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1/25 21:39:48瀏覽77|回應0|推薦2 | |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47集 七宝净土讲堂主席慈净老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 好,请翻开大经解154页倒数第4行,我们从注解的这一句开始看起: “「杜恶趣,开善门。」「杜」者,塞也。「恶趣」者,畜生、鬼、地狱三恶趣也。” 「杜」是止住。畜生、饿鬼、地狱这个是三恶道。这个很明显,恶趣指的就是三恶趣,就是三恶道。 “恶趣极苦,欲令出离,教人离恶,则闭塞通往恶趣之道。” 这个恶趣就是三恶道,苦不堪言!说这个话大家都没有什么感觉,是因为都忘记了。十个月在母亲的肚子里面有隔阴之谜,太久了太久了,而且这里面经过这么辛苦的整个过程,过去的事情都忘得一干二净了。我们都呆过,地狱也呆过,饿鬼道也呆过,畜生道也呆过。但是六道当然不只是三恶道,还有三善道。 所以最苦就是三恶道,三途一报五千劫。你看当年大家给佛在修精舍的时候,阿罗汉就看见蚂蚁了,看见地上的蚂蚁,阿罗汉就掉眼泪了。在之前某某佛出世的时候,这些就是蚂蚁,现在又经历到释迦牟尼佛这次成佛了,中间经过多少时间?还有释迦牟尼佛到弥勒再成佛,这中间又经过多少亿年?这两个佛之间这么长时间,蚂蚁始终是蚂蚁。其实这个也很自然,因为牠的社会,牠所接触的,牠的因缘一切一切,都在蚂蚁堆里头,你看这辈子我这边的兵蚁把那边的给咬死了,下辈子投胎,牠又变蚂蚁,那就是再来冤冤相报了。牠有缘有怨都是这一切,牠的所见所为都是蚂蚁的社会,整个思想社会所见所接触的都是蚂蚁,牠不知道还有其他,所以牠出不去。 所以三途一报五千劫,三恶道那是极苦的,大家都知道。你看我们就看蚂蚁,夏天的时候,蚂蚁在吃那个槐树的虫,一种青色的肉虫,那个槐树虫在那边跳,还是活生生的。我们觉得没有什么,你去做那个虫试试看,多少蚂蚁在咬牠,牠蹦啊跳的,掉下来之后,这只蚂蚁咬牠一口,另外一只咬牠一口。 所以你想想看,这是恶趣之苦。畜生道当鱼的,我常常讲的那个塘虱鱼是活生生来宰的,就随便的将牠的头敲一敲,活活的就把牠给宰了,放进塑料袋,牠还在跳。我看买的人拿了回到家,牠还在跳,是不是?中国不是有那个表演厨艺的吗?厨师把一盘鱼端出来之后,大家用筷子,你一口,我一口,吃完之后,那条鱼的嘴巴还在动,眼睛还瞪着你,给我记住! 所以我们都经历过,我们都看到。但是不要以为那是牠们,我们也曾经是这个样子。 鬼道的鬼也是很苦啊!鬼老是饥饿,祂没得吃,为什么没得吃?吃不进去啊!东西到祂的口就喷出火来了,全部都焦了,怎么吃?而且祂喉咙像针一样那么细,所以就有放焰口,想办法怎么样,让祂能够把食物吃进去。 那地狱就更不必说了。所以要「杜」这个恶趣,「杜」就是塞住了,不使他堕落到三恶趣。下来说: “今经弥陀大愿曰:「来生我刹,不复更堕恶趣。」是真实之「杜恶趣」也。” 所以阿弥陀佛有大愿,而且还是第一个愿,阿弥陀佛的大愿是生到极乐世界「来生我国,不复更堕恶趣」,「更」就是继续的,重复的,不会继续的堕到恶道里面去了。这个我们到了后面四十八愿还会讲,后面讲得比较清楚。这是证明什么呢?证明了肯定是带业往生的,所以你的业力本来是应该要到三恶道的,但是现在你由于念佛,佛来接引了,接引你之后你再也不会堕到三恶道去了。就是你本来还是罪业未尽,你还有很多的罪,那你带了这个业去往生的。 所以现在还有很多人反对带业往生,这是有意无意的在破坏。没有带业往生,那就没有净土法门的殊胜了。那就只有大修行人才有能力消啊,这个业只有大修行人才有能力消,才有得救的机会。那阿弥陀佛的第二十一愿「悔过得生愿」就不成立了,要把它废掉了,废掉这条,那法藏比丘他就不成佛了,他不能成佛了。 所以这个愿很清楚说「若有宿恶...」,「宿」就是过去生所造的。「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法藏比丘已经成佛了,那些过去旧的业过去所造作的,太多太多了,所以怎么可能没有业呢? 最近我们也在讨论这个问题,临终业障都消了,这个还要特别讲清楚,临终业障,那是什么业障呢?障碍往生的那些叫做业障,一定要强调障碍临终的业障,前面加了两个字「临终」业障,而不是临终业障都消完,就是他过去生所累积的业也消完了,不可能。这样讲就很清楚了,临终有种种的障碍都消除了,把临终的障碍都消完了消除了,不是他本有的业也消完了,这样讲就很清楚了,就没有人会来找你辩论了,这个不用辩论的,可以讲得很清楚的。 你看《地藏经》我们那天就在讨论这个问题嘛,在这里我们又再重提,为了什么呢?因为这个视频将来会有其他人看到。 那天我们讨论的是在粤语版的《净土圣贤录》,但是那些只是声音(音频),没有画面,而且未必有人看到。更多人会看到这个《大经解》,所以我们可以再来讨论这个问题,让他们以后可以做个参考。所以我们是在讨论,而不是在下定论。 那天慈净老师讲的那个个案,邱燕环,她临终就拒绝人家帮他念《地藏经》,那些人的用意是什么呢?要帮她消业障,她一心一意只念阿弥陀佛,一心要见阿弥陀佛,结果成功了。 这个就是不信阿弥陀佛可以消业障,同时也否定了带业可以往生,要先消业才能往生。佛已经告诉我们了,我们的业如果有体型有形状的话,整个虚空世界都装不下。《观经》还告诉我们:你念一声阿弥陀佛,就能消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八十亿劫有多少啊?一句阿弥陀佛就消了。那我们到现在念了不少佛了,不只是一句。佛告诉我们:能消的业只是你这个手指甲上面一点点的土,还没消完的像大地的土这么多。所以临终消业忏悔一定是念阿弥陀佛,因为这是阿弥陀佛的愿,念我名字。何况《地藏经》那么长,你还没念完他就翘掉就死掉了,来不及了!哪里够一句阿弥陀佛快?临终十念一念都解决了。所以现在我们是救急,各位同修,你一定要清楚,现在是救急,不是在做超度法会。是抢救一条慧命,跟谁抢?跟阎罗王抢。你要快,再不快的话,阎罗王抢去了,所以一定要明白。 那这里说的恶,它的意思很广,是广义的恶,这个后面我们会看到。 「杜恶趣」这个恶指的不只是三恶道的恶。因为大家要知道,这部经典是圆教的经典,这些内容每一个字,它的含义都是深广无尽的。如果你以四圣法界阿罗汉的位次来看的话,阿罗汉以下的六道都是恶,六道的三善道也是恶。再以菩萨来看阿罗汉辟支佛以下的都是恶。再以佛来看的话,连菩萨都是恶。 所以这个恶就不能理解成是坏的不好的三恶道的,不是那个意思。所以我们要看经典是圆教的,还是一般的经典,他所理解的那个字的含义不一样。 下来说的善也是一样。「开善门」就是把善道的门给你打开了。我们看注解: “又「开善门」者,《会疏》曰:「大慈德也,善门则菩提涅槃之门也。」” 你看这里说的善也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善恶的善了,是菩提涅槃。我们这里说开善门,就不可以看成是三善道之门,如果你这样子看就变成世间法了,那就不是圆教的水平了,就不能叫博士班了,叫小学了。所以我们这个指的是菩提涅槃的门。我们继续看: “本经《寿乐无极品》曰:「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是为真实之开善门也。” 我们《无量寿经》就在三十二品「寿乐无极」,这里面说「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这个是开善门,生到这个佛国,而且非常容易进去,进去之后你有多少业力都「不复」再堕入三恶道了。这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保证,我们一定要相信,而且一旦你到了极乐世界,你必定一生成佛,因为第一个因素就是不退,他不会向后退,他只有向前。第二个因素就是寿命无量,只有进步,没有退步,而且寿命是没有尽头的,一直都活着一直都活着,又只有向前不会后退,那最后焉得不易生者?最后你不成佛,你要干什么?还想在极乐世界死赖着不走?七宝池洗澡还洗得不够啊?离开了,你有很大的任务重要的任务要去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成了佛,你不度众生,还待在极乐世界要当老大?下面说: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表同体之悲。人所宝爱,莫过自身;今视众生,如同自己,故能救度群生,心不暂舍。” 对一切众生都看成是自己,这个叫做同体之悲,看成就是我自己一样。下面就引了《涅槃经》有个偈子说: “如《涅槃经》偈曰:「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故普愿「拯济负荷,皆度彼岸。」” 是因为这个原因,看一切众生受到种种苦,实际就是如来他自己一个人在那儿受苦。不只是佛家啊,我们中国古代圣人也有说了四个字「己饥己溺」,国内有一个人在捱饿是我叫他捱饿的,国内有一个人在洪水里面,是我推给他到水里面去的。这个古代的圣人还是在人道,说的还是人。而如来的心量更广大了,中国的圣人只看到人类,有一个人在水中,有一个人在捱饿,都是我的罪过。如来更是一切众生受苦都是佛一个人在受苦,一切众生全都包括了,所有一切有情都包括在内了。我们继续看: “「拯」者,救助也。「济」者,渡也,成也,益也。故「拯济」即是救度之义。「负」者,担荷也。” 「拯济」救度就是要把它背起来,你也要有这个使命要把他背起来,给他渡到哪里呢?渡到彼岸,底下「拯济负荷,皆度彼岸」可以引用《大法炬陀罗尼经》再来做解释: “《大法炬陀罗尼经》佛言:「菩萨担者,誓愿荷负一切众生出离世间。……譬如长者家内丰饶,多诸珍宝,唯有一子,以爱念故,财宝乐具悉给与之,无有疲倦。菩萨亦复如是,一切乐具尽皆与之,乃至令入无馀涅槃,是故名为荷负重担。」 上引经文,深显「拯济负荷」之义。” 他说菩萨的担负是什么呢?就是誓愿要救度一切众生出离世间,这个是关键,这个我们一定要把它认同下来。出离世间,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出离这个世间,这个是最起码的。而不是只帮你帮到一半,从三恶道帮你到三善道,那你未来的恶梦还是很长,(粤语)没完没了,这就不究竟了。要出离这个世间,这里说的世间还不只我们这个世间,还指超越九法界,九法界是六道上去,有阿罗汉辟支佛跟菩萨,要度你超越这九法界。 他做了一个譬喻,譬如一位长者,家里很富裕,很丰饶,丰裕就是有很多珍宝。那他只有一个儿子,因为爱这个儿子,这一切珍宝都给他,这是肯定的嘛,菩萨也是这样子,一切好的东西全都给了众生。 所以佛看众生等同一子,就是对于他的独生子,他什么东西都要给他,以至于最后令他进到无馀涅槃,无馀涅槃是什么地位呢?这个馀是指习气,无始无明的习气都断得干干净净了,叫做无馀涅槃,证到了妙觉位,圆满回到常寂光了。所以无馀涅槃是究竟的佛果,也就是圆教的佛果,也叫大涅槃,这个叫做负荷重担。 所以这就解释了「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这个意思我们就这样解释了,菩萨都是这样子的,这是真正的菩萨,真正行菩萨道的菩萨,都是这样子的拯济负荷,把大家度到彼岸,这个彼岸是究竟菩提,圆满成佛。下面解释: “「度」者,到也。「彼岸」者,涅槃也。” 超生死而到涅槃叫做度。为得度生死之海,由生死这边这个叫此岸。到究竟涅槃之彼岸,故名彼岸。 “《大论十二》曰:「若能直进不退,成办佛道,名到彼岸。」表大士普度,悉令一切众生证入无馀涅槃而后已也。” 好,接下来我们就接着来解释这个经文了: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我们一句一句的来看,这句就把前头我们所说的,这些大士都是果上证得的人,而倒驾慈航示现菩萨,从这句话就得到了根据了,得到了证明了。不然大家总觉得会不会推崇太过了,太夸张太捧他们了?你有什么证据啊?一次一次的证明了,佛法都是如实的。 推崇太过,照样是不合适的。对于佛法,我们把它说浅了,说少了,以前讲过这个叫做减损谤,也是谤法。 很浅的把它说得很圆满,超过他原本的水平,小学的内容你把它说成变博士班了,这个也叫做谤法,叫增益谤。 现在还有人在干这种事情,把儒家的用佛家来解释,变成儒家的境界提升到佛家了。那这些大藏经可以拿去回收了,大藏经不需要了,道场也不需要了,全部关门。儒家就可以了,学儒家就等于学佛了,就是等于学佛了。现在就是有人干这种事情啊,所以让那些初学的或者是刚刚接触的混淆了,搞糊涂了,行不行?他说行嘛!他说行啊!他在讲儒家的内容,结果听起来全部都是佛法,那叫什么?增益谤啊! 增益谤没有人提过这种事情,唯一我看到的只有黄念祖老居士他提过,所以这是很仔细的,很仔细的。 所以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都是不允许你做宣传,宣传肯定要夸张。你看那些广告,看那些广告不夸张怎么会成为广告呢?对不对?所以不允许你夸张,不允许你宣传,更不允许你诽谤。所以这句话就看出来了,就是我们前头的那些说法,肯定是如实而说的,不是说过头了,不是夸张说得过份的。 这一切来的这些人,这些大士菩萨们,经文说「悉获…」就是都获得,没有一个例外。都获得诸佛的无量功德,都得到诸佛的智慧圣明,都是不可思议的。从他方世界来参加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这一会的这些大菩萨,太多太多了,无量无边这么多人,他们都得到一切佛的无量的功德,这样子的智慧,这样子的圣明不可思议,都是这样的人。 那从这里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我们对于佛在这部经里面所说的一切,你还能怀疑吗?你怀疑你也够大胆了!这些大菩萨,这样子的境界的菩萨都没有怀疑,都不是来捧释迦牟尼佛的场的,不是捧场的。因为知道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这一会,对末法将来一切的众生的慧命,关系太大太重要了!不来不行啊!来不只说做影响众来证明,他们都没有怀疑。 我们这些什么资格的人,还会去怀疑。所以你如果不听经,你可以随便去想,你随便胡说乱说乱讲话,你都不知道你讲错了。 要怀疑,应该这些大菩萨先怀疑嘛,他们都不来了,或者随便派几个代表来就算了。他们都来参与了,就表示没问题了。 师父坚持要大家守住这部《无量寿经》,也就证明是听佛的话了,所以你们也是没问题咯!七宝净土讲堂也是没问题咯!我们是真正的依教奉行。所以大家可以放心来追,放心来追随啦!来死心塌地的一直追到哪里?大家一直追追到看到莲花,看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追到那边去,一起在那边(打边炉),吃火锅,在那边开Party派对。 这就是我们现代人说的,相信这些大菩萨他们的人格,这就是给我们极大的信心了。我们继续看: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以上二句,表诸大士具足福智二严,位齐果位,乃从果向因之大菩萨,咸得如来之福德庄严。” 所以这就是他们无量的功德都圆满了,福也具足了,慧也具足了,所以这才是具足,都得到了,所以这就是齐于果位了,佛就是最后的果位,他们都是从果向因,从果位而示现为因位的这一切大菩萨。下面再说: “「智慧圣明不可思议」明大士咸得如来之智慧庄严(《净影》与《甄解》、《合赞》诸家,皆同此说)。” 智慧圣明不可思议,就是说了,大士们都得到了如来的智慧庄严,那么这样的解释是《净影疏》《甄解》《合赞》这几部注解他们都是相同的。那我们就可以证明说他们都跟佛的智慧庄严同等。下来解释: “「圣」者,正也。又肇公曰:「智慧,体;圣明,用。无事不照谓之圣。菩萨权实灵照,不可以言思拟议其形容,故云不可思议。」 肇公之意为:智慧是本体,圣明是妙用。一切事皆能照了通达,名之为圣。” 圣就是正。肇公解释智慧就是本体,那么本体起作用就是圣明。凡事都有体相用,有体它就有相,有相它就有用。 我们看电是体,它显现一个相就是灯,各种莲花灯各种照明,卖灯具的那个地方你看各式各样的灯像,那它会亮会起照明,这是它的作用。 所以凡事都有体相用,有体它就有相,有相它就有用。那么智慧是本体,圣明是智慧所产生的妙用啊,这个圣就是圣人的这种明了,明了的这种智慧所产生的这种作用妙用。 智慧圣明这四个字里头有体有用,那怎么来解释这个圣呢?下面说了「无事不照谓之圣」,对于一切事没有不能照了通达的叫做圣。 那什么叫照呢?我们用现代人的理解说法,照就是像X-光(X射线),X-光能彻底透视而没有障碍。菩萨权实灵照,菩萨的照有权照,有实照,权就是权巧。我们听多了,我们知道,博士班的同学们听多了知道,权是权巧,实是真实,真实的照,还有权巧方便的照。这些都是灵明的,不可以用世间打比方的灵照,世间任何一种用来比喻的都比喻不到,「不可以言思拟议其形容」,不可以用言语跟思想去琢磨的叫做语。可以言说的叫做议。不可以用言思来议它的形容,来说圣明这个到底是什么,讲不清楚,你怎么用言语用思想去琢磨,都不能达到它真正的意思,它到底是什么样子?达不到,故言不可思议。所以对于这个「智慧圣明不可思议」,肇公的解释就很清楚了,那就不是我们的境界了。我们的境界是什么呢?我们的境界是听的境界,只有听的份的境界,那个也是境界嘛!那个境界也不简单,能够听的境界也不简单。你看现在外面还有谁来听这个?所以我们还是有境界的,我们是听的境界。 “菩萨之权智与实智,所生之灵明照用,众生凡情绝不能解,故曰不可思。一切语言,不能表达,故曰不可议。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故其形其容无法拟议。” 菩萨的实智跟权智它所产生的照用,我们众生所有的凡情,你绝对不能够理解的,也绝对不能够去想得到。世间的头脑再好的,像科学家哲学家,甚至博士都没有办法,因为这些人所思所为所想的,都在八识里面。这里所说的是要离开八识,而菩萨的智慧是超情离见的,这个叫做不可思不可议。下面再继续解释: “又不可思议有二种:一者理空,非惑情所测。二者神奇,非浅识所量。” 再有不可思议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本体是空,所谓第一义空。这个就不是空有两边对立的空了。空有两边对立的那是偏空。这是第一义空,就超越空有两边的空。 「非惑情所测」,不是众生你还带着一种疑惑的这种情执,我们众生都在情执之中,所以称为有情嘛,不是带着一种疑惑的情执的众生所能够猜测的,不要说理解了,你猜都猜不到,我猜不透你的心。那个还是世间的,那个还容易猜得透。这个你根本没有办法,猜测都猜测不到,所以这个叫不可思议了,理空猜测不到。 第二个说的神奇,这种太不可思议了。你很浅的这种认知,你不可能去思量。 这个就好像之前说过了,之前有提过了,神秀对六祖惠能就不可测,是不是?你不要说普通凡夫了,神秀知道他得了衣钵一定比我强。但是你不能看他外表,他只是一个都还没有受戒,什么都没有的一个苦力,来见五祖之后,谈了几句话没多久,师父就把衣钵给他了,这是什么人呢?他的境界到底到哪里呢?我神秀大师兄,我对于这个佛理完全已经是不得了的,所有的师兄弟全部都把我推崇,没有接五祖的衣钵是不可能的。不经意的突然间跑出了一个惠能来了,所以神秀他只是在想,他一定比我强,到底强在什么地方他不知道。所以很多人看六祖坛经,知道整个历史,后来六祖惠能半夜五祖叫他赶快跑掉,五祖知道有人要害他,结果真的寺庙的人就去追,就去追,要追回什么呢?要追回那个衣钵,想不通啊!这样子的一个人哪里可能接衣钵呢?很多人以为是神秀派这些人去追的,神秀不是这种人,很多人误解了神秀了。是那些人想不通,结果他们认为说一定是偷的,惠能半夜到五祖的房间去偷了衣钵,一定是偷的,要把它抢回来,想不通。所以这个就是到底它强在哪里? 所以前两天也讲过了,菩萨跟菩萨的位次差一个位次,你都不知道那是什么境界,深不可测!初地菩萨不知道二地菩萨举足下足之处。所以往往过去都以为这只是一个程度上的差别嘛,是不是? 前面也举过例子,一般考试你考八十分,他考七十分,那就差十分了,程度就差十分,下个学期你就可以赶上他了。不是这种差别啊!也不是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那个差别,也不是七十分六十分五十分的差别。 这个说的是境界,不是一般人的能力所能够达到的,完全没有办法理解,完全没有办法理解那我们就不用再继续讲下去了,就这么简单。好,我们继续看: “又《智度论》曰:「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 六十小劫这个时间多长啊?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六十小劫是三个中劫。佛六十小劫讲《法华经》,六十小劫很长啊!如同食顷是什么意思?这个时间就好像吃一顿饭的时间而已,这就是讲时间,六十小劫可以把它浓缩成食顷,一餐饭的时间,一餐饭的时间可以把它展开为六十小劫,这是佛说《法华经》。 佛说《华严经》就更不可思议了!经上讲二七日,那这很容易乘吗?二七十四,这是小学生的数学,二七十四,二八十六,二九十八,二七十四天,十四天佛讲《华严经》,讲了多大的份量呢?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到底有多大?没有概念。前面讲过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看到的原来的《华严经》,《华严经》的原文全本完美,整个地球都装不下,但是是在二七十四天就讲完了,有的是说三七二十一天。那怎么可能呢?各位同修,这部经如果你念一遍,用我们人间现在这个状况来说,你念一百年也念不完,就是指龙树菩萨在龙宫看到的原稿,你念一百年也念不完,一部也念不完。无量劫能够浓缩为二七十四天,十四天讲完了,龙树菩萨在龙宫看到最原始的那部《华严经》,佛在十四天讲完,真正不可思议!这就是《华严经》十玄之「延促同时」,延是长时间,促是短时间,一万年跟十分之一秒相等,是一样的。 其实这个道理科学家爱因斯坦他都懂了,爱因斯坦不是说了吗?前面提过吗?他说时间是人类的错觉。他的一个朋友死了,他写了一封信就说:「你走了,不久,我也就跟着来了!」但是有先后的这个时间,是人类的错觉,哪里有先后?实际上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时间是假的,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小乘法当中都可以思都可以议,小乘法可以讨论可以研究。 大乘法不行,大乘法里头有不可思议。所以逻辑、辩证法、理哲学,这些科学的方法论在小乘经上面用得上。在大乘经上面用不上,它超越了。下面就是接下来的经文,说: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 是这样子的一些大菩萨,数目有多少呢?无量无边,无量无边就是数不到了,太多了,数不到,一时都来了。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总结以上德遵普贤之诸大菩萨,为听闻讚扬净宗妙法故,为广宏普贤愿王故,为普度十方三世一切有情,往生净土究竟涅槃故,同德同心,一时来会。” 那么以上就是这一品的总结了,总结德遵普贤这些大菩萨这些正士,为了来听法,为了来讚扬净土宗,就是讚扬我们现在学的净土宗,广弘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为了普度十方的三世,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有情,让他们能够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就可以究竟涅槃了。所以这些菩萨都同德同心,一时来会。下面再说: “《净影疏》曰:「为法心同,故来一时。」” 就因为有同德,所以就有同心,所以就不约而同的都来了,不用发请帖,不用WhatsApp,也不用微信,不约而同就是大家都知道,我们常讲不约而同,我们没有约好都来了。下来是最后的经文了,说,我们看经文: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 “「清信士」即优婆塞。「清信女」即优婆夷。以上经文,独见《汉译》。《魏译》则仅有菩萨与比丘众。《宋译》经末曰:「并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均广于《魏译》(以上通序终。)” 除了这些大菩萨之外,那还有比丘尼五百个人,清信士是男居士也叫upāsaka优婆塞有七千人,所以这个净土法门是适合在家人的,很适合你们的。所以一万二的比丘,有七千男居士,七千啊,所以居士以前是很殊胜的,而且是男的比女的多。 现在末法的时期刚好颠倒了,女的比男的多,现在算起来三个,外面有一个四个而已,不成比例,末法时期很明显的。 你看以前是七千男居士,比丘尼是五百,女居士也是五百,跟比丘尼人数一样,所以加在一起整整两万人,很容易算嘛!比丘是一万二,这是一个两万人的大法会。所以你那个做什么法会有五千人,哎,那是小儿科。 两万人的大法会,这两万人不是阿猫阿狗丫丫乌的普通人。所以你看后来就看见极乐世界,礼佛现光那一品就看见了极乐世界了。所以大家不要忘了,看见极乐世界的是当时在我们地球上的两万人,是我们这种人,地球的这种人。底下还有我们看不见的,还有天,还有欲界天色界天这些天众,不在两万人里头,诸佛菩萨是无量无边,德遵普贤这些大士无量无边,也不在两万人里头,这是真正我们地球上的两万人。 这一段经文指的天是汉译才有,汉朝翻译的才有,宋译还有在最后经文结束了提出了,一切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所以天龙八部一切大圣也参加了这个会,不然怎么会在后头有「皆大欢喜」呢? 那魏译就很少了,这里讲的是现存的五种原译本,魏译很少,魏译只提了比丘跟菩萨。 所以现在我们学习的《无量寿经》会集本就是根据汉译,补充了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就是男居士跟女居士,统统是四众弟子。那还有天界,再加上宋译的还有天龙八部,这个就构成了一个众成就,众成就到这品才圆满,是六成就里头的众成就。所以要会集这五种原译本就是这个意思。要不然它就少了一些,这个有提到,那边没有提到,那就不完整了,欠缺是很不应当的,那么这个就把它给补齐了,所以这个会集就很圆满了。 那么通序到这里就完了,通序就是六种成就,每一部经都有通序-主成就、信成就、时成就、处成就一直到众成就。佛在那里讲的,什么时间,那些人,讲的人是谁,主法是谁,清清楚楚啊,这是各个经都有的,所以称为通序。 这个经里头就把这些参加的圣众他们的功德描写得很多,到这个地方我们就看完了。 总之,这些序都是为了证信,让你真正相信,六种成就就是为了证信,让你知道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等等,为了让你增加信心。 不是虚构的,不是自己编出来的,随便放个名字下去编得好像真有其事,那些事实上都是虚构的。 这个不是,这是真实的,而且主法还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以为了让你增加信心,所以这些功德这就是通序。那么接下来就是: 次别序 “下一品为别序,亦为发起序。序中如来现瑞放光,阿难喜悦请问,世尊正答所疑,演出一部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所以下面接着下来每一品经文就越来越精彩了,越来就越好听了,它的演变就非常的戏剧性。那这样子的话,我们把前面第二品最难的这一品我们都已经熬过去了,好不容易熬到剩下最后明天后天两天了。下来的内容就很像连续剧了,很精彩了,这个情节实在是安排得跟拍戏一样,跟电影一样。所以大家可以放心,这样子讲的话,就是明天后天再到了下次,大家就敢来听了。要不然像第二品,实在是不容易。 所以底下是别序,这个别序是本经独有的,这个经的序跟那个经的序就不一样了,每一部经都不同。 但是六成就每一部经都有。像《金刚经》你看,《金刚经》一开始说佛入城到城里面去乞食回来,就洗衣钵,敷座而坐等等。其实佛这些个动作都有表法的。要不然怎么把他去托钵回来,洗钵种种生活的小节,都在经典里面讲出来干嘛?经典里面没有浪费任何一个字,没有浪费任何一样东西的,有讲出来就是它里面有表法,而且有很深的一个表法。但是我们不是讲《金刚经》,我们就不讲了,所以然后须菩提就问法了,这样就开始了《金刚经》。 那么各各经都不一样,所以这部经就是我们这部《无量寿经》,这里称为别序,在这个别序里头就精彩了!如来放光,阿难就请问,那世尊就回答,这就是别序的内容。 所以就是这样子,这一部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稀有的难逢法宝,这一部大经就是这么出来的。所以第三品很重要,没有第三品就没有后面那些了,所以下面别序佛放光阿难请问,佛才开示答应说,那就说出这一部大经了。我们就紧接着看第三品。 〈大教缘起第三〉 我们先看开始的经文: 【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刹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愿为宣说。】 很长的一段。下来我们就慢慢一句一句的来看整个的情况是怎么样子的。 「尔时世尊,威光赫奕」,这个时候佛就放光了。那我们所理解的观念当中,放光就是,哇!七彩的光,因为我们看惯了什么呢?看惯了那些演唱会,演唱会就是这样子来放光嘛!但是,是不是这样子呢?不一定。放光了,那不会无端端放光的嘛!释迦牟尼佛还在表演魔术,在浪费时间表演魔术。一定有原因,为什么要放光后面就讲了很长了,我们先看注解: “释尊将欲演说无上殊胜净土法门,故现瑞放光,以兴起阿难之问端,并令闻者生希有想,生难遭想,依教奉行,求生净土。按圆顿诸经,具说本师释尊放光之相。今经亦然。” 那佛在这儿放大光明,阿难就奇怪了,阿难看到,呆掉了!今天早上释迦牟尼佛怎么回事啊?我一直都跟着佛这么久了,像这样子放光,我从来没见过,所以他才提问。 所以这个就补了魏译的不足了,魏译这一段它特别的简单,所以这个会集就很重要。其它就没有把放光当成很重要的一个表法。 所以这段文章佛的放光就见于最古老的汉译,最早翻译的《无量寿经》,汉朝翻译的,那我们就来看看汉译的经文,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念惯了会集本,我们来看看汉译的: “《汉译》曰:「于时佛坐,思念正道。面有九色光,数千百变。光甚大明。贤者阿难。即从座起,更正衣服,稽首佛足。前白佛言:今佛面目光色,何以时时更变!明乃尔乎?今佛面目光精,数百千色,上下明彻,好乃如是。我侍佛以来,未曾见佛身体光曜,巍巍重明乃尔;我未曾见至真等正觉,光明威神,有如今日。」” 所以这里我们又有机会参考其它原译本的内容了,是不是?所以以上说的是汉译本的经文,说佛在那儿坐着,思念正道,面有九色光数千百变,这是形容光的变化,光盛大的光明。 「贤者阿难。即从座起」,阿难就起座更正衣服了,稽首佛足,然后就说了:「今佛面目光色,何以时时更变,明乃尔乎?佛面目光精,数百千色,上下明彻」,这个还是汉译的经文。今天的佛面目光精,数百千色,种种的妙色,很微妙的这种颜色,上下都明彻。 「好乃如是」,那不用白话怎么说呢?就是好到这种程度,好到讚不绝口,那不就很现代化了,好到这种情况。 「我侍佛以来」,我当佛的侍者以来,从来没见过,没见过佛身体光曜,巍巍重明乃尔,我当佛的侍者以来没见曾经看过佛的身体这么光耀的,这么巍巍重明到这种程度。 「我未曾见至真等正觉,光明威神,有如今日」,我也从来没有见过至真等正觉,这也是佛的名号,指的就是佛。「光明威神,有如今日」,这是汉译的话。 我们这个会集本,就把各种经典的精要都集合起来了,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莲公这个功德很大。 你如果不深入去研究,你不会觉得什有么特别嘛!你不就是这边拿几句,那边拿几句,五种原译本这边就抓几句,这样子凑起来就是了嘛!你给我凑凑看,你去凑凑看,现在五种原译本都有,你再重新凑凑看,看谁理你? 所以这个功德很大,把各种经典几种译本的精华会集在一块了。那么我们现在看会集本的文章,所以这个根据就很肯定了。不但汉译如此,吴译也是如此,所以五种译本有两种译本都是这么说的。下来也引了吴译跟魏译本的经文,所以公平,非常公平,都有。我们看看: “《吴译》同之,唯文字稍简,馀译则语而未详。《魏译》中,两度云「光颜巍巍」,又云「威神光光」。” 就只有常常念的魏译最简单,只有「光颜巍巍,威神光光」就没有了,就完了。那我们看唐译的经文: “《唐译》云:「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凝照光辉。」” 会集本就用了前面几句,后面「凝照光辉」没用了,唐译就多了一些「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凝照光辉」。 我们看宋译的,宋译是最近的,是后来翻译的宋译本。 “《宋译》云:「面色圆满,宝刹庄严。」五译合参,便知汉吴两译最详,馀译乃其简略。唯《宋译》中「宝刹庄严」,显光中现刹之义,可补古译之不足。” 那么宋译里面他有说现出宝刹,在光当中还有佛的佛刹,佛刹都出现在光里面。 所以五种原译本合起来参,我们就成了会集本这一段了,这一段就比任何一个原译本都强都殊胜了。 “由是亦可见会集诸译之必要。又古注经家多谓本师说此经时,未曾放光,盖未详考汉吴古译之故耳。” 因为过去都念魏译,那魏译这么简单,大家就认为说佛说这个法的时候没有放光。所以古代的译师还在那边解释,为什么没有放光呢?是什么原因呢?这就可惜他们没有参考其它的原译本嘛! 而且不但放光,在宋译当中,光中现出宝刹,这个也是汉译吴译所没有的。宋译是最后翻译的,就把这些都会集在一块了,这就圆满了。所以我们现在念的会集本是圆满的一部《无量寿经》,你知不知道啊?所以我们要有信心。所以我常常说你来学这部《大经解》,你的心量一定会拓开,怎么说呢?我们没有一味只是标榜会集本,其它的你不能看,不需要看,不需要浪费时间去看了,你看我们这个会集本就够了。你看我们没有这么做啊,所以念公把其它原译本的经文都列出来了,大家可以做比较是不是?我们通俗话就说了,不怕货比货,只怕不识货。所以你一定要比一比才知道,是不是? 「尔时世尊」,「世尊」指的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看注解: “《净影疏》曰:「佛具众德,为世尊重,故号世尊。」佛是世间极尊,故称世尊。「威」者,有威可畏谓之威。此指威神。” 那么这个地方指的就是威神,我们继续看注解解释威神,说: “《胜鬘宝窟》曰:「外使物畏,目之为威。内难测度,称之为神。」” 就引了这部书。「威神」就引了《胜鬘宝窟》的解释是「外使物畏,目之为威。内难测度,称之为神。」所以你看我们汉地造的这些佛像,往往你看都是胖胖的。我们看到的这个不是。之前我们讲《弥陀要解》精华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不是胖胖的吗?很慈祥,跟印度这个像很不一致。这是印度的像,古代印度造的像很有威神。 「外使物畏,目之为威」,你能使大家生起畏敬的心,这叫做威。什么叫神呢?「内难测度,称之为神」,这个形象当中是...形象是表现在外面的,外面的形象。表现在里面的,你没有办法去测度,你怎么想都想不通,你没法测度,猜测都猜不到,这个叫做神。威神中现出的光明,就称为威光了。 “「光」者,光明也。自莹谓之光,照物谓之明,即放光照耀之义。” 自己照亮自己叫做光。能够照东西叫做明。这个东西自己很亮就有光了,实际上就是放光能够照耀,这里有两个含义:放光又能够照耀。 “光明有二用:一者破闇,二者表法。因佛之光明,正是智慧之相。” 那么这句话说光明有两个作用: 一个是破暗。放光干什么呢?不是变把戏,佛才没有无聊到要变把戏吸引人来看,不需要。我们现在的人就需要这些了,你看那些歌星的演唱会,在舞台上星光熠熠,一个晚上电费不晓得要用多少,所以票价很贵。佛不需要用这些来包装,而佛放光都有特别用意的,这里说光是破暗。 再有一个光是表法的。显示什么呢?显示智慧。因为你看,千年的黑暗,这个房间一千年都是黑暗的,你点一个光明一照亮,黑暗就全都消除了。佛的智慧也是如此,佛智慧的法流到我们的心里头,就把我们无量劫以来的黑暗能够消除掉,就是能够让众生开启本有的德相,你本来有的嘛!般若智慧你本来有的。怎么开呢?你怎么开呢?那要佛的智慧来开启,要这样来体会,所以光也正是智慧之相。 所以前面讲过体相用。清净光明,光它很明,没有渣子,没有脏没有染,消除这一切就表这些法。 所以光就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破暗。一个是表法,表法就表智慧。下面解释: “「赫」者,明也。「奕」者,盛也。故知「威光赫奕」表佛所放之光,雄猛有威,明耀盛大。” 「威光赫奕」这个威就是威神,光就是光明,佛放的光明。「赫」是很明,「奕」是很盛,很明不暗。你看天上有云有雾,那就有点昏昏暗暗的,万里无云朗然,所以它就盛。「故知威光赫奕」就是佛所放的光。「雄猛有威,明耀盛大」,很明很盛大。下面解释: “此下以熔金喻之,金色光耀,熔金弥甚。喻佛光明,如熔金聚集,故曰「如融金聚」。” 解释这句经文「如融金聚」,像融化了的金子那样聚会在一块儿,那后面还有什么什么聚,聚这个字就是很多很多集合在那儿,如是很多的金子融化在那里,金子本来就很光,融了之后就更加的亮了。 所以这个大家可以看鍊钢厂,铁本来是黑漆漆的铁钢对不对?钢铁本来是不明的东西,一烧融化之后都亮极了。所以这就表佛的光明。 “「又如明镜,影畅表里」。影者,光影也。畅者,通达也。” 这句经文「又如明镜,影畅表里」,它又像一个很光明的镜子,镜子影畅表里,这后面还会再解释。我们先看注解: “海东憬兴曰:「镜光外照,名为影表。即同佛身,光明外舒。外照之光显影,畅在镜内,亦同所放光还曜巍颜,故云表里。」” 憬兴是谁呢?憬兴是唐朝朝鲜高丽人。他关于《无量寿经》有一个着作,这个没有单行本,大藏经里头有。 他解释这个「影畅表里」就是,镜的光外照名为影表,镜子的光照到外面去了,这个叫做影表。就像佛的身「光明外舒」,光影现于体外,现于镜的外面叫做影表。这个是譬喻什么呢?这个镜就譬喻佛的身体放了光,佛身体放光,这个光就往外面散,外照之光显影,这个光不但照到外面去,还有它的影子就照到镜子里头了,镜子里头也亮了。这就如同佛放光,放的光又把佛的容颜给照亮了。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一个珠子放光,珠子能够放光,珠子放了光,珠子的光首先照到珠子本身,是不是?这个叫做影里。 实际佛的身不是我们这个血肉之躯了,佛的身是透明的,他就像镜子一样,不但外面亮的,里面也是光明的,光明之体。 所以在修密法学密法观本尊相就是这么观,观这个本尊相非有非空,你说它有吗?它不是真有。你说它空,它也不全空,非有非空,纯粹是光明之体,外面放光,里头也是亮的。 但是我们看世间的人看佛,也没什么特别,是不是?就一个像我们这样子的一个人嘛!那是因为你用人的肉眼来看。前面不是讲过了吗?每一个人看的都不一样吗?下面我们再看注解说: “《净影疏》曰:「镜光外照,名为影表;外照之光,明显镜内,名为影里。佛身如是,光明外照所放之表,显曜佛身,名影表里。」” 那么这句跟上面说的也差不多一样,佛身也是如此,光明外照,显佛的身,名影表里。那么下面的解释就很长了,我们要一口气先把它看完,我们念一念: “按上两说,佛身内外映彻,喻如明净之镜,由镜放光外照,谓之「影表」。所放光明,还照镜内,谓之「影里」。汉吴两译中,佛光「数百千色」,「数千百变」,「光甚大明」,「上下明彻」,「巍巍重明」,皆显「影畅表里」之义。 《宋译》为「面色圆满,宝刹庄严」,则更显佛光明中,影现十方宝刹,如大圆宝镜,映现十方。如《甄解》所释:「则光颜巍巍中,影现宝刹庄严相。其犹珠宝镜中,能现森罗万相乎!」上说正显《华严》境界。” 那么这就是解释了这句经文「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表在外面,里就是里面,里面都透明的。 “「现大光明,数千百变」。指佛于会上放大光明,瞬息万变,光色参回,自然最胜。” 所以「现大光明,数千百变」是指佛在《无量寿经》会上放大光明,瞬息万变,光色参回,自然最胜。 现大光明,这个「大」是非常殊胜的字来的,不是大小相对那个大。这个大是讚歎到了登峰造极了,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大,是大光明而且数千百变,瞬息万变。而且他后头也演说了,在本经「寿乐无极第三十二品」说「光色参回,转变最胜,自然之相」,它光色参回,就互相的映照,而且是变化不拘的,它的光是活的,不是呆板的,不是死的。而且它自然就现出最殊胜的光跟色。我们没有办法想像,到底有多少种颜色多少种光。自然的意思就是不假造作,不需要人来安排,也不需要靠工具了。它自然变现,每个人的想像力都不一样,你自己可以去想像,到底释迦牟尼佛放的光是怎么样子的,你去想怎么想都可以。所以而且是千变万化,为什么会这样子呢?这是我们自性的不可思议的能力嘛!所以才会出现如此不可思议的现象。下来还继续在讲佛的光,有一点点我们把它看完: “如《法华经序品》曰:「眉间白毫,大光普照。」故知「现大光明」即彼之「大光普照」。” 《法华经》有这句大光普照。佛的三十二相里面有一个白毫相在眉隙之中,这两个中间。阿弥陀佛的白毫是怎么样子的呢?八万中空,眉间白毫右旋宛转整个像五座须弥山,须弥山到底有多大?总之你就想像它很大很大,有五座很大很大的须弥山,光是八万八角形,中间是空的,很玲珑的,旋转五匝…光是这样来形容,你都想像不出来了。 这经典里面有这样的形容嘛,那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有人看过啊!从前有一个人往生,他说,当然是没有断气之前,要不然怎么说?他说佛来接引,佛的白毫光很殊胜很殊胜!他看到了,他看到,他形容给我们看,我们没有看到,也没办法想像。 以前讲过中国福建有一位八十岁的老修行女居士,一天她不是念了八万声佛号吗?往生之前就见到佛的像了,她自己说的,她说佛白毫之像特别的殊胜,没有法子来比喻,讲不清楚,太好太好了! 所以是真的,有人看过嘛,是不是?只是你没有看过,你不能说没有。有人看到就是了。 所以白毫放光,大光普照。所以我们这里说的放大光明就相当于《法华经序品》提到的大光普照。 那么下来还有数千百变,威神光光种种这些,那么看到这种千变万化之后,尊者阿难就在那边想怎么搞的?释迦牟尼佛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明天的内容,我们还是把最后一段念完它,耽误大家一点时间,因为是一段来的。 “故知《魏译》中之「威神光光」亦应同此,咸表佛之威光明曜广大,无能比者。至于「数千百变」,则同于本经《寿乐无极品》中之「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同表佛光自然交参回转,光色变化,愈变愈胜,无有穷极。” 「数千百变」前面提过在《无量寿经》「寿乐无极品」中就读到这句经文「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自然就不是刻意去安排的,不用作揖,不用刻意安排的。光跟色是互相的回转,转变最胜,转变就越变越殊胜。因为这样子,阿难看呆了!因为我们不在现场,我们没有办法呆,我们是靠想像而已。 阿难呆了,所以赶紧就问。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阿难在那边还是没什么感觉。如果他不问,我们就没有《无量寿经》来看了,就没有这部《无量寿经》了。所以阿难就因为这个因缘看呆了,赶紧问到底是怎么回事?释迦牟尼佛不会随随便便变把戏的,当中一定有很重要的因缘,明天我们就会看到了。 好,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