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5/18 16:30:00瀏覽849|回應0|推薦1 | |
20190518 庭園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慧學讀本: 1.《生死奧秘:十六個生命的靈性對話與臨終學習》/ 釋德嘉、釋宗惇等著 2.《生活的藝術》/ 葛印卡(S.N.Goenka)講
摘記這次法談章節內的關鍵文句,與您共勉:
01. 年少荒唐的歲月,留下了難以承受的印記!他生病離婚後,便搬回老家,和父母一起住,工作則斷斷續續,聽到哪裡有治癌偏方,就立刻買來吃。他說:「我像行屍走肉一樣,天地之大,沒有我容身之處!我只想找個安靜的地方待下來,好想住在山上,卻不可能,何處是家呢?我沒有目標,不知該何去何從?只要女兒們好就好了,我一切都放棄了。」隨著對我(宗教師)的熟悉,及對女兒的思念情緒,他終於吐露出一些內心話,對未來感到茫然,無所依歸。
02. 「離開了,我要去哪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斷變化,如花草樹木般,有生就有滅,人的生命也是一期一期的,生生世世只是換不同的身體,有緣彼此就會相見。你看過或聽過有人長生不死的嗎?有個阿彌陀佛的家,就是你想要的安靜地方,會讓你回到永恆平靜的家。在極樂世界哩,有佛菩薩在,你不會害怕。身體會壞掉,可是我們有一顆佛心不會壞,只要多念佛,我們都可以回到永恆的故鄉……他流著淚合掌,非常懇切地祈求皈依。
03. 近一個月的陪伴,他進入譫妄狀態,人、時、事、地不分,喃喃自語,甚至躁動不安……我也在一旁陪伴念佛,並提醒他,「你要保持正念,萬緣放下!往昔所造諸惡業,你已經在佛前懺悔,佛菩薩慈悲,你最在意的妻子和女兒都來看你了,也滿你的願,接受你的道歉,不再怨恨你。你的後事,媽媽也答應好好處理;今天爸爸和姊姊也來看你,祝福你,你今生的因緣都圓滿了。」大約三十分鐘後,他情緒穩定下來了,最後,面容安詳,前往他理想中的家了。
04. 臨床上,常看到當病人開始覺察死亡逼近時,往往會透過恐懼、沮喪、憂鬱,甚至憤怒……等反應內在情緒。他們可能是因為過去發生過重大事件,也可能是關係糾結沒有化解……有些人則因過去做錯事而產生愧疚及罪惡感,將病死視為一種懲罰。如果沒有覺察反思,沒有懺悔,就無法與過去生命和解,無法體悟存在的意義,終將被病苦所束縛,靈性也就無法平安。
05. 什麼是懺悔?就是將自己的過錯坦承說出來,勇敢面對過去的所作所為,請求他人寬恕,得到內心的清淨。每個人都可能犯錯,因為我們都有自己的障礙或煩惱;然而,透過懺悔過程,可以洗滌心中的雜質(障礙、煩惱),讓心回歸清淨,回到嬰兒般的純淨。所以,懺悔是一種排除障礙、消除煩惱的方法,人人都適用。最重要的是那顆想要真誠懺悔的心,唯有如此,才有機會與力量突破現狀,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踏出靈性成長的第一步。
06. 引導懺悔時,通常要照顧兩個層次: 一、是慈悲的層次:帶領病人從生命回顧中看到懺悔可以幫助他打開心胸、面對自己。幫助當事人更能原諒自己,也原諒別人,最重要的是把慈悲的心開放出來。 二、是智慧的層次:懺悔代表分析的智慧,客觀的分析當時的條件、因素(緣起-緣滅),從中體會「空性(無自性)」的智慧,拋開過去的陰影。
07. 任何經歷過自我意識折磨的人,都知道那是多麼大的痛苦。一旦我們侷限於慾望、恐懼、身分,我們就被限制在狹隘的自我堅牢中與世界隔絕而與生活脫節。未曾體悟身心變化無常的人,必會落入自我主義的圈套中,而招致痛苦。我們並不需要自我否定或自我壓抑,而是要從錯誤的自我觀念解脫。這條解脫之路是先明白我們所謂的「我」,事實上是短暫的、不斷變化的現象。內觀是獲得這種洞見的方法。對內觀者而言,體認自我與外在世界生滅的本質,用以打開解脫之門的鑰匙,就是「無常」。
08.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加強練習內觀,我們會發覺至少有一些狀況,我們不會不知不覺就起習性反應,而會觀察自己。漸漸地,觀察的時刻會增加,而習性反應的時刻,即使有負面情緒產生,其時間和強度也會減少。最後,即使在最令人生氣的狀態,我們也能夠觀察呼吸和感受,而保持平穩、平靜。如果我們保持平靜沉穩,我們會幫助別人遠離憤怒,建設性地處理問題。
09. 培養覺知與平等心,並不是讓我們像植物一樣不動,也不是漠視他人的痛苦,而一味追求自己內在的平和。正法教導我們,對於自身和別人的幸福,我們都有責任,我們要儘可能幫助別人,但須始終保持平衡的心。在行動之前,我們必須先自我檢查內心是否平靜、是否對這個犯錯的人充滿愛與慈悲,如果是這樣,這行為才會有用的;若不是,一點幫助也沒有。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