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14 18:15:25瀏覽632|回應0|推薦3 | |
情感躲在深處,左右您生活裡的大部分決策! 『消費者根本不像行銷人認定的那麼愛動腦筋,百分之九十五的思考發生在無意識的心智,各種美妙的,也許亂七八糟的記憶、情感、想法,其他我們根本沒有注意到或無法清楚表達的認知過程混雜交融。』(Gerald Zaltman 哈佛大學商學院行銷學教授) 『情感』就是藏在人類大腦深處,卻無時無刻左右人類行為的關鍵元素。 台灣的八點檔連續劇,愛恨情仇灑狗血,就是有人看,更愛看的不得了,講白了,編劇觸動的就是人類情感裡的社會擬境,愈不可思議的身世遭遇,愈荒唐的人物角色,愈離現實生活遙遠的愛情夢想,愈可能在觀眾的情感聯想世界裡深刻落印,『情』字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故事張力。 台灣的政論節目,早期原本是理性分析時事,一定會有正反兩面的名嘴彼此各紓立場與觀點,但收視率是一種消費者對節目評價的指標,愈不理性及情緒性的演出,反而愈有收視率賣點,導致現在大家看到的政論節目大都選邊談議題,它試圖與觀眾溝通的不是理性的大腦,而是情感的大腦,愈情感愈能紓壓,愈能取暖,某種程度也達到社會安定的效果,觀眾會有觀點症候群,就像買東西後會有購後失調心裡一樣,會希望自己是買到對的產品,害怕自己支持的論點是非主流價值,所以,透過名嘴們的論點補強,可以強化及滿足觀眾認為自己對的心理,結果上癮了,每天就非看不可! 所以,政論節目刺激的大部分是非理性的部分,也是需求滿足的部分,之前有學者高呼,不屑上政論節目,這是不了解電視政論節目的效果論,真的要理性論述,可以回到平面媒體裡筆戰,或是回到專業領域裡發聲,電視政論節目畢竟就是電視政論節目。 看到選舉造勢場合裡的聲嘶力竭,或是立法院的藍綠攻防,也都是在與選民『談情說愛』,只不過不是大家在八點檔裡面看到的劇碼,政治談情說愛,類似民粹,劇本是一個政黨的集體創造。 政治人物談情說愛出自真心誠意,我們就會說他很愛民,民間傳頌這些故事,變成一種集體記憶,也開始懷念這位政治大家長。 媒體喜歡談情說愛的政治題材,例如以前某立委因天下掉下來的禮物而滿城風雨,媒體也喜歡談情說愛的八卦新聞,這也就是為何喇舌事件後繼續上演續集,談情說愛是媒體捕捉人性的偷窺鏡! 當然,情感角色運用得當,電影、戲劇、紀錄片、小說可以大賣座,贏得喝采與感動。 國內外廣告,都常常透過情感內涵來連結消費、建構形象,不管是用隱喻、明示、聯想,但絕對不是要接觸您理性的那個大腦區塊。 我常看到我兒子看綜藝節目笑得很開懷,愉快也是一種情感,所以,類似吳宗憲、胡瓜等節目還能老少咸宜,我是不看的,因為比較嚴肅,有點格格不入,有些橋段也笑不出來,您呢? 還有,以前的電視或電影偶像男主角,在螢幕前與影迷歌迷隔空談情說愛,或是藉著電影、歌聲傳達倩影或美聲,但後現代的世界,影迷歌迷開始喜歡素人或個性歌手,喜歡的對象與自己的特質距離愈來愈近,談自己喜歡的情,說自己喜歡的愛。 按照Zaltman行銷大師的研究,閱聽人是透過情感與理性共同決定消費行為,但情感才是最重要的一哩,整個政治、社會、媒體都在談情說愛,因為這個語言最容易讓人懂,最沒有溝通障礙! 談情說愛的世界,很有趣!很無奈!很變化!很簡單!很耐人尋味!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