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1/06 21:21:57瀏覽77|回應0|推薦2 | |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42集 七宝净土讲堂主席慈净老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大经解》接着下来的内容,我们昨天在上一堂课我们解释了这句经文「善立方便,显示三乘」。那么这个三乘是佛方便建立的,善巧方便建立三乘。而实际上佛真正要告诉我们的只有一佛乘,那就是只有成佛,这个才是真正佛想说的。因为众生的根性都不一样,所以佛随顺大众,就方便建立了三乘,甚至还有五乘。三乘是佛弟子的三个果位,小乘、中乘跟大乘。那么下面的注解再做解释,请翻开139页倒数第3行,我们从这句看起: “小者,声闻乘。中者,缘觉乘。大者,菩萨乘。 《法华譬喻品》曰:「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指一佛乘)之法,但不尽能受。” 《法华经》又说了,说如来有无量的智慧, 有诸法的宝藏,能够给一切众生一佛乘的法,这「一佛乘」,我们同修在我们这个博士班长时间已经很清楚了。一佛乘就是成佛的,成佛的方法,将来都要成佛的。 但是「不尽能受」,不是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完全接受的。所以说到《法华经》最后,最后说法四十九年,培养教育了这么长时间,还要有五千个人退席啊,那佛说:「退亦佳矣!」退也好,不能接受,不能勉强,所以不尽能受。那佛的弟子都不能完全接受,那你看看我们现代的人,种种业障迷惑造业的凡夫,听了这个法门能接受啊,而且越听越法喜,一直在往下追,像追什么呢?像追连续剧一样。所以大家已经将自己锁定在这一趟开往极乐世界的列车上面了,开车了!但是这个开车说的是最殊胜的事情,这个车到终点是极乐世界,是直达车,中间没有停顿,直奔极乐世界。大家上了车就安全了,没有后悔,没有退失,你们没得退了,为什么?车没停啊,只有向前。所以你们大家的善根福德因缘从这方面看,超过当年佛的这些弟子。大家没有这样子来分析跟比较,师父都看在眼里,所以心甘情愿拼了老命,真是老命啊!都将近七十了还不是老命?不年轻了,所以再辛苦都要把这部经跟注解跟大家讲圆满,因为当年念公也是拼了老命,来做这个注解的,所以大家就应该也要拼了老命,来学习跟来领受,那么这样子很快就看到成绩了,看到自己跟身边的一切都在改变了,变得更加美好了,因为你一切都交给阿弥陀佛来安排了嘛,这个才是真正的信佛,这个就跟那个不受后有的意思就相似了,所以你们是不受后有了。 那么下来再说,这是世尊亲口说的真言,佛叫着舍利弗说,大家要注意哦,不是跟自己没有关系哦,佛叫着舍利弗就等于叫着大家的意思。 “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那佛在《法华经譬喻品》里面就叫着舍利弗说:「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因为这样子不能尽受嘛,一般人都不能接受,所以诸佛就以方便之力,一佛乘说成是三,有罗汉有辟支佛有菩萨,当然还有人天。所以慢慢的慢慢的渐修,让大家渐渐的修,一步一步有次第的,到最后成佛。所以这个就是善立方便,显示三乘,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子的显示三乘,一切诸佛也都如此,一些大菩萨也是如此,为了方便诱导救度众生啊,这是真正的大慈大悲。 “又《法华文句》曰:「方便者,门也。……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依此释,则小乘为入大乘之门,故谓之方便教,又三乘为通于一乘,故亦名方便教。 以上经论,正显「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之旨。(上第七相转法轮竟。)” 那在这之前说的都是八相成道当中的第七相,第七相的内容很长,就是转法轮,怎么转呢?就是这么转,那么这么转又是怎么转呢?就是这么转啊,说清楚了就是自己要自觉,自觉之中还要觉他,所以觉他就是要善立方便,而显示三乘来救度,这个也是我们常常要学习的。不是硬硬把那些很深奥的道理,他根本没有能力接受的硬硬塞给他,他不能够接受。所以必须要善巧的要懂得契机,要懂得观机呀!所以但是一定要记住我常常说的,那些都是方便,但是别把方便当究竟,这只是一个过度的手段,使他能渐渐的渐渐的没有退失的,能够渐渐的不会害怕的不会吓死他的,让他渐渐的最后都能够入到一佛乘,这个才是终极目标啊,所以念佛就是为了要成佛。 念佛人不想成佛,那你念佛是为了什么呢?这玩玩凑热闹打发时间还是跟潮流啊?跟潮流就是,现在的潮流就是大家都在念佛,到处都在念佛,那你就是跟潮流,人家念你也念,你也不知道念这个阿弥陀佛是干什么的。 如果以上说的,你不是凑热闹你也不是打发时间你也不是跟潮流,如果这些都不是,那就要认真,不能随随便便了,时时刻刻要有警觉的心啊,不能再轮回六道了,六道太可怕了! 下来是举《法华经》的譬喻,《法华经》的譬喻有说到三车,这也是方便诱引。说的就是几个孩子在火宅中贪玩不肯出来,佛就告诉他:「你们快出来啊,我这里有羊车鹿车牛车,好玩极了,你们快出来呀!」这些孩子听到有羊车鹿车牛车,就赶快跑出来了,跑出来就离开了火宅,父亲就很高兴,不至于在火宅里面烧死。出来之后给他们的是什么呢?给他们的是大白牛车,大白牛车是比喻,这大白牛车说的就是成佛的一佛乘,出乎他们所想像,最后大家都成佛。这也显示出「善立方便,显示三乘」的含义。 所以这些在家菩萨、出家菩萨,都有这样子的德行来参加这一会,来听释迦牟尼佛说《无量寿经》,因此我们对于这个经也就知道要珍重了,对于这部经我们也知道要懂得珍惜。 那么底下紧接的就是这句经文了: 【于此中下而现灭度。】 这是紧接着的,那前面先建立三乘法,就是有上有中有下。对于中根下根的人才示现灭度啊,示现灭度般涅槃,这个就是八相成道的最后一相,第八相。我们看注解: “(「中下」据《魏译》碛砂藏本与高丽藏本)此是八相成道中之第八般涅槃相。” 我这两句话就把所谓的八相成道的第八相给点出来了,说的就是「而现灭度」。 “涅槃旧译为「灭度」,新译为「圆寂」。” 这个灭度是涅槃两个字的旧译,原来这部经一来到中国我们就翻译了,所以这部经是最早来到中国的,马上就翻译了,所以最早的翻译这个涅槃翻成灭度,唐朝后来再翻译译为圆寂。 所以大家常常说某某和尚圆寂了,现在就作为死的一种形容了,是好听的说法,不说死了说圆寂了。那么这个对出家人说圆寂,对在家人你不能说圆寂啊,在家人通用的说是往生,某某人的谁谁往生了,这是好听的说法。 其实圆寂这个名词非常高啊,圆寂者就是涅槃了。所以底下就把这两个名词,灭度跟圆寂再做一个解释,我们看注解: “「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 所以也没有生死,没有因跟果,那就出离了,就出来了。这样的话,不是度过了生死的急流吗?我们这里此岸,此岸是我们这里呀,此岸是生死,瀑流是中间的烦恼,超过这个烦恼,渡过这个瀑流,那边就是涅槃了,彼岸就是涅槃。渡过了烦恼的瀑流而登上彼岸,这是灭度的含义。 “《涅槃经》曰:「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为涅槃。」” 那渡中流就是烦恼,中流是烦恼,你灭了这一些烦恼,就叫做涅槃了。离开了一切的有,三界的有,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什么叫有呢?就是还有生死啊,还要轮转啊,那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你还在六道,你还是「有」生死。这三界的有,你都离开了,那就是涅槃了。那你圆寂怎么讲呢?我们看注解说: “又《贤首心经略疏》:「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曰寂。」” 所以前面讲过这个涅槃是新译,古时候翻译是翻成灭度。德无不备称圆,德没有一样不具备的,所以叫做圆,所以圆寂这两个字境界很高啊!没有一样德行他不具备的,一切的德行都圆满都具足了。障无不尽曰寂,一切障碍没有一样无不除尽,没有一样不是都除得干干净净了才叫做寂。这是一个解释。 “又《甄解》曰:「义充法界,德备恒沙为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 《甄解》是日本人的着作,他说:「义充法界,德备恒沙为圆。」这个义充满了法界,恒沙的...恒沙就是无量无边多得很,无量无边的这个德都具备了叫做圆。接着又说:「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相累这个相要读去声,不能读第一声,要不然意思就错了,你读成相累互相连累意思就错了。妙绝相累,绝掉这个相对你的这种连累,就是这个意思啊。这个是本体穷尽了真性,没有一个地方还有障碍的叫做穷,没有一个地方还有障碍的叫做体穷真性。妙绝相呢?很妙,绝了一切相的连累累赘,一切相不能成为我的累赘了,简单说就是自己做得了主宰了,我的生死,我做主;我的快乐,我做主;我的幸福,我做主;我的命运,我做主。这个境界它不能给我添麻烦了,不为境所转,不为一切相所累叫做寂。 那么这个是大菩萨的境界,我们只有听的份,我们做不到,为什么呢?你看看我们,一个小小的刺激就跳草裙舞了,什么叫跳草裙舞呢?广东话不是说了,你气得我蹦蹦跳,蹦蹦跳不是就像跳草裙舞一样吗?再严重一点就是佛跳墙了。所以你看还是凡夫,一点点小小不如意的,人家说一些你不能够听的话,你就认为说人家故意在讽刺你了,讲的话里面带刺儿,你听了不高兴,马上就变脸了,严重的就是跳草裙舞,是不是?所以还是凡夫,容易被境界所转。下来我们再看: “上之经论,表法身大士专志佛果,不住灰灭;但为饶益中下二乘,善巧方便,而示现入灭之相。” 所以就是说「于此中下而现灭度」,那为什么只对中下而现灭度呢?下来《法华经》就举出来了我们看,说: “如《法华寿量品》曰:「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 那么下来中间省略了,最后说: “(中略)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那么这个在《法华经寿量品》就说了,说:佛要是久住在这个世间,薄德的人,就是他那个德很薄,不够厚,他就不去种善根了。为什么呢?他认为还来得及嘛,不忙不忙,还有很多时间,那贫穷下贱这种人他正是贪着五欲,有一点点钱,就先追求物质的享受,他就是忙这些事情,他是「入于忆想妄见网中」,他整个人都是在想这些事情,想世间种种物质享受的事情,在妄想这个网当中不得出来,像什么呢?像鱼呀,鱼进到网里面,那就很难出来了。「若见如来常在不灭」,这种人看见如来常在不灭,就是佛一直都在住世,他更可以憍恣,憍恣跟懈怠跟随意的意思差不多,就带点任性,随自己的喜欢,不紧张,得过且过,原来的坏习惯就任性的继续发作了,对于佛法就懈怠了,认为佛还老在嘛,佛一直都在,你急什么呢?过几天,过一两年,对我的事业都打拼上岸了,上岸了,我才慢慢的再来学佛嘛,慢慢来,我还有时间,不忙不忙,反正空能法师在七宝还有二十年嘛,没那么快往生,他自己说的。这是我的一个希望,但愿如此,所以就不紧张了,反正空能法师还在那么长时间,你少听一两堂课也不会死的吧,是不是?「便起憍恣,而怀厌怠」,就懈怠了。「不能生难遭之想」,他不晓得是难遭难遇,他就生不起恭敬的这个心。 你看像这些祖师大德,过去这些祖师大德,你看一个个都离开了,是不是?刚刚梦参老和尚一百零三岁也往生了,这个大家最乐的事情就是到处传,很多这个瑞相的照片,天空出现种种奇异的祥云各种颜色的,传到火了,也传给我,大家不知道,我就不接受这些东西的。那你们这样热闹搞这个事情,你们是不是吃饱饭没事干来搞这个,是不是?又不是你的瑞相,传了那个祥云之后,这几天又来了,还传什么?传舍利子的事,人家中国那边已经交代了,说这个追思法会过后,这个舍利的分捡工作还没有完成,还在捡呢。那你的新闻比他还快,外界所传的图片都是不真实的,不是真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重要的不是舍利,而是老和尚留下的教诲,才是可以帮助我们解脱的。舍利只是因时因地为教化众生表法示现的,所以人家讲得很清楚了。 我自己也因为这个事情赶紧劝我们七宝的家人说:「我们不追求这个,我们要依教奉行,要开发真实的智慧,不可以盲从。修行各有各的结果,不需要羨慕别人。守住自己一颗清净心重要,清净心,无有一法可得。」所以如果是要有舍利才证明修行的功夫,那我跟慈净老师以后就有压力了,是不是?要多少颗舍利你们才满意? 所以这里就说了,如果善知识老师都一直住世的话,大家就不起这个难遭难遇之想了,就会生出这个毛病来了。这里特别指的是佛为什么要示现涅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我们再看注解: “非灭现灭,故云「示现」。作此示现,为度中下之机故。若是上根,则见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本离生灭,何有涅槃。是故隋智者大师读《法华药王品》,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所以佛虽然不是实际真正的灭度而说灭度,这个叫做「于此中下而现灭度」,现灭度就是示现灭度,对于上根没有示现灭度,对于中下是一种方便,让你知道佛不在啦,你知道难遇难遭,那你就会抓紧时间,而且人命在呼吸之间,不知道今天出门,晚上回不回家?这是不知道的事情哦!所以我们要生起这种无常的心,难遭之想。 所以佛说这个示现是为度中下根机的,如果是对上根,佛本来无所从来也无所去,本就离开生灭,不生不灭,「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是六祖惠能说的话,哪里还有什么叫涅槃呢? 再有智者大师读《法华经》,他看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佛在灵山说法,那个大的法会还在那儿照常的进行呢,俨然这就是整个清清楚楚的在那个地方,没有散会啊,多少人都还在听啊,智者大师他本身在入定的时候,也在听了一阵子,出定的时候才跟大众说:「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所以哪里有灭度啊?佛还在呀! 那么这个个案我们常常提,提了好多次了,真的是不可思议!科学家也想不通。智者大师离开佛入灭一千五百多年,居然见到释迦牟尼佛还在讲《法华经》,没讲完啊,那肯定到现在都还没讲完,这是超出我们的理解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相信,我们人的能力在特定的一个范围之内,所能知道的太渺小了,而我们就能够相信佛,菩萨的能力,从这里我们绝对可以相信了,这些佛菩萨的能力,他们随意自在变现,这就是游戏人间哪! 所以念公也说了说:曾经,你们第一班的同学就问说,能不能找出一部最准确的佛教史,是讲释迦牟尼佛出世的因缘的?念公就说不行!你怎么叫准确呢?当时的人个个看释迦牟尼佛都不一样,时间也是不一样。有的看见释迦牟尼佛就是无量庄严无量相好,那是报身的境界,那个是菩萨的境界。这些个阿罗汉声闻看见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化身佛的境界。很多看见佛是丈六之身,金色光明,这就是「等流身」。那还有的人就只能看见,就是一个黄面的比丘。还有人看见是一块黑炭,这个业障太深了。有的居然还看见是一条象的腿呀!哪里有一定的? 所以我们太有这种常情了,太限于常识,跟他常识不相应的,他常识以外的,他就不能接受。所以他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所见。 那智者大师「灵山一会,俨然未散」,那你要写这个传记,你怎么写啊?智者大师写的是还没散会啊,是不是?所以我们不可以流入那种像日本西欧那些学者做学问的方法就是考据,根据人的常识,世间有的这些书的记载,作为证据来考证,因此对于龙树菩萨到龙宫去取《华严经》《首楞严经》也不能相了,种种这些都不能相信,这个就太执着了。 这就是我常常用空间来做比喻的,因为我们都是三度空间的可怜虫,那我们怎么可能去否定,超越三度空间的事呢?佛法里面很多说的都不是我们三度空间的事情啊,所以我们只有信,我们没有资格怀疑。 那么底下是很长一段经文我们先来念一念: 【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于一念顷,徧游一切佛土。】 所以你看看这里说了,他们的能力太不可思议了,远远超过我们想像之外。所以我们这个世间的人,对于这个什么奇异功能,大家都觉得惊奇得不得了,看见就叹为观止! 你看这里,这些菩萨一念之间遍游一切佛土啊,这个遍游就是没有一个地方漏掉的,一切佛土这一切也是没有一个地方漏掉的,所有的佛土都到达了,而且是在一念的时间就到达了,一念的时间是多少呢?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那么一般人一秒钟可以弹四下,到底有多快呢?这个后面我们还会再解释。总之是太快太快了,我们想像不到。这个速度远远的超过了光速,而且一切国土是同时到达,不是一个一个去的,同时到达。这些与会的一切菩萨之中,都有这样子的神通妙用。 那接下来我们就解释这段了,先从三摩地开始看起。 三摩地,我们过去也讲过了一些,我们看注解: “「三摩地」,梵语。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等,翻为定、正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等持等。” 三摩地是梵语,就是Sanskrit,古印度的语文梵语叫做Samadhi,主要可以翻为正定,正受。下来又引《大智度论》了: “《智度论》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这里说的不是别的心,说的是善心。你看现在那个外道的修行,他们都是一种邪禅,有时候他们入的是邪定,所以他们那个我们不把他叫做Samadhi,不能叫做三昧。 这是要以善心专注在一个地方而不动,才叫做三昧。所以《四十二章经》就说了,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他在一个地方而且是善的心,住于一处而没有动摇叫做三昧。 “又「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 这也是《大智度论》的话,入了禅定,所以也叫做三昧。所以很粗浅的说呢,三昧的意思就是定的意思,三昧就是定的意思。 “又「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 一切的行能够和合,就是能够相应,你所修的法跟你所证的这个境界得到相应,得到相应了都叫做三昧。 “「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 你的心摄于你所入之禅而不动,都叫做Samadhi三摩地,也都叫做三昧。 那底下我们不再解释了,只是将注解的文字我们把它念念存档。 “又《法华玄赞》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 天台曰:「若以空慧,照诸禅定种种法门,出生乃至无量三昧。」 今经于「而现灭度」下,继言「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表诸大士虽示涅槃之相,而实是不生不灭,平等常住之如如法身。是诸大士咸是德遵普贤,从果向因者也。” 三摩地解释完了。我们下来是说的陀罗尼,陀罗尼就是总持。之前我们也提到了一些了,这里我们再补充一点。 “又「陀罗尼」,梵语,此翻为持、总持、能持、能遮。” 那陀罗尼的梵语叫做dhāranī,通常我们用的最多的解释就是,总一切义,持一切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下来我们再看: “《智度论》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 秦说的就是中国,秦言就是中国,那个时候把中国叫做秦。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陀罗尼,我们中国的解释叫做能持能遮。那么陀罗尼不只是咒啊,咒也在陀罗尼里头。陀罗尼这个意思比较广,现在你看比方说大悲心陀罗尼,那就是指的大悲咒啊,当然陀罗尼里头有一个意思是咒,这下面我们会详细的来解释。但是不能说咒就是陀罗尼,就是能持,能遮,能持就是能够持住,抓住,保持着种种你所修的善法,能让它不散不失。你所修积的这些善法能把它保持住,维持住,那就好了嘛,那就好办了。 要不然我们修了多少善法,这边修,那边就漏,这边修那边修,都不够它漏,都修不够它漏,不能保持啊。 这里就举了世间的例子,譬如整个碗,你装了茶,这个茶它就能保持住。但是如果这个碗裂了个口,破了个洞,这个茶就漏掉了,是不是? 所以陀罗尼的意思,一个是能持,能遮。那就是不好的东西,要动恶的念头,想去做坏事,这个陀罗尼总持的力量能够使得你不去做,不去做,所以得到陀罗尼它的好处就在这里了,你的功德你的善能让你继续保持住,不会失掉。同时你想做坏的事情相反的事情不如法的事情,它自动的能够防止你不去做。所以这就把陀罗尼的含义解释了,就是能持,能遮,这两个意思。 “又云:「菩萨得是一切三世无碍明等诸三昧,于一一三昧中,得无量阿僧祇陀罗尼,如是等和合,名为五百陀罗尼门,是为菩萨善法功德藏。」盖三昧,定也。定力发慧所得,说为陀罗尼。” 前面讲过,三昧是定,那定的力量要发生了智慧,产生了智慧,就叫做陀罗尼了,所以它就比定多了智慧了。 下面再引《大智度论》的话: “如《智度论》曰:「是三昧修行,习久后能成陀罗尼。」「是诸三昧,共诸法实相智慧,能生陀罗尼。」” 《大智度论》讲这个三昧修行,你入了这个定来修行,久了之后就能成陀罗尼。所以我们知道,得到陀罗尼,是得到三昧以后的事。这些个三昧跟诸法实相的智慧相共,所以是「共诸法实相智慧」,这个「共」是动词,这些个三昧跟诸法实相的智慧相共,就能生出陀罗尼,所以三昧加上诸法实相的智慧,就生出陀罗尼了。这个是龙树菩萨的话。 下面就说了陀罗尼它殊胜的地方在哪里,我们看注解: “又「三昧但是心相应法也。陀罗尼亦是心相应,亦是心不相应。」陀罗尼是心不相应者,「如人得闻持陀罗尼,虽心瞋恚亦不失,常随人行,如影随形。」” 这个叫做相应法,那什么叫做相应法呢?这个是佛学名词。就是你必须是心要专注在这个法上面,你这个三昧才会出现,才会产生这样子的定啊。 比如说你这个人要入定了,要打坐,要入定,你准备了,那你一定要摄心,摄心不是要做种种前行的准备吗?不是我们知道要什么专注在一个地方,什么眼睛要下垂啊,眼观鼻,鼻观心,然后又要数息等等的这些,这些准备工作,然后你才开始,对不对?然后才入了你这个定,某一个禅定,这个时候定中的清净,甚至于是种种的神通才能够出现。 那么念公在这里说了一件事情,相当有趣的。他说当年释迦牟尼佛就遇见从前的一位师父,他能得五种神通,那就是还没有得到第六种漏尽通。他能飞行,这就是神足通啊,他去接受供养,他到国王那个地方接受供养。当时正好国王不在,公主就接引他,那公主接引他就给他顶礼,顶礼的时候就触摸到他的脚,他当时凡心一动,飞行的神通就没有了,所以他一不相应就不行了。 这个让我想起有一次在云顶半山,那个叫清水巖的地方。那我在那边静修,不能讲的闭关,讲闭关那会给人家讲话的,是静修。早上就出来走走晒太阳。那么那个地方的游客很多,各族的游客都有,不同种族的游客都有。突然间遇到一位印族的游客,他就向着我走过来,然后突然低下头来触摸我的脚,然后他就弯着腰说,说了一句话,是用英文说的,他说:「Blessing」就是请你加持的意思。所以他们就认为这样子是最恭敬的。 像我们顶礼佛的脚一样,是不是?顶礼佛足啊,顶礼佛足你也不会去嫌佛的脚有没有洗干净,是不是?这是一种最高最高的恭敬。 所以三昧就是相应法,必须要跟他这个境界应才行。他一个不相应,一动了凡心,他就飞不起来了。结果他就跟公主说我不飞走了,刚才是飞来,但是现在不飞走了,我改变一个方式。其实他是爱面子,不是不能飞走,而是飞不起来了。所以他就找个,弯撒个谎,就溜掉了。 所以陀罗尼就不是这样子。你的心正在生气骂人,他不丢陀罗尼,陀罗尼没有失掉。你心不清净,你心在烦恼的时候,可是陀罗尼当中所有的功德你没有失掉。所以一证得陀罗尼,你这个事情就好办了。所以你看看我们那些女众在骂孩子的时候,你说她有没有证得陀罗尼啊?很生气骂孩子,越骂越生气,越打越狠,那个已经超出她原本要教训的这个范围了,越打越火,越火就越生气,越生气就失控了,所以她肯定没有陀罗尼,肯定没有陀罗尼。如果有陀罗尼的话,她就是打而无打,无打而打。她做不到。还有啊,这个三昧你今生得到,你来生就没有了。所以你不往生,就不得了了! 那下面就举禅宗的事,云门是禅宗的五宗,一花开五叶,一花开五叶的这个祖师。他三次当了国王,到第四次他就没有神通了,他就是不能一直保持住。 所以往生法门是殊胜的,这个大家要慢慢的去体会。 那陀罗尼就不是这样子。你今生一得,不管多少生,你永远都得到。所以得到陀罗尼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今生你虽然不清净,你动了凡心,或者在烦恼之中,你这个陀罗尼的功德不会失掉。它就是这两个特点。 三昧你就显现不出来了,今生你有,来生有时候都失掉了,有时候就失掉了。但是陀罗尼多少生它也不会失掉。 好,我们再看注解: “盖《智度论》之义:三昧者,只在心相应时现前。如瓶坯未烧,虽有瓶相,不能盛水。陀罗尼如经火烧成后之瓶器,故能持菩萨无量功德。虽心不相应时(例如心生烦恼),亦常随人行,如影随身。 又《智度论》曰:「陀罗尼世世常随菩萨,诸三昧不尔,或时易身则失。」故知陀罗尼一得永得,胜于三昧也。” 那么这个跟前面的意思就相同了,我们刚刚也解释过了。这就说明来参加这个《无量寿经》法会的这些个法身大士,他们都得到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所以这是很了不起的。来会的这些人,这十六在家居士为代表的在家优婆塞优婆夷比丘跟比丘尼,现这种身的一切大菩萨都是这样。 好,紧接着我们看下面这句经文: 【随时悟入华严三昧。】 他这个就不需要入了禅定之后才出现这个三昧,他随时都能悟入华严三昧。这就好像《首楞严经》,《首楞严经》说得楞严大定没有出入啊,随时都在大定之中。 那么这个入的是华严三昧,那么我们要来说这个华严三昧了。 “「华严三昧」,乃佛华严三昧之异称,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达此理趣,蹑解而起万行,庄严佛果谓之华严,一心修之谓之三昧。” 我们慢慢的来理解这个华严三昧到底说的是什么,华严三昧他全称应该是佛华严三昧,这个三昧是一真法界,称之为一真法界。这一切都入到一之中了,而且这是真实无妄,所以称为真,一真法界无尽的缘起。所以这个法门都是从因缘生,缘起之法,有无穷无尽的缘起,一真法界就一切本空,无尽的缘起那就会出现无尽的国土无尽的众生,还有无尽的事相。 以这个为理为趣,理是什么呢?理是本体,趣是趣向。就是以这个为本末,为始终,为因果。开达了此理趣,蹑解而起万行。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教呢?就是为了我们要蹑解起行。如果你不这么做,那你就是盲修瞎练。 下来念公就提到一位很出名的气功大师,像那个气功师严沁很有名,两次病得要死了,昏迷过去了,都是那个气功师给他看好的。这个气功师很有名。最近他来看念公,最近就是当时念公还在的时候,念公就说:「你去念念经吧!」跟气功大师说叫他去念念经。可是这个气功大师就说,他就很想学密,但是后来他看了《金刚经》,非常欢喜,他说:「哎呀,我要是不看经就变成一个糊里糊涂学密的人了。」 所以你看看,学密的人能够不不懂道理吗?不懂得道理,你只是在这个形式上,表面上,我就学了这个手印怎么打手印,然后学了一些咒语,再来就是你家里摆设很多唐卡,摆多几张唐卡,还有坛城,这个装饰全部都是富丽堂皇,这样你就以为你真的学密了吗?你在学密了吗?道理完全不懂。 所以你要蹑解起行。要不然就是盲修瞎练,盲修瞎练的结果不是自觉觉他。是自误误他,所以就是所谓的「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这里是形容一个瞎子,他不知道自己是瞎的,不知道自己是盲修瞎炼的,这个瞎子他带着一群的瞎子,带了一群那个眼睛瞎了看不见的,他自己也看不见的,跟我来吧!走到哪里去呢?到最后全部都掉到这个坑里头去了。所以现在很多人他就是很热心,我们这个叫做慈悲,这个慈悲没有智慧。其实他最后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他的结果只能够如此。 所以为什么师父一直强调听经很重要?一定要听到什么程度呢?不是说听多少遍的问题,是听到透彻为止,听到你自己完全改变成另外一个人了,我们形容说脱胎换骨了,这样才行啊! 刚刚中国就发了一个讯息来,有一位女众她就说:「师父,你介绍我在网上你的讲经,我都听完了。」我说:「听完了?,很多呀!我说那个《无量寿经》四册讲记,将近一百个小时,还有《净修捷要》呢,还有《无量寿经》略讲二十八集,加加起来百多集啊,你都听完了?」「听完了。」「那你肯定现在是开悟了,那将来以后师父来中国要给你奖赏了。」后来她又回了一则讯息来,说:「师父,我最近的心很乱,全部经都听完了,心还会乱。」「那肯定你没听进去,只是一个形式上的来听,听完了,一遍也不够啊,还要重复的听。如果你真听进去,变成你自己的了,真正理解了,那你怎么会心乱呢?」所以我又回了一个就举了这个例子,把那个达摩祖师怎么替二祖安心的禅宗公案跟她说了,当年禅宗二祖慧可,他也是说心很乱啊,心很乱请达摩祖师给他安心啊,结果达摩祖师就将手伸出来,「把心拿来!」达摩祖师满脸胡子就是这样的语气,「把心拿来!」要叫慧可把他的心拿来,结果慧可一想心到哪里找啊?妄心真心都不可得,所以说觅心了不可得,找不到。找不到的话,达摩祖师就说:「我已经给你安好了,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本来就不可得,是你自己在那边乱了,本来就没有乱,是你自己乱。所以道理明白懂了之后,那你心就安了嘛,是不是?所以那些烦恼种种的牵挂担忧,这都是梦幻泡影,都是虚幻的,都不是真实的,要这样子来理解。所以就把这个达摩祖师跟二祖慧可的公案给她传过去了。然后她就说:「非常感恩师父的指导。」但是没那么快啦,听了一个公案就会开悟,没那么简单。那要看看你存档的资料够不够到那个开悟时机呀!如果不够的话,还是需要时间的。 所以听经很重要,懂得道理越多越好。那些什么共修念佛一日修,什么佛一佛二佛七,这些不是不好。你看这里已经告诉你了嘛,我们就是要「蹑解起行」,我们要从这些殊胜的道理,殊胜之解,从这个解上面起行,先把道理听透了,而且还要消归自性啊!不是听两下就以为自己懂了,你看看你所表现的就知道了,不用问别人啊! 所以这个行是在你真正解了以后的事情啊!你看清凉大师不是说了吗?修行四个步骤-信,解,行,证。这个解是在行之前。你不能把它的那个秩序给颠倒啊,不能信行解证,不能。所以行是在你真正解了以后的事情。清凉大师不是有句话说吗?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相反的,「有行无解,增长无明」,而行跟解它是一件事情,它不是两件事情啊。 我们现在的人就是把它分成两件事情,解里面没有行,行了就没有解了,不能依据佛所教的来去行。 那底下还有一个字说得更加的彻底了,说:「行起解绝」,这更不是一般学者所能理解的啦!这句话你只是听,更糊涂了,看文字都要解释啊。一般来说他入了解他就是解,他就是解,他就不起行了,不去修行了。一起了行之后,他还是这个解,他都背着。都不能随文入观,不能消归自性成为自己用得上的。那到最后就会变成什么呢?变成纸上谈兵啊! 所以我们要行起解绝,这才是善于修学的人。真正起了正行之后,这些解没有了,都放下了。这个解是工具啊,佛的种种的语言文字都是工具,是手段。 像你渡河,你渡河你需要船嘛,你过了河,还把这个船背着啊?过了河就不需要了嘛。可是你是依这个解上起的行,是依教奉行,这个就对了。 所以华严三昧就是这样子,以这样子的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从这个理趣能够通达,从这个解上起万行,以这个万行为因,来庄严佛果,这个叫做华严。所以现在解释华严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叫华严呢?华就是花嘛,这两个字在古时候是通用的。花就是开花的花,严就是庄严的严。把我们这个万行,我们所修行的种种种种,万不是一个数目字,说的就是无量的修行,像花一样,种种各式各样的花,拿来庄严佛果,就叫做华严。 「一心修之谓之三昧」,一心一意的,不是散乱昏沉。一心一意的来精修,就叫做三昧。华严三昧的含义那我们就这样来解释了。懂了吗?不懂?摇头,别担心,不需要你懂,存档就好了。所以我们继续看,继续看注解继续存档,注解说: “《净影疏》曰:「如《华严》说,彼一三昧,统摄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这是《华严经》的话。下来也是引《华严经》的话,我们紧接着看: “《八十华严》曰:「尔时普贤菩萨入广大三昧,名佛华严。」又《六十华严》曰:「普贤菩萨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华严。」” 《八十华严》也说:「尔时普贤菩萨入广大三昧...」这个三昧就叫做佛华严三昧。《六十华严》翻译得最早,是在晋朝的时候翻译的。华严有三种,《六十华严》、《八十华严》跟《四十华严》。《四十华严》是最后才来到咱们中国的。《六十华严》普贤菩萨说:「普贤菩萨,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华严。」所以我们就知道了,这个佛华严三昧,就正是普贤菩萨所入的,也就是这一些与会的大众,这些大士们,德遵普贤的菩萨,他们都随时悟入华严三昧,这是这些大菩萨他们所入的,这种境界哪里是我们能懂的?懂不了啊!所以懂不了是正常的啦!所以我们只有听的份,那我常说能听到都是稀有啊!下来我们再看: “《法界记》云:「言华严三昧者,解云,华者,菩萨万行也。何者?以华有生实(指果实)之用,行有感果之能。虽复内外两殊,生感力用相似。今即以法托事,故名华也。” 我这里就引了《法界记》的解释,说,华严三昧是什么呢?花就是开的花呀,就是菩萨的万行啊,开的花种种庄严,花人人都喜欢嘛,这个作为譬喻是最恰当的了。所以花如果开得好,结的果当然肯定就好了。所以我们修行要讲因,花就是因,这因要修得殊胜,那果肯定也是殊胜。所以这个作为比喻一切的善行,以「花有生实」,实就是指果实,它有这个作用。行有感果之能,这个花一定要结果的,花一定会结果实的。那我们的万行我们的行要有果啊,修行最后就是要得到结果,这不就相同了吗?修行是为了什么?就是要有个结果,花要结果,那我们的行也要有果。虽然花跟我们的行,一个是内,一个是外,我们的行是内,那个花是外,是外面的,但是他所产生的感应作用是相似的,都要得果,所以就用外面的这个事相,用这些开的花来表达这个法叫做花,华严就是这个意思了。都可以感得果报。 “严者,行成果满,契合相应,垢障永消,证理圆满,随用赞德,故称为严也。” 就是你的行都成就了,果实都圆满了,契合也相应了,垢障永远消除了,不再生了,证理圆满。 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还没有达到啊,我们现在就是常常时进时退,垢障没有办法消完,造的业多过消的业,所以什么时候才能消完呢?因此你不带业往生就没有机会了。到了极乐世界就有机会永消,永远永远消掉就不退了。所以到了华严三昧,这一切都功圆果满,垢障永消。我们以这个来讚歎,所以称之为「严」者,这就是解释华严两个字的意思了。下来说: “三昧者,理智无二,交彻熔融,彼此俱亡,能所斯绝,故云三昧也。」” 三昧者说是理智无二,理是所证的,智是你能证的。智就是般若智慧,理就是真如本性,显现在外面,那就变现出一真法界,变现出十法界的依正庄严。所以我们知道十法界-六道:人、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再上去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跟十法界的佛,这就是十法界了。十法界的依报正报种种的庄严怎么来的?都是真如本性所变现的。如果你要是明了理事不二,性相一如,那么相就是性嘛,事就是理。要是把这个事实真相看穿了,看透了,那就理智无二了,这就说明本体跟你的智慧是一个。 举例子,就像一个珠子发光,光所显出来的就是本体,光把本体显出来了嘛,所照的就是本体,光就是珠子本体所生的,那么这个光生出来之后,他首先照到的就是本体啊,照到这个珠子,把珠子显出来了,所以珠的本体跟珠的光,你说是两件事吗?不可能啊!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两件事,光是光,珠子是珠子。可是他不是两件事啊,这个光是珠子所发出来的,从珠子所来的,所以其实不是两件事。 理跟智也是如此,也没有二,像珠子跟珠子的光一样,「理智无二,交彻熔融,彼此俱亡,能所斯绝」,这个就解得很深了,什么叫深?就是听不懂就叫做深了,越听越糊涂,那就是因为它越来越深嘛!那到了这个时候,这一切都不二了,那一切都不二,那就是一真法界了,一真法界还有什么叫二呢?是不是?所以就没有彼此了,更没有能所了。所以我们要到了离开能所,这个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你看现在外面这些人,他们修得非常热闹,你看看佛门的那些活动那些法会,人山人海,非常开心啊! 你看哪里有像我们这里静悄悄静悄悄的?只是听经,听经也是静静的,也没有敲锣打鼓,只是第一天跟最后一天请师的时候多了一点点声音。你看当年释迦牟尼佛也没有请师啊,是不是? 所以现在外面大家就是喜欢这些,那他们都是在「所」这个字里头,都有一个所修,一个所观所照所觉所得,一个所看到的,观就是看嘛,所显。 我们有能,就有所。首先你怎么知道这个问题还是在初步啊?因为都在所里头,出不去。 所以你看一部《首楞严经》他说了,说「所立照性亡」,就是一建立这个所的时候,就没有照了,就照不了了,为什么照不了?乱了嘛,乱了,乱了之后,你怎么去照呢? 这个水本来是平静的,没有什么波浪的,那就可以照得很清楚啊!但是如果有一点点的波浪,有一点点的动静动相,那你怎么照都照不清楚了。 清净本然之中,只因立了一个所,于是就出现山河大地,出现种种的众生啦! 所以观世音菩萨的修行首先要「入流亡所」,他那个「所」要先亡掉,为什么本来是佛的你,而成为众生?就是因为一有了所,就没有照了。《心经》不是说了吗「照见五蕴皆空」? 你一有「所」,你所得所体会的「所」什么什么,乃至所得的神通,还是有一个「所」啊,所得的境界。你看身体又怎么样了,身体又起了什么变化了,又通什么了,得到什么周天,通天,通哪里又通哪里,那里又通了,那里又不通了,看这里说的是修道的,他们真的是有功夫啊!又出了什么什么婴儿啊,小孩跑出来了,但是不管你怎么搞,你都是在「所」里面嘛!小孩不是所生出来的吗?这是明显的所啊! 所以各位要知道,这些都不是,这些都是虚妄的,幻化的,假的。所以要到「彼此俱亡,能所斯绝」,能跟所都绝了,所以叫做三昧。 所以从这里可以知道,这不是一般的三昧了,这是殊胜的三昧,更不是前面讲的三昧正定。所以这个三昧的境界就是博士班的内容了,是博士班的三昧,所以称为华严三昧。 那么底下《华严经》本身也在讚歎华严三昧,我们看注解,再看多一点: “《华严经》又云:「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 华严三昧是一切都自在了。 下来就引的日本大德的注解《合赞》,《合赞》也是日本的着作,他这里就讚歎华严三昧,那么他说的也很深。我们看注解,说: “又《合赞》曰:「法界唯心,名佛华严。以因行华,严果德相,令显着故。入此三昧,现见十方佛及佛土。」” 这个《合赞》就说了,他说:「法界唯心,名佛华严」,这是他特出的一个见解,指出佛华严就是法界唯心。那什么是一真法界呢?一真是什么呢?一真就是每一个人当人你自己的本心,就是在座的各位每一个人自己的本心,就是一真。听了老半天,说的就是你自己呀!那为什么师父你不一开始就说是我自己,说得那么长,到现在才说是我自己呢?听了老半天,原来这个说的就是你自己,你还不知道,还呆呆的看着,把自己置身度外。 记得以前的我还是居士的时候,我就替一位台湾的法师拍摄《华严经》讲经的这个节目,不是在台湾,是在印尼。这位法师讲经了不起呀!《华严经》用纯正的闽南语呀!就是以台湾话来讲的,难度很高啊!事后我要负责上字幕,哇!要将闽南语写出正式的中文文句,还好我在台湾这么多年,自己又是福建人,所以没有问题。这位法师最厉害的就是他自己写科判,很长啊!《华严经》的科判很长,贴满了整个墙壁。那他叫我去看,我就看呆了!那我就问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些境界是什么呀?什么香水海啦,又看到什么华藏世界一共有二十层,每一层都有微尘数那么多的世界。哇!看了都眼花缭乱!说极乐世界在华藏世界的第十三层。那时候已经修净土了,特地去找,极乐世界在那里啊?在华藏世界的第十三层。然后看到密密麻麻这些是什么东东啊?那么这位法师他就说了:「这些都是你自己的家,都是你本有的嘛!」我当时就没有任何的感觉。但是不像现在,现在才真正体会到他这句话的意思,现在可以接受了。 一真法界,「一真」就是我们自己本有的妙明真心,自己的真心,说的就是你自己。华藏世界,极乐世界,也是我的真心所变现的,那当然说的就是我自己嘛,一切都是我自己。 现在经过了这几年,后来又出家,不断的提升不断的提升,现在可以接受了。 好,我们的时间也到了,我们就暂时学到这里。下来的内容还有很多关于华严三昧的解释,我们就留到下一堂课才来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了。好,我今天就一起去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