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死與生的內觀對話 12
2019/04/27 16:30:00瀏覽726|回應0|推薦3

20190427 庭園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慧學讀本:

1.《生死奧秘:十六個生命的靈性對話與臨終學習》釋德嘉、釋宗惇等著

2.《生活的藝術》葛印卡(S.N.Goenka)

 

摘記這次法談章節內的關鍵文句,與您共勉:

 

01. 她從昏迷中醒來時,驚訝的發現喉嚨多了一根管子,還接上了呼吸器,加上原有的鼻胃管,痛苦不堪。她不解,不是早就交代有任何緊急狀況,不急救、不插管、不氣切……。她希望尊嚴的活,尊嚴的死。她認為,未生病前,人生的意義在於做志工,為人服務;生病後,生命的意義在於為來生作準備。然而,可能自己福報不夠,才使拔管的進行困難重重……

 

延伸閱讀:

如何簽立有效性的<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呢?

預立遺屬之要為何?

 

 

02. 人生最大考試–期末考,將攸關來生的去向。妳準備好了嗎?如果我們對臨終那一刻即將發生的事沒有準備,死亡過程將會是極端痛苦的經驗。如果我們充分瞭解死亡的意義、死亡過程可能經歷什麼,並有一定程度的準備,地光明(死亡明光的心;最內層細微心-佛性)出現那一刻,我們將看見無盡的希望。”(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

 

延伸閱讀:

西藏生死書,第十五章 死亡的過程

 

01) 從自身病苦的經歷中,體認生命無常,進而提升內在靈性力量,以舒緩身心的苦楚,甚至解脫。

 

02) 一切都會過去的,生命是連續的,這期結束是下一期新生命的開始。雖然身體不能掌握了,心卻能作主。現在有更重要的事要完成–以學習成長的態度面臨生死,這是必修學分。

 

03) 從現在開始,把握每一天、珍惜每一秒,好為來生多做準備。準備並不僅指後事遺囑的交代,重要的是要能為下一個生命旅程作準備,要有努力的方向與目標;不是每天躺在病床受苦,等待死亡的來臨……

 

04) 我們的心性與佛性本來就沒有差別,只是因為種種煩惱、罣礙、放不下而被遮蓋了。聲聲念佛可以喚醒我們的本性,與佛相應;專注念佛可以產生定力,以練習自己能「身受,心不受」,可緩解甚至超越身體的痛苦。古德曾說:是活著念佛、憶佛、見佛往生,而非死亡後才靠他人助念往生;前者比後者來得殊勝和穩當。 

 

05) 人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基本物質組成……生命最後四大將分解的過程……然而,這也是靈性解脫的轉機關鍵;所以,如果我們能對當下專注、覺察、了了分明……即能摒除往生時的障礙臨終時,最重要的是無論身心感受到什麼樣的不舒服,記得要放輕鬆,專注一心,保持正念……

 

06) 一個人臨終時,如果坦然對世間一切人事物,說出:謝謝你、對不起、再見,將會達到真正的平安……無法說出的致謝話,可以念佛,迴向給來探望的親朋好友,將是最殊勝的祝福與回報。往生者若平安,生者自然就會心安。

 

07) 生病其實就是一種修行,讓我們停下腳步、看見過去、修正行為;在調整腳步,走向未來。身體的耗竭,不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那是一種布施,不僅可以把有形的身體歸還、布施給大地或研究教學(大體捐增)之用,更能透過死亡過程的示範,為家人及醫療團隊上一堂生死教育,成為生死教育志工。

 

延伸閱讀:

簽署(與撤銷)器官捐贈同意書

慈濟大學大體捐贈

 

03. 我們練習內觀並不以體驗某種特殊感受為目的,而是要從習性反應中解脫。如果我們對感受起習性反應,就增長痛苦。反之,如果我們保持平穩,使某些舊習性消失,如此感受變成一種解除痛苦的工具。觀察不愉快的感受而不起習性反應,我們就能根除瞋恨(瞋);觀察愉快感受而不起習性反應,我們就能根除貪欲(貪);觀察中性(不苦不樂)的感受而不起習性反應,我們就能根除無知(癡)。因為感受或經驗沒有所謂好與壞,對它保持平衡心就是好的;失去平等心就是壞的。心遠離了習性反應,就有一顆安詳的心。

 

04. 貪瞋癡的息滅就是涅槃。內心滅除貪瞋癡,就體驗到解脫。想要體驗解脫的究竟真相,首先必須穿越表面的實相,去經驗身心的消融狀態,愈能穿越表面的真相,就愈能止息貪瞋和執著,也就愈接近究竟的實相。一步一步努力去做,自然就能達到涅槃的境界。我們無法決定何時會證得涅槃,但我們可以確定使自己朝向目標不斷前進。我們可以控制現在的心。無論內在或外在發生什麼事,都保持平等心,此時此刻我們就達到解脫。

 

05. 當面對生命的起起落落,保持心境平穩,不受動搖,沒有瞋恨,不生不淨煩惱,總是覺得安定,這就是最大的快樂。

 

06. 當一個人能從盲目反應的習慣中解脫出來,他的心開始能採取對自己或他人有創意的、有建設性的、有益的積極行為,有了平等心(捨心),純淨心的其他特質會接著產生:幫助別人而不要求回報的善意與愛心(慈心),同情別人的失敗與痛苦(悲心);分享別人的成功與好運(喜心),這四個特質是修習內觀必然的結果。

 

07. 內觀法是帶領內觀者到習性發生的內心最深層面。靜坐著觀察呼吸,可以使心平靜下來並集中,接著去觀察感受,在內心深處,習性對持續發生的感受不斷起反應;而內觀以平等心觀察全身的感受,使無數層的貪瞋習性生起及滅去。有時候,當情緒生起時,你的身體會感覺到與這情緒相關的感受。我們只要去觀察這些感受並明白:「這些感受是無常的(anicca),情緒也是無常,讓我看看它會延續多久。」你會發現你砍掉了情緒的根源,它消失了。身與心僅是不斷生滅的過程。我們對短暫且沒有實體的過程產生執著,就會有痛苦。如果我們體驗到這些過程的無常性,執著就會消失。唯有不斷的努力、耐心、堅持、繼續地練習,才可以抵達目標---解脫、涅槃。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