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8/26 10:36:45瀏覽436|回應0|推薦0 | |
20160821 基隆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法友:萍子、輝子、鳳子、慧子、明子、虹子
上個月的共修在觀音舉行,是規劃三天二夜的行程, 我們先釆風,之後乞受戒法、靜坐、主題分享等共修課程。 回想起來,覺得很慚愧呢! 靜坐時似乎較不易靜下來,慧學研討時也較浮動, 這樣的動靜課程也是一種考試測驗我們的控心能力吧。 對已經研討過第六寂靜的我們來說, 是否能從內心與外在塵境感知到寂靜的法味呢? 等一下研討第七最極寂靜時,大家可好好分享一下, 自己是否划向寂靜了呢?還是背向寂靜而划到哪裡去了呢?
不知大家都看過上個月的日誌了嗎? 若沒有可網路連結六書齋部落格〈九住心—寂靜〉一起復習。 上次是就已研討過的那些住心以順次總述的方式,簡單說明每一住心的大意。 其實大部份文句都是經師父潤稿而成文的,所以應仔細聞思那些補充的部份。 今日研討作些許的改變,往常是由帶領人導讀與復習,今天的復習部份要換成大家來說。 何謂第一內住心呢? 鳳子: 因為沒有經過訓練的心是一直被外境牽引著,所以開始學習「把心找回來」,把心找回來安住在五蘊身心上,尤其專注觀察入出息。這樣開始由外向內做,就是叫內住了。內住的訓練,是不令心向外奔馳攀緣。 虹子: 內住心就是這樣的意思。自己能夠知道必須成辦內住心,是因為聽聞而產生的推動力,推動著自己開始自我訓練那一顆心由外攀緣而轉往向內安住在自己身心狀態的所緣境,如觀察呼吸。 接著第二續住心,由誰分享呢? 萍子: 因為自我訓練之初,心思安住在內的穩定度還不夠,老是想東想西,想過去想未來,像一隻活潑亂跳的野猴子不斷往外跑。所以,在警覺到猴心外馳時,那不慌不忙不氣餒地再把心拉回來內在,繼續安住在所緣境上。 虹子: 講得真好,續住心就是像在訓練野猴子心。師父特別指出無法續住,是因習氣使然,常不安於內,故依之前的聽聞力及思惟力,努力讓心專注覺知,相續不斷住於所緣境上。 明子: 我對相續心的理解,是從念佛來的。相續是指沒有間斷的,如《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的圓通章〉所說,「佛問圓通(圓滿通達),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可想相續心當如「淨念相繼」,是一種無分別意識的有意識狀態吧。 鳳子: 在生活上做一件事情時,我們總是一步做完就接著做下一步,這樣按步就班的做事,是正確的。但若是沒有了正知正念,多數時候只是一種不善習性使然的慣性動作,就像行屍走肉般。假若有了正知正念為導的做事,就能夠很純粹的做事不做人,只在事情的來龍去脈,先後秩序裡做為。如果能夠這樣時時保持正知正念做事,養成一種善行的串習力,也就是善習性使然的慣性作為,人生肯定會是快活的,因為沒了「做人」的我執枷鎖,做事就更流暢有效益效率了。所謂「做事不難,做人難」呢。
接著,第三安住心是什麼意思? 玲子: 因為不善習性的串習力使然,心仍是無法專注於所緣境,時時失去正念散亂,或昏沉,或掉舉。但是,此時的散亂是可以較快時間內醒察到的,相較之前的向外奔馳的心,這時相對穩定些了。由於仍是無法安住所緣境,所以必需更精進訓練,借由憶念力來不斷自我提醒當耐下心覺察令心安住所緣境。 虹子: 會忘失正念是不善習性使然,故這階段是需要訓練出較具強度的專注憶念力來覺察失念狀態。一覺察就快速的拉回攝心令住所緣境,不需氣餒或懊惱,甚至就此自找好理由放棄修持止觀法;也不需推敲失念時是念些什麼呢?因為過去心不可得,就不虛白做工的。
接著,第四近住心是什麼意思呢? 輝子: 由於精進持續練習把「心」向內專住安住所緣,所以專注覺知的串習力增長了,故憶念力也更提升些,因此就能令「能緣的心」親近且不離「所緣的對境」,不向外散動,心續已較前三心更為穩定地覺察所緣的對境了。
接著,第五調順心是什麼意思呢? 明子: 以穩定的正知力思惟修持正定的功德,並對正定心生起欣悅。此時由於能夠依正知力而了知不善心分別與隨煩惱的過患,故可以增上心來對煩惱妄念生起厭離,進而更加勇猛精進修持調順那些障礙修定的違品,如枯坐的乏味感甚至現形的五蓋。
最後,這第六寂靜心是什麼意思呢? 虹子: 在這階段,當內心有種種煩惱妄念隨煩惱等出現時,會很敏銳覺察了知,而這種快速覺察的能力,來自前面各階段的心力之續修所累積的,因此正知之力,可以快速覺知散心,並更加訶斥不善習性,以這樣的作意想來止息心的流散,一路續修來到此刻的心狀態,以能淺嚐到寂靜的狀態。
接下來,我們就研討今天的主題:第七最極寂靜心。首先謝謝玲子準備的補充資料。 1、《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六之最極寂靜心 (宗喀巴大師造,法尊法師譯) 七最極寂靜者,謂若生貪心、憂慼、昏沉、睡眠等時,能極寂靜。如云:「貪心憂等起,應如是寂靜。」《聲聞地》說,由失念故,若起如前所說尋思及隨煩惱,隨生尋斷,能不忍受。
鳳子消文: 這段文的大意是說,生了貪瞋憂慼睡眠等煩惱,要能努力排除,才能住於所緣,且對煩惱隨時警覺,更不能忍受,於是隨生之際就斷除,由於這種不能忍受惡習的心,經一次次的精進修習,就能讓心抵達一種穩定的寂靜狀態,這階段就是最極寂靜心。
2、《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之最極寂靜心 〈無著菩薩從彌薩勒菩薩獲得教授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云何名為最極寂靜。謂失念故即彼二種暫現行時。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是故名為最極寂靜。』
萍子消文: 什麼是最極寂靜呢?自知還無法正知正念,是因為昏沈悼擧等種種煩惱生起,障礙干擾了覺知心而不能住於所緣境,所以對此種惡習不能忍受。文中的「吐」字,是指心裡厭惡的感覺。因此,在煩惱一生起就隨即被覺察,因厭惡不能忍受故,就能即刻斷除惡習反應。歷經一次次精進修習對治煩惱習性,所以能夠令一顆浮動不安的心,回到平靜穩定狀態安住於所緣境。這時就叫最極寂靜。
3、《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之最極寂靜心〈安慧菩薩糅,唐玄奘譯〉 『最極寂靜者。或時失念散亂覺等率爾現行。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
玲子消文: 何謂最極寂靜?我們會失掉正念是因習氣太重,如昏沉掉舉等煩惱,會很輕率的不自覺地起現行。但是,在這個階段,只要煩惱一生起便能即刻制伏,令不生起,而使心馬上回歸平靜住於最極寂靜。
4、《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七,〈教授品〉第十五之滅住心〈無著菩薩造〉 『或起滅亦爾者。謂滅住心。貪憂等起即令滅故。』
明子消文:煩惱的生起到滅去,就是要努力的對治它,讓心非常穩定地住於寂靜。
5、玅境長老講述-止觀大意 輝子分享開示文: 『最極寂靜:常修奢摩他的人,仍會有多少妄念,但妄念又起時,他能立刻覺悟,將妄念停下來。若修行功夫不夠的人,妄念起了老半天,他才會知道有妄念;但功夫高的人,於妄念將起而未起時,他就知道了,他能立即停下來,所以,他若靜坐八小時,只有起一個小妄想且能立即停下來,是謂最極寂靜。』
經由修證圓融的玅境長老的開示,我們可以清濋了解第七最極寂靜心的相狀。 下面,就針對「六力之五--精進力」作分享。 1、〈菩提道次第略論附錄:止觀章〉(大勇法師譯講,法尊法師補譯) 初發業者最初難生無過妙三摩地,故當以六力成九住心,依四作意之次第,引生無過三摩地。其六力中…(略)…第五精進力成辦第七最極寂靜、第八專住一趣二心。如其次第,以精進力,雖最細分別與隨煩惱,皆能斷除不忍,令心最極寂靜。及由如是精進,令沉掉等初即不起,心能相續住三摩地。從第三至第七,此五住心,住定時雖多,而有沉掉障礙,故是第二有間缺運轉作意位。
2、《掌中解脫》(帕繃喀仁波切講授,赤絳仁波切筆記) 在第七階段,由於三、四住心之正念力,與五、六住心的正知力均已圓滿,沉掉難以生起,但仍須將微細沉掉視為過患,發起精進力而盡力斷除。此階段與前兩階段的差別在於,此處已不須過於擔心會流於微細沉掉。僅管此一階段已沒有太多生起微細沉掉的危險,仍須發起精進設法斷除。 (帕繃喀大師指出,在第五與第六階段有遭沉掉傷損之虞,到了第七階段,沉掉雖生而能以精進力遮止,沉掉不再成為重大障礙。)…(略)… 簡言之,第一與第二住心有安住久暫之分;第二與第三住心有散亂久暫之別;第三與第四住心有所緣境是否喪失之異;第四與第五住心有粗沉沒是否生起之分;第五與第六住心有需不需要提防細沉沒之別,不僅如此,第六住心中的細掉舉要比第五住心中的少;第六與第七住心有需不需要特意戒備細掉舉之分;第七與第八住心有有無沉掉之別;第八與第九住心有需不需功用之異。 在第七階段,只需斷除沉掉而不需擔心會流於沉掉,這就像與敵人打仗時,當敵人的力量已被削弱,就不需再特別提防,只要稍加阻止即可。
又關於四種作意中之二--有間缺運轉作意 次五心時,由昏沉掉舉故,中有間缺不能久修故有間缺運轉作意。 因為此段有間缺運轉作意與前三、四、五、六住心同不再研討。謝謝大家。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