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向眾生,以慈悲
2014/10/09 14:11:55瀏覽228|回應0|推薦0

共讀章節:《生命轉彎處,遇見禪》,頁27-33

 

第二部曲

 

~ 起香偈 ~ 

慈行離瞋入道海,悲力法轉光明台;

契入圓通玄關開,遍界無遮映如來。

 

向眾生,以慈悲

第一部曲是禪修入門,以觀息法來領略禪法的滋味,

主要的功能是對治散亂心,讓你的心得定。

人的結構,

是由地、水、火、風等四大組合的物質體「身」,

及由心意識運作的精神體「心」所組成。

心猿意馬,使身心呈現粗重感、不穩定感,是一般人的常態;

然而,只要透過觀察呼吸,心很容易進入平穩安定的狀態。

 

第二部曲將為大家說明慈悲觀。

雖然在方法上有不同的功能,但是深入後是相通的。

慈悲觀是對治瞋恚心,

或說瞋心(不順己意時產生如微慍到憤怒的心理反應)。

情緒人皆有之,脾氣人皆有之,

可是透過修持慈悲觀,可以讓你的瞋心化解、淡化、消除。

慈悲觀不單是要在坐中觀禪,更重要的是讓你在生活中慈悲待人,

這才是慈悲觀真正的功能與意義。

如果你沒辦法應用在生活上,

那樣的禪法意義就不大了,因為對別人沒有幫助。

你的慈悲是要用在別人身上的,

家人也好,同事也好,親友也好,社會大眾也好。

因為你流露慈悲,

讓他人覺得修持、修道、禪修太尊貴了,讓他人也嚮往之,

那你就是最佳的禪修代言人。

 

慈,就是給人快樂;

悲,就是幫助人解除痛苦,

這是慈悲的定義。

要給人快樂、幫助別人解決痛苦,

必須要有一個前提:你自己是安定的、安穩的。

如果自己都不能自救,情緒起伏不定,是很難給人慈悲的。

你細心觀察周遭的人在生氣起情緒時,或許此人的表情不一定馬上改變,

可是你可以聽出語氣和語調就是不對的,空間氛圍也不對勁,

彼此在同一個空間共事或生活,一定會感受到不舒服。

此時,如果你要給人慈悲,必須自己是很安定、很穩定。

 

為什麼慈悲觀是安排在第二部曲而不是第一部曲,

因為以觀息法讓我們的心得安定,

心穩定之後再講慈悲禪,比較容易實際運用慈悲觀。

為了讓大家了解什麼是慈悲觀?

如何運用慈悲觀於生活和生命?

以及引導坐中慈心觀及悲心觀的實際觀法,

首先,針對慈悲觀的內涵與運用,

以十六字箴言「安心順處、和靜寬住、隨緣法度、慈眼待物」來作說明。

 

安心順處

 

你要給人慈悲、給人快樂,要解決人家的痛苦,

你自己的心要先安住在順處。

甚麼叫順處?是指平順、安穩、穩定。

如果你當下情緒起伏很大,

或是當下情緒很低潮、很悲傷、很哀傷,都不容易達到慈悲觀。

修定不是只有坐禪的時候才修,是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在修禪定,

「觀息法」基礎有了,生活中就會處在一種穩定、平靜當中。

 

和靜寬住

 

這是指你跟外面環境及跟人相處有一種和諧的狀態。

這個「和」有兩個層面的意義,

即和諧、融合,是指「相即相離」的意思,亦即給人柔和的融合感。

回想自己跟合得來的人在一起,

場面和氣氛就會很和諧,和諧就會讓你得到平靜,

這是一種心理微妙的功能及作用。

所以,你要給人慈悲,就是在跟對方相處時,先釋放出和諧的心,

有了和諧的氛圍後,再進一步達到融合,

這樣「和」之後,一定會顯現平靜的氣氛出來。

 

和靜寬住的「寬」就是開闊,

是指「不即不離」的意思,亦即給人開闊的空間感。

如果你是長官,就要給你的部屬一點空間,

和家人相處,也要給他們一點空間,

有了這個空間,彼此自然就能得到安頓。

如果把空間壓縮,就有僵化、緊繃的感覺。

你給他空間等於也給自己空間,幫助他也等於幫自己。

總而言之,「和靜寬住」,就是依和諧、寧靜、寬心而住。

 

隨緣法度

 

無論是在職場或在家庭,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際關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因緣,

但一定離不開待人接物,或在不同場合中要應變的種種狀況。

所以你要在生活中修習慈悲觀,

先要能隨緣,隨緣會讓你保持一種彈性。

如果你不隨緣,就會僵化、緊繃;

隨緣會給對方得到自在,你也可以得到一個寬廣的空間跟彈性。

然後因時、因地、因人,

應用不同的法來「度」對方,這個度就是幫助的意思。

因為你的目的是要給對方快樂,幫助對方減少痛苦,

所以你可以施設種種不同的方法來幫助對方。

適用於甲的方法不見得適用於乙、適用於丙的方法不見得適用於甲,

你必須要很彈性的運用,因此說「隨緣法度」。

 

慈眼待物

 

當慈悲觀入心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對待萬物的心境跟之前不一樣了。

舉一個生活實例:

一般人打死螞蟻、蚊蟲等是習以為常的舉動,

可是當你行慈,慈悲觀入心以後,對待這些微小生命就會不同,

牠們的存在已不再是「該死」的螞蟻蚊蟲,

你會開始正視牠們的生命。

佛教有一部經典叫《悲華經》,

裡面有一個菩薩行慈、行菩薩道,

當他踏在大地時,都怕踩傷大地上的生命。

你從修持慈悲觀開始,並且在生活中應用,慢慢的會讓慈悲入心。

這種坐中實際觀法與生活上的修煉慈悲心,

剛開始是一種攝心(令心專注、收攝及安住在一處)的練習,

行慈入心之後,是你自己的心法流入,

你會很自然地慈眼待物,

就如《悲華經》裡的菩薩所自然流露的慈眼視眾生,

待人、待事、待物都會有不一樣的態度與行為,

這種是善的改變,你可以留著印證它。

 

希望透過這十六字箴言,

能讓你向眾生以慈悲,

從少分到多分做到「安心順處、和靜寬住、隨緣法度、慈眼待物」。

更希望透過這十六字箴言,

讓你在生活中、工作中、生命中點點滴滴行慈悲,

到最後從你身上流露大慈大悲。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uietdharma&aid=1802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