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49集
2024/01/31 23:57:40瀏覽54|回應0|推薦2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49集

  七宝净土讲堂主席慈净老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

  好,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大经解》接着下来的内容,请翻开165页倒数第7行,我们从这句看起,我们继续来解释大导师的广义跟深义,请看注解:

“《佛报恩经》曰:「大导师者,以正路示涅槃径,使得无为常乐故。」(无为指无为法,常乐指常乐我净。)”

  这个大导师,我们上一堂课也谈了一些,导师前面加一个「大」,常常跟大家说,圆教里面用到这个大,那就不是我们常识当中大小的大,这个大小那还是有量的。这里说的大是不可称,不可量。这样子的导师他以正路示涅槃径,涅槃是佛最后的果,涅槃三德,以一条正路给他指示涅槃的三德,让他得到无为,不是有为,得到无为。那么指示涅槃的经典,就以这一部《无量寿经》最圆满最究竟。

  这个大家在七宝多听经,会慢慢的更加的认同。要不然我怎么二十年都没有换题目呢?哪有那么巧合啊?多少大经大论都吸引我,我还是没有换题目,一过就是二十年了,最少是二十年。所以我们要示他正路,就是让他得到无为。

  凡夫有四倒,这个倒是颠倒,有四种颠倒,就是我们说的不正常,以佛的眼光来看叫不正常。阿罗汉也有四倒。凡夫的四倒就是,没有我,执着有一个我,所以最肮脏的东西还认为是清净的,一直追求,哇,这个美,这个可爱。而不知道这明明是无常的,它刹那刹那在变化,刹那刹那生灭,转眼就空了。所以把无常认为是常,无我认为有一个我,这都是苦事,而且还觉得很乐,追求这些都是苦事,这是凡夫。

  到了阿罗汉他就没有这些了,但是他也有他的四种颠倒,佛的常乐我净他不知道,他不知道没有妄我,但是他还有一个真我,他执着一个真我,

而实际上真我也是不可得,当然不可得,它不是断灭,不是没有真我,是真有一个「真我」。但是这个很难理解,因为这个境界很微妙,微妙的意思就是说了你也不懂。常乐我净这种乐就超过一切世间,常乐这个常,不是无常。本来没有生死,本来无生就无灭了,无灭那不就是常吗?恒常。这就是阿罗汉的四倒了。

  所以事实上,一切学问都有这些过程,先是山是山水是水,后来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然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这个说的是宋朝的禅宗大师,青原行思他提出参禅的三个境界,三个步骤:第一个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个阶段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个阶段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个不能解释,因为一解释的话,就落入意识了,落入分别了。你怎么看它都还是山,你怎么看它都还是水,你看它不是山也可以,看它不是水也可以。

  所以这个境界不能说,一说就说不通,跟写字一样,你看《书谱》这本书,他有说初学的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得平正,务追险绝,既得险绝,复归平正。」你的字不能写得很险绝,很超出,很超脱的,不平常的那种。但是你要先从平平正正开始,老老实实的一撇一横,老老实实的写,写到平正之后,你务必要去追那个险绝,能够写到平正的时候,就大力去追求险绝,因为你有基础了嘛!到最后你还是要复归平正,能够做到险绝了,复归平正。

  文章也是有这样子的过程,没有波澜的时候,你要让它起波澜,什么叫起波澜?我们叫做煽情,给这个情节制造高潮迭起,最后又归于平静。

  所以眼睛很难,这句话是念公的原话,念公这个话也太简练了!什么叫眼睛很难?下面解释了,「为人眼目」,这个是最难的地方,代表人家的眼睛,你要看得准,很难!所以做人家的老师不容易,尤其是佛门的老师。所以你配不配啊?这里提出的条件,我看没几个人够资格。

  所以我们大导师者就是指示他一条正路,最后入到涅槃,让他得到无为的常乐我净。接下来看注解:

“又《甄解》曰:「导师行者,即弥陀世尊平等引接无所遗故。」”

  导师之行是什么呢?就是弥陀世尊平等引接。中文字很妙!接引也可以,引接也可以,讲演也可以,演讲也可以。蜜蜂、蜂蜜,这个不一样。接引或引接,引接无所遗故。前面都解释了,是要引导众生到常乐我净。而《甄解》的好处,他就结合了我们这个经。他是平等普度,没有分别的。不是对聪明跟愚蠢有不同,对好人坏人一律是平等的,大悲普度,怨亲是平等的。「无所遗故」就是没有一个是剩下的,没有舍弃一个众生,这才叫普啊!遗教就是遗弃不要了。佛不舍一个众生,所以这个是导师之行。

“又「大导师者,即弥陀世尊,以本愿引摄五乘。」故今本师演说本经,正是住弥陀之所行也。”

  你看最后说出来了,大导师指的就是阿弥陀佛,指的就是弥陀。

  他以他的本愿来引摄五乘,说五乘就全都包了,五乘包括三乘,包括二乘,全包了。把阿修罗这一道打散了,就成为五道或者是五趣,所以我们常常说六道成为五道的分别就在这里,把阿修罗列为一道,那就是六道。天阿修罗归到天,人有阿修罗,畜生也有,鬼阿修罗各归各的,除了地狱没有阿修罗,那么阿修罗就没有单独成一类了,这就是五趣或者是五道,五趣六趣都可以。阿修罗他就是嫉妒、逞能、好胜,而且他很有能力,类似什么奇异功能那种,都是属于阿修罗一类的,是人道的阿修罗。

  但是阿修罗不见得是骂人的话,阿修罗可以当护法,所以现在释迦牟尼正要演说《无量寿经》,正是住弥陀之所行,所以是住最胜之道,住导师之行。再看:

“「最胜之道」。《净影疏》曰:「无上菩提,是最胜道。」又《会疏》释曰:「于一切世出世中无有伦匹。」《甄解》曰:「最胜道者,念佛往生一道。于一切方便中,无上最胜故。」又「最胜道者解脱德,《涅槃经》云:『无上上,真解脱。』故无上上,即最胜义。」

《甄解》之两说,互为表里。因念佛即无上上最胜之道,往生必证涅槃也。又正当念佛时,心作心是,当下即是,即无上上解脱时也。今日释尊将演弥陀之妙法,故住于弥陀之所住,行弥陀之所行,念弥陀之所念,故云住诸佛所住最胜之道。”

  那么底下阿难就说了,说释迦牟尼佛一定是这样的,他今天这个样子一定是这样子,今天佛入了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不但是导师之行,而且是最殊胜之道。那么底下就是阿难的想法了,他说「去来现在佛佛相念」..等等,去来现在指的是三世过去未来现在,佛跟佛都是相念,因为他们同心同念,同一个志愿。现在这种最胜之道,最胜之道是什么没有说明,他为什么没有明说呢?他必定是在念佛,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所以阿难就问了,佛佛相念,今天世尊你是念过去佛还是念现在佛?这里文句就省了一点了,要不然你文章就接不上去了。是念现在他方的佛呢?下来就引了几家的注解来探讨佛是在念什么佛而有如此的瑞相?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等等。《嘉祥疏》曰:「去来现在佛佛相念者,明三世诸佛皆有化众生之念。光光相照,又智智相照,故云相念也。」《甄解》曰:「去来现佛等,举三世佛相念,以推度今佛所念。」

又《合赞》曰:「我以三世诸佛相念,类知得无今佛亦念诸佛?然今超过诸佛,现此奇相,有何故耶?」”

  《合赞》这一点的说法就说对了,他说,佛佛相念就可以知道今天佛也是在念诸佛。然而现在世尊现这个奇相是什么缘故呢?下面注解就很长一段了:

“经云「威神显耀,光瑞殊妙」,表所现色相,光颜巍巍,威神难测,放光现瑞,殊胜绝妙,十方宝刹映现光中,是故《合赞》称为,超过诸佛也。阿难因现睹光瑞,前所未见,欢喜庆幸。复自思维,今日世尊现希有之光明,显难睹之瑞相,故知世尊必入大寂之定,住奇特之法。此定此法即是念佛三昧,导师之行,最胜之道。盖以三世如来佛佛相念,故推计释尊今时必正念佛,但未知所念何佛。”

  他就做了两个问题了,佛在念佛现光明,这是一个问题。那么这样子的殊胜是为什么呢?他就答这个问题了,我们这就把它这两个合起来了,经文就说:佛啊,你是在念什么佛呀?经云「威神显耀,光瑞殊妙」,前面这个已经说了。佛佛相念是念过去还是念现在呢?我们现在还在讨论说:

“故问曰:「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若不是念佛者,何故今日佛之「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威者,勇猛也。神者,不可测度也。显耀者,光丽也。佛光中映现庄严之十方宝刹,妙显《华严》不可思议之玄门,所现光瑞,殊妙绝伦。故请佛宣说。”

  讲了那么多,到现在才请佛你说你到底是念什么佛?是怎么样子会有这种瑞相呢?说了老半天,请佛你自己说一说了,我阿难实在是想不通了。所以世尊如果不是在念佛的话,何以今天这个光明如此的显耀,如此的殊胜呢?所以我们的脸色要好看,等于说我们要健康,要容光焕发,只有一条路,就是念佛。这里告诉你,释迦牟尼佛也是因为念佛,整个人不一样,所以念佛的人,而且是但念不忘,心中一直都有佛号的人,你看他的脸色不一样,不用打灯光的,在黑漆漆的地方它也会发亮的。所以告诉你要念佛。所以这个解释就是一个问题了,就是问念什么佛?底下就是释迦牟尼佛回答了,回答就是这段经文了,我们来看经文:

于是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

  释迦牟尼佛终于开口了,就回答了,所以这段的内容很重要!我们一句一句的来理解它,我们看注解:

“上段为本师答问之语。「善」者,好也。「善哉」,称讚之辞也。《智度论》曰:「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净影师谓阿难所问「称机、当法、合时」。故佛讚之。”

  所以经文说:「于是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这个善哉就是好啊!连说两个好字,所以就是善哉善哉!好啊!好啊!你问得太好了!这是称讚之词,好啊!好啊!佛称讚阿难提出这个问题。再来再引《甄解》:

“《甄解》谓「所问称可佛心故。」以下即如来自释其讚歎之故。”

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

  佛说:阿难,你是为了哀愍的缘故,才会问出如此的问题。

“「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哀愍」,悲心拔苦也,「利乐」,慈心与乐也。”

  哀愍就是悲悯,悲愍就是拔苦。「利乐」就是与乐,「与」就是给予给他快乐,慈就是与乐。

“佛讚阿难汝今愿拔一切众生苦,与一切众生乐,乃能问如是之义。”

  这个善哉善哉,就是阿难,你是为了给众生拔苦,让众生得到安乐,你是存这样的心,所以你才能问这样子殊胜的意思。这里就表示释迦牟尼佛非常的喜欢。

  再有净影师他就说阿难所问是「称机、当法、合时」,所以佛就称讚他,讚歎他。那佛为什么讚歎阿难?因为阿难这个问是称机,是跟这个时机相称的,是问得最合时的了,当法合时,最恰当的法,时也是最合时的,机、法、时都合。

  这个不只三千年前合,三千年后的今天也合。你看现在就是这个潮流啊,这个时机就是这个潮流,就是念佛法门,你到处去看,中国这么多寺庙,以前牌匾都写什么什么禅寺,现在都在念佛了,信徒的需要,没有办法,这是一股潮流,这也是佛的愿。

  不只三千年前,三千年后,往后也是这个样子,一直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下来成佛,还是念佛,没有干别的。

  所以你看现在就是最合这个时机了,跟这个法是相合,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欢喜了。所以《甄解》说「所问称可佛心故」,你所问的这个问题,正是称佛的心。

  所以经中就说只有两种人真正能报佛恩,一个是善问,一个是善答。所以提问题很重要啊,你善问,善提问题,好的问题,这样子的人能够报佛恩,因为你善问,被问的人这个时候他就有善答了嘛,这一来,法轮就转了,众生就因为他的善问而都得到法益了。

  所以我们也应该学习,也应该如此。不要去问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甚至跟佛法没有关系的,所以现在很多信徒都是这样子。

  所以我们要检讨,如何才能够自利又利他?你如果真的会问问题,法师答这个问题不只你得到利益,旁边周围的人全部都得到利益,这是真正的佛法的利益。

  我们看阿难的提问,完全就是为了利他,他还没有为了自己,他为了利他,所以佛才讚歎他,佛就讚歎他,你是因为这样子的好心,能问这样殊胜的意义,能问如是微妙之义。我们看注解说:

“「微妙」者,法体幽玄故曰微,绝思议故曰妙。盖以法之本体幽深玄妙,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故名曰微妙。”

  这个法体,法的本体本身是幽深玄妙的,所以叫做微。那不是微小的微,微小有什么好讚歎的?所以你看现在所谓的多维次空间,就是不同维次空间,很多高度的空间它极微小,所以我们都不能透过去了,因为我们太大了。

  你看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啊,举个例子啊,一个笼子,鸟笼里面有两只鸟,你人都不能进到笼子里面去嘛,是不是?鸟也不能出来,可是谁可以呢?蚂蚁,「阿德阿顺」牠随便可以进出。但它这里说的是微妙的微,不是大小对比微小的微。它这个微妙的微是更不可思议了,不是我们能够用比喻来说清楚的,这就是「微」。绝思议故曰妙。你没有办法说,不是不让你说,而是你说不清楚。

  你看以前讲过了智者大师,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一个妙这个字,就讲了九十天,叫「九旬谈妙」,就是说不清楚,说九十天也说不清楚,绝思议就称为妙。

  所以佛法很深,佛法甚深甚深,这是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能问这样子的问题,而且问的是很深入的问题,所以佛就称讚他,「汝今斯问」你现在这个问题怎么样呢?

“「汝今斯问」。此句以下直至段末,皆表阿难此问功德。”

  「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这是一句话。底下是「布施累劫」,布施又是一句话,「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所以我们来看注解解释一天下:

“「一天下」乃四天下之一,「四天下」者,即住于须弥山四方之四大洲:一南瞻部洲(即地球)。二东胜神洲。三西牛货洲。四北郁单洲。故知一天下即一大洲。”

  这是佛教的地理观,佛教的世界观。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南瞻部就是指的我们这个地球,还有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北郁单洲。

  所以古时候就有一个人把它误解了,他认为这些都是在地球上面,他认为须弥山就是崑崙山,须弥山就是崑崙山什么的。这个解释肯定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如果须弥山在地球上,那就是太阳绕着地球了。现在不是,现在是地球绕着太阳,所以这句话肯定错的。

  这个话当然不是我讲的,我虽然是学理科的,可是我的数学是零分,我对这个没有兴趣,所以我哪有这个能力?这是念公他自己说的,这是他的原话。因为念公不但是精通佛法,他还是一名科学家,所以他的话我们可以信得过。所以佛也不必要把我们现在知道的天文学跟大家说,佛这只是随顺。那么现在确实有很多证明是从外天来的,我们叫外星人,UFO不明飞行物外星人。

  你看举个例子就好了,英国的麦田的图案,英国麦田图案画的比圆规还圆,所以他们就发现是外星人干的,他们看见远处有物体在放光。

  这些就是佛讲的四大部洲,这只是一个小天下,还有无量的小天下,无量的银河,银河当中有无量的日月围绕,所以天是非常非常之大,一天下就等于一个南瞻部洲,或者是什么什么这样子的。下来再看:

“佛言,阿难此问之功德,胜于供养一大洲之阿罗汉、辟支佛,与多劫布施诸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虫类,百千万倍。”

  至于这个数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这些你都供养了,也胜于你来布施诸天的人民蜎飞蠕动之类。下面说「劫」:

“劫者,梵语劫簸之略,译为长时。《智度论》云:「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每百岁一来,以细软衣拂,拭此大石尽,而劫未尽。」”

  这个师父常常有用这个比喻,天人一百年下来一次,牠的衣服很薄,在四十里的石头上抹一下,这样子拂拭一下,一直到四十里的石头磨光为止。

  所以累劫很长,这一切人天各种生物以至于小飞虫小爬虫的布施,你布施这些,胜于布施这些的功德有多大呢?一百一千万倍,百千万倍就是一百一千万倍。

  蜎飞蠕动。

“「蜎」者小虫,「蜎飞」,能飞之小虫。「蠕动」者,无足而行也,指爬行之虫也。”

  蜎飞是带翅膀的小虫,蠕动是在地上爬的小爬虫。那么下来说:

“阿难之问,何以有如是功德?盖以「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含灵指含有灵性者,即众生也。”

  你看阿难他这一问有这么大的功德,为什么?因为你这一问就引出佛的回答,佛这一回答就回答到最后第四十八品了,到「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从现在这个时候开始,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这也就是把这个问就做了回答了,也是给我们现在一个很大的启示啊!什么启示呢?因为你这一问,当来也就是从你阿难这一问之后,当来就是以后要来的,未来的。诸天那范围就很广了,那就不只是这个地球了,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一切含灵包括六道,天是最高的,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含灵指含有灵性者,就是众生。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都是阿难,因为你这一问,他们将来都得到度脱,迟早有一天,不是现在,就是未来任何时候,迟早有一天一定会得到度脱。这是佛亲口说的,因为你这一问,佛就说了这个法了,这个法就宣流了,将来一切含灵就是因为你这一问而得到度脱。所以这个问,大家要知道,这一切含灵包括我们现在在座的各位,对吧?我们能在这一切之外吗?所以我们还担心什么?我们肯定得到度脱的。那么就是什么时候?迟早而已。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自己摆进去,当然现在时间还没到,时间还没到,就不是今天晚上,或者不是明天。但是最后将来还是会度脱,将来等到弥勒菩萨下来,三会龙华全都得度了,肯定了。你看在《无量寿经》,佛就拜讬了弥勒,弥勒已经接受佛的咐嘱了,所以弥勒也要弘扬《无量寿经》,所以皆因汝问而得度脱。

  那么现在结了佛缘的人,我们这些就是了,我们这个佛缘还结得不够深啊?很深了,跟别人比,我们肯定超过别人的,将来到了三会龙华,全部都得到度脱了。不过这个时间长得太可怕了!这中间你要去哪里?你要做多少次的北京鸭你知道吗?多少次到鬼道去?多少次到地狱道去受刑?黄念祖老居士说的是五十七亿六百万年,五十七亿六百万年是地球的年,所以这个数目字太可怕了!时间太长太长了!所以不要等弥勒菩萨下来了,是怎么样子呢?跟弥勒菩萨一起下来,啊!那不一样啊!等弥勒菩萨下来跟跟弥勒菩萨一起下来,哪里会一样?不一样。所以这一句就是讚歎这个经的重要了,下面就引了汉译的经文,也说的是一样的,我们来看看:

“《汉译》曰:「阿难,今诸天帝王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汝皆度脱之。」盖因此问而引出,凡圣齐收,利钝悉被,横超三界,迳登四土,诸佛同讚,经论共指,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不可思议,净土法门。当来一切众生,皆以此法而得度脱,故佛讚其功德。”

  所以各种修持最后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好处,很多佛国的大菩萨都要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如果我们不学经典,我们不知道,以为只有我们这个地方的人去往生极乐世界,吓!太多太多了!你慢慢修,能到其它佛国,到其它佛国去成菩萨,只成菩萨,不能成佛啊!将来所有这些菩萨还是要向极乐世界跑。你看《无量寿经》第二十六品,为什么他方的菩萨天天都到极乐世界去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那我们现在知道了,可以直接就冲向极乐世界,早点作佛嘛,早点作佛可以早点回到娑婆来做救度。更何况你要修到菩萨的位次,谈何容易啊?这不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我们是走另外一条路。我们不是走那个去成就菩萨之后,成就菩萨之后还是要到极乐世界去成佛。我们现在走另外一条路,直接就超越了阿罗汉、辟支佛,超越了菩萨,直接到极乐世界,直接成佛。所以最后菩萨还是要回到极乐世界啊!最明显就是华藏世界的文殊普贤,就是一个例子嘛,是不是?那么底下佛又说了,我们看经文:

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羣萌,惠以真实之利。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汝今所问,多所饶益。

  如来有无尽的大悲心,佛出现在世间,就是因为大悲心的缘故。下面就引了注解来详细的解释了:

“「无尽大悲」。《普贤行愿品》曰:「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因为《普贤行愿品》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诸佛的本体就是大悲心,因为悲心是极端的重要。密宗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这都是从悲心出发的。

“又「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你看一棵树,一棵树你要它开花结果,你怎么办呢?你要拿大悲的水来浇这个树木,这就是绕益众生,他们才能够开出智慧的花果。所以这是比喻,世间的树也是这样子嘛,你要懂得照顾它,它才会给你漂亮的花看,才会结果。

  那修行也是一样,你要得到智慧的花果,你也要拿出真正的大悲心来嘛!

  这里解释无尽:

“「无尽」者,即《行愿品》中「无有穷尽」。”

  他这个愿力是无有穷尽的。

“如来以无有穷尽之大悲心,「矜哀三界」。”

  下来解释了:

“「矜哀」者,怜恤也,怜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佛为悲悯三界之一切众生,「所以出兴于世」。此正表明如来出现世间之本怀。”

  诸佛菩萨是无尽的大悲,矜哀三界,矜就是怜悯的意思,矜哀就是怜悯,就是悲悯。矜哀三界的一切众生,所以出兴于世,在这个世间又出世了,为什么讲又出世呢?因为佛早已经成佛了,不是只有这次才成佛。就是为了要开佛知见,要度众生,就是为了这件事情,所以出兴于世,善导大师的话那就是佛的意思了,「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就是我们要进里面门的那几个字,很少人注意到啊!「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下来引《法华经》了:

“《法华经》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释尊所为之大事因缘,即宣说弥陀愿力,普度众生也。”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是《法华经》的话,为了什么呢?为了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就是开显,就是示现,开佛知见,示佛知见,让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那到底什么是佛的知见呢?简单说,净土法门正是佛的知见,那我们现在学的就是净土法门啊,我们现在完全是契合于佛的知见,只是还没有完全完全的相应而已。所以净土法门正是佛的知见,佛就是这样子出兴于世,出现在这个世间的。经文说:

光阐道教,欲拯羣萌

“「光阐道教,欲拯群萌」。「光」者,明也,大也,广也。「阐」者,开也。「道教」指正道实教,即诸佛之教化。总指世尊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故知「光阐道教」,即广宣如来经法之义。”

  就是光大开演这个正教,我们俗话说什么?发扬光大,广泛的演说种种诸佛的教化。

“「拯」者,救也,助也。「萌」者,芽也。「群萌」,即指群生。诸如来以大悲为体,欲救一切众生,故曰「欲拯群萌」。”

  这里解释「拯」就是拯济救度,简单说就是帮助。萌就是发芽,群萌指的就是群生,就是指的一切众生。为了来光显佛的教化,来救济众生,所以叫做「欲拯群萌」。下面再看注解:

“《会疏》曰:「渐顿各称所宜,随缘皆蒙度脱。故云『拯群萌』。」又曰:「『欲』指释迦大悲所愿。然此一字,通上下,含二义:一谓『欲拯群萌』。诸如来以大悲为体。欲愿(原文)未度者令度,未安者令安。『光阐道教』皆为之(原文)也。故通上文。二谓欲『惠真实之利』。谓如来欲愿众生入弥陀海故。」”

  我们来看这段的解释,这个注解《会疏》就说了,说世尊说法有顿法有渐法,这个我们常常听课的同学都知道了。

  顿就是没有阶梯的,不用按部就班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迷就是众生,悟就是佛,这是顿法。

  渐法就是按部就班,有层次的,有阶梯的,慢慢来,一步一步来的,那叫渐法。

  都称众生之所宜,佛都随顺大众所适合能够接受的,随缘让他们都得到解脱,这就是「欲拯群萌」的意思。「欲」这就代表要,代表愿,我要来救这一切众生,这里就有两个意思了:一个意思就是承上面说的大悲为体,所以就是要度脱一切有情,未度者令度,未安者令安。所以要「光阐道教」,就是为了这件事啊!佛如果不为这件事,他不需要来了,他来干嘛?他还有很多地方去的,众生需要了,因为众生真正要成佛的机缘到了,只有佛知道,所以佛就来了,就为了这件事情,就是为了要「拯群」萌」。

  二谓欲「惠真实之利」,「谓如来欲愿众生入弥陀海故。」第二个就是跟着下面的说了,为什么要欲拯群萌呢?我要惠于真实之利啊,因为如来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进入弥陀大愿之海。所以这就是《会疏》说的「欲」解释「欲」的内容。下来《甄解》说:

“《甄解》则于上说,结归后义曰:「诸佛之所以出兴于世,欲说弥陀愿力,惠救万众生,将为本怀故。」”

  《甄解》日本人的就特别着重诸佛出兴于世,佛出现的这个世间,就是要说弥陀的愿力,不是要说别的。

  但是佛又说了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那是没有办法,不是每个人一告诉他你要去作佛,他听到就把马上跑掉了,很多都跑掉了,没有办法,所以佛附带才说其它的法门,附带才说其它的经典。

  而真正要说的就是要说弥陀的愿力,拿这个来救度众生,这个是显诸佛的本怀,本怀就是他本来怀着要度众生的真正的心意叫做本怀。要惠以真实之利,我就是要给他们真实的利益。

  不是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啊,你看现在有些人忙了一辈子,可是你没有给众生什么真实的利益啊,对不对?

  这个利益前面加个真实,这个真实不是一般我们所理解的真实啊。真正真实的利益就是成佛,成佛才是真实的利益。

  但是现在很多人你看佛门这么多活动,搞到信徒都眼花缭乱了,太多选择了,义工忙得不得了,真的是忙死了!忙死了还这么乐意在干,为什么呢?因为要拼命的修福,但是你这个福如果不能出轮回,你这个福就变成痴福,痴呆症的痴,痴福。不能了生死,出轮回,那就不是真实的利益了,所以就不是佛的本怀了。

  「欲拯群萌」怎么救呢?怎么救啊?只是喊口号,我要来救你!你自己都还不会游水,你还跳下来很勇敢地要来救人,那就抱在一起死。

  所以这样子的一大事因缘,佛出现在世间,就是为了这件大事。那为什么阿难这一问这么重要?原来就是佛的本怀,阿难问到佛的本怀了,就是为了这么一件事情,要给众生你得到真实的利益,彻底的,究竟的,真实的,而且是长久的利益啊!不是短暂的,不是虚幻的种种的。而是真实的,彻底的,究竟的。

  你看现在很多人做善事,再大的善事,你只能够让他没有钱,能够多活几天,没有饭吃,能够不用捱饿多几天。可是你对他没有彻底的救度,他还是继续要六道轮回。

  所以从这样子来比较,我们就知道,彻底的究竟的救度,就是要他能够脱离六道轮回,那只有一个方法了,现在只有一个方法,看来看去,左看右看,前看后看,也是只有这个方法。没有其它方法,其它方法你也没有办法教,你也做不到。你只能够叫他念阿弥陀佛,是不是?但是你不要小看,你只能够有这个能力叫他念阿弥陀佛,原来你叫他念阿弥陀佛,他才能够彻底的究竟的真实的永久的离开痛苦的六道轮回啊!所以那就是要叫人家去作佛,不要劝人家再来做人。所以慈净老师的话很好,「我们要修带得走的功德,不要修带不走的福德。」功德带得走,福德带不走,你怎么带着走呢?最后还不是要留下来。我们再看注解的解释:

“「惠以真实之利」。「惠」者,惠施也,亦恩赐之义。「真实之利」者,按善导大师意,指弥陀誓愿为真实之利。”

  「惠」就是惠施恩赐,赐给他,就是给他。真实之利,按善导大师的意思就指着,弥陀誓愿为真实之利。所以日本就是传承善导大师的教化。

  中国对善导大师有一个错误的记载,说他自杀了,说善导大师自杀了,一个大德自杀了,你看看多严重!所以我当年看到这个记载也觉得不满,后来才知道,这个我就是念公当年也看到这样的记载,后来才知道。所以才给善导大师特别写了一个传,不是他自杀,他没有自杀,自杀的是问话的人。所以有很多记载,你不能够太片面的去相信,常常都有错误的。善导大师他不是这样子的,这原来是日本人考证过来的。在道宣法师着作的《高僧传》里头,就列了焚身这一类的,也没提到善导大师。他就提到有一个人问善导大师说,一个人念着佛,最后念着佛死,能不能往生?这个时候善导大师在光明寺里面讲经,有一个人就跑过来问了,问说念着佛死了,能不能往生?善导大师就说你念着佛死,死的时候还念着佛,可以往生。那么这个人就冲出去了,从光明寺冲出去,一直念着阿弥陀佛,跑到一棵柳树那边就跳下去死了,是问话的人,不是善导大师跑到柳树跳下来,是问话的人,不是答话的人。所以后来这个记载就错了。

  日本人对于善导大师恭敬到了极点了,怎么恭敬呢?他说他们净土宗的第一代祖师是阿弥陀佛,第二代是善导大师,第三代是他们日本人。他们不太看得起我们中国这些净土宗的大德。

  那善导大师的意思就是,真实之利就是弥陀的誓愿。那如果你相信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现的,那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佛的话,就是佛的意思。这个真实之利就是直接告诉你,是弥陀的誓愿。这样子说就更加的直接了,所以善导大师有一句话就说了:

“大师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他自己的偈子就说了这句,十方如来所以出兴于世为了什么呢?「唯说弥陀本愿海」。所以善导大师说得很绝对,唯就是唯心唯物的这个唯,唯说什么呢?唯说弥陀本愿海,只是为了说弥陀本愿之海。所以善导大师的讚歎,实际上中国很多大德他们是从禅宗开悟的,那么他们就不能像日本人说的这么的大畅本怀,我们通俗话讲敢敢说,所以讲得很直接,没有什么委屈的,是就是,所以日本人这方面他讲得很直接。那么下来也是日本的注解我们来看:

“《甄解》讚曰:「此今家(日人称善导大师为今家)独步妙释,他人所未谈也。顺此祖释,以弥陀本愿为真实利,则可以八万四千法门为光阐道教,其义明矣。」”

  《甄解》就讚歎善导大师这句话了,说「此今家..」,「今家」就是日本人称善导大师亲切的称呼。说他是独步的妙释,这是善导独步,独步就是只有他单独可以走到这个地方,走到最高的独步一时,没有人能够跟得上的微妙的解释,是其他人所从来没有谈过的,因为别人谈不到这里。所以根据祖师的解释就很明显了。这句经文「惠于众生真实之利」就是拿弥陀的本愿来教化众生,弥陀的本愿是什么呢?四十八愿嘛,四十八愿的核心是什么呢?第十八愿,第十八愿的核心又是什么呢?十念必生这十念是什么?就是念这句阿弥陀佛,讲到最后弥陀的本愿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才能够真正惠于众生真实的利益。所以就可以以八万四千法门作为光阐道教了,光阐道教就是弘扬八万四千法门。

  欲拯群萌惠于真实之利,那就是告诉你,教导弥陀的大誓愿海,第十八大愿,只要十念必生,至心的念十句,必定往生。这样子来分析就很清楚了,真实之利就是说的接受弥陀的教导,那弥陀教我们什么呢?弥陀教我念弥陀嘛!那我们现在所得到的就是真实之利了。那么底下《甄解》讲了很多,我们选重要的来讲一讲:

“又《甄解》引《六要》曰:「真实利者,指此名号,即是佛智也。」《甄解》又云:「今真实者,佛智名号。善导所谓法藏因中所成真实,故言本愿真实。开之则真实五愿,合之一句名号。故知此真实通教、行、信、证。应知『之利』者,名号之大利。其大利之所究竟,即无上涅槃妙果。」”

  那么这里又将它归结到这句阿弥陀佛了,把它归到这句阿弥陀佛,真实者就是佛的智慧的名号,这句阿弥陀佛原来就是阿弥陀佛成就的智慧的果实,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法藏在因地当中,他当时是国王,出家之后,法名叫法藏,他这个时候发了四十八愿,就是法藏在因地中所成的真实。你把它展开了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合起来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常常说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一乘大愿之海,众生皆成佛的一佛乘,这个名号那摩阿弥陀佛。

  所以因中所成就的真实,就是真实的五愿,这也是善导大师选出来的,四十八愿的真实的五愿,这五愿是什么呢?这个后面我们才会看到,因为我们还没到四十八愿,那可能是明年后年的事了。但是现在把这这个五愿特别提出来,第十二必成正觉愿、第十三光明无量愿、第十五寿命无量愿、第十七诸佛称歎愿、第十八十念必生愿。你把它合起来就是一句名号,就是这句阿弥陀佛。

  这个真实就贯通于教、行、信、证,这个教,一代时教,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这个修行,你所信的,你所证的。所谓之利就是名号的大利,这个大利的究竟是指什么呢?这个大利的彻底是什么呢?原来讲到最后就是无上的涅槃妙果。这是《甄解》的解释。这句名号四个字,那么简单,谁都会阿弥陀佛。他究竟说来就是无上的涅槃妙果。

  所以你不听经,你不深入净土的教理,你不会知道这句阿弥陀佛有多么的殊胜,有多深不可测,你绝对想不到的。但是佛的方便善巧是,你不懂这句佛号的深义,也没有关系。你只要老实的念,真诚的念,它本身所显发的效果也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有人就跟师父说了:「师父,我念佛念那么多年,我都不知道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我说:「你没有能力知道,你就不用去知道,你只要念,因为你念的是法身啊!你不是念别的,你念的是法身。」不知道的人就问法身是什么?我就是平平常常念这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吗?这句阿弥陀佛是法身,因为你念的是法身,所以法身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不管你懂不懂,都没有关系,你懂不懂都没有关系,因为它本身就不可思议,它本身的功德就不可思议,所以不需要你懂,只需要你老实的念就行了。因为它「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是佛的悲心。下面我们再看:

“又《甄解》曰:「真实之利对权假方便。故以世法望小乘,小乘真而世法假也。以小乘望权大乘,权大乘真而小乘假也。以权大望实大(《华严》、《法华》等),实大真而权大假也。以《华严》、《法华》等实大乘,望弥陀十九愿(十九指《魏译》文曰:『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十九真而《华严》《法华》假也。何以故?《华严》《法华》以往生为经益,彼犹不出十九愿故。以十九愿望廿愿(《魏译》文曰:『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二十愿真而十九愿假也。以二十愿望十八愿(十念必生愿),二十假而第十八真也。今真实中之真实,圆顿中之圆顿也。」”

  这是他一个个做个比较,做个较量,到最后第十八愿是真实中之真实,圆顿中之圆顿。一个是真实之利、一个是权假之说。权假之说先是到阿罗汉,让你还有一点推动力,要不然说,不行了,路太遥远了。你就不要学了,释迦牟尼佛一个学生也没有了。先给你一个推动力,到阿罗汉,赶紧努力!到阿罗汉就成功了。后来到了法华就说,你们要知道,这个是化城,阿罗汉是化城,只是累了,让你们歇一歇,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这我们常常都有说。这是佛说的,这个化城其实是没有的,不存在的,你们还是要去成佛,这叫权假。但是你看现在修小乘南传的,都把这个当真了。佛说这是假的,他们把这个当真。

  真实之利和权假是相对的,不一样的,不是一样的。所以既然是这样子的话,你把世间法来看小乘法,小乘法是真实,世间法就是假的了,怎么说呢?给你得到诺贝尔奖金,不得了了!你在世间有多风光!你可以呼风唤雨,到一天你躺下来了,全身都冷透了,然后送到火葬场,全部都是假的了,是不是假的?什么也带不去了。那么这一切世间法都是假,小乘就真了,证得阿罗汉是真的。以小乘来望权教的大乘菩萨,权教就是世住的菩萨,怎么样入世去度众生?

  就好像舍利弗的前身,他要修菩萨道,到处去修菩萨道,要去修菩萨的六度。这个个案跟大家说过了嘛,是不是?人家跟他化一个眼睛,他就退心了,这是世住的菩萨,所以佛说阿罗汉是焦芽败种,他没有利他的心。

  权大乘的菩萨肯利他,以权大乘来对实大乘来说,对于华严法华来说,所谓小始终顿圆,你把始教终教来对圆顿教来说,始教终教那就是假的了。终教当然不错了,《大乘起信论》说,《大乘起信论》就是终教。那《大乘起信论》说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如来藏,每个人都有妙明真心。但是它就规定你必须要三大阿僧祇劫,是不是?

  可是法华龙女刹那间就成佛。这个我们昨天讲过了,他的根器只能够听这样子的话,所以佛说法华的时候,还有五千人不能听,他听不下去了,这不能勉强的。

  所以把权的大乘来望实教的大乘,那么实教是真,权教是假的了。再把法华、华严这种实教的大乘跟弥陀第十九愿来比,他这里指的是《魏译》的第十九愿,那么这个一比,它就比法华、华严真了。以十九愿来跟二十愿比,那么二十愿真,十九愿就假。拿二十愿跟十八愿比「十念必生」,二十愿就假,十八愿就真。所以到了第十八愿念佛往生,十念必生才是「真实中之真实,圆顿中之圆顿」。

  讲的那么多,到最后就是为了讲这四个字「真实之利」。如果不这样子层层来比较,真实之利不能也没有办法突出它真正里面很深的含义。那么这句佛号就是大涅槃。实际上这也是很自然嘛,这句阿弥陀佛是佛证到了大涅槃之后,成佛才是圆满,圆满之后,这一句佛号才出来嘛,是不是?所以这句佛号是佛的所有功德之所成,他就代表了这一切的功德,这一切一切佛的功德全部都收在这句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里面了。那么你现在念这句佛号,你就是拿这个圆满的功德来庄严你自己因地的心,所以你这个是不是真实之利啊?这是最直接了当的真实之利,没有比这个更直接更了当的了。

  所以讲到最后,我们一定要真正明白,真实之利指的就是这句名号,这句名号是佛成佛了以后所成的果实,现在我们直接就把它拿来当着是我们自己的了。所以现在讲的就很清楚,这个果实就在你的嘴边,就看你要不要把它吃下去而已。你不想吃下去,表示你对这个还有怀疑,还有种种的考量啊,是不是一百巴仙啊?谁给我证明?没有人给你证明。

  那我们层层这样一层一层一比较,这个真实之利就是这句名号,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的果实,现在把这个果实给了你了,我们就直接把他接过来,那就变成你的了,就那么简单。

  以前常常也讲过了,你要吃猫山王,你不是就买个猫山王来了你就吃,你还要去找一片地来除草开垦,是不是?还做了很多杀生的工作,然后就开始培养了。以前我在柔佛州的时候,就有一个护法就给了一个地方,一个两个英亩的别墅,他们就开始在后面的空地种了猫山王,我看到这么小棵,我说要多久才有得吃?他说我看要七八年。七八年?我七八分钟就有的吃了。我就买来,七八分钟我就有得吃猫山王了,你还等七八年了,是不是?

  现在就很明显,阿弥陀佛成佛这个果实,不用等你去开荒开垦做种种的,不用等。直接拿来就吃,吃了就是你的了,就是这句阿弥陀佛,是不是?跟蜜糖一样,蜜糖也是这样子。

  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这是佛慈悲到了极点了!我就给你这个东西,是我已经真正做好了,现成的,完完整整,你不需要做什么工作的,不需要的,你也没有能力做什么工作,「不假方便」,这些佛号把它接来,念他,真心真诚的一心一意的念,那你就成功了,那你就变成阿弥陀佛了嘛,是不是?就那么简单!

  但是因为太简单了,所以不太容易相信。没有那么简单的事情的,它必须要很复杂,那才觉得可以考验我,你考什么验?你还有多少时间来考验?一句阿弥陀佛把它接收过来,就成功了。

  所以我们现在不管你用多少时间来讲解来听讲来听闻,都是为了要让你真正愿意把这句阿弥陀佛的果实给接收过来,就是为了这个啊!

  好,今天是我们今年这次的最后一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到这里。下来我们还会再安排再来继续下面的内容。好,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31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