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坐中,慈心觀
2014/10/09 14:15:54瀏覽258|回應0|推薦0

共讀章節:《生命轉彎處,遇見禪》,頁34-38

 

坐中,慈心觀

 

現在為大家講慈心觀的坐中實際觀法。

我們總是活在自己的感覺裡,

譬如:你跟某一個人有過摩擦,不舒服的感覺就會留在心底,

當一提到對方或者跟對方面對面的時候,那個感覺就會升起。

有了摩擦後,相處上可能會有距離,嚴重的話可能就會衍生怨恨。

心是無形無相的,心是一種能量化的東西,

它顯現出來就是一種感覺,但感覺是可以改變的。

慈心觀最主要是對治瞋心。

透過慈心觀可以淡化、化解你對有過摩擦之人的感覺。

 

坐中慈心觀的觀想下手處分為七輪,叫做「七輪緣慈」。

因為你沒有那麼大的定力可以一次觀七輪,所以得分開觀想。

 

第一對象就是你的至親

至親不一定是你的母親或父親,而是生命中影響你最深的人,

因為他對你的生命影響至大,所以你對他一定存有很深的感念之心,

你現在透過這個禪觀來報答他、感謝他。

「慈」的意思,就是慈愛對方,做讓對方快樂的事情,

這就是慈心觀的主軸。

 

坐中先觀想對你的生命影響最深遠的至親,

把他的相貌觀想出來,觀想他很安詳的坐在你前面,

並思惟他對你生命的影響、幫助及照顧,所以你要回報他,

接著思惟將你今生所有的修行、行善功德迴向給他以報答他。

做這樣的思惟觀想之後,

看到他變成快樂的樣子,是因為你的功德迴向給了他。

 

慈心觀是從第一輪延續到第七輪,主要功用是第一輪。為什麼呢?

因為你很感謝至親者是你生命中的恩人,

而做那樣的觀想和思惟,那種懇切的感受會延續到第二輪。

在第一輪觀想的時候,你的心已經進入到一種感動、慈愛的世界,

你的心已經不是平常那個樣子了。

所以繼續進入第二輪時,那個感受一樣在。

 

第二輪中親

至親是影響你生命最大的那個人,那個人只有一個。

那甚麼叫中親呢?

中親是你的親人,兄弟姊妹、父母親等等。

坐中觀想第二輪中親,感謝他們平時對你的關懷、照顧,

現在你要用你的修行功德迴向給他們,

觀想他們、看到他們快樂的樣子。

 

繼續再將第一輪的慈愛感受延伸到

第三輪下親

甚麼是下親呢?

就是一般的親朋好友。

父母親、兄弟姊妹是較親的人,

而下親就是比較普通的親戚朋友。

第三輪的親朋好友很多,你能觀想幾個就觀想幾個,

坐中觀想他們在你面前,你一樣慈愛對待他們、報答他們。

 

第四輪是觀想跟你沒有關係的社會大眾

因為你現在修慈心觀,希望自己的慈心能遍佈,

希望透過這個禪觀、修持幫助更多的人。

第四輪的觀想,一樣是從第一輪那個慈愛的心境延伸出來,

那個慈愛的心境擴大到社會大眾,

透過你的修持功德迴向給他們,

希望他們得到快樂、得到安詳。

 

接下來第五輪下冤

親人分成至親、中親、下親三等。

你討厭的人也分成三等,下冤、中冤、上冤。

下冤者,不是最討厭的人,是第三等討厭的。

從觀想第一輪至親,你進入那個慈愛的心境,

因為心是一種能量化的東西,

那感動的心境會化解你對下冤者的討厭感覺。

通過你在第一輪觀想至親所進入的慈愛心境,

把這股慈愛延伸至中親、下親、社會大眾,

接著再把這慈愛擴大到下冤你討厭的人。

你一樣思惟著你現在修行慈心,

希望幫助更多的人,讓他們都能得快樂。

你坐中觀想一個代表者在你的面前,

你把那個下冤的人觀出來,

你會發現你對下冤者的感覺改變了,

你一樣觀想,看到他們得到快樂的樣子。

 

第六輪中冤

中冤者是中等討厭的人。

你一樣將觀想至親的慈愛心境延伸到中冤。

你思惟自己既然來修慈心觀,就希望幫助更多人,

所以你的中冤一樣是你要幫助的對象。

你一樣坐中觀想,看到他們得到你的幫助而快樂的樣子。

 

第七輪上冤

上冤者就是你最討厭的人,最不喜歡的人。

因為你現在修慈心觀,希望透過你的慈心遍滿一切,幫助所有的人,

這是沒有冤親之分、沒有親疏之分的。

能夠沒有親疏、冤親之分,是透過你的第一輪至親那個慈愛心境延伸出來的。

如果一開始你先觀上冤,那個慈愛心境的效果會達不到。

但那位第一輪至親,他對你的生命影響至大,他是你生命中的恩人、貴人,

所以你一定很至誠的、很懇切地想要回報、幫助他,給他快樂,慈愛他。

運用那個慈愛的心境一直延伸,

把你的慈心擴大到社會大眾、到你討厭的人,從下冤、中冤到上冤。

 

觀想到第七輪之後,

你的心、你的心念、你的思惟就不再動念,不再觀想任何對象。

這七輪觀想完之後,

你就讓自己恢復到不動念,然後安住在慈心定,

這個慈心觀是慈心定。

透過最關鍵的第一輪至親的思惟和感受,

你的心會有一種很柔、很安定的心境,

所以修慈心觀可以得定。

透過觀想七輪緣慈之後,你就安住在不動念的狀態,

這就是一種慈心定,或叫慈心三昧。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uietdharma&aid=18022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