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9/29 13:00:00瀏覽575|回應0|推薦2 | |
20190929 庭園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慧學讀本: 1.《生死奧秘:十六個生命的靈性對話與臨終學習》/ 釋德嘉、釋宗惇等著 2.《生活的藝術》/ 葛印卡(S.N.Goenka)講
摘記這次法談章節內的關鍵文句,與您共勉:
01.「媽媽才進安寧病房不到二小時,剛剛突然就走了,就這樣走了……;媽媽什麼都沒交代。」;「想不想和媽媽說話?」;「來不及了!」他們哽咽地認為來不及了!;「來得及!」。臨終的心識可以超越身心限制,不論病人是否昏迷,都處於可溝通、靈性需求最強的狀況,家屬的關愛、支持、保證與引導,對病人非常重要。整個臨終道別、說法和助念過程,大概在病人往生前、往生後進行約二至三遍。
1) 臨終道別,有兩個重點:第一,是道謝。由家屬一一謝謝臨終者,並祝福臨終者;如有宗教師在旁,則由其代替臨終者謝謝家屬。第二,是生者要允許病人去世,生者願意放手,並承諾自己會過得很好。
2) 臨終說法,最主要的核心精神是,引導病人如何調節心念,以因應即將到來的器官衰竭與死亡,保持身心安定,維持正念往生。
(1) 肯定病人一路所經歷的苦,此生的意義和價值,這一生沒有白活,這也是帶領臨終者向此生道別。
(2) 說明生死的意義。有生必有死,生命的本質在於心的延續……此刻的一念心,決定你是否能走向光明的路,家人無法代替;所以,放下人世間的俗事,才能接觸彼岸,一旦能接上線,隨時可以回來祝福家人……
(3) 說明死亡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身心變化。身體正處在分解的狀態,會很不舒服,但這是短暫的,一定會過去的;不管你看到什麼、感受到什麼,可能是深層意識的顯現,不要理會,要讓自己放鬆、再放鬆……以前怎麼辛苦走過來的,現在就把那分力量拿出來,勇敢踏向未來。
(4) 提醒心念的不可思議力,用誦念佛號,可以幫助自己放鬆,保持心的開放,保持正念,祝福自己,祝福家人,祝福所有人,讓心愈來愈明亮……家人開始陪伴病人一起念佛。
3) 臨終助念,由家屬或陪伴者誦念佛號,協助剛往生的病人繼續保持正念。主要的目的是延續臨終說法的利益,以及讓家屬有參與感,是有助於家屬的悲傷輔導。因為家屬和往生者之間的心念連結最強,此刻懂得如何用功,有機會創造不可思議的善生因緣。對家屬來說,能在關鍵時刻幫得上忙,是很重要的心理歷程。最後,特別提醒:
(1) 病人剛剛往生,內在變化還激劇不穩定,家屬不要在往生者旁邊談論瑣事。
(2) 若有陸續趕來、來不及見往生者最後一面的家屬親友,盡量不要在助念過程掀開往生者的臉部蓋被,以防干擾往生者心念。
(3) 照顧往生者的同時,也要照顧生者,讓彼此都沒有遺憾,生死兩相安。引導至親在適當的時機對往生者說出內心的話,並謝謝、祝福往生者,請他一路好走,自己也會好好活著。
(4) 做遺體護理時,往生者都聽得到、感受得到;因此,每一個動作都儘量「輕柔」,並且每一個環節動作都要告知往生者,讓往生者有心理準備。以尊重的心,邊做邊說,往生者即使有感覺,也不至於因為突然的動作而感到驚慌,能繼續維持正念,獲得助念的利益。
02. 起源於基督宗教文化為背景的「身、心、靈」全人觀點之「安寧療護」,若配合佛教教義,可以提出「心性照護 Care of Mindfulness」,以「四念處」最為佛教臨終關懷的參考模式。因為,佛教「不即不離」的身心之「無我論」、「緣起論」,能使臨終者學習認識自己的「身、心、受、法」等四個方面(處所),並依據「不常不斷」的中道思想,使「心性-念Mindfulness」適當地作用。
03. 我們面對生死問題或關卡時,雖然狀況千差萬別;但是,似乎可以收攝成「生死三關–病緣善惡關、醒睡正念關、生死涅槃關」,這「生死三關」之要點如下。我們若能藉著自己周遭的個案,隨時參究生死三關,這不僅是平時自覺覺他的好習慣,也免於自己臨命終時,心迷意亂。
1) 病緣善惡關:我們對於「疾病因緣」與「善惡業」的關係,似乎容易耿耿於懷,不易參透;除了感嘆是宿命之外,也有歸因於神的意旨,或總認為疾病是「惡」報。這或許比起誤信無根據的因緣(例如:祖墳風水、某人相剋等),所帶來的麻煩還好些。但是,若能如理作意、如實觀察疾病的因緣,自利利人才是佛法的因緣說。
2) 醒睡正念關:若是昏睡或譫妄,則不能正念?對於臨命終病人,佛教徒常會認為若是保持清醒,則是「正念」;若是昏睡,則不能正念。這其實是一種迷思。我們若能突破此「醒睡正念關」,則可以避免以「醒、睡」判斷臨終者是否「正念」,而論斷是否「善終」;也可以突破癌末病人對於以嗎啡止痛會昏睡而墮落的迷思;也可以打破對於死後作器官捐贈,可能會失去正念,因而會墮落惡道的迷思;甚至學習菩薩捨己為人的精神。
(1) 摩訶男長者問佛:「我若在交通混亂的市集,因狂人、狂車而死,望於念佛、念法、念僧。我自思惟,命終之時,當生何處?」佛回答:猶如大樹傾向某方面而成長,一旦鋸斷了,自然會順該方向傾倒。平時念佛,養成善習,即使忘失念佛而死,還是會向善。因為習性力強大,不受心識是清醒或昏睡狀影響。
(2) 決定往生的力量:隨重業、隨平日的習慣、隨與願力相應的心念。
3) 生死涅槃關:個別的生命於相依相存的生態系統中,猶如生命大海中的浪花,「諸法無我」故。而一切的生命並非常恆不變,「諸行無常」故,每一物種的生命於相似相續、變異演化過程中,猶如生命大海洪流中的水泡,來自大海,再回歸海。因為體認「不生不死」的涅槃境界,所以不追憶過去,不空求未來,適當的做好每一時段應該做的事。無所執著,甚至連心靈功德也不積貯;因為消除了常恆獨存「我」的錯覺,而體悟「生死」五蘊(色、受、想、行、識)即是「涅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之空相)。這是突破「生死涅槃關」的關鍵。
04. 延伸聆聽:鄭振煌教授談〈臨終和往生 〉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