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修行覺悟之道
2019/11/03 12:30:00瀏覽306|回應0|推薦1

20191103 庭園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慧學讀本:

1.性空法師講,《四聖諦與修行的關係;轉法輪經講記》(嘉義市:香光書鄉,民95)

2.一行禪師著,《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二版)

 

摘記這次法談章節內的關鍵文句,與您共勉:

 

01.《雜阿含391經》說:於四聖諦,不如實知,非沙門故;於四聖諦,如實知,是沙門數。(此經,南傳無相當經文;但可以參閱《雜阿含390經》=《相應部56.22經》「於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如實知,此苦滅聖諦如實知,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沙門之沙門,婆羅門之婆羅門,於沙門義、婆羅門義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故,比丘!於四聖諦無間等(現觀-洞察)當起增上欲,精勤堪能,方便修學,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02.《轉法輪經》是佛陀說法的第一部經典。此經中扼要的解釋,「中道」是一條趨向修習覺悟的捷徑,解脫感官享樂與無益苦行的兩個極端;從廣義言,意指:止息苦的一切層面。因此,對一位佛教修行者而言,這部經是以理解四聖諦所生之智慧為基礎與依據的修行指導;它也包括了藉由透徹八正道所驗證到的「法」之內容。八正道是通往安住於涅槃―從「我、我所」解脫狀態的唯一途徑,它是一條使眾生從輪迴的謬見與貪欲的束縛中解脫的道路。此經是屬於真正佛教徒的修行之道,它結合最理性的思考及對法的普遍性和解脫本質的深刻信仰與信心。這部經中所開示觀照四聖諦與中道的方法,是含蓋所有正念的功能。無論我們追求何種法門,為求從苦解脫,只要認為自己是佛教徒,就應該讓自己的修行與佛陀第一次說法所開示的四聖諦和八正道產生結合。 (連結下載:活在當下:《轉法輪經》法本輯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50633996 )

 

03.修行能否成就,主要在於是否深入了解四聖諦。能了解四聖諦彼此的關係,才算真正了解佛法。在三藏(經藏、律藏、論藏)大海裡有各類不同的法,要了解它們的相互關係,主要都是靠四聖諦,如果能以了解四聖諦的基礎來看佛教不同的法,及能利益我們。四聖諦是了解佛教、踐行佛法的基礎,如果沒有這樣的認識,無法了解佛教的不同面向。所以,一方面要了解四聖諦是修學佛法的開端、中端及末端,一方面也要了解實現四聖諦就是佛教的開悟、現觀、解脫。了解四聖諦是我們修行的基礎;實現修行的過程,就是止觀的過程,也就是四聖諦現觀的過程。換句話說,所謂現觀的過程,就是實現四聖諦的過程,也就是開悟的過程。而真正的正智、正定主要是靠四聖諦的理解,對四聖諦有真正的了解才能用佛法利益自己、利益他人。

 

04.〈為步行而步行〉一文中,有一段陳述呈現出佛陀與聲聞弟子們過著正法的中道生活: 

"佛陀說過,要十天的時間才會到達王舍城。平常人是可以走快一點的,但佛陀和聲聞比丘們走得比較慢,而且十分從容。當步伐放緩,心也跟著平靜下來。佛陀的步伐就是為享受步行而行的。怹似乎完全不在乎是否會到達目的地,聲聞比丘們也是如此,沒有一個人呈現些微的緊張和不耐煩,或希望盡快到達目的地,每個人的步伐都是那麼地緩和平穩。他們就像一起在寫意地漫步,沒有一點疲憊。而每一天,他們卻都可以走上一段很長的路程。 

每天早晨,佛陀他們都會到附近的村落乞食。他們以佛陀為首,排成一長列,他們步行時靜悄莊嚴,每一個步伐都專注地留意著每一個呼吸。他們不時會停下來接受村民的供養,使他們有機會把食物放進缽內。當比丘接受食物時,他們都默默為村民誦經祝禱。 

乞食完畢,他們就會慢慢離開村落,找一處樹蔭草坪坐下來進食。他們圍成一個圈子坐下,然後小心地將食物分配到每一個缽中。羅睺羅到附近的溪澗盛了一瓶清水回來,恭敬地拿到佛陀跟前。當佛陀合十雙手形成蓮花(含苞待放)狀後,羅睺羅便把水慢慢倒在佛陀的手上,讓怹清洗雙手。羅睺羅同樣地一次給每人洗淨雙手。 

進食前,比丘們都合掌念誦,然後才默默地吃,留心注意著每一口食物。 

進食後,一些比丘會修習行禪,另一些則修習坐禪,更有一些會午睡一會兒,等到日間最熱的時間過後,他們才又再次動身,繼續旅程,直到天黑。他們一邊走,一邊留意有什麼地方可以歇宿,而最理想的地方,當然就是那些不會受騷擾的森林了。 

每一個比丘都有自己的坐墊。他們多半是先跏趺靜坐半個晚上,才再鋪好衲衣,躺下來睡覺。每個比丘都有兩件衲衣,一件是身上穿的,另一件是用來避寒的。 

第二天醒來,佛陀和很多比丘都在平靜地禪坐著,他們全都散發著安詳和威嚴。太陽一出來,各人收拾好地上的衲衣,拾起缽,再次準備出發,開始一天的旅程。"


05.〈牧牛〉一文中,有一段陳述佛陀以牧牛喻教誡聲聞弟子們如何不放逸地修行覺悟之道: 

"比丘們,如果每個比丘都依著這十一點去修習,六年的時間就足以成就阿羅漢果位。 

1)   如牧童能認識他的水牛,一個比丘也應該認識他自己身體的每一樣元素。

2)   如牧童知道每一隻水牛的特性和傾向,一個比丘也該知道哪些是身、口、意應該或不應該做的。

3)   如牧童替水牛洗滌身體一樣,一個比丘應該清除她身心的欲念、執著、憤恨和恐懼。

4)   像牧童照料水牛的傷口,一個比丘也應該看管他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好使它們不會在散亂中迷失。

5)   像牧童為了令水牛不被蚊子侵擾而生火弄煙,每個比丘也用他覺醒的教化使周圍的人能免除身心之苦。

6)   像牧童會找安全的路給水牛行走,每個比丘都避免那些會引起財、色、名等欲望的場所,如酒館與劇院。

7)   像牧童愛護他的水牛一般,每個比丘都嚮往和珍惜禪坐的平和。

8)   像牧童會找淺水和安全的地方給水牛過河,一個比丘也會倚仗「四聖諦」來作為他今生的嚮導。

9)   像牧童去找新鮮的水和草給水牛作糧,一個比丘也知道「四念處」是可導致解脫的資糧。

10)   像牧童知道不應該過度的在草原上放牧水牛,一個比丘也同樣地知道,當他乞食時,必定要小心與鄰近居民保持良好的關係。

11)   像牧童讓年長的水牛給年幼的做榜樣,一個比丘也會依賴長老們的智慧和經驗以為借鏡。"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