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2/06 09:30:00瀏覽303|回應0|推薦2 | |
20201206 庭園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慧學讀本: 1.一行禪師著,《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年,二版) 2.性空法師講,《四聖諦與修行的關係;轉法輪經講記》(嘉義市:香光書鄉,民95)
摘記文本關鍵文句,與您同參共勉:
1.〈對橘子的專注〉與〈一隻鹿〉二則文章,指出:在尼連禪河畔菩提樹下已完全覺悟的佛陀,知道多年來對解脫大道的尋覓是沒有白費的,而那些艱辛和考驗,都有助於自己最後的證道;更明白所有眾生都不用向身外求開悟,因為自身就含藏著宇宙間的所有智慧和力量。怹知道自己已圓滿修道的大願,此時應該回到祖國迦毘羅衛城等處,去見所有期待自己得道消息的人,並分享圓滿的覺醒之道。但是,怹決定留在森林一段時間,以便探究什麼是散播「覺醒的種子」最好的方法,及離開之前先跟村童們分享日常生活上的「覺察之道」。 1) 我所發現的解脫大道是很深奧的,不過任何願意全心全意去學的人,都一定能夠明白,並照著做。我所找到的解脫道路,就是每一個小時都活在專注覺察之中,心念永遠只投入當下這一刻;與此相反的做法,就是活得糊塗,如果那樣活著,我們其實不知道自己是活著的,更沒有徹底去經驗生命,因為我們的身和心都沒有投入此時此處。一個留心專注生活的人,永遠知道自己在想什麼、說什麼和做什麼。這樣的人可以防止自己的思想、說話和行為傷害了自己或別人。生活得留心專注,就是要活在當下這一刻。你必須知道自己的身心發生些什麼事,又要同時覺察到自己環境中所發生的一切。持續專注地直接和生活接觸,如果繼續這樣生活下去,會對自己和環境很瞭解,明白瞭解後就能夠生起寬容心和愛心。當每個人都瞭解別人時,所有的人便能互相包容、互相愛護。那時候,這個世界就不會再有那麼多痛苦了。生活上修習留心專注吧!它會讓人加深對一切事物的瞭解;如此,便會明白自己、其他人和一切事物的相依相待關係,那時便自然而然更有智慧的慈悲、愛心,這就是美好之道。
2) 我們的日常生活就像「橘子」一樣,就如同每個橘子是由片片的橘子肉組成的,每一天也是由二十四小時組成的。一小時就如一片橘子肉,生活了二十四小時就如吃完了全部的橘子肉。一個修習專注正念的人可以從橘子裡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一個留心覺察的人可以看到那顆橘子樹、橘子樹在春天綻放的花,以及滋養橘子的陽光和雨水等等導致橘子產生的因素、條件。細看之下,我們可以看到一萬種導致橘子產生的東西。一個修習專注的人能看到宇宙間的奧妙和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關係。怎樣留心專注地「吃橘子」?留心吃橘子的意思,就是要在吃的時候真正地與橘子接觸、溝通,你的心沒有想著昨天或明天,而只是全神貫注地投入這一刻,這時那橘子才算真正存在。生活上有無數的所緣如同「吃橘子」,念念留心專注,就是要活在當下,身心都投進此時此處。 3)怎樣才是吃得專注呢?在靜默覺察中專注地享受著「吃橘子」;當你吃橘子的時候,你很清楚知道自己正在吃橘子,你可以徹底感受到橘子的香和甜。 (1) 當你剝橘子的皮,你知道自己在剝皮。 (2) 當你剝下一片橘子肉放進口裡,你知道自己把一片橘子肉剝下來放入口裡。 (3) 當你咀嚼享用芳香和美味的橘子時,你覺察你在體驗橘子的芳香和美味。 (4) 當你覺察到自己正在吃橘子,那橘子是非常真實的。如果橘子是真實的,那吃橘子的人便也是真實的了。
4) 怹也教導村童們怎樣靜坐,隨著自己的呼吸一邊微笑著,使惱怒或悲傷的心境平靜下來;又教導他們行禪來使身心清新舒暢;更教導要深深體察他人和他們的行為,以使自己能體會、瞭解他人,而能去慈愛他人。而當我們看見稻米、椰子、橘子和水等等的時候,請牢記:在這一生中,我們要依賴很多其他生物才能生存,這些生物都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不單只是人類了,我們也是稻米、橘子、河流和空氣,因為沒有這些,我們都不可能存在。如果能體會到這一點,就會經驗到真正的瞭解和愛。這樣的「覺察之道」可以導致圓滿的覺醒!
2. 知「苦」、修「道」、斷「集」、證「滅」。我們要不斷地思惟苦、集、滅、道等四諦,並放下引生輪迴的愛執—「我」及「我所有」,才能實現離苦、解脫。
1) 「八正道」是離苦的道路,所有現在、過去、未來的佛,都是經由這條路而解脫。八正道是佛陀開悟的內容,也是實現涅槃的過程。八正道的內容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而當有了正定才會有如實觀,有如實觀才會有解脫;有解脫才會有解脫智(解脫知見),這是離苦的過程。 延伸閱讀:正法的中道生活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08573698
2) 而實現涅槃有二方面:一方面是對苦諦、集諦有漏法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對滅諦、道諦無漏法的了解。若不了解有漏法,就無法實現無漏法,所以說一切有部先說明有漏法,讓我們了解智慧的所緣—五蘊、六入等等,若沒有這些智慧的所緣,無法了解現觀的過程:當我們對於有漏世界或五蘊有所了解後,才能了解無漏法。 延伸閱讀:修行覺悟之道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30520318
3) 在《中阿含97經-大因經》=《長阿含13經-大緣方便經》=《長部15經-因緣大經》中,佛陀向阿難說明:如果不是(漏盡)阿羅漢,一定有心苦。假如沒有實現漏盡智,就無法清楚地觀照「緣起」;無法徹見緣起,便無法解脫輪迴。佛陀依此,一方面說明輪迴的緣起(流轉門),另一方面說明解脫的緣起(還滅門)。如果沒有實現究竟的解脫,就不免有愛的束縛、愛的苦;「愛」讓我們如同瞎子班看不到「真相」,而無法去除煩惱;若不能完全斷煩惱,一定有「求」;有「求」就會繼續存在(有),繼續收集「業」,繼續造作「行」。所以,愛就是苦,「愛」就是「無明」。若沒有斷愛、斷求,我們一定是在執著中、在五取蘊中。所以,「證滅」的真正意思是「愛盡(斷除愛)、無明盡(斷除無明)」。 延伸閱讀:信為道源功德母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32587460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