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2/16 16:30:00瀏覽508|回應0|推薦2 | |
20190216 庭園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慧學讀本: 1.《生死奧秘:十六個生命的靈性對話與臨終學習》/ 釋德嘉、釋宗惇等著 2.《生活的藝術》/ 葛印卡(S.N.Goenka)講
摘記這次法談章節內的關鍵文句,與您共勉:
01. 她問醫師,「你們說我已經沒辦法打化療了,幫不了我;可是,除了身體,我還有心靈問題……怎麼辦?」醫師沒有解答,求助無緣,她悲傷得不能自己……。姊姊萬分氣妹妹,卻又很擔心妹妹,十分糾結啊! 我(宗教師)想,那絕非只是一種責任,應該還有深藏的愛吧?聽著時而氣憤、傷悲又充滿矛盾的姊姊訴說,(體會)生命無常與苦難就是如此吧!然而,人生之可愛,何嘗不在於有情、有愛、有傷悲!於是,擇日我踏進了腫瘤病房,赫然看到妹妹哭泣的一幕。面對妹妹的疑問,我沒有立即給答案,我建議他能不能轉進安寧病房持續接受照顧?
02. 妹妹住進安寧病房後,個性使然,不斷的提出質疑。她問了一連串的問題:「我聽到隔壁床往生時的喘息聲,那樣的喘息,是不是很痛苦?我會不會像他那樣痛苦?」、「那種痛苦是不是就像佛經說的–人死如烏龜脫殼般痛苦,如果這麼痛苦,我怎麼辦呢?」、「念佛可不可以止痛?當我這麼痛苦時,念佛對我有用嗎?」、「念佛即使能止痛,那如果我死了,會去那裡?極樂世界嗎?我看師父你也沒見過或去過,一定不知道,又如何讓我相信呢?」、「我有高齡老母,該求生還是求死?」
03. 佛教認為,人體(物質)是由四大(四種元素)–地、水、火、風和合而構成,如果四大調和則身體健康,四大不調和則會引發各種疾病。 人在死亡的過程,身體會陸續面臨「四大分解」或崩解的情況,也就如同佛經所說的人死如烏龜脫殼般痛苦……那是一種普遍性存在的狀態,人人都會經歷。 所以,妳聽到的那個喘,不見得是一種痛苦,也不必然像妳想像得那樣痛苦,因為那是一種崩解的狀態,是死亡的自然過程,身體的一種本能反應。 死亡雖然是未知,無法掌握;然而,當願意理解死亡過程會經歷那些階段與變化時,並適度練習時,死亡過程將不再那麼艱辛……。 四大分解過程確實會產生不舒服狀態,如果我們沒有準備好,基於本能就想對抗它;然而,愈想對抗,就會愈不舒服,怎麼辦呢?這時候,我們需要有一種方法讓心安住,全然放鬆!就好像要過河時,需要船筏作為工具,能讓你平安的從此岸度到彼岸。而這時念佛可以變成我們的船筏。 想想,人生究竟為何而戰,為誰而戰?以前,為自己、為事業、為將來而戰;現在,可以為親愛的家人而戰,戰什麼?戰一個「安心」。為家人做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事–死亡教育的示範,世上沒有比這個更珍貴的禮物了! 於是,我教妹妹如何念佛、數息,想著媽媽姊姊的好,用愛祝福。「吸氣、吐氣,放鬆,再放鬆,告訴自己,接納所有一切,不要對抗。吸氣時觀想:阿彌陀佛代表光明、慈愛;吐氣時觀想:我用這分光明與慈愛,祝福姊姊、祝福媽媽;妳有多擔心媽媽、姊姊,請用相對的力量祝福她們……」
延伸閱讀:《西藏生死書》,〈死亡的過程〉 https://www.ifreesite.com/scriptures/tibetan-book-of-living-and-dying-15.htm
04. 內觀者必須同時培養覺知與平等心,才能在修行的正道上向前邁進。如果我們有覺知,卻缺乏平等心,那麼我們對各種內在感受的覺知愈強、對感受就會愈敏銳,就愈可能起(貪嗔癡)習性反應,而因此增加痛苦。反之,如果我們有平等心,卻對自身的感受一無所知,那麼這種平等心,只是表面上的;隱藏在心中深處的習性反應仍持續不斷地進行,而我們卻渾然不知。 因此,我們應該在心的最深層,同時努力培養覺知與平等心,對身體內發生的一切,保持覺知,並且「如實觀察實相(無常且無我的特性)」,不再為自己製造痛苦。內觀可說是一種精神的斷食(不再生起習性反應故),由此清除過去的習性。 我們一生當中每個片刻,都不停地再產生盲目的反應。現在,藉著保持覺知以及平衡,我們開始在某些片刻,不再起盲目的反應、不再產生任何習性反應。無論這些片刻是如何的短暫,都是非常強而有力的,因為它們帶動了反向的運作過程,也就是淨化的過程。 佛陀的教導:「當你看時,就只是看。當你聽時,就只是聽。當你嗅、嚐、觸時,就只是嗅、嚐、觸。當你認知時,就只是認知。」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時,不要有價值判斷,也不要有因循舊習的分別心,成為一位完全解脫的覺悟者。
延伸閱讀: 1. 研習阿含概述(八講-5)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13939274 2. 默照心識法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63738317 3. 為「善生」作準備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09771508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