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15 16:33:39瀏覽1838|回應7|推薦23 | |
看到這則新聞,我腦裡瞬間蹦出兩個問題: 第一:為何全民要承擔風險和代價? 封井可助高鐵撐過10年...所以高鐵本來的規劃是要營運幾年?這種BOT是不是拿國家稅收去分擔廠商的風險,保障廠商的利潤? 如果歸建國家財產前後高鐵就停止運作,又是全民買單? 第二:工程從未進行專業評估? 地下水、地層下陷在臺灣早就不是新聞,這種大型公共工程難道不需要嚴謹的地質探勘?不需要長期評估才興建? 是官方數據從未健全還是廠商掩蓋事實,違法取得高額融資? 甚至決策過程是否有政府共同護航? 若進一步談BOT,或其他類似的如BO、OT的手段,其本身特色在於透過私部門的能力,結合公部門的特許開發權,與私部門的獲利能力,將公共建設打造成可以自償成本的公營造物。但這類的營運模式,對政府來說最核心的課題在於如何預防合作廠商的道德風險。 但,BOT本來在台灣適用與否一直是個很大的迷思。這東西從美國空運來台,有他的背景和這個策略背後的許多條件。 第一、台灣的資本主義並非美式的自由資本,資金的風險不會借由股票與金融市場轉嫁到多元而分散的消費者。在台灣的資本主義型態下,資金的風險將集中於國家與公股銀行。 第二、縱使退一萬步同意台灣的資本主義型態傾向日本或歐陸,但我們的文官並無深厚且可抗衡政治的專業官僚集團。 在此兩個前提的不同下,台灣的狀況不但在於政府官僚無專業能力承擔外包之後的管理。我們玩BOT出現三個問題: 1)不重契約精神(自由資本主義的核心) ,融資和風險分攤的手段充斥人情間的緊密護航。 2)不重視專業。從規劃、評估到決策的流程模糊,責任難以追究。而營後缺乏完善的經營管理能力,往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出了問題就亂找答案。 3)風險更加集中,猶如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且這個籃子交在無能的"阿斗"手上。 最後,因為上述的問題同時存在,讓政治的手有機會伸入此類大型投資,形成政策綁樁、企業綁樁的重要政策買票漂白手段。而BOT的精神與原理、公共建設的安全性、公共投資的風險...就讓不知情的全民來買單吧!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