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坐中,悲心觀
2014/10/09 14:19:10瀏覽579|回應0|推薦0

共讀章節:《生命轉彎處,遇見禪》,頁39-45

 

坐中,悲心觀

一般可以把慈跟悲連在一起運用,叫慈悲觀。

但在坐中觀修時,慈心觀跟悲心觀是分開的。

慈與悲意涵是有區別的,

一個是予樂,希望照顧別人、慈愛對方,為眾生做快樂的事情,這叫慈;

另一個是拔苦,你幫助他解除痛苦,這叫悲。

悲心是修行人從自我修行要進入菩薩行者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現在,針對悲心觀的內涵與運用

作十六字箴言「法住淨道、興悲至妙、印契同理、憫念覺依」來說明悲心深義,

冀望大家在生活中能行持大悲心。

 

法住淨道

 

悲,除了最低程度的功能是破除瞋恚之外,

它還有最高的功能,是成為菩薩行者的重要因素。

法住淨道的「淨」是指清淨的菩提大道,

也就是要你發起菩提心,依法而住,將身心安住在清淨的菩提大道。

當你行持悲心觀、悲心禪時,

必須把你的生命層次往上提昇到「法住淨道」,

而且在修這個悲心的心境不同於以往。

 

一般人不知道生命何去何從?不知為何而來也不知為何而去?

生命是一種漂泊狀態。

然而,對一位菩薩行者而言,

他知道他的生命是由「業(梵文Karma,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動)」而來,

也知道生命是由「業」而去,

很清楚知道這樣的「生命實相」,

所以將生命歸屬於菩提之道。

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菩提就是內心嚮往且發起覺悟之道。

也就是說,將你的身心安住在清淨的菩提之道,

你的生命從此有了歸屬,你的身心因此會得到安住,

並開始有不同以往的生命情態。

 

成為一位菩薩行者不是靠蠻力,不是靠無知的勇氣,是靠智慧。

甚麼是智慧?

佛典說:「假使有世間,正見堅固者,縱使百千劫,終不墮惡趣。」

這說明一個菩薩行者知道生命的流轉是由業而轉,

所以掌握身業、口業、意業投入菩提之道、覺悟之道,

因此生命不管怎麼流轉輪迴,生生世世都是在善道。

雖然有三惡道,可是地獄本空由心造,惡道本空由心造,

不是有個地獄等著你去,而是你必須造地獄業,才有地獄那個地方。

掌握身、口、意三業,你的身心和生命就得到安住。

雖然還沒有完全覺悟,可是生命不管再怎麼流轉,你就是走在善道。

你真的懂「生命實相」之後,

你的心會安住,會有安定及安頓之感,不再有不知生命何去何從的恐懼。

 

興悲至妙

 

讓你興起悲心的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

每一個人活在這個世間都是為自己,這肯定是對的。

可是一個菩薩行者的修行方式更巧妙,

因為菩薩行者的智慧別於一般人,他深入佛法,了知這個世間是「無我」,

菩薩行者知道沒辦法一下子讓那些為自己而活的人達到無我,

於是興起巧妙行持的方法來幫助別人,

先把「小我」轉向「大我」,

把本來為自己而活轉向服務別人、服務團體,

然後再從「大我」趨向「無我」。

所以「興悲至妙」是有很奧妙的菩薩行持意涵在裡面。

 

印契同理

 

這個「印」有兩層面意思,

第一層是同理心,看到對方的痛而生起同理心,興起想要幫助他的心。

第二層次的意思,是因為你慢慢投入覺悟之道,慢慢了解

「諸行無常」(一切現象是變化不定的)、

「諸法無我」(一切事物是沒有一個獨自恆存的固定實體),

可是身邊的人卻不了解無常、無我而過得很痛苦、很辛苦,

因此你要幫助他離苦。

這時候你能幫助他人,是因為你走在前面,

你對生命已有更深層的體會,你已經離苦、覺悟,

或是還沒有完全覺悟,可是比周遭的人體會「無常、無我」更多了,

所以興起同理心,想要幫助他人離苦。

悲心觀具有這兩個層面的意思,

所以此處說「印契同理」。

 

憫念覺依

 

能這樣的悲憫、憫念他人是以覺悟作依靠。

覺是智慧的意思,佛龕供奉的叫佛像,而「佛」真正的意思是覺悟。

你興起把生命歸屬在菩提之道,透過興起的悲心來達到那個巧妙。

因為你興起同理的心,因為你看到「無常、無我」法印,

所以希望其他人跟你一樣能離苦。

這樣的理念是覺悟所依,不是盲目、不是感性而是真正的智慧所依。

把悲心觀拉到不同於一般人的行持方式,

是希望你透過行持悲心觀之後,慢慢變成菩薩行者,

從這悲心觀,十六字箴言當中蛻變成為一個菩薩。

蛻變成為一個菩薩不是自己想像的,是覺悟所依、是智慧所依。

 

坐中觀修

 

悲心觀的十六字箴言「法住淨道、興悲至妙、印契同理、憫念覺依」,

是要讓你在生活中行持運用,調順瞋怒心之外,

也可以讓你有更深層的禪法體會。

 

那坐禪的時候,怎麼做悲心觀的觀法?

悲心觀一樣分成七輪,

跟慈心觀一樣分成「至親、中親、下親、社會大眾、下冤、中冤、上冤」等七輪。

悲心觀跟慈心觀有點差異,是甚麼呢?

慈心的觀想,是你給觀想的對象快樂、慈愛他、做他快樂的事情,

而悲心是要幫助他解除痛苦。

 

坐中實際觀法,

一樣先選一位對你生命中影響最大的至親,

你很清楚的觀想他的相貌在你的面前,而且很安詳地坐在你前面;

因為感念他在你生命中影響至鉅,對你恩澤至大,

所以現在想要幫助他解除身上所有的痛苦。

首先,你先思惟自己,這一輩子所積聚的行善修持功德都迴向給他,

希望幫助他解決痛苦。

透過這樣的思惟之後,

你觀想看到他身上的痛苦轉化成一道黑煙,

從他身上離開,飄向晴空,化之於無形。

那陣黑煙就是他身上的痛苦跟障礙,你把它具體化變成黑煙。

他本來坐在你面前只是很普通、安然地坐著,

經過你這樣悲心觀修持的幫助及向,

現在他的障礙痛苦都解除了,

他的相貌變得非常光明、非常莊嚴的呈現在你面前。

這位至親可能生活無缺可是煩惱不斷,

他現在因為福德因緣還不夠,沒辦法接觸佛法,更沒辦法進入禪堂修道。

因為他對你的生命幫助至大,所以你心疼而興起悲心,

希望讓他離苦的心非常強烈、懇切、迫切。

你希望透過修悲心觀的功德來幫助他解除一切障礙。

 

悲心觀功能的關鍵處,仍是從第一輪至親的受用延伸出去。

將這樣對至親悲心感受的禪觀延伸

到中親、到下親、到社會大眾、到下冤、到中冤、到上冤,

七輪觀完了之後,就如同慈心觀一樣,將你的心安住在不動念的狀態。

悲心觀的不動念,叫悲心三昧,或者叫悲心定。

此刻你的心一定非常柔、非常的寧靜、非常的清明,

你就安住在「悲心定」裡面。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uietdharma&aid=1802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