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1/03 15:53:08瀏覽51|回應0|推薦2 | |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41集 七宝净土讲堂主席慈净老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 好,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我们净宗大德黄念祖老居士的《大乘无量寿经》注解,也叫做《大经解》。这是一部伟大的着作,是当代注解《无量寿经》,可以说是非常非常完整的资料,一共引用了193种的经跟论,为了要来详细的解释《无量寿经》的经文。 那我们有幸,七宝净土讲堂同修有幸能有这个机缘,来接触,甚至来学习这部《大经解》,这是非常稀有难逢的。我们七宝从今年的五月启用过后,就开讲了这部《无量寿经》,细讲《无量寿经》带注解。 《无量寿经》是我们佛门的大德,夏莲居老居士他会集的,莲公会经,他的学生黄念祖老居士,就集结所有的注解,来完成这部《无量寿经》完整的诠释,那我们知道这两位当代的在家居士,不是出家人,在家居士,这两位都是开悟的人,所以我们今天接受了他们的教导,也等于我们就传承了他们这方面的法脉,他们的法脉是从哪里又传给他们的呢?一直推上去,到最后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学的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法。 那么这部《大经解》里面其实可以说,就是一本非常完整的佛学常识,佛学里面的一些资料,不只是净土宗在里面都可以学到了,非常非常的稀有,所以希望各位同学要珍惜啊!因为在别的地方不容易有这样子的机缘。 那我们从五月开讲以来,一直到今天,一共是三次的课程,到今天我们一共讲了多少堂课呢?今天是第41堂课,大家不知道已经到第41堂课,那么我们还在第二品,所以你算算48品讲完,就是最后那几句经文,「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我算算少说都要200集,最起码200堂课,时间就越来越不敢定了,所以明年我们要加快速度。所以我们现在还在第二品,我们就到了这句经文,我们是要来解释这句经文: 【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就是入了这个法门,叫空、无相、无愿的法门。这个「空无相无愿」,我们不能只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空,我知道,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了,空了,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无相,我也知道,无相不是没有相咯!无愿是什么?「无愿」,我也知道,师父,「无愿」就是没有愿啦!那是小学生1加1等于2,我们现在不是小学生。 我们现在是博士班的学生,所以空不是没有,无相也不是没有相,没有相,那请问你是谁啊?坐在这里听经的那个你,是不是个相啊?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清清楚楚,怎么会没有相呢?那没有愿,那就没有愿生极乐了,那就不需要修行了,修行来干什么?那既然不是这么肤浅的从字面上来理解,那我们就需要善知识的指导了,是不是啊? 前面讲过了,黄念祖老居士集结了193种经跟论,来为我们详细解释《无量寿经》的每一句经文,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福报。这本《大经解》里面句句都是佛的知见,所以念公说,这是重复的,但是重复很重要啊,抓住这部《大经解》,肯定往生! 我们从五月开始抓到现在已经抓了41堂课了,再继续抓下去,你不往生谁往生啊?七宝净土讲堂个个往生,当然不能漏掉我,为什么这么有把握?因为念公说过,这里面有佛的加持,一切诸佛所护念,不但加持,前几堂课讲过,还灌顶,还授记,所以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受持这部注解,等于我们继承了夏莲居居士跟黄念祖老居士,这两位开悟的人,为我们作为真正的善知识。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学习,要珍惜这个稀有的因缘。 好,我们看注解请翻开137页,137页倒数第三行,我们从这一句看起说: “如《甄解》曰:「二乘虽得三空门,唯沈偏空。菩萨不然,能达幻网,得平等法;故虽住三空门,而不住无为,不住有为;故能行声闻,能行缘觉,而超越声闻、缘觉之地。」” 我们先看这句,这是《甄解》说的,说「空、无相、无愿」这个二乘人也得到,二乘就是阿罗汉辟支佛,他们也得到,虽然得到,可是他堕在偏空涅槃里面去了,他偏向空了,所以不得受用,不能得大自在啊,所以最后只证得什么?证得小果。 那这些来会的大菩萨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能够怎么样?「能达幻网,得平等法」,菩萨通达了,原来十法界依正庄严不是真的。这个幻网是比喻,幻是假的,如梦幻泡影,不是真的。 可是小乘人把它当真啊,他真的想离开,他不敢再进来,为什么呢?怕进来会堕落,进来怕堕落啊!这就有点像现在那些修小乘的,你看看那些南传的,多数都在远离人群的地方修行,不敢接触大众,怕堕落,怕染污。 大乘菩萨不一样,所以大乘难修啊!要在极不清净的地方修清净心,这个谈何容易啊?所以二乘人他们住在真空,他们认为空是真的。 菩萨通达相是假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相对他们就没有障碍了,「故虽住三空门,而不住无为,不住有为」,无为跟有为都离开了,因为无为是以有为而成立的嘛,有为是以无为而成立的,这两个都是两边,但是菩萨都离开两边,这就显示比二乘高明太多了。 二乘有为法他超越了,但是他却住在无为法里头,二乘住空。无为是空,有为是有,有是幻有啊,空是真空,那真空跟幻有,是一,不是二。这二乘人不知道,二乘人当空就是空,有就是有,「空有不二」,二乘人达不到这个境界,二乘人没有达到这个境界。 而这些菩萨他们已经到了无障碍的境界了,然后他们能行声闻缘觉之所行,但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就能够超声闻辟支佛地,远远的超越了,「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就是这句经文真正的意思。下来注解说: “又《大宝积经,善德天子会》说:以声闻法教化众生,故我是声闻。以辟支佛法化益众生,故我是辟支佛也。以大悲法教化众生,故我是菩萨。于一切法得解脱,一切无碍故。 从所化众生,或以声闻法化益,或以辟支佛法化益,或以菩萨法化益;故我是声闻,我是缘觉,我是菩萨也。” 这些法身菩萨他们跟如来没有差别,之前讲过了,他们都是从果向因的,都是已经成佛了,再示现为菩萨的身份,我们佛门常常用的名词叫倒驾慈航,所以应以什么身教化他,就现什么身,这些菩萨可以现阿罗汉的身,用阿罗汉的身份来教化众生,为什么呢?众生是小乘的根性,你就得要用小乘根性的身份去教他;他是缘觉乘的根性,那你要示现缘觉;他是菩萨根性,你就得示现菩萨的身。让一切众生皆得利益,各各人都得到他们该得到的利益,这是大慈大悲的显现啊! 像我们学校也是一样,你是博士,但是你到小学教小学生,你要以小学生的能力来教他;你教中学,要以中学的能力的来教他;你教大学,你就表演大学的教授。来让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都欢喜接受,都能够得到真正的法益,这叫慈悲啊,真正的大慈大悲的显现。 “此明诸大士善巧方便,虽随机度生,示现二乘,而离声闻、辟支佛之相,故云「远超」。又文中「地」者,乃位也,界也。” 二乘虽然是得到三空门了,但是偏于空,三空门就是指的这个空啊,三空门就是指的这个「空、无相、无愿」三个皆空。二乘虽也能够见到三空门,但是他偏于空了。这是菩萨的「入空、无相、无愿法门」,所以首先把这个「空、无相、无愿」的内容先做一个介绍,下来再来详细的来理解,什么叫空,什么叫无相,什么叫无愿。好,下来我们再看注解: “「空、无相、无愿」者,《净影疏》曰:「众生及法,悉无自性,故名为空。乃至因缘,相亦不有,说为无相。此离所取,远离妄想能取之心,故曰无愿。」” 这个解释我们是依据《净影疏》的,《净影疏》上面已经写得很清楚了,那我们就不讲了。 我们底下就来引龙树菩萨着作的这个内容,龙树菩萨在现世,我们知道是八宗的祖师。我们中国把佛教分为十宗嘛,大乘八宗、小乘二宗,而八宗都是奉龙树为祖师,没有第二位。 这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以前有讲过,现在稍微再提一提,年轻的时候是个流氓,胡作非为,那时候还没有学佛,没有接触佛法,是个流氓,就跟一群我们讲这个都是流氓朋友,他们学会了隐身术,就跑到那个皇宫里面,结果把那些宫女全部弄得都怀孕了,糟糕!国王知道了这件事情,就问大臣怎么回事啊?大臣说,大臣就回答那个皇帝国王说,有学隐身术的这些人进到皇宫来了,国王就跟大臣说怎么办呢?大臣就想出了一个妙计,就把这个大门关起来,等今天晚上这些人再来的时候,大家准备好大刀,准备把他们砍死。那他们是隐身啊,大臣你也没有透视眼,你怎么知道呢?结果他们在地上舖了白粉,结果看到脚印了,跑来跑去跑来跑去的,结果龙树菩萨就知道糟糕了!就躲在国王的背后,不敢呼吸,停止呼吸,因为大家要保护国王,那你不小心就会把国王给砍死了,是不是?所以他很聪明,就躲在后面,禁止呼吸不敢呼吸,结果他那个同伴一个个被砍得血淋淋的被抬出去,完了之后,龙树菩萨偷偷的跑出去一看,唉!真的是就感叹的说了一句话说:「欲为苦本。」欲就是这个爱慾,慾望,「欲为苦本」啊!之后就出家了,出家了之后,你看整个过程出家之后,就很聪明,头脑太好了,没多久把所有佛法全部都学完了,都学完了,那你这个世间还有什么可以让我学的?然后他就开始产生一种傲慢心起来了,那么因为佛菩萨知道这是个人才,一定要善巧的来教化他,结果大龙菩萨就知道了,就对他说:「你虽然世间的学问都学完了,但是你跟我来,我给你看看一样东西。」就把他带到龙宫给他看什么?看《华严经》,佛当年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讲完之后就收在龙宫,《首楞严经》也是收在龙宫。结果龙树菩萨一看,吓坏了!觉得自己所学的太渺小了,真正原始的原本《华严经》,如果要带到这个地球,这个地球装不下,份量太大了,最后从龙宫带出来的,其实是《华严经》的大纲而已,大纲而已都不得了了! 所以很多人就认为这是神话,哪里有什么龙宫啊?龙宫在哪里呢?你看外国那个潜水艇,潜水艇下到最下面的海底,都找不到龙宫啊!这同样情形啊,说有什么嫦娥在月亮,阿波罗上去之后,都没找到嫦娥,也没有看到吴刚在那边砍树,还有金兔什么的都没有,所以人家不相信,不相信有个龙宫,还不相信那个《华严经》是从龙宫带出来的。 后来呢?后来龙树菩萨在佛学方面,真正的是有非常非常大的成就,经典说什么呢?说原来龙树菩萨过去世已经成佛了,他的名字叫做妙云相如来,妙云相如来就是妙云自在王如来。 所以我们对于龙树大师的着作,他也是普被三根,深入浅出,着作是浩如烟海啊!他其中很重要的一部着作就是《大智度论》,那么现在我们根据《大智度论》的解释来解释这个「空、无相、无愿」。好,我们看: “又《智度论》云:「无愿故不造生死之业,亦名无作。」又云:「观诸法空,是名空。于空中不可取相,是时空转名无相。” 到底是大成就者,很了不起啊!智慧太高了!我们光听这句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我们一般人都没有办法了。他说:「观诸法空,是名空。」一切法皆空,所以你看《心经》就讲了,色声香味触法,一直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智亦无得,都是无,都是空,但是这个空不是没有啊,不是没有,无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没有耳朵没有鼻子没有身体也没有舌头,is not no,is emtyness。所以这个空很难翻成英文让外国人理解,所以真的是佛法难闻,中国难生啊!中国人理解这个空,这空里面含藏了多少多少的意思啊!说不完啊! 所以诸法都是本空,这个叫做空。那什么叫做空呢?就是这个意思啊,那在空当中,既然是空,那你还有什么相可取呢?无相就不执着了,就没有取这个相的这个心,知道都是虚妄的,知道都是虚妄都是假的,你还想取什么?你取不到啊!你一取,不就成了有了吗?不可取相,是时空转了,你要懂得转,在这个含义上,空的含义就转化为无相,空当中本来无相可得,因为你看到无相可得的时候,不可取那个相,那个时候空的含义就转为无相,这个无相不是没有相啊,正确的理解是无相无不相,无相无不相,这个解释我们在前面概要的第二项本经体性就讲得很清楚了,也举了很多例子,大家以后可以把做好的视频重复的看,就不难理解了。所以好些我们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来了,很多都是明眼都在那边变化了,而本体是没有变化的。 “无相中不应有所作为三界生,是时无相转名无作(即无愿)。” 既然无相就不应该有所作为啊,作是作为。这里讲的是无作,那我们经理头讲的是空、无相、无愿,那无愿也就是无作,这个解释也是根据《大智度论》,前面引了《大智度论》说:「无愿故不造生死之业,亦名无作。」无愿无作这两个名词是一件事情,没有一个什么你要去追求的,也没有你发了一个什么志愿,这都没有了。那我们说信愿行,那你要发愿啊,还叫你要发愿。但是这里说你发什么愿?没有一个什么志愿是你所发的,都没有了。那这听起来不是很矛盾吗?那到底要怎么样子呢?后面听下去就知道了。 还是要发愿啊!所以真正是要做到什么呢?发而无发,无发而发,就不执着了。你整天执着在我要发愿,我要发愿,我要发愿,整天将这个我要发愿放在你的念头里面,到最后你这个「我要发愿」就成为了你发愿的障碍了,这是简单的理解。 后面我们再继续看,所以因为知道都是虚妄不可得的,你以为你得到了,其实所有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都是幻有都是假有,是刹那刹那相续的相而已,它的关键就在它这个相是相续的,continuously它没有停止的。如果它真的有停下来,你就知道那是假的了。它没有,它相续的,所以我们看不到它是假的,看不到。 一旦你接受了佛说的这个事实真相,那么这样子你生死的业就不会再造了,你不求这个了嘛,不求什么?不求世间的功名富贵种种种种的,那么你就不会造生死之业了,没有造业了,那就没有生死了嘛! 现在你还有你的事业啊,你的事业越做越大,你造的也就越多,就越可怕了!你看各行各业,那各行各业你是不是在造业啊?你在造你现在作的这个业,你都在造作,这个叫做因啊,那有因肯定就有果报了,再有见思烦恼,就是生死业。 那你现在明白了,你再不干这个了。见思烦恼归纳起来说有六条-贪嗔痴慢疑恶见,从此这六桩事情不再造了,那你的生死就没有了,没有了,生死是轮回业嘛,不再搞六道轮回,那三界的生死之业不再造了,叫做无作,所以无愿就是无作。 那底下《大智度论》讲的无作,就是讲的无愿,一个事实,两个名词。既然空的含义转为无相,无相之中还应该有什么作为呢?相都不可得了,你还作为什么呀?前面讲过,一有作为,那就是三界的生因,三界的生死之因,不作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生死之因,这个时候,这个含意就从无相转为无作,这个就把这个名词给解释了,就解释了这三个字空、无相、无愿它们的内容。 那么既然无作了,那这里怎么又说菩萨又要入空无相无愿法门呢?把我们给搞糊涂了。而在修持上说的是三件事,「空、无相、无愿」,那不就是这三件事吗?那到底这三件事是三?还是一?到底如何?到底应该从哪里下手呢?所以《大智度论》底下就讲得很清楚了,他举了一个比喻,我们看说: “譬如,城有三门,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若入则从一门。诸法实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 他这里举了个例子了,譬如有一个城,城有三个门,你要进这个城,你要通过这三个门,把它比喻成一个礼堂有三个门也可以,这样会比较好懂,比较现实一点,那你一个人不可能一下子都同时从三个门一起进去嘛,对不对?如果能够,那这个人是妖怪了,这个是妖怪,不是普通人了,除非你是孙悟空,那不要说菩萨,最起码你要像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同时变成三个,同时进这三个门。但是一般人不可能啊,你不可能同时从这三个礼堂的门一起进来的。 这是比喻,进就从一个门就进来了,进了门,进到里面去,这个城是什么呢?城就比喻是涅槃城。所以我们要知道,一切的修行是什么情况?我们这个是选佛场,选择去作佛的地方,叫选佛场。我们都是要成佛,最后要证涅槃的,学佛就是学这个。学佛不是给你学了要去当个方丈,做个什么大法师的,学到一个什么,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佛学家。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入这个城,这个是涅槃之城,涅槃是三德都齐彰,三德都一起彰显了,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跟解脱德,得到解脱,证了般若,恢复了法身,我们修行所求的就是这个。我们不求别的,得到这个,别的什么全部都得到了。你证得涅槃了,那你是不是全部都得到了?你不用一样一样的求,那多累啊! 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事实,不晓得去从它的根本来下手。根本就是开显你的法身慧命,这就是根本。最终你还是受业力的支配,不能转业力。所以常常说,我们还是用这句话来讲,「我的健康,我做主!」下来「我的生死,我做主!」跟别人没有关系。这个「我」,就是法身慧命。所以要进到这个城,这个城有三个门,所谓「空、无相、无愿」。 底下《大智度论》的说法,我们也是边看边解释,下来注解说: “若人入空门,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办故,不须二门。若入是空门,取相得是空,于是人不名为门,通途更塞。若除空相,是时从无相门入。” 这个到底是说什么呢?你念多几遍,也不知道他说什么呀!我自己是看了很多很多遍,才体会到一点点。那么大家现在才是第一遍,是不是?一头雾水是正常的。所以佛法要时常薰修啊,重复又重复,不要觉得很不耐烦,不要觉得很婆妈。重复又重复,在佛法是很重要的。 所以很多同修都说:「哎呀,我自己听经听了很多年了。」但是还是没有提升,还是没有人缘,人家都不想亲近你,那有什么办法呢?你又不晓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因为你已经不知不觉不知不觉的从老修行变成老油条了,关键就在这里,这还是不知不觉的,不知不觉就是后知后觉。 你看,一个人进了空门,他真知道一切都空了,从这个空门进来了,进来他心中也不得空,不得这个空,「不得是空」是什么意思呢?《大经解》加了一句,我们就比较好理解了,他也没有停滞在空相上。有了一个空相,他就在这个空相上面呆住了,哇,我入了空了,这个时候,这个空门就堵住了,就被你堵住了,因为你有一个空相,空本来没有相,你说哎,我入了空门了,这个空门就是你入空的这个相,把你给堵住了,所以这点很细啊!修行人我们要知道,往往不是没有能够入门,当一进门堵住了,被堵住了,所以这个是非常可惜了,在这里就堵住了,他就抓住了一切皆空,「本来无一物」就是空空荡荡,听起来好像入到空去了,不得了喽!他已证得本来无一物了!原来他就堕在这个「本来无一物」这个空相之中了,这个时候,这个门就不成为门喽!成为什么?成为关了,关口的关,关就把你给关在那个地方了,是不是?这个人就没有从空门进来,他没进来。 相反的,如果他从空门进来,底下就没事了,就解决问题了。「一切皆不可得」,他知道一切皆不可得,而通达无碍,通达无碍是活活泼泼自自然然的。不是一个死的空,你抓住一个空相,就被空的这个相给堵住了。如果你这个时候去掉空相,这就是无相门啦!不但是一切可见的相都除了,连空相你都除掉了,这一切相都真正的除掉了,真除了,那就无相了,那你就从无相门进来了,从这个门就可以真正的进来了。所以最后要做到怎么样子呢?两个空,空空,空那个空,要「空空」。understand明白吗?如果不能understand明白,我们继续看注解: “若于无相相心着,生戏论,是时除取无相相,入无作门。」盖谓空、无相、无愿喻如门。由此法门,契入诸法实相之涅槃城。若人从空门入,亦不见空相,便直入涅槃城。若得空相则不能入。若除空相,即可从无相门入。倘着于无相之相,即无相相,亦不能入。须除此无相相,便从无作(即无愿)门直入此城。故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若于无相相」怎么理解呢?本来是没有相,你这一执着,它就成为一个相,这个「没有相」它本身就是一个相,什么相?一个没有相的相,哎,这个相叫执着啊,你说我没有执着,你这个「我没有执着」五个字,就是你所执着的,就是你执着的这个相啊,这个相就名为无相之相,所以这一切都不可执着。一执着,很好的一句话就成为什么呢?「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这个下面会解释,一句话头你把它执着住了,咬死它了,那这句就成为定法了,死定了,就只有这个意思,那么这句话对你来说就成为系驴的橛,驴本来是可以乱乱跑的,你把驴给拴在那个地方,给他困在那个地方,这个是比喻。所以一进来之后,不可以执着于无相之相,不然又堵住了,你一执着,就生出戏论来了,什么叫戏论?戏论就是错误的见解。 这个时候,你把无相之相也除掉了,那就入了无作门了。所以简单说,不是一个人一生可以从三个门进来,三个门你可以随便一个门进来,这就叫做入空、无相、无愿法门,你从哪一个门进来都可以,哪个门都可以入,那这就超过二乘了,超过声闻缘觉,刚才头一句是「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对于声闻辟支佛这些大士们,都远远超过他们,远超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前面讲过了,二乘他对于三空门,他是沉于空,他偏向一边,所以没有真正的进来。 但是这些菩萨就入了这个法门,这个是远超的地方,怎么入的?就这三句嘛,「空、无相、无愿」。 那么前面举了很长的例子,讲了很多都是为了解释这个。那很肯定的相信大家都听到呆掉了,总之一个原则,讲了这么多,到最后就是这个原则,就是叫你不能执着。凡是你一执着,就卡住了,就不能通了嘛,处处都是障碍了,是自己给自己树立了的一道墙,自己堵住自己,没有人给你建一座墙来堵住你,没有人障碍你嘛!那么这样子来说,大家就容易体会了。 那么为什么又说了这么一大段呢?那前面一大段不用说了,到最后就讲「不要执着」四个字,不是解决了吗?四个字要讲一个半小时吗?所以讲四个字「不要执着」就好了,不是又简单又容易讲吗?如果是那么简单,那就不叫博士班了,博士班就是要解释到透彻详细,你可能认为很囉嗦,但是如果不这样子,不能巩固你的信心啊!尤其是知识份子,不能叫你心服口服,现在肯定心服口服嘛,为什么?你完全听不懂,你还不服吗?你服什么?服那个「完全听不懂」,这样你还能不服啊?我告诉你,我都服了!我都不晓得我在讲什么,我不服啊!其实真的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点点就是,你要进这个门,你不要当这个是个门,你也不要当我进来了,那你执着这个「我进来」干嘛?进来就进来了,你还要通知谁呢?扑就进去了吗,你扑进去,自自然你就不会执着我进来了,所以一切法都不可以执着,是这个意思。 底下又来了有两句,这个下面两句应该不难懂。前面那个入空、无相、无愿法门是比较吃力的。下面两句是经文: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 首先这里又出现「方便」两个字了,那么这里再引了一些注解来解释方便这两个字的含义,我们看注解: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方者,方法。便者,便用。《法华文句》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华玄赞》曰:「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为便。」” 那这两部连同《摩诃止观》都是《法华经》的三部主要的注疏,注疏就是注解了。《法华文句》他解释这个方便两个字,说「方」,浅的来说就是方法了,便就是便用,就是便利。所以我们这是说得很粗俗的,很浅显,很通俗的说法。那「方便者」就是我们要有便利的方法,要有办法,而且这个办法是很便利的。你要度众生,你告诉他一个方法,他根本都是做不到的,那你说等于白说。那你怎么度他呢?你给他一个便利的方法,他能做得到,你才能度众生嘛!所以方便很重要,所以要善立方便,善逗机宜,我们之前也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注解里面引证很多,大家可以自己看。底下我们看: “《法华义疏》曰:「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 这个对前面说的,又引申了一步了,就不是我们一般的理解了,他说,方便就是善巧的名字,所以我们常常就把这几个字连在一起,方便善巧,善巧方便,这个人他很善巧,很善于说法,很巧妙的能够救度众生,这就是善巧。其实要能做到善巧也不容易啊!这不是一般世间的学问能够做得到的。这个善巧是智慧之用,从智慧之体他要显出它的作用,因此他就能够善巧,这个善巧它是依智慧而生出来的。不是为达到某种目的,为自己的利益,而以投机取巧为出发点的,那个也是善巧嘛,怎么样子很巧妙的,很巧妙的来把你口袋的钱给骗到我这里来,那个也是一种方法,也是善巧。但是这里讲的是从智慧而生出来的,那这个就是为了利益众生的,不是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的。这个是真实的智慧,不是世间的聪明灵巧。我们这样子来区别,大家就比较清楚了,所以这就把方便在这里又补充了一点了,就讲得比较深入一点了。下面我们再看注解: “《大集经》曰:「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大集经》又说能够调化众生,让众生全都趣向于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叫做「方便」。 所以这个方便不是我们世间人所说的,给他行一点方便啦,通点门给他,通点门给他就是说的「抬底钱」,给他能够成功,得到这个,给他方便一点,那不是,那是世间法。 这里说的是出世间法,这个方便是一个手段,是为了让他能够达到终极的目标,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是这样的一个方便,这就是便利的方法更进一步的含义了,它更有进一步的含义了。不是指的其它的方法,而是我有一种方法,能够善于调化这些众生,让他们都趣向于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才是方便。要不然就变成什么了?变成「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了。 那下来所引的注解,进一步把方便解释得更加深入了,我们看注解: “又《会疏》曰:「《维摩经》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达空无相是大智。随宜施设名方便。方便有二种: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二以实相理深莫能信受,要须方便诱引群生,令其渐悟。其德广大,不二乘(即非二乘)所能为,故言善立」。” 所以你看经文不只是每一句,每一个字它都有特别很深的含义。我们以前如果是这样子来理解《无量寿经》,很简单就过去了,解得不够深入。这次我们带了这个注解,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这一解释我们才知道,原来经文里面的每一个字还有这么深广无尽的内涵,我们现在才开始知道,那现在知道也不会太迟,才第二品而已嘛! 那下面解释了,所以知道,空无相这个是大智慧,而又能够随宜,随着他的这种方便,有办法的建立这个法门来救度他,这个才叫做方便。 方便也有两种,这个是根据《会疏》说的话,他一方面根据《维摩经》来讲,「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所以我们称为「慧母」,智慧的母亲,「慧母」就是「智母」就是这意思。因为「智度」就是般若,这个智慧是菩萨之母,菩萨从智慧出生的。 方便就是父亲,父亲的名字叫方便,方便就是父亲,这个是做比喻。所以智慧方便很重要,知道一切空无相,这个是大智慧。我们能随宜来施设,建立法门来随宜的说法救度,这个叫做方便。所以随宜方便是众生的父。 《会疏》说方便有两种:一种是「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自己本身深入的了解了,解答了,开解了空,这不是很浅,而是深的理解,而不取空相,了解空,但是不取那个空相,也不去受证,这是进一步的境界了,有很多渐法,不是顿法,顿法就是马上的。 渐法是一步一步的,很多渐法在一步一步的向前当中,他就取证了,从那边就停下来了,就证得了之后,那么他前进的步伐就慢了,他在这个地方就耽搁下来了。 那么对一切不取证,不再半途就停下来,那怎么样子呢?直接向最高目标前进,最高目标是什么?直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且很快速的,这就是叫顿。 这里做个比喻,坐电梯,电梯每一个地方你都不下来,没有出来了,一直到屋顶200层的摩天楼,一直上去了,那就是直趣无上正等正觉。 那你如果吃饱饭没事干,你电梯到第三层下来出来转一转看一看,第五层第六层又下来开门看一看,这等于是取证。这是比喻,这样子大家好懂了。 那你念佛就为了一个最高最圆满的最究竟的终极目标嘛,是不是?你就直接朝着这个方向,头也不回地直奔,直奔哪里啊?直奔极乐世界。 不是听人家说,人都做不好,怎么作佛啊?哎,也对啊,又要想做人,又要想行菩萨道,又要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东想西想,那你这个速度就慢了,你就停顿下来了,你不只慢下来啊,你还会出现很多岔路,你是虚度了这次难得人身的机会了。 我们这样来理解就更加清楚了,清楚什么呢?清楚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修行应该怎么做?就是这样子吧!头也不回地集中火力,死心塌地就是头也不回,就向着那个目标,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直接就冲向那个终极目标就对了。那半途中间有谁来干扰,有谁来讲这个讲那个再好听的,我也不去理他,我心要定啊!是这个意思吧?这样来理解,没有到了一半就说,哎,做人也不错啊,我先来修做人,你就是取证做人道的这件事情了。一个是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直趣最高的屋顶,这个是方便。 第二个他自己以实相之理,甚为深妙,莫能信受,众生的水平,没有人能够相信能够接受,确实是如此啊!我们不说别的,就说我们现在在学习这部《无量寿经》带注解,这么深奥的内容,你自己看的话能够理解多少呢?没看几页你就关起来了。 我们现在是通过黄念祖老居士的解释啊,再加上师父我化浅来讲,那就算是转述复讲,都不容易让大家理解几分啊!所以念公的开示到了我这里,经过我自己的理解也不容易啊,也不容易。那我的理解就应该比大家要强一点点了,不敢说很厉害,强一点点,所以我才敢来跟大家介绍这部《大经解》,谁有那么大胆?谁敢干这种事情?一开头这个火车一开动,你不能说哎呀!这个路途太远了,我看停下来好了,我们换别种火车,这一走要走几年我都还不知道,是不是?所以就是头也不回地,火车开动了,不能停了...冲啊!所以我就尝试将难懂的部份解释了再解释,而且还要配合现代人理解的水平来讲解,而且因为现场有人听,还要配合马来西亚的华人的文化水平,是「有限公司」的文化水平,所以常常要在备课的时候再来想,我前面有这些人,你不是在摄影棚里面关起来没有人的,对不对?当然有人了,看不到的,看不到祂也不会有意见的,任你怎么说,祂也没有意见的。你们没有出声,可是你们的眼睛会这样子啊,嘴巴张得很大的,是不是?所以要绞尽脑汁啊,不会输给慈净老师啊,真的是啊,要不然很容易嘛,白天我可以去走走,因为这个讲记早都已经打好了嘛,那打开了不是讲咯,不行,知道不行啊。 那我到中国去的时候,知道他们的水平到哪里,那准备的情形又不一样。 所以今天有两位,一对夫妇槟城来的,就说:「师父,你在槟城我们那地方没有讲这个。」不能讲啦,一讲只有讲一天呐,一天是没有办法,大家不知道,上当了。第二天就,「师父,换一换内容。」真的,我们在张家界也是这样的,我以为讲《净土圣贤录》讲故事,她们能够接受,她们反而觉得这太浅了,「师父,讲深一点的。」你看,不一样啊,不一样。 所以我们这里还要配合大家,但是虽然配合,还是保留了念公他原来的原话,要不然你对不起他,不要开玩笑,你不要以为他不在了。前几天讲过,他在法界,寂光常乐自在行啊!你开玩笑啊!他现在都在。所以这样子来处理,就对那些想理解深奥的,或者只能够理解较浅的,两方面都照顾到了,这也是属于相似的善立方便,那也是普被三根,什么人听都适合。这是我当初没想到的。 2017年七宝净土讲堂成立,今年5月打算再准备细讲《无量寿经》,原本是什么?原本打算将净空老和尚所有讲过的《无量寿经》做一个讲记的会集,其实如果你真的做这个工作,也是非常的了不起啊!为什么讲这个话呢?因为在印尼办导读的时候,印尼净宗学会的会长曾经去到香港见到净空老和尚,那时候定弘法师也在旁边,那印尼的会长就很欢喜,他说我们请了马来西亚来的空能法师给我们复讲转述导读,而且空能法师他说,净空老法师所有讲过的《无量寿经》,他都做了一些整理,将来希望能够做一个讲记会集,讲记的会集,定弘法师在旁边就讲了一句话,「我们正要找这种人呢,原来这种人跑到马来西亚去了。」这个是当时那个印尼净宗学会会长回来告诉我的。 其实这个工作一直到现在都还在做,但是又想将自己十多年来接触念公,学习黄念祖老居士的佛法跟大家分享,就是想介绍这部《大经解》,但是知道很深,不容易懂,尤其马来西亚的同修听了会很吃力,所以很长时间不能做决定,犹豫不决。最后还是大胆的尝试,从2017年6月开始介绍,结果发现大家都很欢喜啊!是不是很欢喜呀?听懂听不懂,那以后再说了,反正有录影有视频,不懂这个以后可以慢慢地懂。 你看当年佛遇到的也是这种情形,你看佛说了《华严经》之后,他就说不行了,世间的人不能听啊,听不懂啊,他就想入涅槃了,想走了。但是我还没有想走啊,还是硬的头皮。你看佛当年大家不能接受,连那个阿罗汉都如聋如盲啊,佛后来就接受了从小乘说起,说法四十九年,最后才说了《法华经》,说《法华经》在座的这些弟子,跟了佛四十几年听了很多法,已经再提升又再提升了,等说到《法华经》的时候,现场还有五千个人不能听,离开啊,不是五十个,是五千个,一个法会里面,你们想想看,五千个人哗哗哗啦一下走了,这是什么场面啊?这就是莫能信受啊! 那我们这里五十个人不到,也没有一个人离开,证明什么?证明大家不是普通人,超过阿罗汉很多。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今天能够闻到这种圆教的法,我们还不惊不怖没有惊怖,没有害怕也不牴触,还能相信接受,这里可以用《金刚经》的话说:「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个说的就是你们呐,这是很殊胜的事情。所以今天我们在这个地方研究的是圆教的经典,是极殊胜的事情。 那么他这个莫能信受怎么办呢?那就需要方便诱引群生,要诱导他。「诱」这个字,最善巧莫过于观世音菩萨了,观世音菩萨的诱导是有求必应啊,求财得财,求子得子,求妻得妻,求长寿得长寿,但是这个都是个人打算,那观世音为什么也能够去满各人所求呢?就是这两句话,大家常常听的,「先以欲勾牵,后令入正道」,后令入佛智。众生需要这些来满足他们现前的需要,这是欲啊,是不是?以此为勾为牵,这些欲是「方便」,方便而已哦!但是不能把方便当究竟啊!他最终的目的,希望他能够入正道。 这就是诱引最好的例子,就是用种种的方便的方法,这个我们讲了很多次了,就是鱼篮观音啊,大家都看过这个观音的画像,画了一个很美很美的少女,拿着一个篮子,篮子有一条活的鱼,所以称为鱼篮观音。这鱼篮观音是观音的化现,打鱼的地方,这些人文盲啊,不读书的,不懂得佛法的道理呀,只知道捕鱼,那捕鱼是杀生啊,卖鱼吃鱼,这样子的过生活。忽然间一天来了一个很美的女人,跟他们一起生活。那这些渔民大家都向她求婚,他们都没有很深的文化,那少女就说:「你们这么多人向我求婚,我怎么可能嫁给这么多人?我嫁给谁呀?有上千的人呐!我拿一部经让你们去念吧!明天谁能背,我就嫁给谁。」这就是一开始是《心经》,结果有一两百个人都能够背,《心经》很短嘛!那还有很多人背不下来,少女就说:「能背就行了,可是你们还是人太多,再给你们《普门品》,《普门品》三天之后谁能背,我就嫁给谁。」三天之后,有「七个人能够背。七个人还是不行啊,再给你们《法华经》,哇!《法华经》很长哦!几天后谁能背出来我就嫁给谁。」结果淘汰到最后有一个人能背,这个人姓马,所以这个观音后来就成为马郎妇,就是这个典故。姓马的背下来了,结果就结婚了,咚咚锵咚咚锵,洞房花烛,正在喜悦之中,新娘不舒服,一下就死掉了,大家就把她埋了。后来一年过了,来了一个和尚,大家还在讨论这个事,和尚说:「你们怎么这么愚痴啊!现在你们还不明白?那是观音菩萨来救度你们啊!你们这个地方应该有难,观音菩萨叫你们来读经。」 以菩萨的威力怎么能够消灾呢?当然以菩萨的威力可以消灾。那不是变成变魔术了吗?要靠大家的力量,要靠大家多念经。 所以这种事情我们现在很需要,我们现在不是有灾难吗?所以要消灾,大家要多念。从这个故事里头要知道这个道理。 那他们这些打鱼的人念经的动机,都是俗人的想法,是为了要娶这个美貌的女人,要结婚是不是?这完全是世间情慾的心嘛,从这个心来念都能够消一方之灾啊,这样子世间的想法为自私自利的,这样子来念都能够消灾。那我们现在要发了大乘的,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之心,以这个心来念诵来回向,力量是非常大的。当然那就不只是念观音,念阿弥陀佛也是一样,所以我们消灾救劫,饶益有情,都要依靠念这个,这个就是方便诱导了。 后来大家就说:「你这和尚怎么这么说呢?你有什么根据啊?」和尚说:「你们去把棺材打开来看看。」大家把棺材打开一,是个空棺,里面空的,干干净净一点痕迹都没有。所以就流传这个鱼篮观音马郎妇。 所以当前我们真的很需要这样子,不只我们自己要念,还要劝导四众弟子多多发心念诵,要真念哦!不是有口无心的念哦!有口无心的念,那个作用不大。 那么念是为什么呢?这就讲的方便了,先是诱导,最后都令他入正道,都要发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要入。前面讲过了,涅槃之城。而令其渐悟,但是这个要渐渐的来开悟,因为一上来一般人不能懂得这个。 但是我们看目前佛教界,佛教界一般所做的只是前面这句「先以利勾牵」,很忙,办了很多活动,哇!吃喝玩乐了,很多很多活动吸引大家来,来了之后怎么样子呢?拍拍屁股完了就走了,后面「后令入佛智」没做到,所以改变不大。 真要做到,它的效果就广大了,没有不能改变的。这个方便之德非常之广大,这使到本来他不相信的人他能够相信,本来得不到救度的人可以得到救度,这是大悲心大智慧到了极点的流露啊!所以可以这么说,他没有大悲,他不肯这样子来用心,没有大智慧,他想不出这种方便的办法。所以你不要以为你很容易想出来这个方便的方法,这是要有大智慧,所以这些方便是大智大悲所流入的。接下来我们再看这句说: “其德广大,不二乘(即非二乘)所能为,故言善立」。” 不二乘(即非二乘)就是,不是二乘人,二乘人就是阿罗汉辟支佛,不是阿罗汉辟支佛所能做到的。这个不二乘是日本人的古汉语,这个文法有点奇怪,所以有时候我们读起来有一点别扭,但是比一般中国人算强很多了。不就是非的意思嘛,不是二乘所能办得到的。 「故言善立」解释这个善立方便,这个是《会疏》的解释,这个善立有两种,我们再重复一次: 一种是不取证,直接头也不回地就朝向那个目标直奔,不要在中间停下来,不取证。 一种是自己已经证到深解了,但是你要度众生啊,众生有各式各样的,他不能够相信不能接受,那你就要以种种的善巧方便来诱引,让他渐渐而能够得度,这样子就成为善立。善巧的建立,两种,善立,方便,善巧的建立了方便的办法。 「显示三乘」这是经文,三乘我们都很熟悉啦,三乘就是阿罗汉、辟支佛跟菩萨。那我们再看多一段说: “「三乘」者,乘者车也。《四教仪集注》曰:「乘以运载为义,运出三界,归于涅槃。」又喻如运载工具,使人乘之各到其果地。” 这个意思我们在总释名题的那个地方已经讲过了,大家可以回去参考,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下面就举《法华经》的例子,《法华经》的例子说的是法: “《法华》以羊、鹿、牛之三车,喻小中大三乘。小者,声闻乘。中者,缘觉乘。大者,菩萨乘。” 这个是《法华经》啊,《法华经》里面有很多很多的比喻,如果你不能从比喻当中去理解佛的用意,那你就当着是听神话故事,或者是听童话故事,都是很多很多的比喻,但是这些比喻都是表法啊,法华以羊车、鹿车、牛车三种车,就比喻小乘中乘大乘。 这里又说到方便了,佛说五乘佛法,五乘啊,三乘佛法、二乘佛法都是方便说,那五乘就加上人、天,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目的是引导你最后入到一乘。《法华经》讲得很清楚啊,「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法华经》讲得很清楚,可是学《法华经》的人,传授《法华经》的人,大家接受之后没有重视这句话,没有真正的听佛的话,说句不好听就是,不听佛的话,听人的话,因为佛不在了,佛的经典的经文在,可是没有认真去接受,没有重视,就直接听他师父说的话,听他的老师说的话,他的师父他的老师他是人啊,他还没成佛嘛!但是佛在《法华经》讲得很清楚啊,还要做人,那是人乘,生天是天乘,要去证阿罗汉辟支佛,声闻缘觉然后菩萨,就是三乘。 但是这些都是佛方便说,佛真正要说的就是像七宝净土讲堂所说的,这个才是佛真正要说的。那你去哪里找?可以听到佛真正要说的内容呢?我看只此一家,目前不知道,可能还有,有的话那我们就很讚歎!我们就可以结拜成为姐妹了,很难得,因为太稀有了。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我们是真正跟随释迦牟尼佛的脚步,不管你看这个装潢多么现代也好,好像跟当年释迦牟尼佛修苦行扯不上关系,这个你不要管它。反正真正的法的传承,就是跟着释迦牟尼佛的脚步,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讲的就是像七宝净土讲堂我们所要传达的一模一样。所以每次讲到这里,我就非常的开心!非常的法喜!因为我没有对不起大家,我更没有对不起我自己,我这次这生出家,就是为了这个使命,这个使命到今天我才很清楚比较明朗。之前我不知道的,之前只是自己很喜欢讲话,很喜欢讲道理,有机会跟大家讲越讲越爽。现在越讲就越发现,这个使命就在这里了,清楚了。 所以也要大家的支持护持,这个很重要!这个一配合就天衣无缝了。那我们就是第一了,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别人是第二,希望每一个都是第一,因为佛法没有一二三的,佛法所有都是第一,每一个都是第一,因为每一个都是佛嘛,哪里有一二三的?没有二,只有一,所以叫不二。 好,下来的内容,我们就留到明天才能跟大家一起学习了,今天我们时间也到了。谢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