再大的付出也要碰上感恩的人;再謙讓也得碰上珍惜的人。

 

雲子:以前未學佛前,對苦的認知,就是身體上的苦,現在知道苦就是無常,無常就是苦,所以應把苦瓜改成無常瓜。我再補充一下能量醫學,以前非洲巫師,對骨折病人治病,能馬上就治好,是什麼原理呢?譬如:大人骨折需三到四個月才能好,小孩就快一點。巫師用手摸過,很快就讓受損細胞恢復,巫師是因為自體能量很強可令受損細胞快速恢復,這就是能量醫學。而能量需經由心識專注來掌控,這可以透過學習靜坐培養。

 

輝子:個人畫記這一節的重點是,「如上所述,由於智慧與經驗的高下、深淺有別,對於同樣的事物也就有各種不同的見解。西方的科學只觀察抽象化的事實,固定了主觀的認知,因此,同一件事物任由誰來看,都是相同的;但是站在佛教信仰與體驗的立場,由於主觀有高下、深淺的差別,所以,即使看相同的東西,也會因人而異。特別在佛教當中,與其說在考察那些被視為科學研究對象的抽象化事實,倒不如說佛教是依據個個不同智慧根機的主觀認知,來檢視那些與體驗性的心理覺受有關的善惡、染淨、凡聖等的具體性事相。由此可知,此點正是科學與佛教的根本差異。」

 

法師:作者對佛教的危機提出他的看法,可見於第51頁<佛教的變與不變>主題論述。當中,「若不改變,則佛教的發展可能會停滯而徒具形骸吧!但是為了改變,而除去或扭曲佛教的本質,則變成非佛教或相似佛教,佛教可能會因此而衰退、墮落與滅亡。」這一段話是值得多多省思。

 

鳳子:達賴喇嘛於2012年在印度基督教大學作宗教與科學的專題演講。他說:以科學理論實驗證實慈悲心的培養有助於穩定情緒,進而讓身體健康起來,教育人類讓心地善良則身體健康,進而家庭和睦,再推廣之則社會安康,以建立起健康的人類社會。過去的二十世紀,科學只注重物質的研究,所以自有科學的發展,歷史學家估算已有兩億人口死於暴力的戰爭中,錯不在科學,而是使用者的錯用。所以尊者期盼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有兩大目的,一方面純粹做物質實相研究,另一方面在核物理的研究,應確保免於為人類帶來恐懼及毀滅性的災難。當前,科技和機械的高度發達,日益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然而,宗教作為精神食糧,卻是喚醒人類崇高價值不可缺乏的條件。因此,科技和宗教並非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它們都給予我們崇高的智慧。無論是現代科技還是釋迦牟尼的論點,總之,兩者都從根本上論述一切眾生平等的原則。可延伸閱讀《達賴喇嘛文集4「清淨世界—佛教環保觀」》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