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7/22 18:40:53瀏覽312|回應0|推薦1 | |
慧學讀本: 1.一行禪師著,《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年,二版) 2.葛印卡老師(Satya.Narayan.Goenka)講,《四念住開示集要》(台中市:財團法人台灣內觀禪修基金會,2013年3月第二版)
摘記文本關鍵文句,與您同參共勉:
一、〈住於專念〉及〈晨星出現〉等二則文章,首則是先談耆那教在家信徒優婆離皈依佛、法、僧的緣起;後談及某一外道雇用殺手殘殺了在家信眾孫陀利,然後把女屍埋於佛陀安居的祇園精舍的一處淺坑中,有意栽贓嫁禍、破壞佛陀等僧人的清譽。次則先提到佛陀為病比丘洗澡與打掃環境;之後談及多位比丘尼的修道、證道的歷程,譬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或稱:大愛道比丘尼)、契嬤、法塵那、拔多迦毘羅梨、波多恰拉(Paṭācārā,或譯:波羅遮那、悅行)等等。
1) 耆那教,由「六師外道」中尼揵陀若提子(Nigantha Nataputta,或譯:尼犍陀若提子、尼乾尼若提子、尼乾子若提子;簡稱:尼乾子;或稱之:大雄、耆那)領導之修行團體所演化而來。尼乾子與佛陀一樣同屬剎帝利族(王族),婚後育一女,之後出家,於裸體修苦行十二年後,自稱已達到全知者之境界。 關於六師外道與佛道之異趣,延伸閱讀: (1)《雜阿含105經》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105.htm (2) 當佛教遇見耆那教──初期佛教聖典中的宗教競爭與詮釋效應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chbj/19/chbj1908.htm#div3.2
2) 由《中阿含133經》得知,佛陀用了七個譬喻來為優婆離開示:為何惡念基本上比惡行惡語更應受重視?意念是判斷罪業輕重的最基本要素。當佛陀說完第七個譬喻後,優婆離俯身在佛陀面前禮拜,請求被接納成為佛弟子。佛陀說:「先仔細考慮清楚你的請求,不應該輕率而為,反覆想清楚再做決定吧!」佛陀的話,讓優婆離看到佛陀完全沒有興趣使別教信徒改宗轉投他的門下,以增長自己的聲譽。佛陀對比丘們說:「不管接受覺悟大道的信徒數目增多是好是壞,最重要的還是要看比丘們是否精進修行;我們不要執著成功或失敗,對待幸與不幸,都應本著平等之心。」 延伸閱讀:由生得慧建立正見(9講-9)https://blog.udn.com/quietdharma/127048536
3) 當佛陀的僧團蒙受「孫陀莉女屍」之栽贓嫁禍時,怹便告訴比丘們:「住於專念,如常到外面乞食。不公平的譴責,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你們不用覺得羞恥,只有當你們不繼續精進修行,過清淨生活時,才真應該感到羞愧。這次對我們的錯誤指控會散播開來,然後便會止息。明天出外乞食時,如果還被問及此事,你們只需簡單地回答:『無論兇手是誰,必定會受到應得的果報。』」不到七日,波斯匿王來到祇園精舍公布兩名兇手被捕的好消息,是孫陀莉教團的領導人雇用他們行兇,然後把屍體埋在佛陀房子附近。佛陀請大王不要再追究此事,並說此等罪行,必須等到人人都降伏瞋妒之後才會絕跡。
4) 關於佛陀與孫陀莉(或譯:孫陀利)的宿世因緣:(文節錄自:慈濟基金會,〈孫陀利的業果〉) 我們的心念若稍微沒照顧好就發於行動,往往會成為生生世世的障礙與負擔,即使是佛陀也是一樣。佛陀在世時也曾遇到許多困難,其中有一件事讓佛陀永遠難忘,那就是──孫陀利毀謗佛陀的事件。 孫陀利是一位生活在風月場所的女人,她聽說有許多人都跟隨佛陀出家,這些人當中甚至有她以前所愛、所依靠的人。因此,她對於佛陀領導僧眾修行非常不滿;又因為宗教是相對的,佛教興盛即是異教衰微之時,所以,有些外道教徒也一直想盡辦法要滅掉佛陀的 僧團。在此種情況下,外道教徒就想利用她的美色去誘惑僧團中的比丘。 每位比丘都是嚴持戒律的人,在佛陀悲智雙運的教育下,沒有人逾越規矩。雖然孫陀利用盡妖艷的姿態,卻無法動搖這些出家人的心。後來,她想到一種非常惡毒的辦法──偽裝自己懷孕,而且到處去哭訴,告訴別人她肚子裡的孩子是佛陀僧團中的比丘對她侮辱所造成的。她散布謠言,欲讓世人誤以為僧團是多麼的不清淨。謠言一直傳至城市,甚至傳入皇宮,最後連國王也知道了,此事已非同小可。 過了一段時間,這群外教徒怕孫陀利無法再偽裝下去,他們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將孫陀利殺死。然後,又傳出謠言說──僧團的人因懷恨而殺死孫陀利!事情演變得更為嚴重,國王立即下令徹查嚴辦此事,後來終於真相大白,還給僧團清白。 此事水落石出之後,所有傳布謠言的人都非常懺悔,因為他們只是聽到謠言,即口耳相傳,誤會佛陀及他的僧團,連國王也不例外。所以,國王及民眾都來到佛陀的面前,向佛陀求懺悔。 佛陀說:「不怪你們,只怪自己曾造如是因,才會得如是果。」 大家就問佛陀:「這與佛陀有何因緣呢?」 佛陀就說出他與孫陀利的前世因緣:「久遠劫以前,在一城市裡,有一位風月場所中的女人與一位做小生意的商人相識,他們相約至荒郊野外散步。當時在田野中,有一位辟支佛自建茅棚在那裡修行,那天辟支佛正好有事進城去,他們倆人自行進入茅棚,後來這對男女因言語有些衝突,商人就狠狠地一刀將女人殺死,又將她的屍體埋在茅棚附近。」 後來有人謠傳──辟支佛見色起念,侮辱了那女人,再將她殺死。國王聽到消息即傳令將辟支佛抓起來,甚至處以死刑。商人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懺悔,內心一直很不安,後來他良心發現,決定自己做事自己承擔,所以他自首了。國王見到兇手,才將辟支佛釋放,商人也就接受制裁而被處死。 佛陀又說:「當時那位女人就是現在的孫陀利,而商人就是過去的我,這是過去無數劫以前,我在凡夫地時所造的殺因惡業,使我生生世世都與孫陀利相遇,凡是我有成就之時就是她毀謗我的時刻。這是──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
5)佛陀告訴比丘們:「我們出家修道,便再也沒有家人和父母在身邊,生病時,又怎能不互相照顧呢?我們應該互相關懷。無論生病的人是老師、學生,還是朋友,我們一定要照料他,直到他康復;照顧任何一位比丘,就如同照顧佛陀一樣。」
6) 一天,波多恰拉洗腳時,望著地上的水慢慢滲進泥土裡,頓時生慧,徹見了無常之體性。接下來的數日數夜,她禪修時都持觀此現象,直到一天黎明,她終於參破了生死之迷,隨即自然而然地寫了一首詩: 那天洗腳時,我見細流水,重回大地裡,我問:「水將回歸到哪兒去?」 靜默裡觀想,身心專念中,以壯馬疾奔之神,我徹見六塵之性。 凝望油燈心,我集中我心,時間速逝,油燈續明。 我拿起一支針,按下油燈心,燈火頓滅,一片黑暗。 火雖熄滅,心靈亮照,正當晨星出現,心中萬障消解。
延伸閱讀: (1) 北傳佛教《增壹阿含》比丘尼品,共記載五十位比丘尼之證道偈: (2) 南傳佛教《小部》裡之《長老尼偈經》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0016_001
7) 無論你的過去如何,都可以改變自己,創造未來。髒衣都可以洗淨!一個滿載混亂和疲乏的心,也可以被覺悟的水淨化過來。每個人都有覺醒並找到平和喜悅的潛能。
二、《四念住開示集要》之<序文>。
1) 先閱讀《四念住開示集要》得以建立《大念住經》的背景資料及理解,也就能夠完整地閱讀經文與透過實際修持去體解經文。如果這些開示集要能夠激發所有讀者在解脫的正道上做更深入的禪修,那麼法本存在之目的就達到了。於此,另邀請您下載《念處經》與《大念處經》等法本輯,一同深入念住禪修的理論與實修之中。請連結下載https://blog.udn.com/quietdharma/21943803。
2) 《四念住開示集要》是葛印卡老師在「四念住課程」中的夜間開示,開示主題是詳解《大念住經》經文。對課程中的學員而言,能夠親自聽到佛陀的教說,並且依其文義直接修習,體解法義。這樣的依法而修,絕對具有重大的啟發,及殊勝的體法經驗,因為禪修者通過一些實際的練習而能在經驗層次上掌握法義、理解經文,當練習已能夠安住在較深的理論認識上時,又能促發禪修者在長課程中更趨成熟;很多的禪修者感覺到有如佛陀親自對他們個人說話或說法,是為他們而教說,這完全是覺悟者(佛陀)教法的特質,這些教法似乎直接說中每位禪修者的體驗。然而,對沒有實修的人而言,這些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他們的理解缺乏實際修行經驗的層次,正法的「活力」因而不彰。是故,葛印卡老師說:「解脫,唯有透過修行獲得,絕不是只靠討論。」這段話,為這些開示集要集四念住課程的緣起與理由,做了適切的背景說明。
3) 為了讓禪修者能夠直接地照著佛陀的教說(佛法)練習,並消除修習上的疑惑,獲得法的體證(paṭivedha),葛印卡老師於1981年第一次傳授《念住經》(中部10經;中阿含98經)的課程,將佛法的理論研究(pariyatti)和實踐修行(paṭipatti)做了有利的結合,而有了夜間經文的開示。於1990年開辦了一期四念住課程,夜間開示《大念住經》(長部22經)的經文。葛印卡老師總是強調:實際修行或止觀禪修的重要性;理論及研究作為實修的輔助。在全日禪修的作息時間表裡,開示僅限在晚間的一節課。其用意:使參與者可以在理論的基礎上,直接地探究和體驗自身的內在實相,而不被吸引掉入只從事智力的辯論。智力的研究並非不可取,只是理論與實踐應該並駕齊驅,亦即「解行並重」。 參加葛印卡老師傳授的「四念住課程」的先決條件是,完成了三個「十日課程」,每日有固定的練習:安般念與內觀,和維持最起碼的「五戒:戒除殺生、戒除偷盜、戒除妄語、戒除不正常的性行為(在課程期間,意味著完全獨身禁慾),和禁除服用任何毒品、菸酒類」生活。換句話說,參與「四念住課程」的學生,最起碼要在禪修上有些實質的經驗,並熟悉「十日課程」的開示。在葛印卡老師這個傳承的標準禪修課,是為期十天的住宿課程。參與的學員要在整整的十天中待在課程場地,遵守嚴格的作息時間表,他們相互之間須在前九天保持完全靜默。 課程開始時,他們生活作息上受持佛陀為在家人制定的五戒,課堂間首先練習觀察自然的呼吸,即觀息法或安般念(Ānāpānasati);至第四天,當已有了某些專注力時,轉而練習內觀法(Vipassanā,另譯:毘婆舍那),這是專以「身體的感受(受念住)」為工具,對整個身心的現象做有系統的觀察;在最後的一整天,則練習慈悲觀(mettā-bhāvanā),也就是與眾生分享參與者所獲得的禪修功德。簡言之,在十日課程、四念住課程中,所有的教導是從戒(Sila,生活道德)開始,而後定(Samādhi,心的主宰、正念),乃至慧(paññā,洞見的智慧),同時在實踐的層面上一一介紹給禪修者。 延伸閱讀:十日內觀課(共12講) https://blog.udn.com/quietdharma/article?f_ART_CATE=664883&f_SUB_ART_CATE=1984484
4) 儘管葛印卡老師傅有個人魅力(Charismatic),而且他的教學方法極為成功,他仍然將所有的成就歸於正法的功效;也從不以「上師(梵語guru,另譯:大師、導師,音譯:古魯)」自居,或企圖成立教派或宗教組織;在課程教導時,從不忘提到這個傳承的內觀方法源自佛陀,是經代代師傳而至於他的老師(烏巴慶老師);同時,他也不斷地強調:不是在傳佛教或任何的「主義」;所教授的方法是普全的,是具普遍性的離苦或解脫苦的方法,是適合任何宗教和哲學背景或信仰的人,因為世人皆渴求內心的安詳。 延伸閱讀:四念住的實踐https://blog.udn.com/quietdharma/126631692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