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15 10:48:50瀏覽678|回應0|推薦5 | |
可否用很簡單的一句話來形容國家論述?那就是答案! 2011年1月14日看到文化人郝明義在媒體發表的一篇論述,"期待馬總統的國家論述",很有感觸,也深知文化人對國家論述模糊產生的不安,國家論述是一個政府的施政主軸,就像品牌行銷談的slogan一樣,愈簡單愈明確,愈能讓人民理解。 郝明義提到李登輝的『臺灣優先』,陳水扁的『本土第一』,其實,它們都有一個施政梗,以這個大方向去鋪排所有的細梗,整個政府傘的骨架就完成,接下來,只要補上傘面、選定質料、花色,防水處理即可,不用李登輝或陳水扁去下指導棋,所有的行政官員都知道該怎麼做?連人民也清清楚楚,感激的感激,憤怒的憤怒,但都繼續連任,您不能懷疑它的精準施政風格。 而馬總統的經濟發展有成績,兩岸關係有進展,民眾給的民調卻不高,選票逐漸流失,原因是甚麼?是行政團隊不努力架傘骨?還是施政梗不夠明確,官員、黨內及民眾搞不清楚?按照馬總統所屬的行政團隊來看,同質性高及老部屬的跨刀相助,這個不努力架傘的邏輯是不對的,至於施政梗就是國家論述,它是政治精神層面的象徵,不僅要簡單易懂,還要相當具體明確,這就是郝明義文章所提的重要意旨。 有學者曾經提到用『中華民國』做為國家定位,取代過去的『獨立臺灣』論述,因為中華民國代表傳承中華文化,也沒有切割『認同台灣』,是大家認同的公約數,但這應該不是郝國策顧問發文想知道的,也不是一般民眾會不認同的,大家要的是一種整體施政Slogan,馬總統在2008年提出的『人民奮起,台灣新生!』以及2011年元旦提出的『壯大台灣,振興中華』都是階段口號型的Slogan,並不能讓台灣人民感受到施政核心價值的論述,『不獨不統』是『非題』,那『是題』又是甚麼?『是題』比『非題』要難,但卻符合簡單、易懂、明確的定義。 例如,『文化台灣』是不是可以做為國家施政梗(撇開它曾是前朝文建會的施政主軸),因為不管馬總統提出的振興中華傳承儒家精神,或是多次提出的軟實力文化論述,甚或是兩岸未來的熱絡文化交流,都使得『文化台灣』不得不具體去做,它脫去了政治的外衣,也涵化了中華民國與台灣的歷史。 理由有三: 第一、當台灣與中國從政治對抗到現在的文化交流,文化台灣是新的臺灣詮釋與發球權。 第二、國民黨退居台灣,知識份子來台傳承中華文化,文化台灣(中華文化在台灣)象徵文化復興運動繼續綿源不絕的落實。 第三、台灣過去曾經遭受過殖民統治,多元文化已經是一個事實,保存多元文化的台灣,就是留下臺灣歷史的軌跡,文化台灣是一個包容、延續、創新的台灣軟實體。 筆者沒能力提出國家論述,但懂得用簡單、易懂、具體的語言,做為台灣的核心價值期許,音樂家朱宗慶說,希望未來台灣有二十九個文化部(他期許全台各地的縣市單位都是文化部的分身),文化台灣可以是一個國家論述的選項,雖然少了政治味,但貼近人民的生活與語言,做一個文化台灣人是驕傲的,也是國際社會上可以重新包裝與出發的論述,雖然以現在的文化環境與現況有點難,但就是如此,才能看到轉變與超越,馬總統可以思考,至少要把這個文化台灣的論述放置在文化部的重要文宣體系裡,它與前朝文化台灣可能不一樣,它不會被解讀成文化獨立,也不會有誰同化誰的問題,而是台灣與中華文化相互涵化,建立新的文化社會的開始。 延伸閱讀: 郝明義的期許馬總統的國家論述一文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