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給文化留一個真實的位置!
2011/01/08 20:00:53瀏覽651|回應2|推薦5

文化創意與文化創作必須同等重視,都成文化生意人,怎能感動人?


馬總統在2011年元旦文告中企盼中華民國未來成為中華文化的領航者,從傳統、海洋、儒家文化裡,進行尋根、創新與發揚。而 馬總統在無數次重要的場合與活動中,都不斷提到到文化軟實力,才是台灣社會向前的重要原動力,但有關文化的場域裡,我們卻看到........

文化傳播弱勢媒體版面

既然文化已經是一個社會的主流議題,但文化的傳播卻是相當弱勢,筆者所指的 文化傳播,指的是文化透過媒體及類媒體的平台傳播出去的質與量問題,台灣的媒體傳播的內容,某種程度就是代表多元社會的縮影,但媒體在商業收視率及議題框架下,並不重視文化新聞及文化節目,置入性行銷被批的很慘,但文化新聞及節目卻曾經是政府文化傳播的重要發聲管道,雖然質與深度有限,但至少已經經露出文化活動訊息,或是讓媒體沒有任何藉口不播文化類內容,當時用商業手段進行媒體購買版面,是不得不的惡。

文化本來就是媒體弱勢新聞及節目題材,除非這個文化的本身有了國際舞台、創新呈現、娛樂效果、或是文化名人及事件的誕生,否則,文化本身沒有太大的新聞及節目價值,更何況文化作品裡有太多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元素與層次,使得文化在新聞及節目裡總是格格不入,以前有文化人做過有關文化相關的節目,但愈來愈少,新聞的主流是政治與社會案件,節目的主流是娛樂,文化不是電視市場裡的寵兒。

早期的報社有副刊文學,現在也慢慢少了,偶有堅持但似乎不再有太多的閱報者,取而代之的是所謂的情色文學,有些文章簡直就是露骨的視覺呈現,不再是讀者看之省思閱之心靈純淨的內容。

回到網路世界裡找尋,或許比較可能找得到筆者印象中那種文化的影子,但網海裡太多猛鬼野獸,要有心搜尋,才容易找到,但誰願意花這麼多時間了解文化資訊與有價值的文章論述?交易成本或機會成本都太高了!  

我們真是文化公民嗎?

看電影是一種比較能將文化文本與全民溝通的模式,但我們看的電影大多是國外的文化腳本,西方的電影藝術與視覺文本,透過影視地球球的文化入侵,我們看習慣了,也喜歡上了,3D動畫及視覺震撼都是大手筆的預算,台灣的影視相形見拙,也勾不住台灣觀眾的眼球,激不起台灣觀眾的掌聲,偶有賣座及得獎片,但畢竟是奇蹟及少數。

舞台劇的演出是值得鼓勵的戲碼,因為它常是生活的即興,文化的縮影,舞台、肢體、音樂藝術集結於一戲,豐富而多采。但老實說,看舞台劇的人口同質性太高,還是不能讓全民感受台灣的文化普及性。

我們常聽到有關歐洲文化普及的故事,例如歌劇是該國每一個行業的人都會唱或聽的娛樂,也願意付費去消費,我常常在思索,那台灣有哪一些文化活動是全民熱情參與的?我試圖想要去找到類似古早人看戲(不管歌仔戲或京戲)或是看愛國電影等等全民文化活動,但似乎不太容易找到。

文化異質多元 需找出共同性

或許觀察不仔細或是資訊落差,我的發現卻是愛看書的就是愛看書,那是閱讀群聚族群,台灣的書籍消費市場也因此蓬勃發展;夜店消費的就愛夜店消費,那是流行文化,也是最新世代的人際互動場所;愛看電影、舞台劇、演講者族群也支持了台灣的文化舞台;還有,一群玩電玩及網路社群的人口,也讓台灣的網路文化,產生空前的熱絡。

以上提到的大都是文化的差異性,那文化的共同性?什麼才是台灣民眾真正凝結在彼此心裡,願意共同認同及一起熱情擁抱的文化呢?是民進黨人士口中的本土文化?還是馬總統元旦文告中的儒家精神?還是宗教信仰?或是回到最人性的家庭價值來找尋共同的語言。

文化創作與文化創意需同等對待

剛剛提到的歐洲民眾聽歌劇,這是文化帶動人民的驕傲、人民的認同、是自然形成的文化消費行為。馬總統期許未來是中華民化的領航員,這是從馬總統及國家歷史角度期許的,但回到老百姓的文化感受,卻是斷裂的、異質的、撕扯的、不均的、不足的,具有文化經濟眼光的,當文化人很可憐,必須視企業家關愛生存,文化人必須懂得文化經濟,所以,文化必須從行銷舞台裡得到喝采,才能夠繼續創作,太多的文創思維及政策,本來是一個美意,台灣有文創法及未來要成立的文創院組織,連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現在都變成企業家當董事長,不是企業家不能當董事長,而是該組織對藝術文化人補助的初始任務,是否因此改變?這是大家關切的,如果文化人都變成文化生意人,那就不像真的文化人,還能感動人嗎?

文化人最需要的就是政府給文化人無後顧之憂的創作、文化創作的理想性才能堅持下去,文化創意與文化創作是不同的領域,兩者都該被同等重視。

整體文化環境的建構及重視,是從政府到民間、都會到鄉間、傳統到現代、物質消費到精神領域,台灣民眾才能真正感受文化味,文化不是都會裡發生的事,在鄉間您看到的文化也是文化,都是生活型態及生活表現,尊重多元文化的異質性及創意呈現,找回文化的共同性,我們才可能因文化而驕傲,因文化使得社會更加凝聚向心力。

文化不能只是表面盛況

文化不能只有肉沒有骨,文化不能在各種場域裡,只是一種表面組織與位置 ,甚至只是一場煙火的盛況!它需要更多熱情人去感受它,擁抱它!最近有出版社幫流浪作家三毛,整理她的作品集結展覽,許多人很懷念她,因為是跟著她成長,跟著她快樂與流淚,這不是一個作家的故事而已,這是台灣過去許多知名文化人的驕傲,三毛如此,小野、朱西甯文學家庭亦復,作家曾幾何時是台灣多數民眾的偶像,民眾感動的不是偶像劇或八點檔下的劇情,而是文筆下的真情與瀟灑,生活價值觀就是在閱讀下慢慢成為理念與理想,這些人離開了或是淡出最佳男主角,我們看到了新的文化娛樂市場,酷、嗆、殺很大、正妹、暮光電影、科幻、動漫......這是新新人類,我們無法理解的非線性價值觀。

新舊世代文化的差異,一個是往內求,一個是往外放,交集在哪?你不懂他們,他們根本也不想了解你!

搞不懂小孩們腦袋裡想甚麼?也不理解為何有意義的課外書的閱讀降低了?我們只能從40歲開始的世代來努力,這群人老的還經歷過戰爭、大家都看到戒嚴、解嚴和台灣經濟發展的果實,如此閱歷豐富,是台灣文化復甦的重要關鍵力量,大家一起來談文化吧!回到當年大家的熱情來看這個政府、社會、教育、文化,回到當年的感動來消費音樂、電影、圖書、戲劇吧!

請留給文化一個真實的位置!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iennien1234&aid=4776275

 回應文章

陳念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兩篇有關文化的省思
2011/01/13 18:48

朱宗慶的二十九個文化部

漢寶德的行政院頭銜沒了,文化部降格


陳念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有關三毛作品及手稿的展覽活動
2011/01/12 21:28

剛好看到有關紀念三毛展覽資訊,補充如下:

時間:即日起至1/30


地點:台北市皇冠藝文中心(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1樓)


洽詢電話:02-2716-8888

紀念三毛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