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40集
2023/12/29 15:44:10瀏覽77|回應0|推薦5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40集

  七宝净土讲堂主席慈净老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无量寿经》注解,《大经解》接着下来的内容,请翻开《大经解》第一百三十四页最后一行。我们正在解释这句经文「通诸法性,达众生相」。那么前面一堂课我们说到「通诸法性」,就是要通达随缘不变的实相,「达众生相」就是要了达不变随缘,而呈现出来的种种差别相,这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意思。它随缘,所以它能够变成一切法,变成种种的内容,那因为它本身又不变,虽随缘,它变成染的,变成净的,变成污秽的,变成清净的,有情无情,一切万物种种差别之法,可是他的本性没有失掉,也就是说,说法度众生要契理也要契机。这个我们以前常常说过了,光是契理的话,他听了一头雾水,你要知道他的能力能不能听啊!了解他的能力就是契机。那契理就是「通诸法性」,契机就是「达众生相」。所以我们再来深入的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请看注解说:

“又《会疏》曰:「菩萨有二种智,能为一切修行本。何者为二:一谓如理智,能照诸法本性,不一不异,不生不灭,是名通诸法性。二谓如量智,能照众生殊相,迷悟凡圣各异,是名达众生相。」故「通诸法性」是根本智,「达众生相」是差别智。”

  那么这里说的是日本的《会疏》,他解释这两句话说,菩萨有两种智慧,这两种智慧是一切修行的根本,说到根本,所以我们要很重视它,什么是两个呢?一个叫如理智,如理的智慧,理是本体,它就能照诸法本性,而且是不一不异,不生不灭,是名「通诸法性」。所以这个解释也是很好的,这个是日本人的古汉语,也不错了。一种是如理智,它就是照见诸法的本性,那么本性是怎么样子的呢?就是不一不异,不是「一」说的是事相千差万别,「不异」说的是理体,所以这个读音要正确,一般尤其是我们马来西亚的华语会念成不一不异,两个音都一样,意思就搞糊涂了,不一不异,要很清楚,这个要念成「一」,不「一」又不「异」。

  那我们可以举世间的例子来体会,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常常用水来比喻,例如水,你说它是「一」,可是它能生出千差万别的波啊,种种大波小波,大浪小浪,最大的浪是Tsunami,他有种种的差别嘛!你说他是「异」,就是不同,那不是啊,你说的那个不同,是说的相啊,相怎么来的从那里来的呢?你看到这些千姿百态的波种种的波,彼此本来就没有差别嘛,怎么没有差别呢?同体都是水,只是同体的水,都是水啊!所以说在差别当中没有差别,在没有差别当中又生出无量的差别,那它就不落两边,所以就很圆融,不落两边,所以是「不一不异」。

  你看在《净修捷要》里面也有说到嘛,用这个水来比喻法身,也比喻我们自己的本心。这个水你一动它就生了波了嘛,波就有种种不同的情况,但是水是一样的。那水在科学里面一个名词叫什么?H2O,不管是脏的水,还是干净的水,都是 H2O,同时也是不生不灭。你看这个波生水中,波从水生出来了,但是全体仍然是水啊!所以是无生。波灭了,去那里了呢?回归到水本身,回归到本体,它不是断灭的,所以是不灭,这才是一切法的事实真相。

  所以我常常重复这句话「听不懂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所理解的不是一切法的事实真相,我们所理解的,是一切法的虚妄相,妄相,听到这个道理,我们不太能够理解,所以是正常的。前面这种说法,你如果能够这样子来理解,那就是博士班的内容了,圆教的道理,所以常常说,你能接受,那就是佛的知见,不能接受,你还是众生的知见。所以能照见种种诸法,一切法不一不异,不生不灭的本性,就叫做通诸法性,这就是如理智。

  下来说「如量智」,如理智是如本体的智,如量它就有了数量了,能够照见种种不同的相,种种差别的相,叫「如量智」。

  刚才说众生有种种的病嘛,所以我们给他种种的药,你如果不能通达众生,你不知道他是什么病,那你怎么给他药啊?众生有种种的差别,有种种的病,这些差别相,那就要用到什么智慧呢?要用到「如量智」,你要能照众生种种的诸相,不同的相,迷啊、悟啊、凡啊、圣啊,种种的不同,这些你都要知道啊,都能够应病给药,才叫做「达众生相」。

  所以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如理的智慧跟如量的智慧,也就是前面讲过的,契理又要契机,才能够治病救人啊!「通诸法性,达众生相」这两句的经文有很深的含义。

  所以常常说,不能理解得太浅,理解得太浅,那我们这个就不叫做博士班了,就不叫圆教了,那就是小学的内容啦!所以大家吃力一点,辛苦一点,我们通俗话说,要咬紧牙根把它扛下来,因为大家被逼放在博士班这里,被逼提升。那么这一提升的话,你不知不觉,时间过得很快,前面五天过去了,再来个五天,再来个五天,十五天就过去了,你不知不觉在这个地方把你给提升,提升到你自己都不知道,这是好事啊!所以大家看到,这不是我们之前这样子来听一听,就是叫做「啊,我在博士班啦」。妳到处跟人家说,我们去七宝听经是在博士班,现在我们跟注解一起来学这部经,你就知道《无量寿经》可深可浅。如果你认为这部经很简单,这个法门很容易,那你就看错了。如果你还能够一直在七宝听完整部经加注解,没有退缩,就是没有退出去,还一直坚持来听,没有害怕自己听不懂,那师父就很讚歎妳们了。妳不简单,就算来睡觉睡五年都很了不起,是不是?妳不是普通人啊!我们可以看的,你看现在第三回合了,那这次还加长讲课的时间,一共十五天,光是这个《大经解》就十五天,你就慢慢看,还剩下多少人。但是大家不要灰心,师父还是会加插其它的课程,最起码我们还有慈净老师精彩的讲演嘛,还有礼拜天,昨天那个广东话的《净土圣贤录》,陆续这么播出对吗?那个就比较适合大家,所以尽管来,不用担心,大胆一点。

  我们继续看:故「通诸法性」是根本智,「达众生相」是差别智。

  所以他首先是自己本身要「通诸法性」,然后才能够「达众生相」。所以这个都是我们发了大愿的人,要从这个地方下手的。不然你怎么度众生啊?你都不晓得人家要什么,人家不要的,你硬硬的塞给人家,到最后连朋友都没得做了,看到你都怕了,是不是?以前还好的,现在看到你都怕了,因为疲劳轰炸,一直不停的说,一直不停的讲,不知道他能够吸收多少,那就是你不懂得观机了,所以这样子的理解很重要。

  那么下面是「供养诸佛,开导群生」,上面是「照真达俗」,底下就是上供下度了。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要上供诸佛,下度众生,所以这两句话「供养诸佛,开导群生」就是上供下度,我们看注解 说:

“「供养诸佛」。供养有二:一财供养,供养香花饮食等财物。二法供养,如说修行利益众生。”

  供养有财供养,那么财供养是供养香花啦、饮食啦、药物等等这些财物。第二是法供养,如说修行利益众生就是法供养。所以一切供养是法供养最殊胜了!

  你拿身体头目脑髓,头目脑髓那比较很难理解,我们简单说就是「捐器官」,器官不是头目脑髓吗?

  你这样来供养,那你不如以法来供养,怎么以法来供养呢?你自己自觉,成就自己去成佛,成佛之后,你要多少眼睛啊?观世音菩萨千眼千手,你要多少眼睛,就给你多少眼睛,你要多少只手,我就给你多少只手。

  现在你只有一对眼睛,一对眼睛你可以帮多少个人呢?如果你这样子深入来理解的话,这不叫做自私,这是真正明白了,要度众生,心量要大,我们以法来供养众生,远远超过你这个头目脑髓、供养鲜花种种这些,你这些都是身外之物。

  那如说去修行去利益众生,所以你看,佛没有一点点的心说,你们要来恭敬我,你们要为我怎么样怎么样,众生欢喜,诸佛就欢喜。所以我们要明白佛的心,你所做的事不合佛的心,跟佛的心是相违背的,那你所做的就没什么功德了,这个是两种。

  另外又分成三种:

“又分三种:(一)利供养,奉香华饮食等也;(二)敬供养,讚歎恭敬也;(三)行供养,受持修行妙法。”

  这个不用解释了,下来我们接着继续看注解:

“《甄解》曰:「能游无量佛土,兴供养云,故云供养诸佛。」”

  所以普贤云海中的一切供养广大无边,形容这个像云一样,叫做供养云,来供养诸佛。我们刚才说过了,供养之中最殊胜的是法供养,法供养是利益众生,这是连着的,上供下施,上弘下化,上供下度,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意思。下面引《维摩经》说:

“「开导群生」。如《维摩经》曰:「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是名「开导群生」。”

  《维摩经》就是《维摩诘经》说:「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就是指度众生,知道万法皆空,知道了,但是你不着空,这就是《金刚经》说的「终日度生,终日无度」。「终日无度」就是《维摩经》说的「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但是不着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这是「终日度生」,是名「开导群生」,这才是真正的行菩萨道啊,这是给众生真实的利益。

  《华严普贤行愿品》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开导群生,令众生欢喜,诸佛就欢喜,诸佛欢喜也就等于你成就了对佛的供养了。

  所以我们以殊胜的净土法门教导众生,最起码你要劝人家念阿弥陀佛,不要劝人家再来做人,你清清楚楚做人很苦,而且做人不容易,劝人家念阿弥陀佛去作佛,他不相信没有关系,他反感没有关系,他生气也没有关系,我常常说他越生气,他越跟你反对,他越不要念阿弥陀佛,结果他念了很多句了。你们卖花说花香,整天讲你们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么简单,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吗?我才不相信你们的阿弥陀佛,以后不要再跟我讲阿弥陀佛了。那你可以马上走了,不要再刺激他,转过身你偷笑,成功了!就是这样子啊,所以教导众生念阿弥陀佛,这就是介绍他最殊胜的净土法门了,这是佛的意思啊,诸佛一定欢喜,正是遵佛的开示惠于众生真实之利,念阿弥陀佛去作佛才是真实的利益。在这个世间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只有念阿弥陀佛是真实的,这正是无上的法供养。那这不需要你花一分钱啊!你教人家念阿弥陀佛要花钱吗?最多是刚刚开始的时候,碰到那些乞丐什么的,他不愿意念,那你叫他念一句阿弥陀佛给一块钱,念两句给两块,那以后他碰到你的时候他就会念阿弥陀佛了,他是想要一块钱,你不要给他了。所以不用你花一分钱,不要花半分钱而能够做到对佛最好的供养,何乐而不为呢?那不是什么鲜花供养种种的排场,种种布置得富丽堂皇,这些都是表面功夫,但是对于初学的人,这个表面功夫还是要的,他会觉得佛门很庄严。你看佛菩萨像佩戴璎珞种种的装饰,这个道场很庄严,你总不能说来到这里听经,看看这里墙壁破个洞,那边东西要掉下来了,然后又没有空调,每个人要拿手帕擦汗,这样子的话,还告诉大家是来修苦行,现代的人不要了,现代的人要这样子的告诉你,「先以利勾牵」把他牵过来了,原来去那边听不懂睡觉也很舒服啊,这冷气好冷啊,空调好棒,她这不是来了吗?所以这对初学还是要的,但是你如果一直停留在这个做表面功夫,那你就没有提升了。所以法供养不是在事相上,一切供养以法供养最为殊胜。那么我们再强调一次,什么是法供养呢?如说去修行,就是依照佛的教导去利益众生,跟提高自他的觉悟,通俗话说,就是我们要当佛的助手,不要整天当什么?伸手派,不是苹果派,是伸手派,整天向佛要什么财富,要吉祥种种,你不变成伸手派了吗?我们要当佛的助手,以正法来帮助佛来教化众生,譬善幻师,现诸幻相,虽然无所得,虽然知道无所得,我还是在十方国土,在众生面前教导他净土法门,劝他去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供养诸佛,开导群生」的意思了。

  下来到这句经文了: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

  他化现他的身体快呀,极快,快得像天上那个打雷闪电一样快,你看闪电是不是很快?闪电快到什么程度?师父是学电影的,知道一秒钟有二十四个画面,如果是电视,是三十个画面。那这一秒钟如果你有机会拍到闪电闪一下,那在我们来说,到底有多长到底有多短呢?所以有一次我就拍到了,那我在电脑那边把它拉长来看,一秒钟二十四格或三十个画面,其中只有一个画面,一个画面你说有多快?如果不是这个摄影的速度摄影的设备,你怎么可能抓到它,抓不到它,所以快到这种程度,当然这是比喻。下面注解就说了: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唯识论十》云:「神力难思,故能化现」。”

  这是唯识论的话,神力妙用你想不到,所以称为化现,不需要生出来的。不像我们人很麻烦,要养多少个月才生出来,生出来之后,你看慢慢很慢很慢的,你说转眼之间我的孩子长得那么高的,转眼之间还是要很长时间啊,累死了,是不是?好不容易养大了,又不晓得他会变成什么样子,又要牵肠挂肚,男的也担心,女的更担心,所以众生可怜啊!是不是很可怜啊?那如果能够一变出来就是完整的一个人,你要他多高就多高,你可以设置好,最健康最完美的一个人那多好啊,是不是?可是不行啊,要从婴儿开始慢慢养慢慢大。那我就想到有一种方法可以取代,就是到处去收干儿子干女儿,别人帮你养大的,到时候这样子的孩子我告诉你,反而更加的孝顺啊,为什么呢?因为没有那么亲密的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的,没有这么严重嘛,他疏远了一点了,是不是?一来就是二十岁的,一来就是二十五岁了,就叫你干爹,广东话说什么:假假的老豆。

  所以这些菩萨不需要慢慢的,变成一个正常正式的一个人,不是,你要变什么就变什么,千变万化。

“诸大士为度众生,化作种种身形。行动之速,似闪电光。”

  他一化现,就可以化作种种的形象,所以你看观音有三十二应嘛,应以何身得度者,他就现什么身来为众生说法,甚至于变成阿修罗什么种种的,他变化那个速度之快,像闪电一样,行动之快,像闪电一样。

“菩萨能于一念之顷,普至十方国土,上供下度。平等普照,亦无优劣亲疏、物我彼此之分。”

  那么这个又是华严的境界了,这些菩萨能够在一念的时间里头,一念有多快呢?一念的时间快到你想像不到,这个后面我们会讲到,一念的时间同时,不是一个个去的,同时到达十方的国土,同时上供下度,平等普照,在这一切供养当中,他也没有选择,选择优劣亲疏、物我彼此之分,没有选择。

  我喜欢他,我给他多一点,那个没有人缘的,我不太喜欢他,因为他对我不恭敬,然后你就分别,就给他少一点。菩萨没有分,是大平等的供养。

  那么《会疏》就说了,下面引了《会疏》来说:

“《会疏》曰:「电光有四义:一速疾义,二破闇义,三不住义,四无分别义。”

  日本的《会疏》他解释为什么用电光来比喻呢?这是比喻啊!第一个它快,你看闪电很快啊,第二个是它破暗,黑夜阴天,你看一个闪电全部都亮了,全部都亮什么都看见了,但是它一闪过去就没有了,没有就是它不住在那个地方,如果闪电能够住在那个地方都不用白天了,那么一闪全部都亮了,那这不是晚上吗?怎么全都亮了呢?它不住,闪一下又暗了。他不住,没有停留,而且没有分别,没有分别的意思就是这个闪,它照什么东西都是一样的,前面讲过,不是说,我要照树,我不照花,我只照这根草,我不照那个水,或者我喜欢的,我就多照一点,没有,都是普照。

“菩萨一念一时,普至十方世界,上供养诸佛,下利益众生,无有出入前后相,如电速疾。”

  菩萨度一切众生到十方的国土去,他没有什么彼此的分别,他也没有有前有后有出有入,一念之间就普现了,同时出现了,所以像电很快,第一个是快的意思。

“菩萨能照诸佛会。能破众生闇,如电破闇。”

  这个闇是比喻众生的愚癡啊,众生的无明啊,众生愚癡,不明白,这就是黑暗,这个电一闪一亮,就把这个黑暗给照亮了,把我们众生的无明给敲醒了,所以修行好的人常常有这种感觉,在清静的时候,或者在看佛法听闻佛法的时候,心中偶尔一下子清净心光一闪,如电破闇,突然间很法喜很法喜,就是这个意思,如闪电破众生的癡闇,众生的无明。那么下来又说:

“菩萨能化无量身应现微尘刹,无有住处,无有朕迹”

  菩萨又能够化无量的化身到无量的国土去,他也没有住处,如闪电马上一过就没有了。那去了无量的国土,他也没有住在那个地方,也没有停留在那个地方,就用闪电来做比喻,如闪电闪一下,马上就没有了,一过去就不留痕迹了。

“如电激空中,无所从来,去无定迹。”

  像我们看空中那个闪电,闪电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你说你能找出这个闪电它是从哪里来吗?闪过了之后,它又去了哪里呢?没有迹象,没有任何迹象可以找到。

“菩萨平等,无有先此后彼等分别心,如电光照物,无彼此先后分别。」(上云菩萨一念,普至十方。故其神速,超过光速无量亿倍。)”

  所以菩萨平等啊,普度众生是以平等心,没有分别心,来救度众生,所以他也没有前后彼此的心,无住也无分别,就像闪电一样,这个电光照东西照这个世间。所以为什么用电光来譬喻佛的化现菩萨的化现呢?这个里头我们又要说了,你看在一念之间能够遍到十方国土,这个速度远远超过我们世间的极限,这一念有多快呢?这个一念在经典里面有解释,后面我们会看到,总之这个一念就是很快很快,世间的极限是不能够超过光速,没有比光的速度更快的了,这个是世间我们科学家所能够理解的,不可能超过光速。但是这里说的他这个速度之快,不知道超过光速多少亿倍,光速已经很快了,我们都没有办法想像了,这里说超过光速多少亿倍,没办法想像。那我们就不要打妄想了,也不用去想它了,总之是超出我们想像之外,不想它那怎么办呢?那就相信吧!就相信因为是经典说的,那经典是谁说的?经典是佛说的。

  下来就解释经文了:

裂魔见网,解诸缠缚。

  我们先看第一句「裂魔见网」。请看注解:

“「裂魔见网」。「裂」者,破也。「魔」者,《智度论》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

  这两句「裂魔见网」「解诸缠缚」也是相联系的,你要是出了魔见的网,你才能够不受到缠缚,缠缚是什么意思呢?把你给绑起来了,绑死了让你动弹不得,你如果不能够出魔见的网,你就被绑死了,要不然你就成了「网中人」,你就被困住被绑住了。那魔见简单说就是邪见,就是不正确的见解,裂就是开裂,裂破它,把它打开了,俗话说就是解除的意思。

  魔的含义《智度论》说,「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这个魔是夺到你的慧命,不是夺了我们的寿命,这个寿命就是我们这个色身,我们这个臭皮囊,我们这个身体有多长的寿命就有多长的寿命,但不是指的我们这个色身,是我们这个生灭生灭的色身里面,有一个不生不灭的,说的就是那个法身慧命。所以法身慧命重要,这个身命如梦幻泡影,死了四十九天又来了。

  慧命是生生世世决定我们成凡成圣的,成凡成圣这个凡里面包括了六道的一切,包括三恶道三善道,人、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那么圣就是六道以上的四圣法界,所以我们这个慧命是决定,我们将来变成什么样子的。简单说就是,将来要变成什么样子,由什么决定的?由我们的慧命决定的。

  所以我们现在发了一个正的心,我们相信我们在护持自己的修行,这就是护持我们的慧命。

  不是保护你这个色身你这个身体长生不老,不需要,你也没有能力可以确保它能够长生不老。秦始皇权力这么大,他都没有办法能够长生不老。

  真正长生不老不生不灭的,指的就是我们这个法身慧命。

  那魔给破坏了,是夺走了我们的慧命,慧命比身命重要不知道多少万倍,魔就是夺你的慧命,坏你的道法功德善本,这句指的就是慧命,把你的道法功德这种善的根本给破坏掉了,所以叫做魔见网。

“「见」者,指思虑、推求、决定等,包括正邪。”

  这个「见」指的就是思虑,思维,种种的考虑考量,种种的推求,我们俗话说推理,还有种种的理解,判断,一切所思维,等等这些就叫做「见」,你见解怎么样啊?这就是说的这个「见」。

“《止观五》曰:「一切凡夫,未阶圣道,介尔起计,悉皆是见。」又《大乘义章五》曰:「推求说之为见。」”

  那凡夫没有到达圣道,心中所起的都是见,都是不正当的不正确的见解,所以在佛门叫做情见,这情是情执,是执着于你自己认为的一个标准,这个叫做情见,你所起的不是情,就是见。

“此上是广义,凡有思虑、计较、分别、推求等等,悉名为见。”

  那广义的说,这一切思想方面的,能思维种种的这些东西,思想方面的东西,都叫做见。

“又《止观十》曰:「作决定解,名之为见」,此义较狭。唯指具决定性之知解。”

  那么狭意一点的说,就是止观这里说的,「作决定解,名之为见」,这个见说的就是见解的意思了,就是你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就是你这个看法你是决定的,已经决定的,这个叫做见。所以我们常常说见是后者这个意思,这是一般人的理解,就是你就是有一个固定的观点固定的看法,没有办法改变你,谁都没有办法改变你,我们广东话叫做「转不到弯」,非常坚决的认定自己的看法一定是正确的,不管你怎么看,都还是你自己的标准,所以你看什么都是这样。比如我们可以举个例子,现在我们看外面的这个环境,这个树的叶子是绿色的,花是红色的,还有各种颜色的,但是如果给你戴上一个颜色的眼镜,给你戴上一个红色眼镜,你看到什么都是红色的,给你戴上蓝色的眼镜,你看到的什么都是蓝色的,是不是?这个就是譬喻这个见,非常自己的一个标准,非常主观的自我的见解。

“见有邪正、有无、断常等见,皆是邪见。”

  所以我们常常有时候会有这两种,那两种呢?就是断见跟常见这两种见,有人就认为人死如灯灭,有一些人就说,哎呀!死了就没有了,死了拿去烧出来变成灰,什么都没有了,之前有的一切,什么都没有了嘛!那怎么死了以后还会有呢?他不相信,他认定是人死如灯灭,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断了,没有了,他说死了就完了。可是他不知道死了就没完没了,死了就不得了,这个是断见,这个是错误的。

  那么常见就是一直都这么认为,始终都这么认为,哎呀!我生了天就太好了,生了天我就永远不死了,生了天我这个肉身就成了金身,永远就不会坏了。还说耶稣将来要来审判世界,所有的人就只有两条出路两种出路,一种坏人就入地狱,老入地狱就是一直都是入地狱,没有第二条路;好人生天堂,好人生天堂一定都在天堂,这些都是常见。常就是一直都是这个样子,始终都是这样子的认为。

  所以这两种都是错误的,这个就是所谓的见。

  又断常二见叫做边见,边见是矛盾的一方面,断常是一对矛盾,断是一边,常是一边,凡夫不落断这边,就落在常这边,那边见是十种见惑之一,这些都是邪见。

  一个人成见太深,成见太深就像什么呢?像人的体内就长了骨刺,长了骨刺那行动就很不方便,十分有害。那么这样子的成见,就叫做见刺,能够刺到你的,这个叫见刺。邪见很多,就叫做林,深陷林中,不容易出离,种种邪见,错综交织,形同蛛网,就像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你一掉进去想出来就太难太难了,就叫见网,令人难脱,所以也叫邪见网,魔见网。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这个舍是叫你舍什么呢?首先要舍见,要舍弃一切的邪见,一切的分别,这就是「裂魔见网」,所以这句经文如果你在学习的时候,你把它这样子来念,那你就会比较容易体会。「裂魔见网」,就是裂魔见的网,把它去除了,撕裂了,裂开了。但是古大德就常常说了,说「舍身容易舍见难」,一个人的见解非常的牢固,你可以要他的身命,你可以杀掉他,他说我的决定就是这个样子,我的看法就是这样子,决定了。你不相信,你最多杀掉我,你杀掉我,我还是坚持我的看法,所以这个就是舍身容易舍见难。

“「魔见网」者,邪见参差交络,令人难于脱离,譬如罗网,故云邪见网。”

  魔见网这种邪见,它复杂得很,前面讲过,像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你碰到了,你就出不来了,这个称为魔见网。下来引《华严经》:

“《华严经》曰:「我慢溉灌,见网增长。」”

  所以虽然修行,可是有我慢,这个我慢它就像水在灌溉一样,让见的网在那边继续的成长,它有这个缘嘛,它有水分就可以成长了嘛。所以这个我慢是最可怕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很微细,自己不容易觉察,一般上只要还有我见,一般上只要还有我相,还有这个我相,还有一个我的思想,那全都是我慢,只是轻跟重而已,那修行人要加倍的注意,要减少,不要让它增加。

“又《智度论十一》曰:「是人邪见网,烦恼破正智。」”

  你入了邪见的网,烦恼就来破坏你正的这个智慧,正确的智慧。

“魔见网,即邪见网。”

  所以魔见网就是邪见的网,见网丛林,这个见像网一样,像一片丛林一样,很难出来。

“《智度论八》曰:「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

  你一起心动念,就堕到魔网里头去了,要怎么样才能够出来呢?怎么样才能够出离呢?没有念才能够出得来,各位同修,这个「没有念」,大家不要以为是什么念头都没有叫做没有念,我什么都不想了,我的头脑空空的,那你看看你晚上还会不会做梦,就知道你的头脑有没有空。

  那么这里说的无念是无妄念,那要怎么样才能够没有妄念呢?怎么样才能够呢?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念头只有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都是妄念。因为这句阿弥陀佛他的果报不在六道,它不是善也不是恶,它的果报在净土。因为它是净念,它不是妄念,这句阿弥陀佛叫做正念,所以「裂魔见网」很重要,不然的话,你起心动念全都堕入魔网了。

“可见起心动念皆堕魔网,惟有净念相继,无念而念,方得出离也。”

  这里说的又是说到我们净土法门了,所以佛门有一句话说,「起心即错,动念即乖」,乖就是乖离了远离了,所以乖离跟错就很接近了,「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是《地藏经》的话,「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为什么这么肯定呢?你动个念头,不管是善念恶念,你都没有离开六道,都还在六道轮回,所以这个都叫做恶。《首楞严经》也有类似的话,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说「汝暂举心,尘劳先起」,这话的意思就是,你动一个念头,尘劳先起,先起来的是尘劳,尘劳就是妄想啊!种种的妄想种种的烦恼叫做尘劳。

  大家认为这就是第一念了,所以第一念很难保持,因为太快了,快到什么程度呢?我们的念头一秒钟是二十一万六千个刹那刹那的生灭,这第一念就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的,那个叫做第一念,那你能觉察吗?因为太快了。

  但是我自己的体会是来自有一次,在印尼净宗学会,跟同学在讨论的时候,在开这个研讨会,有一位同学就问到第一念跟第二念。这个我之前没想过的,也没有去理解什么是第一念什么是第二念,那现在回想起来,印尼华侨能够有这样子的水平,不容易啊,能问到第一念第二念。当时我突然间想到,哎,这句阿弥陀佛...之前没想过的,当时突然间来的,当你念阿弥陀佛念到没有妄念的时候,这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个每一念每一念,都是阿弥陀佛,那每一念不都是第一念了吗?就没有所谓第二念第三念了,这是我自己大胆的假设,不知道成立吗?还要请大家来鑑定。

  所以你只要动个念头,都是魔见,都是邪见,都是众生的知见,所以就归到我们净土法门,唯有净念相继,无念而念,这个才能够出轮回,这个就是「裂魔见网」所指的意思了。

  那我们接着看看这句的意思「解诸缠缚」,注解说:

“「解诸缠缚」。「缠」者,绕也。「缚」者,捆也,系也。依憬兴师意,「缠缚者即八缠三缚」(馀诸家多谓十缠四缚。今取憬兴说)。”

  就是我们就只用憬兴师的意思,来解释这个八缠三缚,解释这个缠缚,就不用别的解释,不用别家了,就用这家就行了。那么他说:

“八缠者:(一)无惭。(二)无愧。(三)嫉。(四)悭。(五)恶作。(六)睡眠。(七)掉举。(八)惛沈。三缚者,贪瞋癡也。”

  八缠就是以上这八种,这不用解释了,很容易明白,悭是悭贪。睡眠啊,老觉得睡不够啊。掉举就是在修行那个精神一直老是提不起来。无惭无愧,嫉妒心,惛沉,种种这些,这个有八种。三缚就是贪瞋癡,所以大家自己去体会,师父相信妳们的水准已经不知不觉的提高了,所以自己看看就可以了。那下面继续来看注解说:

“《净影疏》曰:「亦可一切诸烦恼结,通名缠缚。菩萨教人断离,名解。」”

  「诸烦恼结」,所有的烦恼打成一个结了,打成一个结解不开了,种种烦恼通通叫做缠缚,像绳子一样将你绑得死死的了。但是各位同修,这个绳子其实它是无形的,所以也是假的,我们就是把假的当成真的,把假的无形的绳子当成真的,其实谁来让你烦恼呢?谁来让你生气呢?没有啊,是你自己啊!

  这里我又想起禅宗四祖跟三祖的对话,我常常提这个,很有意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四祖就问解脱的方法,三祖就回答了说:「谁绑住你啦?」「没有人绑住我啊!」「既然没有人绑住你,那你为什么要解脱呢?」所以是自己绑住自己啊!如果真的有人绑住你,那才要找人来帮你解开,没有啊!所以是要自己来解开,跟这里说的是一样的。

  菩萨教人渐渐的离开烦恼叫做解。那以上憬兴师就指出了一个具体的八缠三缚,而《净影疏》说一切的烦恼都是缠缚,都要离开,你不离开,你就不能够得到解脱,就不得解脱。

“上二句,表会中诸菩萨以「通诸法性,达众生相」,具根本智及差别智,故能为众生破魔见网,令离邪业。能为有情解诸缠缚,令离烦恼。”

  因为会中这些大菩萨,他们都已经是「通诸法性,达众生相」了,所以他有了根本智又有了差别智,就是懂得观机,懂得契理契机,前面提过的如理智跟如量智,他们都具足了,有了根本智又有了差别智,他就可以做到终日度生终日无度,他能观机啊,能知道众生是什么病,能够给他真正能够治他病的这个药,可以让众生出魔网,解除这些缠缚。

  那么这个跟前头是相联系的,所以底下就是:

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我们看这部注解,这部注解就是《大乘无量寿经》注解,就是黄念祖老居士他注的这个注解,这个注解也可以说这部经这部《无量寿经》,是前头的内容比较费解,费解就是比较难理解的。你看前头的概要,十门分列讨论全经的体性宗趣等等,比较深入,所以是比较难懂的。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就像你劈那个竹子杆儿一样,头一节是比较难劈的。

  所以开头是比较费解的,但是经过这一连串的熬过去了,你看前面的概要十门开启我们也讲过了,也录制成视频了,虽然难懂,但是以后有机会可以慢慢重复的看。尤其是退休的同修时间多了,你要干什么呢?你干其它的事情的话,那时间就越来越少,修行的时间就越来越少,那你就很危险了,你没有做好准备呀!你的本钱不够,那就很危险了,到临命终,念佛人还是手忙脚乱。所以退休的同学时间多了,你就专做这件事情就够了,就干这件事情就好了,看这个《大经解》的视频,以后五年后甚至六年后整个的圆满了,有几百集的视频。你重复看重复看,一直看一直看,然后就念佛听经念佛听经,然后在等什么呢?坐吃等作佛,就在等阿弥陀佛来接你啦!当然佛号越多越好。

  那么我们前面的难关已经度过了,再怎么辛苦都已经过去了,就可以把第一节的竹子给劈开了,底下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就比较顺利了。

  所以我们现在还在第二品德遵普贤,德遵普贤就是说的所有来参加法会的这一切的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在家菩萨以贤护十六正士为首,为首就是作为代表。出家菩萨是以文殊、普贤、弥勒为首,那么这些无量无边的菩萨,不可说不可说不晓得有多少了,这个数目是无量无边,而其德都同遵普贤大士之德,所以这一品就称为德遵普贤。而这品里头详细介绍了这个参加法会的出家在家菩萨他们殊胜的妙德,从这里就可以使我们知道这些大菩萨,都是果位上已经成就,果位上就是已经成佛了,得到这个果位了,已经成就了,而仍然示现在因地的这样子的大士,所以这些都是证明这一点,来说这普贤大士之德的具体的内容。所以第二品德遵普贤说的就是这些大士,他们具体的这个妙德的这个内容。

  好,我们看这句经文「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见《唐译》)。此二句重歎会中大士之实德。所觉殊胜,远超声闻与辟支佛之地。「声闻」者,佛小乘法中之弟子,闻佛之教,悟四谛法之理,断见思二惑,出分段生死,而入于涅槃者。《净影疏》曰:「如来所说言教名声。餐(义同闻)声悟解,故曰声闻。」”

  这个声闻指的是佛的小乘弟子,闻佛所说苦集灭道四谛教法等(声),解悟其中妙理,断除了见惑跟思惑,就出离了分段生死了。但是后面还有变异生死,他只出离分段生死而已,只出离生死苦海,超越六道,就证入罗汉的果位。

  下来就提到辟支佛了:

“「辟支佛」者,辟支为梵语,此翻为因缘,佛者觉义。故旧译辟支佛为缘觉,新译为独觉。”

  「辟支佛」这个辟支是梵语,梵语就是Sanskrit古印度的那个文字。梵语叫 Pratyekabuddha,翻为因缘,佛是觉者,所以旧译就是缘觉,新译是独觉。注解又说:

“据《大乘义章》云:缘觉有二解:一观十二因缘,断惑证真,从缘得觉,故名缘觉。二因见风动树等等外界事相之缘,而得觉悟,曰缘觉。”

  观十二因缘法得到觉悟的叫缘觉,观风吹树动叶落花飞的外境而成道的叫做独觉,他们虽然是中乘法中的圣位,但是他们沉空滞寂,未能发起平等普度无量众生,齐趋无上佛果的大心,什么是沉空滞寂呢?这个沉跟滞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停留或者是止住不能向前的意思,这是指的二乘人声闻缘觉,他们修行执着偏空,乐于寂灭,他们以为有一个涅槃可得,但是这不是究竟法。所以二乘就落入空寂,不知道诸法亦如,非空非有,离一切有无分别,不生不灭,这才是大菩萨跟诸佛的境界。那么这里说的这些来会的大菩萨,不是这些二乘人的境界,他们善巧方便,随机度生,能示现声闻、辟支佛教化众生,而离声闻辟支佛之相,所以说远超二乘。

  下面再看注解:

“天台一家更区分此二名曰:出有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为缘觉。出无佛世,观风吹树动、叶落花飞之外缘而成道者,为独觉。上之声闻、辟支佛二乘,均为佛弟子中之下根。今诸大士,远超于此。”

  这是天台大师讲的,一般在佛法里面多半用天台的解释,那这句是区分缘觉跟独觉,说在有佛住世的时候,他们听佛讲十二因缘,他就开悟了,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些都是佛学名词,我们不详细解释了,以后有机会才说。那么这里指的缘觉,他不是用闻,他用观,观是什么呢?观是用智慧,听跟闻是用耳识,那我们一般人更严重了,是用耳朵,你说师父我听我当然用耳朵嘛,我不用耳朵怎么听啊?那其实耳朵它只是一个工具,耳朵它是一个工具,通过它,有一个分别的第六意识跟第七执着的,第六意识来分别他听到的声音是好听不好听,喜欢不喜欢,是由它来做决定的,所以它是做分别,你所听到的,都是世间的这种分别,所得到的一些知识。可是你用观的话,你所悟的那个,就叫做智慧了,这个不一样,所以观比闻厉害。像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那个不是用的耳识,不是用的分别,是用的闻性,闻性闻声性开悟了,这是用闻性闻十二因缘,他开悟了,这个叫做缘觉。

  那么另外一种是在没有佛住世的时候,这个世间没有佛法,这个无佛就是没有佛法没有三宝了,在这个环境里面,他就观,风吹树动,叶落飞花之外缘,看到外面种种这些自然现象,他也开悟了。这样他也能够开悟,或者看到闪电或者听到雷声,他也开悟了,那这类的人叫做独觉。所以从这里可以知道,独觉是非常聪明的人,善根深厚,那我们也能够体会到,这都是跟他过去生中,相信这个人生生世世都在佛门修行,善根深厚啊,所以遇到这些缘才能够触动他,触动他宿世的善根。

  那其实我们看看我们自己,我们何尝不是啊?如果没有过去生的善根,你今天怎么会来到七宝净土讲堂呢?你怎么会来听闻这个圆教的道理呢?而且听了之后觉得很欢喜,法喜充满。这个圆教的道理,最上乘的佛法,妳都还能够来听,接受多少,那个不重要了。你还能够来听,还能够继续坐在这里一个半小时,不容易啊!所以跟妳过去生中的善根都有很密切的关系。

  那么上根是菩萨,下根就是声闻缘觉,这里说的今诸大士,我们现在这个经本上讲的,这些大士这些大菩萨们,他们是远超于此,远远的超过他们太多太多了。

  那么「远超声闻辟支佛地」解释完了,下来是「入空无相无愿法门」,入了这个法门,叫做空无相无愿的法门,那么这个「入空无相无愿法门」这个经文的解释跟注解,我们就留到下一堂课再来跟大家一起学习了,我们今天就一起学到这里。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2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