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03 06:17:47瀏覽1039|回應3|推薦14 | |||||||||
父親過世前一年,我們知道肝癌的嚴重性,徵得媽媽的同意,瞞著父親,兄妹開始看墓地,正視我們為人子的責任。我們去了幾個墓園,只要看上眼的,都貴得離譜,平方單價比活人住宅更貴許多。有一個我們喜歡的,在山坡上,可以俯瞰市容的墓園,一塊能容納一個土葬棺木、有欄杆圍繞的獨立墓地,要價七萬多美元;加葬一人,變成樓上樓下相疊,還要再加一半錢(對,這裡有的合葬是把兩個棺木相疊,不是併排)。一般那種排列整齊、不分隔、沒有風景可看的墓地,大概在3千到7千之間。就算只買一個小小室外骨灰罈位置,也大約是這種價錢。 至於存放在室內陵墓書櫃的骨灰罈,位置好的,超過萬元,更是不可思議。 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室內陵墓。除了骨灰罈櫃外,也可以存放棺木。一大片牆,分成六層,每層再分格,一格一個棺木,棺木就直接塞進牆裡。第三層的最貴,因為剛好在眼睛的位置。據服務員說,因為有通風設備,屍體一樣會腐化,可是並沒有聞到異味,只是空氣有點鬱滯。我們去的這個室內陵墓,已經百年歷史,有西班牙式的琉璃窗,非常美麗。舊區早已客滿,開了新區。新區有室內人工瀑布和一些花花草草。大哥逐漸喜歡這種不會被風吹雨打日曬、美麗整潔的室內陵墓。我不是很能接受,總覺得像是把人放進衣櫃抽屜一樣,沒有入土為安。而且老是想像會屍水橫流,樓上滴到樓下,樓下淌到走道;雖然他們解釋過通風系統,還是讓我在那個地方不自在。 因為經濟能力的考量,加上意見分歧,一直到父親離開,我們都沒有買到墓地。還好,父親選擇火化,下葬時間的壓力稍微緩解。我們有時間拜訪幾處墓地。逛墓園時,我喜歡看墓碑設計和讀上面的資料。大半都有生死日期,我忙著算他們在世幾年,對年紀輕輕就離開的,讓我唏噓的猜測死因。特別長壽的,又讓我為他們慶幸。有中文字的墓碑會特別引起我的注意。當我們看到一個墓碑上刻『梁實秋魂魄塚』時,大哥問我那是什麼意思。梁實秋在他夫人程季淑去世時,非常悲痛,寫了深情的「槐園夢憶」,大概打算日後長伴夫人身旁,預留了夫人旁的墓地。只是沒幾個月後,他回台灣就熱烈的愛上別人,再沒幾個月就娶了她。我當年太年輕,很不能諒解這種轉折,把那本書甩在角落。看到這個魂魄塚,猜想他並沒有葬在這裡。我開玩笑的說,老先生還真公平,繼室有他的肉體;至於這個沒有他肉體相伴的元配,就將就他的靈魂吧。 大哥突然又發現另一個有中文的新墓碑,強烈懷疑是他的朋友,他不相信朋友已去世,不好直接問未亡人,打電話給另一個認得他朋友的人,證實了這個不幸。沒有通知朋友相送,是因為死因是自殺,家屬不想張揚。站在空曠的墓園裡,意外的知道失去一位朋友,心情很消沉。 幾經爭論,在父親的火化葬禮後,哥哥們提出他們的基本主張。因為我們在異鄉,他們主張購買家庭墓園,讓家人能有團聚的地方,也一次解決親人往生後,帶著憂傷、慌張找尋墓地的問題。我不注重死後事,擔心那筆龐大支出,一直反對。哥哥們認為,這種事,錢不應該是考慮重點;大家想辦法賺,假以時日就可以解決。我後來同意了,我們終於買了一個正要新建的室外家庭墓地。裡面的兩個位置,成為我的永久住址。 這個家庭墓園,原來只能容納8個人,我們要求增加兩人,他們答應了,但是多加的兩人一定要火葬,擺在邊邊,才擠得下。我的輩分最小,所以就分配了那兩個火葬位置。 父親火化之後,骨灰暫寄在那個百年室內陵墓的第三層好位置。直到兩年後墓園完工,父親才入土。他一個人孤零零的在那裡等著我們。我們花了一點心思在他的雙人墓碑上。大哥主掌設計,除中英文名字及生卒日期外,我們在墓碑中央,刻上台灣地圖,用紅點摽出爸媽的出生地,高雄和屏東。姊姊還一度以為屏東應該臨海,地圖標錯了。我們還沒有完成墓園的其他設計,初步構想是放一個寫了家族簡史的碑。 我不知道我何時會喬遷到我的永久住址。回到父母身邊,我就是那個小女兒的身分。只有這個身分,我可以永遠安心霸道的享用無盡的關愛。我們的墓園望不到海,但是可以嗅到到從太平洋彼岸家鄉吹來的海風。一家人,多年來飄落各地,在最後時刻,終於永遠團聚。 我的永久地址是: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