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少小離家老大回
2006/05/05 03:51:31瀏覽696|回應2|推薦10

在夢中從沒離開過,現實裡離鄉已忽忽21年。長住在華人聚居之地,中文電視、報紙、食品不虞匱乏,時而讓我忘記客居的事實。加上近年網路無遠弗屆,家鄉看似遙遠,卻又像在咫呎之間,島內的狀況及各種話題,要遺漏還真不容易。有一些台灣特有的思考及抗辯方式,讓我瞠目驚奇。一定要回來親自體會這個小島的氣氛才肯相信。

睽違21年,也許是心裡有數,下飛機後我並沒有太驚奇。從小港機場到培育我家三代的苓雅寮,陌生的高樓大廈比比皆是,符合所有人給我「不識歸鄉路」的警告。我更心急想知道的是我家鄉的人如何過活。他們是不是像媒體報導的一樣生活困頓,民不聊生。我用四個禮拜的時間,透過我的堂表兄弟姊妹及當年鄰居來了解我的家鄉的現況。他們都是市井小民。

非常意外的,我真的不覺得高雄跟我記憶中有很大差異。這點大概跟多數人的意見相反。當然,硬體方面是改變很多。我指的是生活方式、社會秩序、及國民道德方面,跟我已過時的認知並沒有太大差距,而這中間有21年的間隔!比如說摩托車一樣多、交通號誌一樣僅供參考、路一樣修修補補、噪音一樣刺耳、蚊蟲一樣凶狠、流浪貓狗一樣充斥街道等等。

先說生活方式。台灣吃的興隆,比我當年的印象,有過之而無不及。從早市(通常聚集在人們做運動的地方)開始,一堆攤販賣一堆吃的、用的、及穿的。人們運動完後順便買。大概上午9點鳥獸散。白天的傳統市場,生意被早市搶了不少,一樣有。還是一堆攤販賣一堆吃的、用的、及穿的。倒是以前市場的主角─賣魚、肉、菜的減少了。大概下午1點鳥獸散。 到了下午4點,晚市上場。一堆攤販賣一堆吃的。無論幾隻腳的,都有賣;熱的、冰的、辣的、鹹的、甜的、葷的、素的,無一缺席。晚市大概要賣到宵夜。接著,還有夜市,規模之大,是我前所未見。依然還是一堆攤販賣一堆吃的、用的、及穿的,只是更誇張而已。聽說這些叫做觀光夜市。我去過高雄的新堀江及台中逢甲夜市,真是走到腳軟。這些只是市場,還有路邊、騎樓下的小吃店、麵攤子、飯店及餐廳,多不勝數。我有很多親戚鄰居,家裡基本上不開伙。有好吃的,爭相走告,一吃為快。有一次,我從漢來43樓擁擠不堪的餐廳吃完晚餐散步回家,發覺路邊攤也一樣生意興隆。高消費的,很多人吃,低消費的,也很多人吃!我的堂哥和表弟,在企業經營不善後,都轉行做小吃店營生。還有幾個失業鄰居也在擺吃的攤子。顯然做吃的,比較容易賺錢。比起當年,結論一‧台灣人更好吃了;結論二‧台灣人更能吃了;結論三‧台灣人不做飯了。

哎,等一下。媒體不是說失業嚴重,民不聊生嗎?那不就該節衣縮食了?可是台灣人既沒縮食、也沒節衣呀!那一堆在早市、夜市的成衣誰買去了?百貨公司也有一堆名牌服飾皮貨,消費水準讓我這個美國有收入的土包子實在下不了手,苓雅區可是有好幾家這樣消費水準的百貨公司呢!如果沒人買,怎麼會有這麼多家?比起一般美國人,台灣人確實穿得比較漂亮,比較跟得上流行。我還發現高雄有很多大賣場。比起當年,結論一‧台灣人愛買;結論二‧台灣人還是有不錯的消費能力。

我的堂表兄弟姊妹(約20來家),年紀大約在40-60之間。大部分是高職學歷,2個較年輕的有大學學歷。他們幾乎都有房子和車子,房子大多是自己購買,少數是來自父母。4個有家庭式企業的,曾經風光過,現在都在掙扎中,其中兩家已改行開飯攤子。其他的,都還有工作。有一個公職、一個私校老師、一個是小型企業股東,其餘大半是一般勞力上班族。總括來說,沒有大富大貴的,也沒有慘到要燒炭自殺的。

我回想我們家當年是如何走出窮困,把我們兄妹四人都送出國的?拜當年加工區之賜,除了父母有勞力工作,客廳即工場,全家日夜做加工,外加打會。沒有比「打拼」再貼切的形容詞了。這21年來,我的堂表兄弟姊妹累積的財富,也是打拼來的。這種想盡辦法賺錢的特質,還存留在我這代人身上,但不同於現代人的唯利是圖。過得好的,不用交談幾分鐘,他就會告訴你他年收多少、有多少財產。結論是,打拼賺錢,是台灣我這一輩人生活的目的。年輕的一代,錢是要的,但可不見得願意打拼。

所以,據我的觀察,台灣的生活方式是,錢錢錢,吃吃吃,買買買! 除了程度上是變本加厲(因為富有了),跟21年前生活方式,乍看不同,其實內容倒沒那麼大的差別。不過,因為很多媽媽不再燒飯,不曉得「媽媽的味道」這句話日後還成不成立。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rettyowoman&aid=262459

 回應文章

AZ9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這就是差異所在....
2006/12/19 21:07
因為你比較的是21年前和今天, 和你記憶中的沒有很大不同;  而我比較的是10年前和今天, 卻和我記憶中的很多不同;  兩者之間有11年之差呢! 當我離台時, 最後一年的薪資, 每個月不到10萬元, 美金-台幣兌換率是1:26, 這樣的情況下, 我有個小康之家. 而21年前, 我的月薪不到有2萬元, 也是小康之家. 11年的薪資有4倍之不同, 同樣的小康, 水平似是不成問題, 但仍有不同的內涵; 我的老同事拿了比十年前少的薪水, 卻不敢輕易離職, 因為除此之外, 他們再也找不到同樣薪資水平的工作.
AZ9=Arizona Nights
請到Arizona Nights參觀指教

B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B看臺灣也少不了歎息...
2006/09/27 18:28

很多家庭不開伙.......但少有人會想到:
這可能是臺灣的亂源?
怎麼說?  又得打一長篇...饒了我.......

嚐不到媽媽味道的家庭,可指望親情不疏離?
忙到全家人聚不到一起吃飯聊天,怎知孩子的成長與學習?
...................

歐洲人反而較顧家庭生活!


旅人世界 & B's 心眼 -
遊賞世間美的人、事、物...究境一探,是否真的"物以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