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死與生的內觀對話 07
2018/10/02 12:47:08瀏覽354|回應0|推薦2

20180916 庭園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慧學讀本:1.《生死奧秘:十六個生命的靈性對話與臨終學習》/ 釋德嘉、釋宗惇等著

             2.《生活的藝術》/ 葛印卡(S.N.Goenka)

 

摘記這次法談章節內的關鍵文句,與您共勉:

 

01.最高的思維,永遠是那包含著喜悅的思維;最崇高的感受,就是你們稱為愛的那種感受……

   最了不起的提醒者,並不是外在的任何人,而是你自己內在的聲音。   Neale Donald Walsch

 

02.靈性-內在力量。什麼是靈性?靈性(spirituality)是西方用語,這個字源自拉丁文字根spiritus,根本意思是呼吸(氣息,breath)或生命力。靈性包含生命的意義、目標實現的需求、對生活的期望和意願、自己的信仰和信念等層面。

 

03.對佛教而言,靈性的概念接近所謂的佛性、覺性,也就是每個人本具的開悟解脫、離苦得樂的潛能。靈性是能夠感應、證悟與理解正法的能力,簡單的說,靈性是一種學習成長的能力。

 

04.談靈性成長之前,最理想的狀態是,先正視身(身體的痛苦)、心理社會(事件、關係或情緒的困擾)的議題,努力改善。有時候努力過了,依然困擾,也許靈性面向的討論或修習可以著力。當病人的身心狀態有所轉換,再回頭看過去的困難,也許就可以放下了。

 

05.靈性與宗教很難切割,在末期病人的靈性照顧上,宗教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病人的靈性照顧不等於給他一個信仰、一本聖經或一本佛經。這兩個議題觀切的焦點不太一樣,宗教關心的是追尋真理、生命終極關懷的議題;靈性則投注更多心力在心靈安適、突破困境、提升生命力的焦點上。

 

06.在臨終階段改變病人的信仰是沒有意義的,甚至會帶來更大的不安。比較好的做法,是在病人過去的信仰或信念基礎上,協助他重新連結,深化過去的信仰,找到安身立命的依歸,把臨終階段當成最大的學習成長機會。

 

07.既然生命開始了,我們每個人都一定會經歷生病和年老的痛苦。然而,無論我們病得多重,無論我們如何老邁、衰弱,沒有哪個人想死,因為死亡是極大的痛苦。但是,成佛前的佛陀,向自身內在探求,去體會痛苦的真正本質,他發現:對五蘊的執著是苦。

 

08.就非常深的層面而言,痛苦是我們每個人對於這個身(色蘊)和心(識蘊、想蘊、受蘊、行蘊)的過度執著。人們對自己這個個體-身和心-有強烈的執取;而事實上,這個個體只是不斷變化的過程而已。這種對自身的不實想法的執取,對一種事實上不斷生滅變化的東西的執取,就是苦。

 

09.執取,有下列幾種:第一種就是習於追求感官享樂的執取。另一個很大的執取,就是對「我」的執著。我們的執取,也並非僅限於「我」,我們還將執取延伸到「我的」,任何屬於我們的東西。更進一步地延伸執取,就是對「我的見解、信仰」的執取。最後,是對宗教儀式和典禮的執取,我們忘了,缺少了宗教的精髓,它的形式層面只是空殼子。

 

10.執取和痛苦同時存在。執取其實就是剎那剎那的習性反應所發展出來的型態;這就是痛苦的直接成因。習性反應的發生,是由於感受。感受的生起,是由於接觸,因為有六根(五種感官以及心)的存在,接觸就發生。每一個習性反應都是心識之流的推動力,使它延續到下一刻。如果一個人終其一生,都不停地重複、強化某些習性反應,這些習性反應所形成的力量,會讓心識之流,不僅從此刻持續到下一刻、從一天持續到另一天、從一年持續到另一年,甚至從此生持續到來生。痛苦始於對自己本身的實相無知、對所謂「我」的這個現象的愚昧無知。我們被無明所蒙蔽而累積貪愛、瞋恨的反應,盲目反應發展為執取,導致種種的不快樂。

 

11.如何止息苦?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每一件事情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若因緣滅,則結果亦滅。這麼一來,可以將苦生起的過程逆轉:無明滅,於是行滅;行滅,於是識滅;識滅,於是名色滅;名色滅,於是六處滅;六處滅,於是觸滅;觸滅,於是受滅;受滅,於是愛滅;愛滅,於是取滅;取滅,於是有滅;有滅,於是生滅;生滅,於是老、死,連同愁、嘆、身苦、心憂及惱滅;如此大苦蘊聚止息了。

 

12.不執取並不意味著漠不關心。正確的說法是「聖者的無差別心」:既不是冷漠以對,也不是以習性反應生起憂愁,而是以平衡的心,採取真正正面的行動。

 

13.我們能越早體驗自然法則,並依照自然法則生活,就能越早脫離痛苦。佛陀認為,並非有一個固定的自我,在生生世世中一再輪迴;但也並非沒有前世或來生。相反地,佛陀體悟到並且教導我們:只要我們的行為不斷地給這個(輪迴)推動力,這個存有的過程是會一個接續一個存在下去的。即使有人相信這一輩子是唯一的存在,仍是與緣起之輪有所關聯。佛陀也曾說:有的人認為沒有其他的世界、行善行惡在未來並沒有賞罰,但是一個人可以就在此世過得快快樂樂,只要他能讓自己遠離憎恨、惡念以及焦慮。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