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九住心-- 調順
2016/06/26 17:20:05瀏覽889|回應0|推薦3

2016.06.19止觀行者民生/基隆/金剛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日誌

法友:輝子、雪子、慧子、鳳子、香子、蓁子、雲子、粧子、綦子、行子、清子、萍子、虹子、君子、峯子

 

萍子:

謝謝師父及民生與金剛部落蒞臨。

我們是以法相聚的共修會,希望二個部落的學長,多提供些意見指導末學,謝謝大家。

 

虹子:

在未進入今天的主題前,先復習上次主題。

1.     九住心之四住心---近住心

何謂近住心?近,是親近不遠離的意思。

心數數憶念住前所緣境,不要使心遠離,令住所緣境。

2.     六力之三---憶念力

能使心與所緣不離之力,即最初憶念力。

3.     四種作意中之二---有間缺運轉作意

....七心時,由昏沉掉舉故,中有間缺不能久修,故有間缺運轉作意。

 

接著進入今天研討主題九住心之第五住心調順,補充的資料如下:

 

一、關於九住心之第五住心--調順

1.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六之調伏心 (宗喀巴大師造法尊法師譯)

五調伏者,謂由思惟正定功德,令於正定心生欣悅。如云:「次見功德故,於定心調伏。」《聲聞地》說,由色等五境及三毒男女隨一調順相,令心散動,先應於彼取其過患,莫由十相令心流散。 

2.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之調順心〈無著菩薩從彌勒菩薩獲得教授〉

云何調順?謂種種相令心散亂,所謂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癡男女等相故。彼先應取彼諸相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力故,於彼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調順。 

3.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之調順心〈安慧菩薩糅,唐 玄奘譯〉

調順者,從先已來,於散亂因色等法中,起過患想增上力故,調伏其心令不流散故。 

4.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七/教授品第十五之伏住心〈無著菩薩造〉

見定功德轉樂住故,調厭者,謂伏住心。心若不樂應折伏故。 

5.     玅境長老講述--止觀大意

調順與寂靜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修奢摩他(止禪)的人,自己要反省自己,我為何坐在這裡打妄想呢?想一想,諸法是因緣生,為何要打妄想呢?這是有原因的,什麼原因呢?我們未靜坐時,我們這個臭皮囊總有些事情,例如,我要買米或麵,我要吃飯,我要做事情,做事情時,眼耳鼻舌身就會接觸色聲香味觸的境界,也會看到男的人、女的人,也會看到眾生的貪瞋痴境界,一接觸境界時,內心就會有分別。修行人應以何態度面對這些塵勞境界呢?你不可能完全沒有事情,如果你要一個人住在深山裡,你也不可能老是一直坐在深山裡,你也要準備吃的東西,你也要去做事,你會看到一隻鳥飛來或看到一枝草等雜亂事情。這時,修行人心裡應正念,心裡想:這些事情都會引起我的內心散亂,我看見色聲香味觸,就會引起我的內心散亂,我不要散亂,馬上要警告自己。此時雖未入定,但是,此時眼耳鼻舌身接觸色聲香味觸,已有些控制,叫這一念心不要在上面散亂,這叫做調順,也就要控制這一念心不要在外境上面散亂。

 

二、關於六力之四--正知力

參閱《菩提道次第略論附錄:止觀章(大勇法師譯講、法尊法師補譯)

初發業者最初難生無過妙三摩地,故當以六力成九住心,依四作意之次第,引生無過三摩地。其六力中……第四正知力,成辦第五調伏、第六寂靜二心,如其次第,初以正知,了知於分別及隨煩惱諸相流動之過患,令心不散調柔,樂修三摩地。次以正知,了知散亂之過失,滅除厭修三摩地之情緒,令心寂靜。 

p.s 隨煩惱等心所法,可延伸閱讀六書齋部落格<聚焦化行蘊>一文。

 

三、關於四種作意中之二--有間缺運轉作意

《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造法尊法師譯)

次五心時,由昏沉掉舉故,中有間缺不能久修,故有間缺運轉作意。

 

現在,從上面摘文內容,提出幾個問題討論,以加強認識。

問題1於正定心生欣悅之重要性?

虹子:

廣論P349頁一段文來作說明:若不能滅不樂修定樂定障品所有懈怠,初即於定不令趣入,縱一獲得亦不能相續,速當退失,故滅懈怠為初切要。若能獲得身心輕安,喜樂增廣,晝夜行善能無疲厭,懈怠盡除,然生輕安,須於能生輕安之因妙三摩地,恆發精進。然生精進,須於正定具足恆常猛利希欲欲樂之因須由觀見(非由眼見,除腦部思維,更多是親身經驗了)正定功德生堅信心,故應先思正定功德,數修信心。此等次第,修者觀之極顯決定,故應認為最勝宗要。辨中邊論云﹕「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所依,謂欲勤所依故;能依,謂勤或名精進。欲因,謂信深忍功德;勤果,謂輕安。此中所修正定功德,謂由獲得奢摩他(止定)已,現法樂住,身心喜樂,及由獲得身心輕安,於善所緣心如欲轉。又由息滅於顛倒境散亂無主,則諸惡行皆不得生,隨所修善皆有強力。又止為依,能引神通變化等德,尤由依止,能生通達如所有性毘缽舍那(觀禪),速疾能斷生死根本。若能思惟此諸功德,則於修定增長勇悍,生勇悍故恆樂修定,極易獲得勝三摩地,得已不失能數修習。 

從這段文的清楚說明,自省我等對靜坐懈怠的原因,是沒有觀見正定功德生。

1.堅信心,於正定未具足恆常猛利希欲

2.欲樂心,須於上二心才能生輕安之因妙三摩地。

3.恆發精進,也就是〈信為欲依,欲為進依〉。

 

問題2思惟正定功德?

虹子:

廣論P322頁一段文來作說明:『第三靜慮差別。如前所引就自性分二,謂世、出世。就品有三,就作業分,謂1)身心現法樂住靜慮,2)引發功德靜慮,3)饒益有情靜慮。初謂:住定即能引生身心輕安所有靜慮。二謂:諸靜慮能引神通、解脫、遍處勝處等,共諸聲聞所有功德。三謂:有靜慮能引十一種饒益有情事。』 

如上文所指世間定的功德為身心輕安。出世間定的功德分有二:一、共諸聲聞有六神通、八解脫、十遍處及八勝處等。二、菩薩靜慮有饒益有情11功德。(文多不錄,請自閱廣論P298頁註) 

關於出世間定功德的聲聞靜慮,請金剛部落峯子分享清淨道論》之修行四十種業處的方法,引發希欲修定的心。

 

峯子:

謝謝。這十遍的「遍」是遍滿的意思。十遍被稱為」,是因為這十種對象達到似相時,可無限地擴延遍入於一切處。現在請大家一起打開臉書金剛靜坐部落粉絲專頁PO文:清淨道論導讀--第三章:修行四十種業處的方法

 

問題3令心散動,如何於彼〈煩惱〉取其過患?

虹子:

關於這個問題,引六書齋部落格的〈聚焦淨化行蘊〉一文部分文句分享。

1.行蘊是「我與我所之五遍行」的隱身處,也是「十一善心所」的安居所,也是「六根本煩惱與二十隨煩惱」的儲存處,也是「五別境」的養成所,也是「四不定」的資源回收站。

2.受持五戒或八戒為基礎,以靜坐安般念為著手處,來訓練出專注的覺知力,並直接經驗每一種感受的實相是不斷地生起、持續、滅去,任何一種感受只是「無常、苦、空、無我」。當如此實修,便能繼之而生起真正的懇切的「出離心」,此心唯求離斷「偏執的習性:六根本煩惱與二十隨煩惱及不定的悔與眠」。日復一日如此修持,行者將從正見的了知轉升到經驗的了知,最後,一顆心漸漸以「定」為所居,「慧」為所用。

3.師父勸勉我們只有自己帶著好奇心實際修持去實驗法教,體驗法教,才能對一切語言文字的法味有正確勝解,並在勝解中起精進修持止禪與觀禪,身心在止觀禪中獲得安頓。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