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14 18:24:09瀏覽1999|回應3|推薦20 | |
潘思亮:台灣人才值得善待 贊同起薪44K
就此新聞所提,有企業開始"願意"講這個事情是好的,M型化的產業及薪資結構確實已經在這幾年造成很大的影響。44K的起薪,雖然美妙的令人不敢想像,但很務實來看,在北部生活如果沒有44K 當基礎,現代年輕人恐怕一輩子都得在新北市郊區租屋,離擁有自己的小窩有一段長遠的距離 ! 理性就普遍現狀的產業人才使用面來說,由於國內許多組織確實因為規模小、所使用之技術非高端技術,中小型的組織實務上所需要的,多半是相對基層的人力資源。而這樣的工作內容對應起薪22K~30K 之間的薪資,從企業的產值與人力成本來看,雖趕不上物價,尚屬勉強合理。而受薪者若心有不平,問題應該是大學廣設與學歷貶值所造成。
然而,若組織將中間管理階層、儲備幹部的薪資水平設定在40K以下,甚至30K左右,這一塊應該就是有待提升的部分。畢竟組織運作的效率、效益相對維繫在這個區段的人力上,中小企業很多工作因為複雜或不確定,很多介於經驗與SOP之間的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都會在中階組織成員手上。
當然,就組織營運來說,這段隱性知識通常是一段尚未能被明確量化,因此看不到預期產值的工作成果。工作與待遇之間的關係也因此較難被勾稽,低估之情事在所難免。但就組織永續發展來看,中間階層人才的存在,其實發揮相當承上啟下的功能。處裡的好,組織必能掌握日益茁壯的基礎,若處理不好,組織則可能不斷面臨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
過往不少媒體報導引述中小企業的老闆感嘆現在年輕人吃不了苦,待不久也不耐操。但另一個面向是也該想想,組織是否真的花了心力去帶領幹部成長,是否用了對的方式去做管理與賞罰。組織發展與員工的生涯發展是一體的,純粹希望錢多事少離家近的職員應該被淘汰,職員不願意自省自重,公司留他無用。但純粹想把勞動力物盡其用的剝削型組織,若不願珍惜並發展人才而只把人當材燒,那也必然找不到永續經營的利基,其抱怨找不到人才云云純粹就是一種貪心啊。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