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5/24 16:42:19瀏覽206|回應0|推薦5 | |
20180520 庭園靜坐共修部落──慧學法談 日誌
法友:如子、宏子、珍子、築子、豐子、英子、玉子 慧學讀本:1.《生死奧秘:十六個生命的靈性對話與臨終學習》/ 釋德嘉、釋宗惇等著
摘記這次法談章節內的關鍵文句,與您共勉:
01.在臨床上,我們發現佛教徒容易忽視關係的和解,為什麼?因為有的人認為,一切皆空,不應該計較,現在都什麼時候了,還想這個做什麼,不要執著,要超越;所以,直接念佛祝福對方就好了,然後要放下,要歡喜、要感恩哦!問題是,心結未解,要放下談何容易?無法放下,該如何歡喜、感恩呢?
02.學佛不是用來檢視別人或要求別人的,而是要修正自己的行為,檢視自己是否學習到佛的精神,心中是否有真正的愛與慈悲。
03.有些人學佛或修行,似乎另闢一條蹊徑,存在於現實之外,無法運用在生活周遭的人事,甚至出現一種莫名的優越感,柔軟心不見了;於是,和家人愈離愈遠。
04.人與人之間,因緣聚合,產生了關係,不論是親情、愛情、有情……當關係出現裂痕,如果沒有在當下或日後適時化解、療癒,終將形成未知的風暴,可能在生命的最後造成干擾。
05.靈性照顧者的原則是,不評判、不批判,同理他們的苦,同理他們的感受,接納他們,扮演溝通橋梁的角色,要評估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
06. 關係和解,包括與他人的和解,以及常被忽略的──與自己和解。關係的和解,最困難的其實是與自己和解。與自己和解,首先要打開心門;如果自己不想走出幽暗的過去,任誰也無法可施。
07.臨終,其實是一個很適合(生命回顧,關係和解)的場域,提供了我們以比較開闊的格局理解生命的機會,順著身體的變化,感知生命的無常,體悟生命的真理。如果接受了,就平安;不接受,就不平安。這時候,靈性照顧者也比較容易隨著這樣的自然趨勢,導引病人看見自己的生命脈絡,看見關係背後的信息,得以修補關係,原諒別人,也原諒自己。
08.任何人都曾經經歷過生命中的不如意──激動、煩躁、不和諧、痛苦。即使眼前這一刻,並沒有什麼不如意,而最後,每個人都得面對死亡的痛苦。處處不如意,這就是生命的根本問題。
09.二前五百年前,在印度北部,有一個人(Siddhattha Gotama悉達多·喬答摩)決心探究這個問題,以了解人類的痛苦。經過多年的探索,在嘗試了多種的途徑之後,他發現一種方法,可以洞見自身的實相,並體驗到從痛苦中解脫的大自在。在達到解脫自在、遠離憂悲惱苦的最高目標(覺悟者:佛陀)之後,他奉獻自己,終其一生幫助人們依他所發現的方法修習,以走上解脫之道。
10.佛陀並不教導教派、哲學、或是信仰的體系。而是針對普遍性的問題,提出放諸四海皆準、實際可行的解決之道。佛陀不談任何與離苦無關的話題。他曾說:「我一向所教導的,就是苦和苦的止息。」( 延伸閱讀:北傳:雜阿含106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86經 )
11.如果我們想從真理中獲益,就必須直接去體驗。生命中唯一真正的歸依、唯一可以立足的根基、唯一能夠給我們適當的引導和保護的,就是真理、法、自然的法則,由自己親歷親證的真理。因此,佛陀在教導中,一直都重視對真理的直接體驗。佛陀只想教導人們從痛苦煩惱中解脫,並不想將眾生變成盲從的信徒。
12.唯一能夠直接體驗真理的方法,就是向內觀照,觀察自己。有生以來,我們早已習慣向外看。我們總是對外在的人與事深感興趣,卻很少檢驗自己,檢驗我們的身心結構、我們的行為、自身的實相。因此,我們對自己始終一無所知。我們不瞭解 無明(avijja) 對我們造成多大的傷害;也不知道,我們一直都被自己內在未覺知的力量所奴役。我們必須洞察自身的本質,才能瞭解存在的本質。
13.只有實際被運用的正法,才有效用。如果這真是一條從痛苦走向安樂的道路,那麼隨著我們不斷精進練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會變得愈來愈快樂、和諧、對自己無所求。同時,我們和他人的關係,應該會變得愈來愈安詳和諧。我們不僅不會增加社會的不安,反而應該能夠產生正面的作用,促進眾人的快樂和福祉。要步上解脫之道,我們必須過正法的生活,過真理、清淨的生活。這才是實踐佛陀教導的最佳方法。當正法被正確地實踐時,它就是生活的藝術。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