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孔子講的以直報怨 跟老子講的抱怨以德 看禪宗給決策者的啟示
2021/07/16 15:17:21瀏覽301|回應0|推薦0
我們從禪宗來看看孔夫子講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和老子講的<報怨以德>,可以怎麼理解?!
學生問:以德報怨,何如?
孔子說:那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可也
孔子的意思大概就是說,別人對你不好,你不要一味忍讓,要做真直的回應,否則如何來回應那些以德待人的呢?以德待人的,我們也要以德來回報才好,
孔子是把德和怨分開處理,這樣不至於讓德行不彰,是非混淆,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孔夫子在這裡說的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並沒有說要<以怨報怨,以德報德>那甚麼叫做<以直報怨>呢?<直>是甚麼?歷來的解釋,大概多會說是用正直或合理的方式回報的意思,但從禪宗,應該不會這樣解,舉個例,你問一個禪師,當有人拿刀要殺你時,你會躲開或拿起身旁的桌椅或刀械與他對抗?禪師的回答應該會說,我不知道,因為一切因素都在不斷變化之中,沒有一個情況是相同的,我不知道在那時我會怎麼做?我一定要在事情發生的當下,在那當下,是所有主客觀因素.所有情況都會匯聚了,我知道在那當下我就會做出契機.契理.最確切的回應,也許殺了他,也許空手奪白刃制伏了他,也許其他….這就是<直>,以直報怨,從禪宗看應該是這個意思,所以<直>沒有所謂正直或合理.不合理的問題在裏頭,
再來看老子講的報怨以德
<德>從字義看,是十目一心之行,甚麼是十目一心?這跟金剛經講的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一體同觀,及<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可以互相輝映,五眼同觀,<見諸相及非相即見如來>即如十目一心的作用,(在這裡五/十,當然只是象徵的名相而已,十目,十方世界十全十美),德作為十目一心之行,應是指:要對於怨的主客觀現象,有大方廣.周遍.深透的觀察理解,而不是去做一般世俗上的價值觀理解或判斷,從而做世俗的以德報怨,在價值觀上做世俗的應對,所以老子接下來才會說:<和大怨,必有餘怨>。要言之,如果不透徹理解怨的現象之理,順理而行,就以人的主觀意識去處理應對,就會有<和大怨,必有餘怨>解不了結,消融不了怨,
所以莊周說: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幾向方矣。佛經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差可擬也
老子說: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簡單舉個例,就像學校成績差的學生,常被貶,看不起,也不能報怨,成績好的,每被奉承,奉為神,這叫損不足而奉有餘,劫貧濟富也叫損不足而奉有餘,因為利他被說教,成為普世道德啊!事實上佛法是講<人無我,法無我>,<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即非菩薩,
所以人之道(人為之道),顯然只是一種權法,會有偏見,常損不足以奉有餘,只有洞察真實,看清實相,正是嶺側成峰,不一不二,平等齊物,才能<以有餘以奉天下>,老子說: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而這得從近身處.細微處做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4162027&aid=165348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