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1/09 19:06:07瀏覽247|回應0|推薦0 | |
20170101 基隆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法友:明子、萍子(導讀人)、玲子、鳳子、虹子、嬌子、法恩 慧學導讀 新的一年開始研讀《佛教的真髓》,本月導讀第一章<第一節:現代人的佛教觀>。作者就佛教在日本的發展與困境之論題,提出一般人眼中的日本佛教與寺院大致有三點共通的看法。摘記如下: 一、佛教寺院是舉行喪葬等法事的場所 即舉行祭祀祖先等喪葬法事的場所。佛化喪祭儀禮,在德川時代,政府在宗教上採取檀家制度,也就是將全國人民以家庭為單位,歸為某寺院的信徒,死後就在其登記的寺院舉行喪禮,明治以後,喪禮的形式就不再強制規定。 二、寺院和神社是祈求現世利益的參拜場所 即為了現世利益而祝禱祈福的參拜場所。在每年新春會有很多人到神社、佛寺去參拜,這麼做是為了滿足身心靈對現世利益的渴求,而有的一種祝禱與祈福儀式之行為。 三、提供瀏覽文化財產的觀光勝地 即在京都、奈良等古都或其他某些地方,有些因為佛教文化而聞名的寺院,提供讓人參觀寺院建築、佛像、寶物、庭園等文化財產。參觀者當中,有些人是對佛教的歷史文化感興趣而參觀;也有些人只是抱持觀光的心情而已,對佛教歷史與文化漠不關心的,只是一種觀光態度,是放鬆心情吧了!
作者最後小結如此說:「總之,現行的宗教中,必定存在著形式上的、與其相對應的宗教禮儀。然而,當信仰衰微時,就會只殘留儀式而變得空洞。但我們不能因為只看到形式,就說宗教禮儀是無用的。」就這一點來說,我個人在參與寺院法會活動時,倒是體驗到透過儀式性的禮拜禮儀獲得一種心靈上的安頓感與平靜感。 除了三點寺院功能的觀察外,也觀察到佛教寺院在日本各地也辦了很多社會福利或教化等事業,如幼兒園、學校、養老院、孤兒院,及演講會、研修會、坐禪會等等。可以得知,佛教在日本所推動的公益慈善與社會教化工作,是不餘遺力的。 作者最後提出佛教在日本發展現況,發生了年輕人遠離佛教的現象。為什麼會如此呢?他認為是由於公共福利與設施增多,於是昔日佛教所扮演的角色功能已被取代,諸如:從前,寺院是社區的文化中心,僧侶是民眾知識上的教師等等。 以上,雖然描述的是日本佛教的現況與困境,但是若以這些觀點來反觀佛教在臺灣的發展與困境,倒是給了我們一條重要的反思線索,讀這一節的內文,可說是借鏡觀己容,審思:當代佛教在臺灣該何去何從?以及自己對佛教對寺院道場對出家法師到持著怎樣的看法呢?
法師的勉勵 基隆部落,以法會友,與佛法義理相交,開始邁入第二年,感覺到因緣不可思議。而選擇在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共修,想,應當是特具意義的,怎麼說呢?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日之計在於晨;歸零;初生之犢不畏虎。綜合這四句話的精神,以下面四句話與大家共勉,踏實地邁向2017年生命旅程── 每一刻是全新的,珍惜當下。 每一天晨間靜坐,精進自修。 每一堂進修道業,虛心歸零。 每一回觀照根塵,無畏無執。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