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1/15 00:27:04瀏覽50|回應0|推薦3 | |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44集 七宝净土讲堂主席慈净老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 好,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大乘无量寿经》注解,也叫《大经解》接着下来的内容。请翻开146页第7行,那我们正在解释这句经文「于一念顷,遍游一切国土」。 昨天跟大家讨论了一念它的时间有多快,这个不是我们一般人可以想像得到的,连做梦都梦不到,一念的时间这么短,远远超过光速不晓得多少万倍,就可以到达一切国土了,而且是同时到。 这「一切国土」四个字就代表了整个大宇宙的所有一切一切有生命的星球,科学家还在拼老命的在找有生命的星球。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知道了,他都看得很清楚。 所以你有这个机缘接触佛法,而且接触到大乘佛法,实在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是真的,这句话确实是真的!有什么东西比这个享受还更加的享受,而且没有副作用? 世间的享受都有副作用,这个副作用就是你要付出代价的,以前能够得到看起来很大的享受,其实才那么一丁点的享受而已。 大乘佛法越来越深入的话,你这个人生就是这么的快乐,幸福,美满,这个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所以我们学习这部注解,我们所得到的,这么多这么多的资料,实在是福报相当的大啊! 所以「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是说的,这些来参加法会的,从其它国土而来的这些大菩萨他们的能力,他们的能力其实也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每一位的能力。 但是我们不是现在有这个能力,我们是将来,但是还非得要到了极乐世界去转一圈之后才有这个能力。 如果你在六道轮回,那就自身难保啦!到了地狱去审判,这审判的时间都忙着给阎罗王在那边点名,在那边把那个记录簿打开,都忙得不得了,你还有什么能力?你还有什么机会打开你的能力? 所以一定要到了极乐世界,那我们就跟这些法身大士这些大菩萨一模一样了。这是对我们很好的一个鼓励,也是我们所向往的,而每一个人都有这个机会,都有。我们继续看这句经文的解释,我们看注解说: “至于刹那一念之间,即能遍游诸佛国土者,此正弥陀之第十一愿:「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 所以于一念顷,就是在这么短的这一念的时间里面,遍游一切国土,这是阿弥陀佛的第十一愿,阿弥陀佛发过这个愿,肯定让你们都得到,于一念顷。如果真的不能做到超过那由他百千佛刹,不能超过多少亿。那由他是很大的一个数字,百千佛刹就是无量无边的佛刹。还周遍巡历,周遍是都到了,没有一个佛刹是遗漏的,这个Miss就是错失的意思。都在那边巡游。不是说像那个电梯从门口经过没停,他就上去了,那个是走马看花。 这里说的实际都到达了,都周遍巡历。这个愿如果不能做到的话,「不取正觉」就是不成佛。大愿就是说如果做不到这样,我法藏就不成佛。那么现在法藏成佛了。如果不成佛,我们怎么会看到在我后面有阿弥陀佛呢?这尊就要拿掉没有了。现在成佛了,所以都可以做到的,大家都可以做到的,就是都可以得到,就是这个六十分之一的一弹指的时间之内,都到一切诸佛国土「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而且是真的供养了。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你要修福修慧太简单了,轻而易举的事,十方一切国土你都到达去供养佛,供养佛是修福。那你看无量无边的佛,每一尊佛跟你讲一句话,说一个法,这么多的佛跟你说,那你修慧还不是很简单,也是轻而易举,修福修慧太容易了。 我们这里不要讲修慧了,就连修福都不容易。到处去做善事,听人家说修福要放生, 救济穷人,赶到那个灾难现场,救这个救那个,做种种的事情,这样子才能够修福。那修那么一点点漏掉的很多,造的业还不够这个福来填补,如果能填补的话,更何况不能填补,不能抵消的,这个归这个,那个归那个,所以多么辛苦去修那个福。 那祖师告诉我们:你老老实实念这句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就是圆满的善根福德因缘,都具足了。 所以人家看我们,我们也没有这么忙,到处去做那些善事,搞到稀里哗啦的,搞到忙死了,忙死了还不晓得死的是为什么。 我们就在佛堂里面念阿弥陀佛,我们在专修这个法门。我们每一天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轻轻松松,轻轻松松,我们就累积了多少多少的善根福德因缘。 聪明人要干这种事情,不要去忙其它的。人家怎么看我们没有关系,人家怎么诽谤我们,怎么样讽刺我们,都没有关系。当我们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再回来找他算账,找他算账就是来救他了,成了佛还会找人家算账吗?所以你看这样子才真正做到供养修福修慧,所以这个就跟于一念顷遍游一切土,是完全一致的。就是跟什么一致呢?跟阿弥陀佛第十一愿,我们往生之后就可以有这个情形了。 现在不行,现在可怜得很 ,对不对?要到加拿大还要坐十八个小时的飞机,飞机那个视窗还不给你打开,因为有时差,会让你看到一直是白天,一直没有晚上,一直是白天,所以视窗他给你关起来,然后告诉你现在是晚上了,你知道是晚上就睡觉了,十八个小时多累! 这个...就到了,连「嘘」都没有就到了,所以到了极乐世界,你摇身一变,你就跟这里说的大菩萨一样了。 所以这不是给我们大家都保证了吗?不是我给你们保证,而是阿弥陀佛给大家保证的。你可以不要相信我,但是你不可以不相信阿弥陀佛。所以我们一定要信,这就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的信他,我们十月才讲过,忘记了?「信他」。好,我们再看: “上文已曰,此诸大士,「随时悟入华严三昧」,此三昧据果而言,亦名海印三昧。” 「随时悟入华严三昧」,那前面我们也说了,这些菩萨都有能力入到华严三昧,那这个三昧又有另外一个名词,叫做海印三昧,那么这个海印三昧就是对于这个华严三昧做了一些补充,前面的那个华严三昧现在再做了一些补充,我们看注解说: “名为印者,以世间印章为喻。印上文字能同时顿现,而无前后之差;举体齐彰,亦无或隐之处。名为海者,犹如大海,同时影现种种差别之相。” 那我们称它为印是什么意思呢?就像我们世间,我们世间都要靠这个印章嘛,现在不行了,现在印章都不可靠的,以前靠印章,现在不可靠,现在还要有密码,因为现在的坏人太多了,这个印章可以做得一模一样,你也盖,我也盖,那怎么办? 所以以前我在台湾读书的时候,那时候还用印章,你非得去刻一个印章,那家里汇点钱过来的话,你还签,我们这里习惯用签名,你还这样来签,那个时候不接受,他要盖个印章,官也要官印嘛,盖上这个印就生效了。 还有最主要是用这个印,它是比喻这个印上面的文字,不用我们用写,是要一笔一笔这样子的写出来的。你签名也是嘛,你还是有前后嘛。 但是这个不用这样子,你按上去一时全部都出来了,是不是?它是取这个含义,没有先后,同时出现,打破了时间,没有时间,没有空间,而且是具体的出现,没有什么地方是漏掉的,没有遗漏的,它取这个意思「同时出现」。 所以这个也比喻什么呢?比喻我们,我们念阿弥陀佛,念佛时就是成佛时,因果同时出现,这是非常殊胜的。下来说: “形象千差,水体无别。万相繁兴,而水湛然。宛然万相,宛然无相。时无先后,故延促同时,三世古今不离于当念,齐现水中,故广狭自在,十方世界不离于当处。” 你要学圆教的道理,你才有机会听到这种圆教的内容,真的!听不懂都很幸福! 你看虽然出现了种种的差别,这个现相有种种差别,但是要记得,大海还是那个水,是不是啊?你看那个天空万相繁兴,有种种差别。海水的本体就是一个体,它的味道到处都是咸的,没有一个地方是甜的。你取一滴,那这一滴跟大海的水的味道是一样的,「湛然一味」只有一个味道,一滴海水跟全部大海水的味道是一样的,没有差别相,所以没有差别相,海水中可以现万相,千差万相,各种的浪,大浪小浪,种种的形状,千差万别。 万相宛然,宛然就是清清楚楚,一切相都清清楚楚。可是宛然又没有差别。这个我们前面有讲过了,无相无不相,也没有前后之时,没有前,没有后,像图章,刚才讲的,它一现,全部都现了,所以就是延促同时,短时间跟长时间是同样的,三世古今不离于当念,过去、现在、未来,都和当前这一念不相离别不相分离,所以三世不离于当念,一起都现在这个印之中了。 那我们现在不能理解这个,只是有这个机缘听到,我们是什么呢?这是我举的例子,我们是以小学生的身份,在接受博士班的课程,是不是这样?但是各位同修,要相信这不是天方夜谭,这不是阿拉丁神话,也不是预言,更不是卫斯理的科幻小说,那个卫斯理的小说很了不起,他也想了很多这方面的。但是跟佛,如果佛要来编这个小说,那很多人就看不懂了,就没有销售量,没有人要买了。 不是卫斯理的科幻小说,这里所说的一切都是事实真相,整个世界的真实现象就是如此,就是这样。那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生存在三度空间,就认定这个就是整个宇宙的全部,No!这种认知是很狭隘的。 一部《华严经》就是佛说的,这个世界的宇宙观。我们在这个地球的人,不管你是什么人,听不懂是应该的。佛说的这个事实真相,本来我们都知道的,为什么呢?这是我们原本的世界呀!现在我们这个世界是什么世界?是虚幻的世界,不是真实的。那因为我们长久在这样子的世界活动,活动久了,以为就是这样子,已经认定是这样子的。所以佛就透过经典给我们传达真实的讯息,告诉你,事实确实是如此,是不是这样啊?因为是经典说的,经典是佛说的,这是佛的知见。 我们现在不懂,是众生的知见,所以是正常的,所以师父常常说你们是正常的,说你们是正常的,你们还觉得我必须要懂,不是一直鼓励我正常的,本来就是正常的嘛!你这样都懂的话,你就不正常了。但是我们相信,有一天我们也会入到佛的这个世界,那才是我们真正的家了。听得很甜美啊!下面我们再看引了《华严经》: “《华严经》曰:「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 那这一切都自在了,出现十方世界而不离于当座,所以这种心胸就广大了。三世不离于当念,十方不离于当处。因此你心中有一念的善,那就三世都善了,十方都善了。一个念头的恶,不好的一个念头,不只是你恶,三世都恶,十方都恶。如果你以这样子的一个原理,那就糟糕了!你以为你动个坏念头,是我自己的事没关系,因果我自己负责,不是那么简单。三世就包括现前所有一切的依报跟正报,所以就证明依报随着正报转,证明什么?证明环境是我们的心念所感召的,科学家永远不能够理解这个道理。一个人的心善,他不只影响他自己,不只影响他个人,这个善的心念还影响到三世,这也是我们想不通的。所以说一念净心成正觉,所以一念非常重要,所以要善护己念,要护持自己的念头啊!不要乱乱去想不该想的都去想,你不只是害到自己,你还害到你的家庭,害到你周围的,害到一直延续到三世,你看有多严重!所以这个念头很重要!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就止住你那些胡思乱想,止住你那些恶的念头,总之你念阿弥陀佛就都解决了,就解决的。你念阿弥陀佛还会打妄想还会想别的?会,但是你这个恶的念头里面加进去了这个甘露,加久了之后,这个甘露就取代了这个恶的念头,所以很巧妙,就是只有念阿弥陀佛。你念别的不行,念别的话,他的力量不够来取代,来调和,来化解。我们再看: “又《甄解》曰:「一念之顷,周遍无量佛土者,所到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故,结归念佛三昧也。」” 那因为他所到的不是别的地方,是阿弥陀佛的国土,到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故,结归念佛三昧。所以它又遍游一切国土,又归到极乐世界,归到念佛。下面再说: “此说甚妙,以念佛故,得生极乐,即可乘阿弥陀如来一乘愿海中第十一愿之加被力,而出现如是不可思议之神通妙用,于一念顷,遍游佛土,非二乘所能测。” 那么这个说法就是因为你念佛,因为你念阿弥陀佛,念佛就生到极乐世界了,就可以乘着阿弥陀佛的愿力,一刹那之间遍到一切国土了。那一切国土有没有包括我们这里啊?当然有了,所以这里谁先往生,马上要来到现场,因为我们还有几年,我们还在讲这个。那么在五年之内有谁往生,赶紧来赶紧来加持,你一定可以遍一切处就来到甲洞七宝净土讲堂。 所以与会的大众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这不是阿罗汉辟支佛他们的能力所能达到的,「不能测」,测就是你去测度都甭谈,没有办法,想都想不到,超过他们的能力就是「非二乘所能测」。 这里说的还是这些来参加的这些大众,他们的圣德,殊胜的德行,就是他们殊胜的能力,所以又一次的证明他们都是倒驾慈航的大菩萨,也证明他们为什么要来护持释迦牟尼佛讲这部《大乘无量寿经》呢?因为他们知道太重要太重要了!因为他们知道这部经太殊胜太殊胜了!所以自然云集,自动来的。我们继续看下面接着下来的经文,很长的一段,我们看经文: 【得佛辩才。住普贤行。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 一次过念完它,实际要到那个「无量无边,一时来集」,那是下个礼拜的事情,所以这样才叫做细讲嘛,细讲,讲到没完没了没完没了。 我们先看这一句「得佛辩才」,这些人得的是佛的辩才,不是律师的辩才,佛的辩才,我们看注解什么是佛辩才: “「得佛辩才」。辩才者,善巧宣说法义之才能。此则《净影疏》所谓「言能辩了,语能才巧」也。” 辩才有好几个解释,我们下面会慢慢的看到。首先是隋朝的慧远大师他做的这个《净影疏》,这不是晋朝的,晋朝的是净土宗的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这个是隋朝的慧远,所以他的外号也叫小慧远,第一代祖师是大慧远,这个是小慧远。他作《净影疏》,《净影疏》就是《无量寿经》的注解,他说是「言能辩了,语能才巧也」,这也是佛辩才,就是这个人他说的话,大家能够很清楚,能够理解,能够辨别,分辨明了,说的这个话里面很才巧,很有才华,说得很巧,大家愿意听,听了之后很容易接受,有说服力,这个叫做辩才,是这个条件,不是我们世间人的辩才。 世间人的辩才是,他讲的你都听不懂,因为他自己也是似懂非懂,因为他都是讲别人的东西,都是讲别人的东西。 所以就有人说空能法师,说我也就是这样子嘛,转述就是讲别人的东西嘛,还对着电脑照读,那这样子我也会。那好,请你上来读一读试试看,看明天还有几个人来。 哎,我这个转述不是你们可以想像得到的,这个技巧你想学都不容易。我自己在印尼导读转述了九次的《无量寿经》四册讲记,中国来的同修都想学都学不到,最起码这第一招都学不到了,哪一招呢?我一直都跟听众有交流的,我不是一直这样子的。我讲一句话的时候,因为我们学习那个报告新闻的,报告新闻就知道了,你在读这个的时候,你的眼睛就看到下一行了,有这个能力。所以中国来的同修想学都学不到,中国来的同修,我头抬起来了,我已经看到下面那句了,想学都学不到。所以他们就觉得奇怪,空能法师你怎么可以这样抬头呢?你不用看稿了?你看稿就读稿嘛! 这不是我讲大话我告诉你!这是我们马来西亚,不是我讲大话,我的转述导读已经出神入化了,出神入化就是他们大家都有稿在看,结果到最后找不到,不知道讲到哪里了,空能法师不知道飞到哪里去,等一下又飞回来了,飞回来也找不到,一下子又飞走了。 所以才可以在私底下都可以随问随答,随时你问我,随时回答你,回答的绝对可以让你满意。所以我这个不是似懂非懂。 这里说的辩才是,佛的辩才是让你口服心也服的。那为什么我要看着电脑来讲呢?要有依据。关起电脑我也可以讲,但是那没有依据,那个没有依据的话,那就天马行空。这个有个依据,而且是经典注解,都是要这样子的。 那黄念祖老居士他也可以一个人这样,拿着《无量寿经》经文,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也可以讲啊,他为什么要引这么多,引了一百九十三种的注解呢?就是要负责任,就是要有根据,让大家口服心也服,这个才是能够达到佛的辩才,真正的辩才。我们再看: “又《嘉祥法华疏》曰:「速疾应机名辩,言含文采曰才。」此则以能迅速应机方名辩才也。” 嘉祥是三论宗的祖师,这个三论宗是中国隋唐时代佛教的宗派,是大乘佛法在中国建立的八大宗派之一,其中就是三论宗,因为它根据印度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跟提婆的《百论》这三部经典,就创立了这个宗派,所以就得到这个名,三论宗。 嘉祥师他说:「速疾应机名辩,言含文采曰才。」意思就是很快的能够应机,这个叫做辨。什么叫辩才?我能很快地就能够知道你听了之后,我应该用什么话来对答,才能够最适合你,这叫做应机。 所以你看,当医生的也是一样,大夫也是一样,当医生他要很快就知道你要吃什么药。 这个对答也是跟医生一样,你问了个问题,我要回答你,他很快就知道你要吃什么药,这个叫做辨。 而不是说还要想一想,等一等,想一想,让我回去查一查佛学字典,明天再来回答你,你再想一想就落入分别意识了,那就不是从你自性当中所流露的,那就不是佛力加持了,佛力干嘛加持你?你用你自己的标准,那佛菩萨就站在一边了。你真正从自性所流露出来的,佛菩萨一加持,一相应,什么问题就回答了,马上就回答你。如果你是想一想,那是你自己的想法了,就不是这里说的「言含文采曰才」,这个言论里头含着有文采,很雅,很文,这个叫做才。这个是嘉祥师他的说法。下来引《会疏》的说法: “《会疏》曰:「言音开惑为辩,随机巧妙为才,无不皆出于圣智。」三疏之中,此说为上。” 《会疏》这是日本人的说法,《会疏》说:「言音开惑为辩」,什么叫辩呢?我说的话能够开掉他的迷惑,开掉就是解开,解开他的疑惑,他有种种的疑问想不通的,我说的话就把他给解除了,让他从迷惑当中解开叫做辩。所以不用多,三两句就够了。不用讲了几十个小时,讲了几十个小时,讲的人不累,听的人已经睡着了,那这样子就很失败了,不但不能解开他的困惑,还越听就越糊涂,越听就越迷惑,因为讲的人自己也没有把握嘛,都是听来的。 「随机巧妙为才」,我能够随着他的机,这个机就是他现在的水平,他现在的水准,每个人的水准不一样,但是我知道他现在的水准是什么水准,他是什么机,我能够跟他相随。 比如说有人喜欢禅宗,我就给他比较偏于禅的;有的人喜欢净土的,我就给他偏于净的;有的人特别注重戒律的,我就给他偏于戒律的。尤其现在的知识分子最难搞,他们的头脑太厉害了,所以就应该怎么样呢?初初见面,知道他是知识分子,先丢一些科学的东西给他,先吓一吓他们,先吓吓才来跟他们讲,这是我的经验,常常都很有效果,啊!原来佛法这么科学的,他吓了一跳!不是你认为的。还有知道他最需要什么,还有他有什么东西不足的,我也可以把不足的给他填满,给他,给他,这个就是应他的机,而且说得很巧妙!说出来之后,他能够信服。 说起来就是有一次有一位男众,现在没有来了。有某种原因,因为他坚持听一个法师的,听一个师父的,他就不能听第二个师父的。但是那次刚好有机会见面就跟他讲,讲到他不让我走,师父你再留下来,再留下来,再继续讲,叫多一杯茶来,我只是跟他讲什么呢?讲童话故事而已,就是那个阿德跟阿顺两只蚂蚁的那个公案,他就说太好太好了,怎么会想到这个东西?你以为是童话故事?童话故事你都吃不消跟你讲。要这样子,那他就能够信服了,而且你还要在他能够相信最想要听的时候,你要告诉他,我已经约了人家时间,我没什么时间,我赶紧要回去了,下次我们再安排时间,弔他的瘾,是要这样的,隔两天他很快就会打电话追你了,什么时候有空?什么时候有空再来喝茶? 但是有的人就没有办法,你越劝他,他越动火,他就动肝火,还要跟他吵一顿,这就不是应机了。就变成常常抬槓了,辩论了。 佛法不用辩论了,真正有这个口才有这个辩才,三两句话都没有机会给他开口,如果不是的话你就跟他讨论,你也没有办法,你一直跟他讨论,想尽办法要赢,说不好听就是要赢,想尽办法要让他服你,这个从讨论到最后变成辩论,最后变成大家在那边争论了,最后就看谁赢了,一般都是输不起的。那如果大家都要赢,结果两个都输。这个话要重复一次,如果大家都要赢,结果是两个都输。叫什么?两败俱伤。 所以要符合《会疏》刚刚说的,这个才叫做「才」。 「无不皆出于圣智」,这个重要!这个重要!要不然你讲得过那个律师啊?口才好得不得了!明明是死的,可以讲到活的,你怎么够他讲?不够他讲。可是他讲的那个是世间的的knowledge知识,你只是逻辑组合全部资料,你事先做了准备而已嘛,就是这样而已嘛,你有本事下到地狱跟阎罗王辩论。律师到了地狱,到了阎罗王面前也没办法。你够阎罗王讲吗?他的证据更清楚。所以这个重要! 「无不皆出于圣智」,都是要从圣智里头所流出来的,你所说的都是有圣人的智慧作为依据的。这样子就不是每个人可以做到的了。那些律师哲学家真的是要靠边站了,一般人做不到,这样子才能够称为佛辩才啦!那么《会疏》的解释就超过前面两种了。下来我们再看: “又《净影疏》谓如来得四无碍智。如来由无碍之智,兴无碍之四辩:(一)义无碍辩。谓了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故。(二)法无碍辩。谓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三)辞无碍辩。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故。(四)乐说无碍辩。谓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圆融无滞故。” 好,我们来看这段的解释,底下《净影疏》又补充了,他说,得了如来的四种无碍的智慧,由于这种无碍的智慧,就兴起了四种无碍的辩,所以称为四无碍辩。那这里我们介绍一下四种无碍辩才: 第一个是义无碍辩。就是一切诸法的道理他通达了,他所说的没有不足,没有矛盾牴触的地方,通达无碍,这就是义无碍辩。 第二,法无碍辩。一切诸法名字,名相分别无滞故。就是这一切的法相名词很正确,都能够了达,善于分别。 第三,辞无碍辩。一些个名词义理,能够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这个只有菩萨办得到了,都能够给他说了,不同种类的众生要听不同的语言,不需要翻译的,我们看从前过去好多古大德到中国之后,就把经典翻成我们中国的文字,是不是?你看那些从印度天竺来的外国人,他们怎么懂得中文呢?这个很多人没去想这个问题,那都不是常人。常人的智慧是做不到的,普通人做不到。所以三藏法师都不是普通人。 第四,乐说无碍辩。都能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圆融无滞故。他喜欢听什么,你知道了,你给他说的正合他意,正是他喜欢听的,这里讲的是佛法了,不是讲的世间那些喜欢听的巴结他的话,你有某种目的的,不是。这里讲的是佛法,那他喜欢就是跟他过去生都有关系的,多生跟这个有缘,今生他再继续的努力,这就是我说的存档了,这个存档不是只有这一世存档,不是只有这几年你们在七宝净土讲堂存档,过去生中都存了很多档案很多资料了,所以现在才会有这个机缘,来听这个圆教的道理,来参加博士班,要不然为什么别人不来?都跟你过去存档有关系的,今生你再继续的努力,所以这个很正确。大家不能做到,他能做到,他圆融无滞。就是这种四无碍辩。下面说: “上表诸大士契于圣智,得无碍之辩才,善应根机,广宣妙辩,故曰:「得佛辩才」。” 以上就是说法会这些诸大士,能够契合于圣智,得了这个四无碍的辩才,能够善应种种根机,广宣妙辩,这个叫做辩才。那么这就把以上种种的解释,几个大德的解释给它结合起来了,那我们就理解到了佛辩才的内容了。 所以在世间能言善道的人口才很好,很能够随机应变,这还不是佛辩才的标准。如果这样子就是,那么那些律师都是叫佛辩才喽!条件要能够契合于圣智,要有圣人的智慧。不是世间人的世智辩聪,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一样,大家口才也这么好,实际上是有天壤之别的,不一样的。我们再看注解: “《甄解》复进一解曰:「若依根本教,但说一字,亦为得佛辩才,传如来如实言故。不但此菩萨尔,凡夫说亦同诸佛辩才,讚扬佛慧功德,开化十方有缘而已。」” 这句很适合我们听,讲的就是我们。日本的《甄解》它还有进一步的说法就是「」若依根本教」,但说一字也叫做得佛辩才。他是把我们这个净土宗当做根本教,在日本叫根本教,他是以第十八愿,以十八大愿又作为根本教当中的根本,他说依了根本教只说一个字也叫做佛辩才。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这个字你是传了如来如实言,你传了如来的如实的言语,是这个原因,哪怕你只是说了一个字,但是这是如来的真实之语,那你也得佛的辩才,不但是到了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德遵普贤的诸大菩萨来听讲,这些菩萨是这样子。就算今天,我们凡夫,大家都是凡夫嘛,我们凡夫能说一个字,合乎根本教的也同于诸佛辩才。所以这个说得很好,在根本教当中,能说一个字,也同于诸佛辩才。这个话很深,等于说什么呢?大家体会到了没有?等于说你介绍人家念这句阿弥陀佛,你也得了佛的辩才了。(客语):是这样吗?这么厉害啊?没有这么厉害,我就随便叫人家阿弥陀佛而已,这句阿弥陀佛就是根本教的精华啦!怎么会不是呢?所以我们要这样子来听,要不然根本教是什么?根本教就是净土宗,净土宗的根本的根本,就是这句阿弥陀佛了,是不是啊?所以大家都很容易得到佛的辩才。好,再往下是: 【住普贤行】 我们看注解: “「住普贤行」。上文已言诸大士「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今文云「住普贤行」,表诸大士咸安住于普贤大士之大行,各各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当然了这些菩萨都是德遵普贤嘛,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之行,最重要的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就是《普贤行愿品》,一部《华严经》,一部华严,经中之王,经中之海。这个经最后才来到中国,幸好来到中国,幸好,那它的因缘一定是安排好的了,最后来到中国,就是《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是《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品,但是过去晋朝的时候的译场,就是翻译的那个地方,清凉大师等等都参加翻译了《八十华严》,翻译好了之后才来,那《八十华严》这个部分也不全啊,那么又把《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品给补进去,就搁在《八十华严》之后,所以《华严经》就有八十一捲,要不然八十怎么又跑一捲出来,那是什么?这是很不容易才到中国来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这样子来了之后,这个《华严经》才圆满,这是一部《华严经》的总结-「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华严经》中,仅一普贤,如斯倡导。今经则无量无边,德如普贤之法身大士,咸来集会,同宏净宗。” 好,那么下面接着又是经文了,经文说: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见《唐译》。《魏译》文为「入众言音,开化一切。」” 你看这五种原译本都不一样,那我们习惯念的这个会集本,我们不知道其它原译本到底是什么内容,现在我们学习这个《大经解》,我们就有机会看到了,《魏译》是什么?《唐译》是什么?《宋译》又是什么?「善能分别众生语言」,这个也不是凡夫所能做到的,这是大菩萨的境界。下面已经注解了: “《净影疏》曰:「入谓解也。谓解众生种种言音,用之起说。」《会疏》引《密迹经》云:「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亿百千垓众生之类,言辞各异。计是一切皆归一义至真之惠,菩萨应殊(指各类众生)唱异言,说法开化。」《密迹经》复云:「此菩萨能入种种言音,能说法开化。」” 这《佛经》很厉害!这个世界有多少众生之类?语言有多少?都跟你讲清楚了,科学家还不相信,没有办法了。这个《密迹经》说,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亿百千垓众生之类,各种各种的言辞都不一样。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就不只我们这个地球了,无量的星球,无量的星球的有情众生有这么多种类。 你别说其它星球了,就我们这地球的人种有多少语言呢?你说,当中又有多少地方语言?而我们马来西亚就是最特别的,所以就有这个节目叫《Empat Sekawan》《四喜临门》,大家差不多五十岁以上的都看过,一个家庭里面有讲客家话,讲广东话,还有讲福建话的,还有讲那个华语的都参在一起,这是真实的,我们现在也是这个样子,我们到今天也是这个样子,转过头来跟老公讲的是广东话,再转过头来跟孩子讲福建话,孩子跟母亲是讲福建话,跟爸爸可能讲客话,跟朋友呢?跟朋友,看是谁,两个朋友要是这个朋友习惯讲广东话的,习惯讲广东话的,转过来讲华语,再转过来讲广东话,跟他习惯讲广东话的,你再讲华语,好像就不习惯,讲得不顺,卡住卡住。你看我跟我们的卢居士,一开口一定是广东话的,我要是跟她讲华语,「今天师父有点不是很正常。」所以我们这里很特别,我们这里就这么多种,福州啊还有台山啊,还有广东、广西、潮州,你看,太棒了!太棒了!而且就算是个福建话,北部中部南部又不一样,有永春的,还有什么真正的槟城的独有的福话又不一样,它又是拼盘的参了这个那个,那台湾人讲最纯正的闽南话,去到槟城也是傻掉!那我们去到台湾,台湾人也是傻掉! 那有一次就是我的那个俗家夫人她习惯了,去台湾读书,到便利店去买什么,要买roti(马来语:面包),什么?roti,早上吃的面包,(闽南语:面包)什么roti?(闽南语):还要什么?有sabun吗?闽南语:什么文?sabun?洗澡用的。闽南语:哎呀,香皂啦,什么sabun? 我们习惯了,我们是太厉害了!马来西亚太厉害了!是不是?所以这个留到以后还有很多很多,什么海南人的,客家人的,很多笑话的,因为听错了,常常会产生很多的误会。所以你看,多少语言当中又有多少地方的方言,太多太多了。 这个「垓」就是那由他,「那由他」可以翻作千万百万十万万。可是菩萨说法的时候,让大家都能够听到他们各自所能理解的语言,这就是佛的力量,佛的能力了,这就是「善能分别众生语言」,这些菩萨都有这个能力。所以我们一再强调这些菩萨,你不要小看他都是一般菩萨,都是成佛之后来表演的,所以才有这个能力。 我们现在什么佛都没有,所以我们讲一种就是一种,最多讲五种六种,已经很厉害了,空能法师已经够厉害了!所以他们中国同学都觉得很奇怪,这个空能法师不应该是马来西亚的人,他应该是不小心跑到那边去了。我们继续看: “又《称讚大乘功德经》云:「傍生鬼等,亦闻如来以随类音而说法。」” 傍生就是畜生。鬼也闻着如来以随类音而给祂们说法。畜生能够听到牠畜生所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就是知道佛在对牠说法,这是如来的能力。鬼也是如此,随着祂的类,不同种类,祂听到祂自己的语言。 “由上众生无边,众生语言亦是多种。但法身大士悉能解了,随其本类言音,而为说法,应机随缘,普作饶益。恶趣众生,亦闻如来之随类音,而得闻法得度。此明会中诸大士,皆有如是智慧辩才与功德威力也。” 那么众生是无量无边,众生的语言也是无边,但是这些法身大士都能够解了,都能够了解,能够了达,这就是这句经文的意思,「善能分别众生语言」,而且还能随其本类的语音广为说法。所以你越成就了,你的成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了,你这个功德就越好做了,你累积功德就容易了。 所以我们常常说这个火车头,火车头你还没有上轨道就不好办了,你走一步都很难。火车上了轨道就急急如风,就很顺了。 所以到了三果的阿罗汉,以前讲过了,他在耕地的时候,在锄地的时候,那些蚯蚓自然离开他的犁头三尺远,一早就知道这个是阿罗汉来的,最起码要三果,二果他还跟你干扰一下。三果来了,赶快跑,离开了,离开你的锄头三尺,那你就没有机会犯那个杀生的罪了,杀生的罪也没有了。 所以是越修就越好修,那到最后你可以一一分身无量世界,你的说法可以遍及各类的众生的时候,一切众生都可以随类得解,那你这个功德你看有多大!有多大呢?所以难就难在我们这个,现在这种情况之下有很多的limited,有很多的限制,这也是正常的,因为你还没成佛嘛,那最起码要像这些法身大士,所以听了之后不要以为那都是那些法身大士的事,我哪有这种能力?你看看我这个猫样,我哪有可能呀?我做梦也别想。不对!还是要做梦,要想,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就看你愿不愿意而已。 所以底下我们也可以放心,前面讲过,你只要闻了这个根本教说一个字,也得佛辩才,那我们我们现在专修这个法门,专念这句阿弥陀佛,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你就在根本教里面,你说什么你都没有离开根本教。那下来就看接着下来这句经文了: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好,请看注解: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开化」者,即《法华经》之开佛知见。「显示」者,即示佛知见。际者,究竟边际也。「真实之际」者,佛之知见也。一部净土妙法,举体是佛之知见,处处是华严境界。故此经中,悉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咸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 我们下来解释这句经文「开化显示真实之际」。那我们先来讲真实之际这四个字,下面先引了《大智度论》的话说: “《智度论》曰:「如、法性、实际,是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 《大智度论》里头说了,说「如、法性、实际」这三个都是诸法实相的另外一个名字,「如」就是真如的如,这里简化了,真如的如,法性、真如、实际,这三个名词都是诸法实相不同的名称,所以「如」也就是诸法实相,法性、实际也就是真如,就是诸法实相,也就是真如实相。下来我们再看注解: “《甄解》云:「实相妙处尽理至极,云际也。」准上两说,则真实即实相之异名。真实之际者,乃实相妙理究竟至极者也,亦正是佛之知见也。” 《甄解》对这个「际」,真实之际的这个「际」他有个解释,说「实相妙处尽理至极,云际也。」就是实相妙的地方达到了登峰造极了,尽理至极,把穷尽的理体到了至极到了无以弗加了,这个叫做「际」,本体穷其源,彻其本体,到了无以弗加的境界叫做「际」。 所以这么看来,这四个字真实之际,其实也就是说的实相了,宇宙人生的真实相。真实之际就是实相的妙理究竟到了极处,登峰造极了,这个称为真实之际,这个真实之际就是佛的知见,讲到最后那就是佛的知见,什么叫做佛的知见呢?佛的所知,佛的所见。 那我们现在呢?我们现在是众生的所知,众生的所见。所以我们现在要努力,要努力去达到,最后也能够变成是佛的所知,佛的所见。 所以《法华经》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那佛要出现在这个世间,就是为了这一个大事因缘,什么因缘呢?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把佛的知见开显出来,示现出来,显示出来。那我们作为众生的,众生闻了之后就可以悟入佛的知见,入佛的知见,所以就是这样子的一件大事,所以真实之际是什么呢?就是佛的知见。 那佛的知见有很多种种,一切经典所说的都是佛的知见,尤其是这部《无量寿经》,字字句句都是佛的知见。那你要问佛的知见是什么?那你学《无量寿经》啦,我们天天都在吸收佛的知见。所以佛出现在这个世界,就是要开化悟入佛的知见。下来引《会疏》说: “《会疏》曰:「开显真实为显示,谓会十界归一乘尅成菩提故。” 《会疏》解释这句经文,他说是开显真实为显示开化,这显示两个字怎么讲呢?你把真实的给显现出来了,就叫做显示了,那就是指的把十法界都归到一乘,十法界-众生有六界: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加上声闻、缘觉、菩萨是九界,再加上佛,十法界的佛,就成为十界,所以四圣六凡就称为十界。那把这个十法界会归为一乘,把十界都归在一佛乘,克证菩提,决定成菩提,这个就是所要显示的,那显示到最后,那十法界就变成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什么?一真法界不就是极乐世界吗?极乐世界是什么?极乐世界那就不都是你的家吗?所以这样子讲就很简单容易理解了。 “真实之际者,以一佛乘为法涯际故。」” 真实之际是什么呢?就是以一佛乘,大家听得很熟悉了,一佛乘就是成佛的,到最后究竟成佛的。以一佛乘为法涯际故,法的边崖,最边边的,法的边际是什么呢?都是全体所达到的,就是一佛乘,都是要成佛的,一切都是本来成佛,就是要恢复自己的本来。这个是《会疏》解释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是使大家到最后都归到一佛乘,尅成菩提。 你本来是佛,你现在糊涂了,不承认啊,不承认就是糊涂啊,你来博士班上课,你来上课就是处处在提醒你,哎!你本来是佛啊!你本来是佛,你怎么跑到小学那个地方去上课呢?你本来是佛,就应该来七宝净土讲堂的博士班。那你到小学去,那提醒的力量不够,那个是慢慢的用劝的,怎么劝呢?乖啊!听话啦!给你糖果吃,骗骗哄哄小学生可以,作用不大,而且时间又很长,我们哪有这么多时间啊?因为他在小学,他就一直贪恋小学,不想升中学。 那现在我们这个博士班直接用一个棒给你,啪!一下给敲醒了,(客语)是不是这样啊?再不醒再敲,再不醒再敲,再敲,敲到最后,没有动静了,死掉了,没有办法,你敲死他都没有办法我跟你讲。现在的徒弟不能敲了,现在还要看他的脸色,要跟他好好讲,要不然你东家不打打西家,我到别的地方去这么多人讲经,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你这里七宝有宝啊?所以现在也要给他糖果吃的,还是要的,现在不能用敲。 以前禅宗用敲,不理你,敲死了再算。所以这个敲是比喻了,你还真敲咩?就是要告诉你,喂,你本来是佛,不要再做白日梦了,醒醒吧!醒醒吧!这就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把你本来是佛的一个真实的面目给开显出来,告诉你,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如是」,那叫起来比喻就比较容易懂了。接下来我们再看: “又《甄解》曰:「若依小乘,偏真为实际。若依渐教,以离二边为真实际。若依圣道实教,诸法实相为真实际。” 这里就有区别了,《甄解》这么说他说如果以小乘教,偏真就是他的实际,他最后得到的,因为小乘破了我嘛,小乘无我了,人我的我没有了,但是他不知道他还有法我,所以他出了我们这个生死了,六道的分段的生死他已经离开了,他也证到了空,但是他这个空是偏于真,真空,他就没有庄严国土,没有利乐有情,没有广度一切有情,无有疲倦,穷未来际,这么广大的心他没有,他偏于空,他以偏真当作实际,这就是小乘。 那对渐教来说,虽然渐教也是入了大乘,是渐修的,慢慢来,慢慢来的,一步一步地修的,一步一步地进入的,有次第,有阶梯的,他以离二边为真实际,它离开两边,它离开空有两边,众生跟佛两边,迷跟悟也是两边,离开一切的两边,这个是他的真实之际。但是他必须要时间,一步一步地深入。 「若依圣道实教」,我们现在就是,不要小看自己,跟你现在这个模样,跟你有读多少书,都没有关系的。你能够来七宝净土讲堂,你就是圣道的实教,我们这个圣道的真实之教,诸法实相是真实之际。 所以经中说佛有四依嘛,佛在入涅槃之前,交代他的弟子要依四依法嘛,要依什么教呢?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是了义教呢?要依了义教,不依不了义教。什么是了义教呢?说诸法实相的是了义教,不说诸法实相的是不了义教。 所以现在很多人在搞佛学,他不是在学佛,他是在搞佛学。那他是依这个不了义教来批判了义教,就干这些事情的人还不少呢!都在那边找证据 这个那个,来批判这个,批判那个,他就是依不了义教来批判了义教,跟佛说的四依,你怎么跟他结合起来呢?所以诸法实相就是真实之际了。 那我们一部《无量寿经》讲的就是诸法实相,《阿弥陀经》讲的也是诸法实相。那我们现在真正的就是了义的教了,我们是依圣道的真实之教。所以我们要为自己感到庆幸,不是空能师父故意把你们给骗来,骗来这个七宝净土讲堂的,不是的。是有原因的,到最后你们一定会感谢我。 要不然你们现在不晓得,我们福建话叫什么?「何去何从」,不晓得去哪里?那边听听,好像也还可以,听两三下,这边跑一跑,已经六十了,再跑一跑,七十了,那不晓得怎么样,前途茫茫啊!真的是前途茫茫! 那现在大家不是前途茫茫了,前途光明!所以是值得安慰的,值得庆幸的。 好,我们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看看能不能再念多一段,我们再学多一段,我们再看接下来的注解: “若依净土,光阐道教为权方便,誓愿一佛乘为真实际,一实真如海故。” 那么这里说的就是我们,所以阿弥陀佛,我们称为一乘愿海,六字洪名,所以极乐就是如此嘛,它是一乘的愿海,一切众生都入到他的一乘的愿海之中。 那二乘种不生,阿罗汉辟支佛免谈,没有机会,你只是自己想自觉,想自利的人,你不能生到极乐世界。那我们念佛的人,我们念佛的人也有这种二乘的心态,不是没有,那只是想自利,我自己到极乐世界去享受就好了,生活太苦了,你没有发菩提心,就是没有发起要度众生的心。 我们到极乐世界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将来学好本领回来,就是要度一切众生,是这个心,是为利他而自利的,这样子的心就不是二乘的心了,所以去的都是发大心的人。你没有发大乘之心,临终也要发大乘心才能够往生,要利他。所以里面的教化,全部都是大乘的教化。当然由于你生前多生修习的容易先成就的,那有一些先成就了小乘的法,那个时候你的见思惑都断了,你就先证得阿罗汉,所以这只是一个过程,就是大家不要听到阿罗汉,就以为是指这个世间的阿罗汉四果罗汉,这个阿罗汉是说他所达到的断惑的情况,相当于阿罗汉的水平。而不是说他只是自了,完全是个阿罗汉的阶位,这样子是不行的,不行的,懂吗?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四果罗汉里面的四果罗汉,这个四果罗汉是属于二乘种姓的人,前面讲过了,二乘种不能往生啊,因为他没有发菩提心嘛。 所以一佛乘是真实之际,这一切都归到大愿之海,所以弥陀的愿海是一实法界真如之海。那我们现在就朝这个方向向前进。 好,我们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一起学习到这里。那么接着下来的注解跟经文的内容,我们在下个星期一我们还有五堂课,好,我们今天就一起学到这里。好,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