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死與生的內觀對話 15
2019/08/17 16:30:00瀏覽316|回應0|推薦0

20190817 庭園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慧學讀本:

1.《生死奧秘:十六個生命的靈性對話與臨終學習》釋德嘉、釋宗惇等著

2.《生活的藝術》葛印卡(S.N.Goenka)

 

摘記這次法談章節內的關鍵文句,與您共勉:

 

01. 雖然現在醫療已經比以前進步了,但能控制的疼痛大概百分之六十左右,還有百分之四十要靠自己!不過,當你瞭解死亡過程,心裡有準備了,知道有方法了,心也安定了,疼痛就會再將低……這就好像當有人突然從背後拍妳一下,妳會受到驚嚇,必定影響到身體;但如果事先通知妳,有心理準備了,就比較不會嚇到。

 

02. 由於她熟悉也熱中房地產,我(安寧照護宗教師)隨因緣比喻,「《阿彌陀經》其實就像預售屋!當我們買房子、看預售屋時,要瞭解房子怎麼建起來的,建材是什麼、隔間如何、通不通風、周圍的環境如何?售價多少?然後,妳喜不喜歡、如何才能買到?經文就像預售屋,為妳展現未來的世界,就看你要不要買?」

 

03. 她若有所思,然後又說,「我很後悔,以前身體健康時只知道玩樂,真希望能像你們一樣做志工幫助別人。」我鼓勵她,「現在妳也可以當志工啊!」她很疑惑,「我每天坐在這裡,走不出門,怎麼有辦法當志工啊?」「妳知道,生命當中最困頓、最困難的一件事是什麼?」「生死大事。」我接著說,「在生死大事面前,依然能夠有信心、有力量,就是最棒的示範,也是最棒的志工了。不論是女兒、女婿、孫子、志工、醫護人員都在看,妳怎麼去面對這樣的困難,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教大家體會死亡是什麼?妳周圍的人都沒有資格,只有妳才夠格、才教得了。妳是走在最前面的人,有責任和義務教導所有人,這是最棒的志工了。」聽完後,她覺得好像有道理,欣然接受了。我彷彿可以預見未來的一天,一位最棒的志工,在她生命最後一刻,對著大家無聲說法……

 

04. 死亡是換了另一個形式的存在,也就是靈性存在的狀態。如何體驗看不見的內在力量或感應靈性的存在呢?從「內觀」――心向內觀照開始。大部分人窮其一生,心是向外攀緣的,所謂「心猿意馬」一點都不誇張。從出生到死亡,每天想的是:「我可以獲得什麼?擁有什麼?享受什麼?我如何平安?我的家人如何平安?我如何功成名就?……」想的都是「我」的時候,心一定是向外攀緣的。當心停止攀緣,學會止靜、學會專注,內在的智慧、平安與能量就會啟動。死亡」是身體從有形轉變為無形的存在,「感應靈性」是心念從「有我的執著」轉變為「無執無我」的結果。二者共通的地方在:去除「我」執,就能平安、離苦得樂。對一般人來說,到了臨終階段才開始練習止靜、無執,有一定的困難度。所以,在臨床照顧上常說「死亡準備」、佛弟子常說「需要儲備往生的資糧」。

 

05. 對一個修習內觀的人而言,必須直接去體會自己的身體、感受、心、心的內容(諸法)之實相。為了獲致直接的體驗,內觀者必須發展兩種能力:覺知(sati)和時時徹知無常(sampajanna)。但如果沒有深入自己生命實相的洞見,只有「覺知」是不夠的,須得洞見到我們所謂我」的無常現象。由對身體感受的覺知,能使我們深入問題的根源並拔除痛苦的根源―執著我們自己的身心。觀察到我們自己身心的深處,才可能從痛苦中解脫。所以,我們能從《念住經》或譯《念處經》得到新的洞見,瞭解佛陀教授「四念住」之目的在於:「使眾生清淨、克服愁歎、滅除苦憂、實踐真理、體證涅槃。」

 

06. 如何去達到念住的目的或這些目標?開始修習內觀時,或許會感覺到明顯而強烈的感受,並且似乎這感受還會保持一段時間。內觀者會覺知道感受生起,經過一段時間然後滅去。此階段,他們體驗到的是身心上粗重明顯的感受,整個似乎有堅固、持久的性質。但繼續修習到某個階段,那堅固的性質自然消失,身心指感受是一團振動,瞬間生起、瞬間滅去。有了這種體驗後,內觀者就會明白身體、感受、心和法其實只是一連串沒有自性(無自性、空性、無我)、不斷變化(無常)的現象罷了。具備了這樣對身、心究竟實相的直接體悟,便能夠粉碎我們原有的幻覺、設想和錯誤的見解。逐漸藉著對內在實相的觀察,到最後,所有扭曲認知的習性都將祛除,只有清淨的覺知和智慧留存下來。當無知(無明-痴)消除,潛伏在深層的愛(貪)(瞋)習性也將連根拔起,內觀者便能從所有纏縛中解脫―包括對自己內在身心世界的最深執著。當這種執著消除,一切痛苦就消失,個人從此解脫。

 

07. 佛陀說:「有些人不能過著如法的生活,因為他談得太多。有些人雖只略聞正法,從自己的身體去體驗自然法則,這樣,他就能過著如法的生活,永遠不會忘記正法。」(《法句經-法住品-259偈》) 英譯文:A man is not versed in Dhamma because he speaks much. He who, after hearing even a little Dhamma, does not neglect it but personally realizes its truth directly and is not heedless of it, is truly versed in the Dhamma.)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