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在立委選舉大敗之後,社會都在期待他們會開始反省,但可能大家都要看錯了,從最近扁謝陣營的言行看來,他們並沒有在承認選舉失敗,他們的研判大概是認為民進黨在大環境這麼差 選情這麼低迷的情況下,還能維持基本盤,表示民進黨的實力仍穩固,至於立委席次減少,主要是歸諸於選制對民進黨不利所致,並不是因為他們主張的政治路線出了甚麼問題,第二他們研判立委選舉國民黨總得票雖五十幾%,但立委整體投票率不到六成,而總統選舉卻可能會到達八成,這中間還有二成的選民尚未表態,所以總統選舉鹿死誰手還不知道,他們的研判大概是,認為在這二成尚未表態的選民當中,對民進黨是比較有利的,主要的理由是,此次立委選舉,國民黨操作反扁反執政黨極烈, 因此所有反扁反執政黨的選民,都已被催動出來投反扁票了,這對國民黨來說,應是已利多出盡,大概所有對民進黨執政不滿的選民都已經站出來投票教訓民進黨了,剩下來,對民進黨有不滿的選民,已經不多,民進黨利空出盡,利多在望,只要再對這20%的選民訴之以情仇或誘之於利害,則在這20%中,總統大選就有可能絕大多數會投民進黨,如此謝就有勝選機會,從這些跡象看來,民進黨還會是原來的民進黨,他們的基本路線 基本思維還是不會變,滿腦子還是只有選舉勝選的觀念,沒有治國國治的觀念和理想,他們還是會認為選舉就是民主,政治就只有選舉, 為了選舉,勝選就是一切,選舉就是劃分敵我 製造對立,民進黨這種思維路線好像是中了德國憲法學者施密特思想的毒, 施密特在他的<政治之概念>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核心思想,政治的行動範疇就是劃分是敵或友,就像道德的領域是劃分是善或惡,美學的領域是劃分美或醜,經濟的範疇是算出盈或虧,為什麼政治的範疇在劃分敵友, 就是因為敵人是自我得以界定的邊際條件, 強調敵友在存在論上的差異,正可以確立自我身份的認同,在這種所謂政治就是劃分敵友的思想之下,政治就是搞對抗,要藉與敵人對抗,來凝聚己方內部的集體意識, 領導人再藉集體意識之名集權,這種思想的特色是其操作性很高,對政治權力嗜慾者很合用,愛不釋手,我們認為台灣現在的情況是,有不少政治人物受這思想影響,因此才造成是兩岸不斷敵對,朝野藍綠不斷對抗,台灣族群分裂,內部階級鬥爭始終無法平息的最大根源, 試問如容讓這種毒思想繼續在台灣侵襲政治領袖腦袋,那台灣的民主進程還有希望嗎? 事實上政治哲學上尚有一正正堂堂的傳統,政治是在形成公共空間,不是在劃分敵我, 鄂蘭Arendt在The Human Condition一書中即指出,政治是人們透過一起行動與發言而組織形成的空間,這是一種共在的空間,共在是<我如同他人向我出現一樣,同時向他人出現>, 這種互相出現的共在,是透過言語與行動的實踐而完成,這個空間是互相進入對方存在狀態的場所,是透過對話而建立的公共空間,換句話說政治本來就是在形造理性對話的空間,不是在劃分敵友搞對抗,我們認為馬英九帶領的國民黨不應該只重經濟,重兩岸通航,對於政治的根本,應該先奠基,更新以堂堂正正的政治論述, 將施密特路線的政治思想掃除,為台灣未來的民主政治前途重新定向,帶領台灣走上一個以形成公共理性空間為主導的政治環境,這是首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