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09 07:31:53瀏覽830|回應0|推薦12 | |
泥 2012年5月文化部成立了,未來文化的政策方向是泥土化、國際化、雲端化、產值化,其中,龍應台部長特別強調了『泥土化』的概念,雖然這與『本土化』有部分相同的指涉,但拿掉政治的框架,感覺清新,也充滿新符號文化意義。 『文化』在台灣,到底與誰共舞?是政治人物另一個軟性舞台?還是企業投資或行銷專家另一個賺錢場域?亦或是文化人悲哀的彼此跳了數十年一樣的舞步?文化部成立了,該給一個公義及公平的答案。 『泥土化』落實文化公民權 個人對『泥土化』的意涵有很深的期許,因為他回歸『民間』,來到活生生的民眾身上。 人有兩次出生,一次來自母親懷胎而生,另一次就是來自文化的洗禮,文化是另一個父母,決定每個人的品味、興趣、道德、心靈。 對『文化』這個父母,我們其實是缺少論述與關注的,雖然,它這麼重要,但回到現實層面上思考,它又顯得太理想主義了,文化人普遍過得很辛苦,在心靈上富有,但卻常經濟拮据。 我應該算是一個文化傳播人吧!雖然近二十年都在媒體界,但我一直在媒體文本裡強化『文化』這個視野,當然,也有批判的角度。 從媒體角色去看『文化』這個議題與內涵,會讓人有不同的思維,不管它是縱向的、橫向的、外放的、或是內涵的,媒體在文化傳承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在進入新聞界前,其實我是個音樂人,在前幾年離開媒體界後,又回歸到文化領域上發揮。我寫文章,擔任合唱團指揮,製作記錄影片...等等,對文化我有很深的情感。 因為我也是個展演者,我投入很多的練習與精神在文化展演能力上的加強,媒體界的經驗讓我找到經濟來源,但我終究不能忘懷那個表演的真、文化的美、人性的善。 我年輕時曾經多次參與縣市政府的音樂比賽,也在文化中心展演,我相信不管是繪畫藝術家、雕塑家、書法家、作家、詩人等等,文化館就是一個展演的場域,而且是一個文化人必要的舞台,沒有文化館,我相信文化人不僅沒有舞台,也不可能存活。 『文化肥皂箱』深耕文化 回到文化館的本質上來思考,如果『泥土化』是一個文化政策目標,重視偏鄉、落實文化平權的概念這麼重要,那文化館的定點思維及線性節目規劃,就有必要通盤調整,硬體無法帶著走,可以用移動或複製軟體及節目的概念,讓展演從被動的接觸,變成主動的傳播,也就是文化館有許多小型的分身組織,來到民眾的眼前,就像『政治肥皂箱』的概念一樣,讓『文化肥皂箱』流行起來。 台灣的街頭藝人在許多老街或觀光景點,都可以看到,不過,街頭藝人是來自個人技藝的展演,以換取個人經濟需求,遊樂園裡的文化展演,更像是付費的回饋,所以,這些文化展演,與『文化泥土化』裡『文化肥皂箱』的原型,是有差別的,『文化肥皂箱』應該由文化部結合地方整體帶動的組織,它是無需付費的展演,就像是地方文化館的先鋒部隊一樣,深入村落,進入文化偏鄉,目標『文化互動』! 當文化館有許多『先鋒部隊』後,文化館裡大型的展演或豐富的呈現場域,就可以透過『文化肥皂箱』,一步步從『文化互動』下,把文化公民從村莊帶進文化館,由淺入深,從視覺進而深入心靈,文化館不能只依賴文化高涉入度的一群人彼此陶醉,它需要更多人一起分享與互動,才能落實文化公民權的概念。 尋找文化味示範區 除了『文化肥皂箱』的深入村落外,『泥土化』的概念,必須有示範文化場域,做為『文化泥土化』的最佳示範區。 我曾在某文創園區擔任總裁特助的工作,隨著總裁前往中國廈門的鼓浪嶼參訪,這也是一種文化味社會行銷最好的示範案例。 鼓浪嶼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城區,鄭成功曾在此對抗清朝,曾經淪為公共租借,是英、美、法、德、日...等十三國設領事館的地方,中國在這個地方的『味道』經營管理是成功的。 一般車輛無法禁止進入該區,只能步行旅遊,官方的說法就是環保,當地有電瓶車帶旅客遊島,而步道上的鋼琴鍵盤,最讓我印象深刻。 原來那是一個鋼琴島,早期島上的人擁有鋼琴數是全中國最高的,而且有相當多的音樂家在這裡誕生與創作,這個曾經多國駐足的小島(不到兩平方公里,必須搭船前往),有不一樣的多元建築風貌(各國領事館林立),有名人及企業家的大宅故事(菽庄花園及林語堂故居等),當時,我們很慶幸找到一位口才流利的解說員,鮮活的鼓浪嶼文化味就這樣進到腦海裡,這個地方的味道,讓我記憶猶新! 台灣文化館轉型與延伸 台灣有哪些地方可以成為有『台灣味的地方文史示範區』?吸引更多人來此一遊,甚至可以匯聚『國際化』『產值化』『泥土化』三概念於一身,這又是文化館另一個高度的設計。 思考有鄉村深度(文化肥皂箱)及視野高度(示範區)的文化館,是筆者觀察之淺見,可以提供目前文化館新思維,或許可以成為延伸與轉型的方向目標之一。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