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54集
2024/02/12 23:47:18瀏覽101|回應0|推薦2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54集

  我们继续看下面注解的内容,我们昨天就是在解释这句偈颂,好,我们再来复习一遍:

宣扬戒定精进门 通达甚深微妙法

智慧广大深如海 内心清净绝尘劳

  之前那堂课我们解释了智慧。那么下面还有一些注解,我们继续看注解,199页第6行:

“又《大乘义章》曰:「真心体明,自性无闇,目之为慧。」其义为,真心本体明现,自性朗然,明显无暗,称之为慧。”

  《大乘义章》就解释慧这个字说:「真心体明,自性无闇,目之为慧」。

  所以有的人以为这个世智辩聪是智慧,恰恰相反,世智辩聪是修道者最大的障碍。之前有讲过了,这个人很精明很世故,很有策略,我们讲的直接点就是很有心机,他的心老是有很多种种的想法,这个人就不老实,不单纯,看起来好像很有学问,而且口才好,辩才无碍,能说会道,这种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这个八难之中,就包括世智辩聪,还包括聋子瞎子哑巴神经病,世智辩聪跟神经病坐在一起啊,这不是优点,这是缺点。

  所以慧是什么呢?是你对真心的本体明白了。所以我们看夏莲居老居士提的这十六个字,第一个字「理明」,如果不讲得深入一点,这个理明是这个道理明白了,其实这个说得很浅。

  理明就是这里说的真心的本体明白了,真心的本体是什么?你明白了,对于自己的本性,什么是无明?无明就是暗嘛,那么没有无明,你清楚了,这个叫做慧。

  所以这个涅槃三德就是法身德、解脱德跟般若德。所以证法身,得解脱,全靠的是般若。

  那么般若是什么呢?就是明白你的自心,明白你的自性。讲得直接一点就是说,你是佛!你是佛!

  所以这一关你就很难接受了,明明不是,怎么看都不是,师父怎么说我是佛呢?说你是佛,你承认了就是,你明白你的自心了。因为般若不足,所以不敢接受,所以一切法大家时常想打架,这一宗说这宗好,那一宗说那宗好,其实到最后都是一家人。

  什么叫一家人呢?法身不是一家人吗?自性不是一家人吗?你也是佛,他也是佛,那不是一家人吗?所以净宗跟禅宗,你说有什么分别?跟密宗只是在一些细微的地方,形式上习惯上有一些不同,说到了最高的地方,是一件事情。

  真心本体它是本有,那么明现了显现了,就是智慧,那就是自性朗然了,起作用了。我们继续看注解:

“今经于自觉愿中,首言智慧者,以智慧最上故。又佛法大海,智为能度故。如《汉译》曰:「檀施调伏意,戒忍及精进。如是三昧定,智慧为上最。」《嘉祥疏》曰:「明五度为行,不能出离生死。要须智慧达解本原,方皆过出,故云最上也。」”

  这里说的五度,那是说的菩萨修行六度的前五度,所以禅定戒定慧都是好的,好东西。但是大家要知道,戒定两个字是前五度,一直到禅定,这前面五度都不能出离生死。这个我自己在没有接触念公的开示之前,我还不知道这件事,一般人应该也是跟我差不多一样。看到禅这个字,就认定是禅宗的禅,所以很向往很崇尚,都去修禅定去了,都去坐禅去了。我知道的还有我们净宗念佛人,还到南传小乘的道场去静坐,为什么呢?他认为自己能得定了,那才来念佛。他认为念佛不能得定,要去修禅,得定之后再来念佛。但是他不知道他那个小乘的禅,跟大乘的禅境界差很远。

  一直到我自己看到念公将世间认为的种种的禅列入六度的前五度,我才恍然大悟!那是跟达摩祖师传到六祖的禅是不一样的。那个才是第六度般若,是这样子的禅,是「本来无一物」的禅,是「说是一物即不中」的禅,到这种禅才能够出离生死。

  所以这里说需要智慧达解本源,你看这个提的很明显。嘉祥大师这些都是大德,这些话都很好,处处都以自心为依归,处处说的都是自心,你就必须要什么呢?要你的智慧能够达解本源,什么人的本源呢?你自心的本源。所以「穷尽心源」,把你的心源穷尽了,这就是我们常常说一句佛号念到底,就是那个「底」了,「穷尽心源」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

  「方皆过出,故名最上也」,你才对这一切一切都能超过,你真正都能出去,故名「最上」。

  所以我们看看大乘的境界是不是很深啊?净土法门就是无上深妙禅。

  是这样子的内容,今天大家都能够来听,不管你听得懂不懂,这个善根因缘都是稀有的,等于说你们都不是普通人,当然也包括我在内,不能漏掉我。好,我们继续看注解说:

“又从上引《大乘义章》可见智慧,即真心体明,自性无闇。”

  所以说智慧最上。现在法藏比丘他第一个要求的就是智慧,这就是我们要跟佛学的地方,佛第一个要求的是智慧。

  我们现在要求的是世间的福报,那不是向后退了吗?这怎么叫学佛呢?所以第一个要求的是智慧,不是求神通。现在修行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想求神通,其实说穿了,就是想得到现成的,最快的,不用花心思花功夫的,马上可以得到的。很多人发愿:愿我早得神通,我才来弘扬佛法。不知道你这是在破坏佛法呀!佛这是不允许的。因为一些妖魔鬼怪他们有他们的通,他们很可以欺骗,大家都一样,你会,我也会,他也可以冒充你。所以神通对于佛法来说是圣末边事,这个圣是圣道,是圣道但是是圣道末了的边边上的事情,不关紧要的。说它不是圣道,那就不对了。但是是圣道末了的边边上的事情,不是最重要的。

  所以智慧是最上的,我们要求智慧,不要求神通。因为说穿了,神通是你的本能,本有的,只是现在没有开发而已。那用什么方法来开发呢?就是要用般若智慧,所以经文就说了,说「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我们继续看注解:

“故知正当智慧深广如海时,其内心亦必清净,无恶无过,离垢离染,绝诸尘劳。故云:「内心清净绝尘劳」也。如《心经》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绝」者,断也,灭也,彻无也。「尘劳」者,烦恼也。因贪瞋等烦恼,如尘垢蔽复真性,劳乱身心,故曰尘劳。”

  尘就是尘土,劳就是烦恼等等,它扰乱你的身心,它像污垢似的,是尘土这些,它扰乱你的身心,让你干什么呢?让你一直在那边生气,一直在那边生气,它在害你,你不知道,让你在那边蹦蹦跳,给你孩子一句话就气得自己在那边跳草群舞,佛跳墙了。要不就是成天在那边忙,不晓得忙什么,穷忙,所以叫做劳,尘劳的劳。如果是这样子,你怎么能够做到「内心清净绝尘劳」呢?你要是「智慧广大深如海」了,那你必然内心就清净了嘛,你必然也就没有尘劳了,是不是啊?

  所以《心经》可以作为咱们这个证据,如《心经》说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你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不是智慧到彼岸吗?

  那么这里引了念公在讲解《心经》的开示,啊,精彩啊!提供大家对般若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心经》最重要就是开头的「照」字,照见五蕴皆空那个「照」字。大家念《心经》念得滚瓜烂熟,甚至还能背,因为它短嘛!但是能够真正去体会到「照」这个字的没几个。

  什么叫照呢?无心就叫作照。有心叫做想。

  你看我们也念《心经》,也能讲经,法师也能说五蕴皆空,但是他并没有度一切苦厄,因为他不是照,他是有心,叫作想。观世音菩萨他是照啊,他能照见五蕴皆空,照的意思是离开了我们的妄想妄念,像镜子照东西一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一根头发也不会给你照错,你有多少白头发,一条条全都出来了,毫发不爽。但是镜子它没有分别,没有爱憎,不留痕迹。

  照相的底片就不一样了,现在不用底片了,现在都是用芯片,没有底片了。以前我们照相用底片,底片你照了一张,你必须要换另外一张才能够照了。如果你再按多一次就不行了,重叠了,不是模糊了吗?它就留了痕迹了,你再照就重照,就毁掉了。

  但是镜子没有这样子的事情,你照一千次一万次,一点也不会错的。为什么呢?因为它就是无心啊!你这个像,你这个东西,没有来的时候,它不会说去迎接你来,它不会。东西走了之后,马上就不再留一点点的痕迹了。这就是它没有取舍,没有爱憎,也不会说白种人,我就多照你这个优点,黑种人,我讨厌你,我就不照你的优点,都没有分别,它无心,无心所以清楚,这就叫做照,也就是观照般若,这是不跟小乘共的深般若,是这样子的智慧,智慧到彼岸,他就照见五蕴皆空,他就能够度一切苦厄了。他自然嘛!

  你这个智慧是什么?你知道这个色受想行识都是没有的,现在连科学家都懂得了。色是什么呢?色是由于众生的错觉,是吧?就是妄,那妄就不是真的了,五蕴皆空了那你还有什么苦厄呢?没有尘劳了,没有尘劳那不就清净了吗?也不就没有苦了嘛,所以这是很自然的。我们继续看:

超过无边恶趣门 速到菩提究竟岸

“如上智慧深广,清净绝尘,故超越无边无数畜鬼地狱之门,不堕三恶道,故云「超过无边恶趣门」,并迅速达到菩提之究竟彼岸。”

  「无边」这两个字好啊,恶趣门指三恶道的门,到饿鬼道那边有个门儿,到畜生道有个门儿,到地狱一个门儿,一共三个门,可是它无边啊,无边啊,就是告诉你,进入三恶道随时都会进去,都可以进,这个门是无边无数无量,在你前后左右,都是这个门,在你举足下足之处,它都是那个坑,随时掉进去,随时随地你都可以入三恶道,这就不是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了,一般人的观念是什么?地狱在哪里呢?下面啊!下面哪里是地狱?地球的下面是一团火哪是地狱呢?我们认为地狱在下面,天在上面,那上面下面左边右边就没有了,转一个空间就是了。所以众生造了三恶道的因,当然最后就叫你入三恶道,上下前后左右都可以入,这就是转一个空间而已嘛!我们再看:

“菩提,觉也。菩提究竟岸,即究竟觉也。《三藏法数》曰:「究竟即决定终极之义也。谓能觉了染心之源,究竟终穷,同于本觉,故名究竟觉。」是为菩萨大行圆满,究竟至极之觉,即成佛之位也。”

  那么只有你智慧广大,内心清净,绝了这个尘劳,甚至超过无量无边无数不可说不可说的恶趣门,这个恶趣门对你就没有妨碍了。

  所以我们说我们时时常常要像菩萨一样善护己念,我们前面读过了,这个恶趣门不是只有三恶道才是。如果你以成佛的定位来看,六道都是恶趣,甚至声闻缘觉菩萨都是啊。那么这样子超过,才是到达究竟岸。

“法藏比丘为度生死,首求智慧。以慧照故,内心清净永绝尘劳,于是杜塞恶趣,速证究竟果觉,故云「速到菩提究竟岸」。”

  我们再用很多注解来解释这些内容,让大家更加更加的清楚。

  「超过无边恶趣门」,那超过了之后,你要去那里呢?「速到菩提究竟岸」嘛,你很快就到了,菩提就是佛果,究竟的彼岸也就是圆教的佛果。下来说:

“「岸」者,彼岸也。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究竟岸」者,究竟涅槃之位也。”

  生死是这个地方,此岸。涅槃是彼岸,这就到了彼岸了,到了究竟位了,成佛成圆教佛果了。下面我们继续看这句经文:

无明贪瞋皆永无 惑尽过亡三昧力

  他说我的无明跟贪瞋永远都没有了,无明全没有了,那就是佛了。

  所以都不是什么很繁杂的事情,是我们把它搞复杂了,把它搞复杂之后,我们以为非得要这么复杂,才能够到达最后终点,不是啊!

  你只要一破无明,一破无明在别教是地上菩萨,在圆教你还是初住,一共是四十二品无明,到了等觉,你破了四十一品,你还有最后一分的生相无明,这个阿赖耶识怎么出生的还不明白,到最后一分也破了,就成佛了。我们继续看注解:

“「无明」,癡之异名。《大乘义章》曰:「癡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无明贪瞋,即三毒。由于智慧到彼岸,并因三昧之力,故三毒永无”

  所以是「惑尽过亡三昧力」,无明贪瞋都永远永远没有了,不会再出现了。贪瞋痴是三毒,当然三毒是不应该有的,无明也没有了,无明就是愚癡啊,愚癡跟智慧正好是对立面儿,你这个般若智慧生出来了,无明表什么?表黑暗啊,你一点灯,这个暗就没有了,千年的黑暗,你弹指之间就消失了,一下就消失了,一下就消灭了,消灭了,不就是没有无明了吗?就照见种种物见种种色。「智慧广大深如海」,无明贪瞋都永远没有了,可以永远没有了。

  所以这个执着很厉害!我们就是被这个害了,谁害你的?你自己害你自己的,就是被这个执着卡住卡死了!但是佛告诉你,本来没有。所以你真正明白之后,就觉得很冤枉。所以《心经》不是说了吗?无无明,无明前面加个「无」,无无明,妄生分别执着,就成了无明了。那无明是我们生死的根本,愚癡是最大的障碍。那无明就糊涂,糊涂之后就颠倒,颠倒之后就会造业,造业那一定就有果报,就有六道。

  下面再引念公在《心经》的解释,因为我们不会在七宝净土讲堂讲《心经》。我们专修净土嘛,但是遇到跟这个内容有关联的,我们照样引用也是念公他自己的开示,这样子我们也就有机会听到念公在别的地方的开示了,因为都很殊胜!也很难得!师父就忍不住把它引过来跟大家分享,下面就是念公的开示了。

  说在佛将要入涅槃的时候,佛就入种种的境界,入种种的禅定,入种种的空间,去干什么呢?,去找这个无明,找无明找不到,出定之后说找不到无明。于是就说无明不可得,那无明要是不可得,无明都没有实际的体性,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可以拿得出来的,那么这样子无明就没有了。

  这是《涅槃经》中世尊大悲慈父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开示。入种种禅定,种种境界,所得的结论,就是佛找无明实性不可得,所以说无无明,这是顿法的关键。

  以前我不是说过,我还当居士的时候,在怡保就遇到一位女众,开始她十多年是修南传小乘的,后来就听到净空法师的光盘,然后也接触到《心经》,她也念《心经》,她喜欢《心经》,也背《心经》。我就跟她说:「经文妳不是很熟吗?经文后面无无明说的是什么?」她说:「我不知道。」「妳念了那么多年了妳怎么不知道呢?」无明本来没有,叫无无明。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本来没有。这些都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佛都已经入种种禅定,种种境界,告诉你,找不到无明了,你还在无明当中,那不是彻底的无明吗?是不是?

  所以你要对这个问题体会很深,根本就没有无明,你本来成佛,又没有无明,你又本来成佛,那你跟佛还有多少距离呢?

  所以是允许有顿的,不是一定要一步一步按部就班的,有渐教也有顿教,这个顿就是刹那成就。也有渐啊,渐就是需要三大阿僧祗劫。那就看你自己的根器了,你能信多少?大家想想是不是啊?释迦牟尼佛告诉大家:大家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是因为无明,就因为妄想执着,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变成众生了。但是无明实性找不到,这个厉害!但是有几个人听到这件事情?所以你不知道,你不承认,你整天就告诉自己我业障深重了,我业障很深。业障也本来没有的,本来没有,你一说有,业障它就有。这是印光大师说的,业障本无。你说我有业障,那他这个「我有业障」就形成一个业障,它本来没有。

  佛法很妙!我越讲越激动!你看像达摩祖师要慧可把心拿来!慧可拿不出来。

  就好像在做梦,你梦见老虎要吃你了,或者跟一个美女在那边谈恋爱,这种种的老虎要吃你,吓坏了!谈恋爱种种的欢喜,梦一醒过来,全都没有了嘛!所以只要醒一醒,梦就完了。不需要把老虎赶走,在梦中把老虎赶走,那不是很好笑吗?或者请大家来梦中帮助你抓老虎,用不着,是不是?用不着啊!实在是做梦,这一切都是空的,梦中有老虎根本不存在,大梦一醒,原来自己卧在舒服的床上还在赖床。

  一切现成的,本来是佛。所以永明大师就说:世尊涅槃时关于无明不可得的开示,众生应该拿骨头做笔,皮做纸,血当墨,来书写报恩。永明大师是谁?说这样的话啊!那我们现在有机缘听到这句话,无明本无,本来没有。那应该感恩啊!感恩要用你的骨头来做笔,皮做纸,用血来做墨,来书写,来感恩啊!看到这句,我真的是五体投地!继续看下来的注解:

“三惑(见思、尘沙与无明)俱尽,过失皆亡。”

  「惑尽过亡」,惑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无明都没有了,贪瞋痴也没有了,那还有什么过失?过失也没有了,过失也就没有了,这是由于三昧的力量,三昧是定。我们继续看注解:

“「三昧」者,正定,正受,等持。《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

  三昧叫等持,就是没有昏沉,也没有散乱。继续看:

“至于诸三昧中,唯有念佛三昧,最尊如王,至贵若宝,故《大集经》中称之为宝王三昧,此处所指,应即此三昧也。”

  三昧之中,以念佛三昧,称为三昧中王,称为宝王三昧。最尊如王,因为最尊的,没有超过王了。「至贵若宝」,价值最高的,没有超过宝了,所以称之为宝王三昧。

  那么惑尽过亡三昧,那也就是佛佛相念,也就是念佛三昧了。

“末后「力」字,表以上种种盛德,乃由此三昧力也。故云:「无明贪瞋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此六句愿文,以智慧为首,以宝王三昧及定慧等持为结,实有深意。”

  所以这就是由于念佛三昧的力量,这个地方就是定跟慧。一上来就提倡智慧,前面讲了很多智慧,最后就提到了定,所以慧跟定都是重要的,但是慧居首位,慧摆在前面。所以底下还有几句,我们继续看经文:

亦如过去无量佛 为彼羣生大导师

能救一切诸世间 生老病死众苦恼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进定慧六波罗

未度有情令得度 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养恒沙圣 不如坚勇求正觉

  那么注解也说:

“上之一段愿文,求佛之觉他德。首四句表法藏比丘愿如过去无量一切诸佛,为一切有情之大导师,导引众生,离苦得乐,从迷得悟,出生死海,入佛知见;并以种种方便,令一切众生得无畏力。”

  法藏比丘他发这个愿,他也要像过去的无量佛一样,为一切众生做大导师。法藏丘继续发愿,要做一切众生的大导师。那么这一切众生也包括了等觉菩萨,包括等觉菩萨,所以你看他的愿有多大!不只是对人道或者是天界,连等觉菩萨他也想帮,连等觉菩萨他也想做大导师,来帮助等觉菩萨,要充当一切众生出生死苦,得究竟乐的大导师。我要能救度一切世间的六道、二乘跟菩萨,解除生老病死种种的苦痛。

“故曰:「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诸世间」者,浅言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世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皆在生死海中,故愿救度。进言之,则地前诸位亦是世间,无明未尽,亦应度脱。”

  一切的世间苦,这也包括三贤位的菩萨,因为三贤位还有无明啊,要破无明,那也应该救度。所以法藏菩萨发的愿广大,包括等觉都要救,都要度脱,因为无明没尽,他还是苦,那他的苦只是比我们轻微而已。法藏菩萨的愿是要把生老病死种种苦都给度脱。地前三贤他没有我们的分段生死,但是他还有变异生死,从一地到一地,它有变异,都要度脱。那么下来看经文说: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进定慧六波罗

未度有情令得度 已度之者使成佛

  注解说:

“「常行布施」以下四句,显法藏菩萨无尽大悲之本愿,愿常行六度,普度众生。”

  这是说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波罗蜜。

  「未度有情令得度」就是还没有度的有情,我要叫他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就算没有得度的众生,我也要度。那么他已经开始在走上觉悟的路了,就好像对于菩提心一样,没有发菩提心的,我要劝他发。已经发起的,我要叫他增长。已经增长的,我要护持他成佛。所以我们这个度生,是应该全部包括这些人都在内的,对于自己当然更应该是如此,你自己不能够做个榜样,不能给人家当示范,你能说不能行,往往言教不如身教。所以看看你是以身弘法?还是以身谤法?有些人嘴巴说得很好,做的全是谤法,这是以身谤法,这个破坏佛教就更加的严重了!我们继续看下来说:

“《普贤行愿品》曰:「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又《大日经》曰:「大悲为根。」今法藏菩萨亦复如是。以大悲故,广行六度,普度群生。

六波罗蜜,即六度,是证涅槃之正因。愿行六度,即「法门无边誓愿学」与「佛道无上誓愿证」也。又布施治悭贪,持戒治破戒,忍辱治瞋恚,精进治懈怠,禅定治散乱,智慧治愚癡。

常行六度,是即「烦恼无边誓愿断」也。自觉觉他,以己之觉,普觉众生;以己之行,导引众生;以己之德,回向众生,是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故下云「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拯济负荷,悉登彼岸。此之四句,实摄四宏誓愿。”

  那么下来又是经文了,这句经文很重要很重要,我们常常都拿来跟大家勉励勉励:

假令供养恒沙圣 不如坚勇求正觉

  我们继续看注解:

“「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恒沙」者,指印度恒河之沙。因恒河沙多,又因大众眼见,故佛常引为喻。”

  那么简单的意思就是,你供养恒沙这么多的佛菩萨,不如你坚勇来求正觉。下面继续来解释这句,注解说:

“文意为,假令供养如恒河沙数无量诸佛,「不如求正觉,坚勇而不怯」(上为《汉译》原文)。今此经文,正与《华严普贤行愿品》一味。《行愿品》曰:「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引一段《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说「一切供养,是法供养最」,这个「最」就是最殊胜了。什么叫法供养呢?就是「如说修行供养」,如什么说?如佛所说,如善知识所说,善知识说的,佛说的,我去修行,这叫听话。这个是供养。

  不是说你要拿什么钱,拿什么头目脑髓,要利益众生,让一切众生得到利益。

  那是供养佛,你现在不是给麻雀吃一点米。你现在是供佛啊,是为了利益众生,这种平等就是佛教伟大的地方。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这也都成为法供养了。

  这种供养跟前面相比,这里做了很多的比较,前头说的是千万分,亿亿分,不如我们这个法供养的千千万万分之一,他也赶不上,一直到不可说不可说万分之一,他也赶不上。

  所以这里就告诉你:「坚勇求正觉」正是法供养。清楚了,「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就是要明识本心,达致本性,要认识你自己,你本来是佛。

  所以这里头我们也看到你供养恒沙圣,而且这里的说的圣,他要求的条件还不是世间一般的圣人,更不是出世间四圣道那些圣人。这个圣指的是文殊、普贤这种水平的圣人,我们想供养你也遇不到了。

  所以不如坚勇求正觉,坚勇求正觉是什么呢?前头说了很多了,是自觉。所以因此我们说到,为了要普度众生,首先是自觉。这两句话,跟我们刚才说的,是一致的。你供养恒沙之圣,你不如也坚勇来求正觉,要自觉,以自觉为首。下来说:

“以「坚勇求正觉」是法供养,是真供养,供养中最,故胜于以馀物供养恒沙诸圣也。上文中「俱胝」,此云千万。「那由他」,此云万万,以下则为更多之数。最后「优婆尼沙陀分」,将大地碎为极微之微尘,其数众多。法供养之功德,如地球所有微尘之总数,至于财物供养之功德尚不及一微尘,更何能比于地球微尘之总和?此乃盛讚法供养功德不可思议。此较量弥显法藏菩萨「坚勇求正觉」,其功德远超供养恒沙诸圣。”

  那么这里他讲自觉的重要性,那就说得更清楚了,这对我们很重要。我们供养无量无边众多的圣众诸圣,这个就称为「外慕诸圣」。前一两堂课学过了,还记得吗「外慕诸圣」?「外慕诸圣」不如坚勇求正觉呀!供养恒沙圣是「外慕诸圣」,是好啊,是必须的。但是相比较之下,那都还不如坚勇求正觉,坚勇求正觉是什么呢?「外慕诸圣」下来还有一句,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内重己灵」,这两句话都要,我们既要「外慕诸圣」,又要「内重己灵」。当然这里头再要比较之中,法藏比丘就提出了,这样子「外慕诸圣」,不如「内重己灵」,坚勇求正觉,就是「内重己灵」。

  现在把蕅益大师几句话再补充一下,大家就更加的清楚了,说明这个自觉的重要。蕅益大师说:「自未能度,云何度人,如被漂者,欲拯岸行」,这句话很有意思啊!你自己还没有度了自己,你怎么度人?云何度人?你谈什么度人啊?你怎么样去度人?你何能去度人?你自己还没有把自己度了,连「己灵」都还在沉沦,还在昏睡之中。

  观自在,你在观你的自性在不在?它在睡觉,你用的全部都是妄心,你有什么资格谈觉他?所以这个很可笑!

  蕅益大师这个比方很不容易体会,要把这个体会深了,那对我们就很能够警觉了。

  他说「如被漂者」,被水所飘流,你现在在狂流之中,自己都要死了,都要人家救了,你在水流之中,你现在还想去救岸上的人,这个事情就是这样子,「自未能度,云何度人」呢?「如被漂者,欲拯岸行」,这个话就很深刻了。你自己正困难,你自己还在河里头飘,头出头没,你看到岸上有人在打架,你很慈悲,你还想去救岸上的人。

  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就是在这个地方上还不明白,学佛没几天,他就说我要去度众生,我要告诉他,有个西方极乐世界。那你对极乐世界还是很模糊是不是?

  所以我们不是阿罗汉那个样子的,只求自己觉悟,不管他人。正是为了真正的要去管他人,要负责任,要认真彻底去贯彻,那只有先度自己了,就是这个关系,为了要度他,所以要先度己。

  不是为了我先要自己先解脱,我就先来解脱,解决我的问题。这个就是前后的关系,这个重点就很清楚了,是不是?

  底下又是八句了,这八句就是前头的总结,前头说了许多愿意什么,愿意怎么样怎么样,实际就是为了这八句,而这八句就是大家都常常念的,阿弥陀大愿王,他发了四十八愿,也就是下面发四十八愿的核心,所以四十八愿就只是这几句话,它的更具体更详尽更完备的发挥跟补充,就是这几句话的完整补充,所以这八句就非常重要了!我们看经文就是这八句:

愿当安住三摩地 恒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广大清净居 殊胜庄严无等伦

轮廻诸趣众生类 速生我刹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 度尽无边苦众生

  是不是八句12345678,以后发的四十八愿就是这八句的详细解说而已,所以你看这八句是不是很重要?我们要常常反复的来看这八句,我们先看下面这一小段的注解说:

“上之八句是求成佛摄净佛土愿,此八句实以上诸愿之总归,亦是下四十八愿之核心。《普贤行愿品》曰:「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菩提,属于众生。」为成就度生事业之究竟方便,故发大愿摄净国土。”

  那么这句经文「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我们先看这句的解释。说我愿意安住在正定之中,可是在正定之中,我是老放光明,普照一切。安住于正定之中,是体。放光普照一切的照,是用。所以有体就有用,体用总是相联系的。

  这两句也表明定慧等持,安住三摩地是定,恒放光明是慧。所以修持要像什么呢?要像鸟有两个翅膀,有双翼,鸟一个翅膀,你叫牠怎么飞呢?车有两个轮,都要并运的。定慧要等持。

  恒住三摩地,又遍放光明,那就是寂跟照也是同时。

  所以有的人入了定之后,他就不能照了。有的一照,心就有所住,甚至散乱。他就是不能够同时。我们就是这样,我们一照,心就乱了,一动念头,就不能自己就失控了,因为我们的定跟慧不够。

  寂是体,照是用,也就是体用不二。理体跟事用不是两个,你不能把它分成两件事。事是理的事,理是事的理。正是《华严》的所谓事理无碍。理,本体。寂然不动,如如不动。可是他要起作用的时候怎么样呢?这个「事」感而遂通,通是通达,就是有所变化。

  这不动跟通达在众生的份上,它就是矛盾的,它就有障碍,而且是两回事。动的时候,外面动,就连心也动。不动的时候,比如在静坐,身不动了,可是这个头脑还是天马行空,他闭着眼睛,你以为他什么都没想,入定了,其实他想的比他张开眼睛时还多呢!压都压不住,所以还是凡夫。

  只有达到忘照同时的人,可以真实体会事理无碍的境界。这个我们没有办法,但是有个办法,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有办法。现在不要去想它,没有办法啦!

  那么下来注解就解释了三摩地,下来我们看注解说:

“「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上句中「三摩地」即三昧,正定。愿安住于正定之中,常放光明,遍照一切。又上句,寂也,体也;下句,照也,用也。此二句正表定慧等持、寂照同时、体用不二之妙德。”

  下来我们再仔细的来分析一下,头一句「愿当安住三摩地」,三摩地我们已经知道了,就是正定。三昧译的是音Samadhi,正定译的是义。我愿意老住于正定之中。对我们马来西亚的人来说,老住于..我们不习惯,不惯用这个字。我们说我愿意一直都住在正定之中。在正定之中,这就是常寂光这个寂字了,这个是寂。正定那还不寂吗?这就是体。

  底下是恒放光明,遍照一切。下一句是照,是用,所以有体就有用,还要有照用,所以体用总是相关联相联系的。这两句表明什么呢?表明定慧等持。

  所以有的人一照,这心就狂乱,心就有所住,就卡在那边的,你不要说狂乱,心有所住,它就是不能同时。

  只有寂照同时,这才真正是寂,真正是照。所以教中有名的偈语说:「境为妙假观为空,能所两亡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这个忘跟照哪里有先有后呢?所以说是寂照同时,也就是忘照同时。

  那么这一些在修行人实际在实践当中,是可以达到的,从这个地方下手,才能够真正体会经中的意思。如果只是两个轮流交换,当着是一个全部了,这个不是同时。那还需要很好的继续祈祷,发愿,忏悔,修持。

  体用不二,体跟用不是两个,这就是表明法藏菩萨这样子的德,所以他「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这也就是《华严》的所谓事理无碍。理是寂然不动,事是感而遂通,通是通达,有所变化。

  前面讲过了,这个通达在众生,是很难统一的,不能够统一的。放下的人,他就是可以统一了,事理是无碍的。好,接下来我们继续看注解:

“放光表修德,其体为性德。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土即常寂光,身即无量寿、无量光如来。故安住寂定,恒放光明,遍于一切。”

  我们常常提到这些内容,什么内容呢?就是这些「寂而常照,照而恒寂」,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大家要知道,这些都是甚深的般若。

  所以外面的人就批评我们念佛人,说就只会念这句阿弥陀佛,经也不听,道理也不需要知道,就行了,一句阿弥陀佛就成功了。

  那在没成功之前你用什么来解决自己的烦恼习气呢?还有种种的分别执着,妄想忧虑,这些都需要般若智慧才能够解决啊!没错!因为现代人的毛病太严重了,你要他老老实实,不打妄想,什么万缘放下,就一心的念这句阿弥陀佛,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不但是年轻人做不到,老婆婆老公公都不容易做到。

  所以我们七宝一直强调:听经的重要,开智慧的重要。所以我们的宗旨,就是依念公所提倡的「般若为导,净土为归」,理明,信深,简单说,道理清楚明白了,然后你再念这句佛号就不一样了。

  我们继续看注解,解释说放光就是修德,它的本体就是性德。所以性德跟修德这两句话里头,都显现出来了,在这句经文里面都显现出来了。他这两句话就是符合「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寂里头它老是在照,老是在照之中,而他永远没有失掉定,没有。你看四十八愿当中提到菩萨到多少多少世界去供养,但是不失定意,他仍然在定中。所以净土最高的称为常寂光土,是四土之本。那么这样「寂而常照,照而恒寂」,所以能够安住三摩地,能够恒放光明照一切。

  所以在这个情形之下才能够「感得广大清净居」。

“至于所感得者,乃「广大清净」之佛国也。句中「居」字,即指国土。”

  「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法藏比丘说:我要以这样子来感得广大的清净居。居就是住所。所以我们叫做鲁迅故居,宋庆龄故居。这个居就是住的地方,这里说的就是国土,凡夫说的就是住宅,佛说的就是国土。他说我愿意感得广大而清净的一个佛刹佛土。

  这个佛刹佛土是「殊胜庄严无等伦」,这个殊胜庄严没有能相比的,极乐世界没有边际,就是这句广大的意思,正是广大。

  《往生论注》说佛土庄严入清净句中。又《称讚净土佛摄受经》说:「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是如法藏心愿,极乐是个清净国土,法藏菩萨所求国土不但是广大清净,而且是「殊胜庄严无等伦」,「无等伦」就是没有能够相等相比的。「殊胜」是微妙奇丽并有超绝的意思。

  下来说「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一切众生都在轮回之中,很快的到我的国土来享受安乐,不要再受苦了,受够了,受够了,可以来了,是时候可以来了,来了你就可以离苦得乐,所以慈悲心就是这两个字,慈的含义是与乐,悲的含义是拔苦,把他的苦给他拔除了,这叫做悲心,使他得到快乐,这个是慈心,这是慈悲啊!不是带他去卡拉OK给他唱歌快乐,快乐回来之后,他又难过了。你看这一个疮,你给他治好了,这就是拔苦了。而且你还使他健康,身体舒适,这个就是与乐。

  那为什么要这样放光明,照一切,常住三摩地?就是为了要有这样子的一个地方,使一切众生来到我刹来受安乐。

  我们这个世间的诗人的一个遐想,这些诗人幻想很丰富,你看在他的诗词当中,也显露了超俗的安乐境界,所谓的世外桃源,不食人间烟火,如神仙的生活,这也是表现出比一般俗人安乐。但是跟佛门所指的真乐,是不一样的。他们所谓的乐也只是暂时的,还在六道嘛!还是要受业力的支配。而他们所谓的种种乐境,也是虚妄的。

  法藏比丘所愿求的这个,才是彻底的,什么叫彻底呢?恒常不变!坚固不坏!这个就彻底了。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无边的众生都自愿的度尽。

  所以这八句话,就是后来成就了极乐世界。种种的愿力,就是以这八句为核心。

  所以上面说这个的时候,他的发心跟下面的发心只是有广略的不同,略就是这八句,广就是后面的四十八愿,但是是一个心。

  所以法藏比丘的发愿不是一个狂愿,一个虚愿,更不是喊口号。

  现在有人发愿在佛面前喊口号,我要怎么样又怎么样,喊那些口号,接着又没有行动。

  所以他这个是很具体的,首先是要达到这一步,然后以这个来感得,这样子才能够,这样子才行。

  所以后面庄严妙土他也说,他发了愿,得到印证之后,他说是「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庄严妙土是在真实智慧的流露之下所显现的。所以要度众生,要成佛,这里头就很清楚了。你怎么度呢?要感受这样一个庄严广大清净的佛国,这里已经告诉你了,这样子才能够彻底的度众生。

  请问我们在座各位,你有什么土啊?最多不是多两块地,自己都还在秽土,一堆烂泥土。自己还是糊里糊涂,都没有成佛,智慧都没有开,自度都没有把握,还想度人?哎哟,这就是狂愿,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讲的毛病。

  你看看法藏菩萨他的示现,我们就应该要有所警觉了。这样子才能够从经典里面得到真实的法益。下面解释「广大」:

“「广大」者,即经中「宽广平正,不可限极」。”

  广大就是经中说的这八个字「宽广平正,不可限极」,极乐世界是非常宽广,是平的,正的。不可限极就是无有穷尽,没有边界。

  所以从这个话里头我们都可以体会。所以《观经》就说:西方极乐世界,去此不远,不远啊!可是《阿弥陀经》说是去此十万亿佛土啊!十万亿个佛土啊!

  一个佛国是有多大呢?现在这个天体,你说这个星云恐怕还不够,还不够。要经过十万亿个,咱们暂时就用星云来说吧!要经过十万亿个星云,你需要多少多少个光年啊?多少亿个光年光的速度才能够达到?

  可是怎么说去此不远?所以你看这两句话,你就明白了,极乐世界是在哪儿啊?极乐世界是在那个地方,没错,肯定有。但是它没有极限,没有极限它就遍一切处了,那就遍到我们这个房子里头来了,遍到我们这个讲堂里来了,是不是?你说很远吗?

  所以我们都要善于体会经中的文句,不要轻易的放过。

  但是在我们心中有极限的话,那就是极乐世界去此十万亿佛土了,我们心中还有障碍,还有妄想分别执着,那就是还有极限,那就是十万亿佛土。

  如果打破这些妄想分别执着,就没有极限了,那就「分明在目前」了。你看《净修捷要》我们学过了。所以大家对这件事应该有一些认识。

  「无有极限」「分明在目前」,说的是「理」,说的是我们的本体,我们的自性,自性哪里有十万亿佛土?哪里有哪里到哪里?没有啊!

  十万亿佛土说的是事相,事相上你还有分别执着的时候,极乐世界就是十万亿佛土。

  但是十万亿佛土也遍一切处,所以一切都是当人的自心,自心可以是无量的佛土,自心也可以是分明在目前,这都没有妨碍啊!下面我们再看注解:

“「清净」者,即「清净庄严,超踰十方」,故云「广大清净居」也。”

  清净就是「庄严清净,超踰十方」,没有垢染,没有污浊,就是清净,所以说是广大清净居。

“如《往生论》所谓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还有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昙銮他也特别注重这几句,他说三种庄严入一法句,极乐世界是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三种庄严入在一个法句里头了,所以这个文字就非常富有禅机,一法句是什么呢?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所以清净很重要!

  所以汉译就称为无量清净平等觉,大家都知道,佛是无量光无量寿,同时佛也是无量清净,汉译称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所以心净则佛土净。那为什么极乐世界庄严呢?他的心清净啊!一法句就是清净句。他底下就点破了,点破了,这是教下跟禅不一样的地方。说到这儿,它就是禅机,一切庄严就是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然后你就在这里刹车,不往下面说了,这就是禅宗祖师的语录。你继续走,给它道破了,那就成为教下。

  所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说他是清净庄严,他就是清净庄严无为的法身,而流现出这一切庄严,一切庄严又入到这一个法句,这一法句流出无量庄严,所以这是紧连着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以就感得这样一个广大清净之居。广大清净之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是体。流出种种依正庄严,这是用,这是用。那么下来再继续看一段注解:

“无为法身,体也,从是流现极乐依正庄严。故云:「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

  因此他的殊胜跟庄严,就是没有等伦。就不像我们世间,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就多少工程师在那边搞设计比赛,在那边看谁得奖,在那边劳动所建立起来的一个居。它这个不是这样子的。

  他这个是从真实的本体所流露的,所以因此他的庄严他的殊胜,没有能够相比的。

  那么下面「无等伦」的内容跟注解,我们明天再来跟大家继续一起来看。好,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326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