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38集
2023/12/21 16:54:58瀏覽55|回應0|推薦2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38集

  七宝净土讲堂主席慈净老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请翻开《大经解》一百二十八页,我们从第一行看起:

“《字苑》云:『堑,绕城长水坑也。』佛法剑,截欲堑,令散坏也。」”

  以上就是解释这个「破烦恼城,坏诸欲堑」,那么下来我们直接看这四句经文,就是今天开始我们要来一起学习的,连着看这四句的经文:

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这里为什么转法轮一上来要先说这四句呢?这个意思很深啊!这是有特别含义的,有特别意义的,「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所以在转法轮之前,首先需要有这四句,那因为这四句是在转法轮之前,所以就更值得我们深思了。那么下面就是念公的原话,他说好多人也都有弘法的心,很想写文章很想说法,也就是想帮助佛宏扬教化,这是好事,但是对于这四句没有理解,那恐怕是你所做的事情,跟你的心愿有所违反,所谓事与愿违,你想做好事,但是做出来的却是坏事情。这种说法,有时候一下子我们想不通,好事就是好事,好事最后怎么会变成坏事情呢?尤其是跟人家讲解佛法,尤其是有这个心要去弘扬佛法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看下去就知道了,这里头有几种解释,有浅的,也有深的,我们先看注解:

“《合赞》曰:「见爱烦恼,譬如垢污,空慧能除,亦如洗濯。除邪显正,故曰显明。以护法城,故曰清白;超诸毁谤,故曰清白。」”

  《合赞》是日本人的注解,他这里提到两件事情,很重要的,就是一个是「见」,一个是「爱」,「见」就是见解,你的想法,众生都有许多的成见,还有种种的爱染,种种的烦恼,这都是垢污,都是脏的东西,这些垢污这些脏的东西,怎么能够去除掉呢?需要靠什么呢?需要靠空慧,《心经》不是说了嘛,「照见五蕴皆空」,这句经文之前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是一般的般若波罗蜜多,不是一般的智慧,是深的般若波罗蜜,深的智慧,才有办法照见五蕴皆空啊!这样子的智慧就可以度一切苦厄了,就好像将它洗一洗一样啊,就是把肮脏的洗干净,表面上简单的理解,就是把肮脏的洗干净,但是它还有更深一层的解释,底下他把这个「显明清白」解释成「超诸毁谤,故曰清白」。因为你没有这些坏的东西,你没有毛病,没有缺点,那人家就不会毁谤你了,所以叫做清白。那么基本上他这个是讲得浅了,因为你没有这些过错,没有垢污,那肯定你就是清白嘛,那你就没有被人家毁谤的这个机会了。下来说:

“文中之「法城」,指智断之果。如《合赞》曰:「智断之果,谓之法城。」《嘉祥疏》曰:「遣除迷垢,故云洗濯」,「无相之解,是无漏明,故云清白。」”

  就开始渐渐的深入了,嘉祥大师他的疏,疏就是注疏,也就是注解,他就解释这两句他说:「遣除迷垢,故云洗濯」,把自己的迷,因为迷就是众生嘛,悟了就是佛嘛,就这么简单,那什么是脏呢?就是你这一念之谜,把这个遣除了,把这个去除了,就叫做「洗濯」,除了迷,把这个迷除掉了,就没有迷了嘛,没有迷了,不就觉了吗?那底下解释这个「显明清白」是「无相之解」,「是无漏明,故云清白」,你得到了无相的理解,无相就是不着相,信解行证,你开了圆解,无相的解,那这个解是无漏的明,不是有漏的,是无漏的,这个明白,是无漏的,是清净的,所以不是有漏的,就叫做「清白」,因为无漏,所以「清白」。那怎么能够遣除这些迷垢呢?就是因为现在你明白了。你怎么明白的呢?接受佛的教化,完完全全相信,没有怀疑,你对这个道理,你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确确实实明白了,你不迷了,那你去掉这些迷,这个明白它是无漏的,所以就是「清白」了。下来再说:

“又《甄解》曰:「洗濯垢污,显明清白,是澍雨德。雨有能洗物垢污,能显清白体之德。如来法轮洗濯尘劳垢污,开显本有净体也。」”

  《甄解》就说了,「洗濯垢污,显明清白,是澍雨德」,好像下雨,下了一场大雨,雨下完雨停了之后,那一切东西都干干净净了,都被洗刷得干干净净了,树叶也都干净了,这就是能显清白体之德,把本来干净的本体显现出来了,所以下雨有这个功效。这是比喻,比喻如来的法轮就洗掉了尘劳垢污,洗掉了我们这个尘世间的这些垢污这些染污,然后就开显本有的净体,把本有的清净本体开显出来,清净的本体是什么?是在座每一位每一位的妙明真心,你的佛性,你的自性,本自清净啊,显现出来一切本有的本来清净的本体。你看看古大德这些解释是一层更深一层,这个就更加深一层了,所以「显明清白」就是去了这些就干净了,最初的解释,就是把这些去掉清除干净了,这是一种解释,那么这就是浅了一点。

  再一种就是说无漏的明白,而这个解释就是说显明众生本有的净体,那么三种解释有浅有深,就看你能接受那一种。

  各位同修可能这三种都不能接受,最浅的都不能接受,那就接受第四种吧!啊!师父,还有第四种啊?有,阿弥陀佛。

  你就尽管念阿弥陀佛,那三种全部不懂,都不能接受,那也没有关系,你还是有一个最后的,我常常说,最后还有个靠山,就是阿弥陀佛,到了极乐世界,何止三种?你什么都懂了。

“以上《嘉祥》《甄解》两疏中,清白之解,优于《合赞》。”

  所以你看,这后后就比前头更具体更深入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深入,但是从最浅的开始,所以这两句不能随便看过去。经文这两句它含有无量意,含义很深啊!所以我们要理解这部《无量寿经》,就应该透过这部注解,那这样子就能够深入了,不随意放过每一句经文,所以以后大家就明白了,以后大家会明白师父为什么要这么辛苦的准备,来跟大家讲解,大家听得也辛苦,来的也辛苦,坐在那边一个半小时也辛苦,但是这个是很值得的。那这个话现在说是为时早了一点,以后大家就会明白师父的用心。这些经文我们要是自己看,那就理解得很简单,清白谁不知道,从字面上来看,以我们自己的理解是很不够的。所以要多听祖师大德的解释,听不懂,存档。一般人我们就会想到,好像什么习气烦恼种种是脏的,把这些脏的去掉,那本来清白就显出来了嘛!而这里是指的显明了本来的本体,就是你真正的本来面目。那么众生怎么叫显明清白呢?洗一洗把它本来东西给露出来了,那我们众生怎么洗呢?用什么洗呀?用肥皂粉来洗?肥皂粉洗,那就越洗就越脏,最多能够洗表面,所以在法门只有禅宗的开悟才有办法,所谓明自本心,见自本性,真的认得了这个本体,这个才是「显明清白」。

  所以佛经语深啊!这是《无量寿经》的经文,「当信佛经语深」。

  念公说,这是念公原来的开示,说很多人就喜欢用自己理解的道理,自己所理解的道理以及文句来解释经典,而不去参考古德的注解,这往往会出现很大的错误。那我们看看黄念祖老居士念公,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这是表法。以他自己通宗通教,而且是一个真正开悟的人,禅净密都通达了,他本来就可以自己发挥,自己解释经文的,他干嘛还要去找来一百九十三种的经跟论,来帮助我们一起来理解《无量寿经》的经文,目的在那里呢?目的就是要参考古德的注解,能够让大家所理解的更深更广,而不是只有一个人的意思,所以这个心量,这种谦虚,我们真的要很恭敬很恭敬很珍惜这样子的一个因缘。

“综上诸解,故知「清白」者,智断之果也,无漏之明也,本有净体也。”

  所以这么来看的清白是什么呢?是「智断之果」,他们前面三个人的话,我们都可以把它综合起来看,综合起来看是智慧所断的果实,是无漏的明,这是明心见性的明,是本有的净体,是显明这样子的清白。

  那下面谈的更加深了,就引了禅宗顿悟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顿悟!我们现在什么悟都没有,但是我们有这个机会听到顿悟的内容,所以师父常常说,我们这部注解很够很够了,什么都有了,从最浅到最深,各宗各派的内容,一百九十三种经论的精华,再加上黄念祖上师的开示,哇!不得了了,不得了了,真的是「不得了」...师父很喜欢唱歌,没有机会发挥,真的是不得了。

  所以我们来看看结合禅宗,这个说的禅宗,是真正达摩祖师从印度传过来,最后传到六组大师的这个禅,这不是一般的禅。现在外面的几乎都是一般的禅,就乱乱缠啊,癡癡缠,什么都是禅。但是这个是最原始的,达摩祖师从那里传过来?从印度传过来,达摩祖师在印度是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再退回去到最原始,是从佛传给迦叶,迦叶传给阿难尊者,这是一脉相传的。三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都还有这个法脉,这一脉我们还能够有机会去承接它,很不容易,所以听不懂也是很开心的。请看注解说:

“若融通禅门,则「洗濯垢污」,即「迥脱根尘」。「显明清白」是「灵光独耀」。会归净宗,则「都摄六根」是「洗濯垢污」。「净念相继」,「自得心开」,是「显明清白」。”

  你看光是刚刚念的这几句就已经够本了,不懂,也稀有难遇啊!你在别的地方那有机会听到?法师也不敢讲这样子的内容,我告诉你,为什么呢?信徒跑光了,我这里刚刚好相反,跑光了,我照讲。你看我在前面讲概要的时候,也是没有人听的,所以我不怕。我常常这样子讲,看看五年之后最后剩下几个,五年很快的啊!

  那念公的开示就说,如果融汇禅宗,就把禅宗的这个内容这个理念把它融合起来,「洗濯垢污」是什么呢?就是百丈禅师所说的「迥脱根尘」,开悟的时候,你迥然的脱离了六根六尘。

  而我们现在就是被六根六尘给绑住了。其实跟六根六尘它本身没有关系,六根六尘它不是想绑你的,是你自己愿意被绑的,我们被绑住了。

  迥然的意思就是离开了,远离了,离得很远,差得很远,不着六根六尘了,离开了六根六尘,那就好办了,你不受六根六尘所束缚了。这个才是昨天讲的,真正的我的健康「我」做主。

  你看看,这些开悟的祖师,那有听说他们有生病的?他们也不用吃补药,也不用看医生,你有听说那一个大修行人中癌症的?没听说啊!人家是真正的预知时至的,六祖慧能大师一年前就知道了。所以我的健康「我」做主,这个「我」就是你的自性,你的佛性,你的法身慧命。所以大修行人的法身慧命智慧打开了,你看大修行人还会有病吗?就算有病,也是表演的。

  以前讲过,玄奘法师临终的时候,他也有病啊!黄念祖老居士临终他也有病啊!但是病有两种:一种是有病,但是没有病苦。玄奘法师他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到印度取经回来,翻译经典这里面有问题呀?是不是翻译有错误啊?结果菩萨就在定中跟他说,你翻译经典没有错误,只是过去生中有一世曾经有一些过错,现在是小小的一个表演,所以他是有病,但是没有病苦。

  另外一种是有病也有病苦,真正苦得呱呱叫的,那种是真的,那个不是表演的。

  你看黄念祖老居士他在临终的时候也是,最后要走之前大笑三声哈哈哈,很潇洒的就走了,表演啊!

  你真的病得要死的,还会哈哈哈,那就「哈」不出来了。

  所以这个我们就清清楚楚明白了,智慧很重要!真正智慧开发了,我的健康「我」做主。我们里面的细胞所有的器官,是由我们的念头来控制的,是由我们的念头来安排的,是不是?所以从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真正要努力的,就是开发我们的法身慧命,开发我们的般若智慧,这个比什么都重要。你吃什么补药,去看这个看那个什么,你能抵得过你的业力吗?现在就是要把这个业力转成愿力,靠什么?靠般若智慧。

  那么我们再回来看说百丈大师,他这里原来一共是八句,「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就这完整的一共是八句。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是头两句,「显明清白」就是「灵光独耀」,这个光不是世间凡夫所理解的那个光。是灵明的光,神灵的,不可思议不可测的这个光。「独」就是不二,单独了,超脱了,不与万法作对,没有对立面,没有相对了,一有相对,那就矛盾了,你就陷在矛盾之中,你就成了二了。成了二,什么都来了,山河大地人我都出来了,男男女女子子孙孙什么相对立的都来了。「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用这个文字来宣说,不可说的开悟的境界,这些是登峰造极了。「独耀」,不与万法为侣。

  再来这里念公他就引了庞居士问石头,不是跟石头讲话,石头是一个人的名字,祖师的名字叫石头,要不然怎么跟石头讲话呢?庞居士问石头说「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呢?这个石头祖师就堵住他的嘴,不让他说了,什么意思?为什么堵住他的嘴不让他说呢?这当中一定有玄机,禅宗祖师说的话,我们听不懂的,里面有玄机。后来庞居士他去见了马祖,马祖就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等你一口能够吸完西江的水,我才跟你说,就是不可说不可说,为什么呢?一开口就说错了,不开口也错,为什么?你动个念头都错了,还要等到你开口?所以这些境界说不清楚了。

  禅宗很多话,如果跟我们这些人说,也是白说。所以你看,那些古时候的祖师那些禅师,现在都一个个都不在了,如果在的话,做我们的老师,我看第一堂课你都上不下去了,他说他的,你听你的,所以不可说。

  所以「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就可以和我们《无量寿经》这两句了,「洗濯垢污」是「迥脱根尘」,「迥脱根尘」那就离开了,超脱了,那还有什么垢污的呢?六根六尘都离开了,这些肮脏的,那些污垢的,完完全全把烦恼都脱离,没有了,那还有什么污染呢?谁来污染你呢?本来就是清净的,是你多事了,是你多事,它本来就清净。所以道家都有这句话,「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你自己惹来的,什么叫祸?什么叫福?是你自己招来的,「惟人自召」,道家都有这种道理,何况我们佛家呢?所以一切本来就清净,是你多事,我们现在马来西亚的华语「你乱乱搞」。所以「显明清白」就是显明本体,「灵光独耀」就是完完全全的显现出来了。

  那会归我们净土宗呢?「都摄六根」就是「洗濯垢污」,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给你摄住了,这六根都回头了,六根没有向前跑,都回归自性,回头了,那你还有什么垢污呢?没有了。「净念相继,自得心开」是「显明清白」,心开了,什么叫心开?心是你的自性,心开就是开明本心,明心见性,法身慧命就开显了。

“盖「一声佛号一声心」,念佛即是始觉合本也。”

  这就把这几句解释了,那今天我们要特别说一说,为什么把这四句放在转法轮之上呢?因为这个是根本,当然来参加《无量寿经》法会的这些大菩萨,他们都是位后的普贤,我们在前面讲过了,位后都是已经成了佛而示现菩萨的,他们要转法轮当然要,众生也都先要这样,要怎么样子呢?要破烦恼,除欲堑,洗垢污,显清白,你这个杯子还是肮脏的,都没有真正的干干净净,你怎么去装这个甘露呢?这甘露装进去的话,它还是被污染了,所以你一定要洗得干干净净,要破烦恼,除欲堑,洗垢污,显清白,不这样子你还是什么呢?还是如聋如盲,盲修瞎练,你到底要把众生带去那里呢?你自己还是个糊涂人,你叫别人怎么会不糊涂呢?所以自己先要怎么样子呢?先要破烦恼,除欲堑,洗垢污,显清白。

  而这些大菩萨教人的话,都是他自己做到了,自己证到了这些话,这些大菩萨都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所以他能够圆满他的愿,圆满他的果,来以这个法音怎么样呢?「觉诸世间」。

  所以现在的人刚好相反,往往就是我自己的烦恼还是照旧的,一点都没有改,欲堑也是照旧的,欲望很大很强,垢污一点也不减少,这些习气照样存在,那就是想要当老师,给人家讲一讲,还要教教人,是很慈悲没错,但是这叫做舍本逐末。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自己还带着这些烦恼垢污,自己并不能够明心见性,所以这个说法,你要是宗通说通也只是什么呢?只是研究语言文字,研究学问,你登峰造极了,也只叫做「说通」,你能把这个道理说清楚,这样子而已,可是这种说法就像什么呢?像鹦鹉学讲话,叫鹦鹉学舌,鹦鹉也会讲话嘛,八哥更厉害,但是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牠没有真正理解啊,是不是?我们看过八哥在讲话,那个主人教牠三点半,牠就三点半三点半,你问牠什么时候?牠说三点半,你什么时候去问牠都说三点半,牠对三点半完全没有理解,你这样子说法,能度众生吗?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是根本,这四句就是每一个要有转法轮这个愿的人,这个自己要常常当作座右铭,一定要这四句你做到之后,你才去跟人家说佛法讲佛法,你才不叫做放毒,因为你会讲错

  但是我们净土法门唯一不会讲错的,就是那四个字,那四个字你怎么讲,用什么来讲,你教他四个字,绝对不会错。

  你讲别的话,没有具备这个条件,你肯定会讲错。所以不是想要成名成家,当佛学大师,收了很多弟子,受种种人的供养,你这些叫什么呢?你这些还是属于垢污啊,还是染污啊,染污什么呢?染污了你的清净心,要离开这些,而有愿意利他的心,这才能够利他。所以这点是我们要深思的,很多人犯了这个毛病,那犯了这个毛病,最多最后成个佛学家,那如果老老实实成个佛学家也不错,有的时候就生出一些邪的见解,邪见,就谤经谤法,那这样子的话,还不如那个不信佛的人,是不是?因为谤经谤法的罪最大。

  以上这些话都是念公的原话,师父我只是转述而已,那有什么问题,不能接受的话,可以找念公。黄念祖老居士曾经说过一句话:「你可以到法界来找我。」哎!到法界来找我,他甚至还说了一句话说:「如果我说错的话,你可以到法界来找我,你可以来打我一巴掌。」到法界来找我,他在法界,那不就是法身吗?所以我们就应该要相信,这不是我的话,我只是转述。

  所以在这四句「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这四句真正能做到了,后面才来「调众生,宣妙理」,所以我们来看这句经文「调众生,宣妙理」:

调众生,宣妙理

  我们先看注解说:

“调者,和也。众生者,一切有情也。宣者,示也。妙理者,实相之理体,亦即《法华》「佛之知见」也。”

  「调「是调和,「众生」是指一切有情,「宣」是宣扬,开示。「宣妙理」,那为什么这个理前面加一个妙这个字呢?那既然加个妙的话,就不是一般的道理了。这个妙理就是说的实相的理体,宇宙的本体,不然不能称为妙理,所以这个妙理也就是《法华经》所说的佛的知见,佛的知见是妙理,众生的知见是道理,差别就在这里。

“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乃「宣妙理」也。”

  所以要开佛的知见,示佛的知见,这个就是「宣妙理」。

“令一切有情,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乃「调众生」也。”

  让一切有情都悟到佛的知见,入到佛的知见,是「调众生」。现在你要度众生,你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佛的知见,那么这个弘法就很难了,转述还可以,但是转述还常常画蛇添足就添错脚了,不晓得把什么脚给添进来了,还是会有错误的,也不容易呀!所以就是一定要把这个解释得很清楚,「调众生,宣妙理」,宣什么妙理呢?那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怎么调众生呢?众生这边就是要悟佛的知见,最后能够入佛的知见,这个就是「调众生」。接下来再解释:

“调和琴弦,以发正音,调和众生,令契中道。净土法门,是佛知见。持名念佛,即从容中道。”

贮功德,示福田。

“「贮」者,积也。”

  他要贮积功德,就是要累积这些功德,这些大菩萨有种种的功德,因为你有种种的功德,你就可以给众生当福田,「示福田」就是当福田,下来解释福田。

“「福田」者,夫世间种稻之田,称为稻田,以之为喻,为众生植福之所,称为福田。”

  田就是世间所谓的田,你看我们种稻的地叫稻田,种麦的地叫麦田,那种福报的地就称为福田,那么《净影疏》就说了:

“《净影疏》曰:「贮积多德,名贮功德。现受物供,故名为示。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云福田。」”

  你积累了修行种种的德,这个叫做「贮功德」,这个贮功德,你能够示现出来,受众生的供养,这就是一种示现,所以叫做「示」。「生世福善」,你可以出生世间的福跟善,那他供养你就得到福了。所以是修善如田生物,像田能够生出东西一样,所以称为福田。所以你看,在一个道场里面不是有福田箱吗?那要到三宝具足,才真正叫做有福田,如果少一样,只有二宝,你不能放福田箱,你拿什么给他种福田呢?只有二宝,少了一宝啊!要三宝才行。所以你看我们这个袈裟叫福田衣,我们出家人叫福田僧,你看这个一条条一格格,像田一样,叫福田衣,所以出家就叫福田僧,我们有福田给你们种,所以就可以接受你们的供养。

  那下来看《甄解》:

“《甄解》曰:「福田者,供养如来,所施虽少,获福宏多。犹如良田,所种虽少,收实甚多。”

  这里引《甄解》的话就说,福田是什么意思呢?「供养如来,所施虽少,获福宏多」,供养如来虽然是少,供养佛那怕是一枝花,这个事真的有嘛,我们看当年,就是天人献花给释迦牟尼佛,但是他得到的福就很大很大了,「犹如良田,所种虽少,收实甚多」。比如良田,就是这个是好的田地,你撒下的种子那怕是一点点,但是你看看那个收成就很多很多了。

“(《菩萨本行经》)所以佛为福田,贮无上功德故也。」”

  那佛是福田,因为他贮无上功德故。所以这一句经文「贮功德,示福田」就是指的这个意思。这些大菩萨都是修习种种的功德,然后示现给众生,作为众生真正的福田,那佛是福田,因为佛的功德最圆满了,福慧二足尊,最圆满了,佛陀的福田最圆满,所以佛的功德最圆满。

“以上诸释,皆与今经相契。又《俱舍论》有四福田:(一)趣田,畜生也。(二)苦田,贫穷困苦之人也。(三)恩田,父母等也。(四)德田,三乘之贤圣也。是为广义之福田。”

  下来把这个福田解释得就比较广,《俱舍论》它说有四种福田,这个说的意思就比较广了,不光是说供养佛了。

  第一个叫做趣田,六趣的田就是特别指畜生,你看现在很多外国人爱护动物,他们都有组织来保护动物,但是他们不一定是佛教徒,他们不信佛教,但是他这个也是合乎这里说的这个道理。当年里根总统的夫人,里根夫人穿了一件动物貂皮大衣,爱护动物会写信提抗议,你穿貂皮大衣,那别人有样学样,别人都穿,那这个貂就要死很多了。而且各位,这个貂这个狐狸,现在还不是野生的,以前还是野生的稀有,现在是农场大量饲养的。长大之后,这个剥皮的过程真的是惨不忍睹啊!所以外国人他们虽然不信佛,其实这个都对嘛,这个是趣田,六趣的趣,你是爱护动物,所以在外国就没有流浪狗,外国的狗很好命的。外国的野生动物不怕人的,那些鸟那些松鼠梅花鹿会到你的家来的,看到你牠也不会跑掉的,牠最多抬头看看你一下,你也看牠一下,牠又看你一下,那牠继续吃牠的草,牠才不管你是谁。

  我们不行啊!我们一靠近都跑掉了,因为你有杀气,所以牠就跑掉了。

  外国人没有这么重的煞气,这些畜生牠们知道的。所以众生欢喜,诸佛欢喜,佛是最平等的。畜生牠很苦啊,所以就有放生种种之类的,有爱护动物等等的,所以这是一个福田,不光佛是福田。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都是平等的。

  那第二个是苦田,一切贫穷困苦的人,我们要去救济他们,这些人都可以给我们当福田,他将来会回报的,而且将来回报还会带利息的,会加利息给你的。

  那第三是恩田,父母对我们有恩,我们对父母应该行孝,这也是种福田。

  第四是德田,功德的田,那就是指的三乘的贤圣,小乘大乘的这些贤圣,小乘从初果二果三果一直到四果。贤圣就是地前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那就是三贤。到了地上菩萨,那叫做圣,从初地到十地等觉妙觉都是圣,三乘的这些圣贤都是福田。

  这是广义的福田,所以前面四句之后,底下就是「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

  下来也是经文说: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诸佛度生,应病与药。药喻如来妙法,病喻众生疾苦。”

  那么众生有种种的病,所谓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种法,就是八万四千种药,所以是应病与药,你是什么病,就给你什么药。所以法也没有定法,等到病好了之后,这个药就不需要了,病好了,你还继续吃药,那叫什么呢?「执药成病」,本来药是治病的,你病好了还吃药,那你倒添了病了,就是又再生病了。所以这里说的药,是比喻如来的妙法,病是比喻众生的苦。

“如《涅槃》曰:「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药。」”

  因为众生有苦嘛,要除掉这些苦,所以就说了种种的这些法药。下来解释「苦」:

“三苦者:(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二) 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三)行苦,行者,迁流之义。由一切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者。”

  苦指的是什么呢?一种说三苦,三苦就是「救疗三苦」,还有说八苦。那么这里说的是三苦,三苦:一个是苦苦、一个是坏苦、一个是行苦。这个事情本身是苦的,叫做苦苦。第二种是坏苦,这个事情你本身是很留恋的,很留恋他,很喜欢他的,但是万一一天他不存在了,或者有什么破坏掉了,消失掉了,那你就难过了。像世间的眷属啊,夫妻恩爱啊,当时觉得很幸福,但是有一天,另一个死掉了,另外一个活着的就很苦恼了。为什么会苦恼呢?因为没有佛法。有佛法的话,那里会苦恼?苦恼是世间法,把苦恼转一转,哎呀!那不更好吗?一个人可以好好修行啊!多一个的话,我们广东话说「诸多干扰」,干扰很多啊!是不是?难得一个人。所以你看,我们佛门大德江味农居士,就是他的另外一半往生了,那他就一个人,他一个人他就知道这个机会来了,他就用四十年的时间,专心的来研究一部《金刚经》,所以有很大的成就。就是一个人,没有绑手绑脚的。所以另外一半死掉了,如果有佛法,那你就不会苦恼。其实没有佛法会苦恼也不会太久了啦,你能够苦恼多久呢?很快就忘掉了,人是善忘的动物。那东西也是这样,好好的一个东西,像一台电视机好好的,你天天在看,有一天电视机被砸坏掉了,你也是很难过,这是坏苦。

  这是个比喻啦,你会说,哎!师父,现在电视机很便宜,是不是?但是这个内容是转述黄念祖老居士他当时那个时候的中国,那个时候你要买一台电视机多难啊,是不是?现在很容易了,现在家里面不只一台电视,有的是两台三台四台,一个房间一台电视,那就不会吵架了,是不是?所以这个比喻是指东西一旦坏掉了,就是你喜欢的东西,一旦它有变化坏掉了,这叫坏苦啊!那你会难过啊!东西不能不坏,对不对?

  那还有一个叫「行苦」,「念念迁流」,这个苦是不断的,这是精神上的心灵上的,但是一般的人体会不到,因为这个很微细,以为这个世间还蛮快乐的啊,游山玩水,逍遥自在,有钱有閒,快乐似神仙。他不知道他这个乐其实只是苦短暂的休息一下而已,而这个乐马上接着就苦了,苦不会变乐。以前常常跟大家说过了,这个苦不会变乐,乐很快就变苦。

  这个三苦是拿来解释这个地方的三苦,那另外还有其它的解释,我们继续看注解说:

“《嘉祥疏》云:「三有之苦(即三界生死),故云三苦。」”

  嘉祥大师他有另外一个解释,他说这个三苦是三有之苦,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众生有生死之苦。那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再看:

“《甄解》谓「祥释为稳」(指嘉祥师之释更为稳妥)。盖除三有生死之苦,更合净宗之旨。”

  那日本的《甄解》他的评论说,「祥释为稳」就是他说嘉祥大师的解释更为稳当一些。当然都对,那有错的?这三种苦也都要除掉。但是嘉祥大师的解释更稳妥一些,为什么呢?因为要除掉众生生死之苦,这就很合乎净土宗的宗旨了,是不是?净土宗的宗旨,念佛是为了什么呢?为了「了生死」,解脱生死。你其它的方法就不容易办到了,你就做不到普度啊!所以这是净土宗的特点,也是它的特色,怎么样呢?就是让众生你能够「即身」,「即身」就是现在这个身,就是你这个肉身,现在这个肉身出生死之苦啊!

  别的法门要出三界,那大家都知道了,同修们都学了这么久,都知道了,你必须要断见思惑啊,断了之后,那才达到阿罗汉的水平啊。

  见惑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那还有呢?贪嗔癡慢疑共十种。思惑就更加的细了,更加细的贪嗔癡慢,要把不但是人间的贪嗔癡慢,连天界的贪嗔癡慢都要去掉,色界无色界天的贪嗔癡慢都要去掉。所以天人都很神明很高,不像世人这么凡俗,但是祂们也有我慢啊,天人也有我慢,都有贪,都要去掉,这才是什么呢?这才证得阿罗汉果,这才能够出三界。

  那么现在大家试问一问,谁能够贪嗔癡慢一点都没有的呢?没有的请举手,我也不敢举手,恐怕不但说是一点都没有啊,这个念公他自己说:「我看我自己,起码我的贪嗔癡慢是具足的。」他很谦虚了。

  所以你要出离三界,就没有希望了。只有净土法门,怎么样呢?因为是带惑往生,带业往生,不是叫你要把那个惑给断掉,我们没有办法,断不掉。净土法门是带着这些惑去见阿弥陀佛的,所以这是最突出的地方。

  那么《甄解》跟嘉祥大师这一说这个经文,「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就是说,这个净土法门,让一切众生可以出离三界的生死之苦,他来解释这个「救疗三苦」,这个就更符合净土宗经典的含义了,所以他就称为说这样子解释就比较稳当。

“《甄解》释经文曰:「如来大医王,能知其病,应病与药,治三有之苦。病有众多,法药亦多,故云诸法药。」”

  解释「诸法药」三个字,就是这个内容。底下是经文的解释,看下面的经文说:

升灌顶阶,授菩提记。

“「升灌顶阶」(见《唐译》)。「阶」者,位也。「灌顶」者,印度古代国王即位时,取四海水,灌于王顶。密教同之,有灌顶法。”

  那么这是说到密宗了,所以之前讲过,我们学习这部《大经解》,什么宗派的内容都学到了,显教的、密教的、大乘的、小乘的,因为念公自己本身就是对密宗有很好的理解嘛,是密宗的大成就者,所以我们可以信得过他所说的。

  下来是念公的原话他说,所以我们今天也顺便的说一说,这是念公说的,我不敢说。他说这个密法现在到处是陷阱,所以不能轻易去学密法。念公说我也不是赞成人家去学密法的,可是有一点要注意的,绝不可以随便去毁谤密法。他说像过去北京有一位他就认为,这个密法就是魔法,那像这样的笼统的批评,当然我们知道,现在有一些密宗传法的,那就是魔,这是不错的,但不能说因为这些人就把这个法也说成是魔,这个不行。我们不能够随便去毁谤,这点是很重要的。

  所以到这个地方,这些来的大菩萨,他们都「升灌顶阶」,这个在密法很重要,他们自己得到灌顶,而且他还给一切众生灌顶,这就是「升灌顶阶」。

  所以我们有的时候不懂只管不懂,就怕不懂装懂,你是学显教,你没有深入,你不理解就不要紧,就怕随便根据自己的见解,就随便下议论。

  那么说到灌顶,这个灌顶是古印度的一个制度,印度古代的一个制度,国王要继位的时候,就取四大海的水,在国王的头上灌,灌当然是从上面下来,就表示他就要登位了。

  那这个密法也相同,有这个灌顶的法,下来就介绍了好几种,我们看注解:

“灌顶有多种,简言之,则为二种:(一)结缘灌顶。行人乞法,为结佛缘,引入灌顶坛,授以本尊之印与真言,此后行人即可依教随分修习,是为结缘灌顶。(二)受职灌顶。于如法积行之士,传受秘法,而作灌顶。得灌顶已,堪受师位,于密法中作阿阇黎,是为受职(或传教)灌顶。上乃粗分。”

  这个不是很细的来区别的,灌顶简单说分两种,其实还有很多,我们只举两种,一种叫结缘灌顶,就是跟这个修行人结个缘,你来求法,跟你结个佛的缘,将你引到灌顶的坛里头,就教给你本尊的手印,教给你本尊的咒语,以后你就有资格去修行你所传的法,这个叫做结缘灌顶。

  所以很多密宗的书,上面都公开写着「未经灌顶,不许翻阅」有这些字眼,那你不写这个字眼还好,你写了反而让人好奇,它里面一定有好东西,打开来偷偷看一下,有的人就不管了,又没有罪的就看了。所以这个法,你没有灌顶,这个经你不可以看,他也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他表示慎重,你要接过这种灌顶,你才可以修可以看,就是表示慎重嘛。

  其实我们显教戒律的书也是一样的,在家居士不允许随便翻阅的。其实是为了保护你啊!怕你造业,看了之后,哎,可以了,你看这一个出家人就犯了第几条第几条,那个出家人就是那条就是那条,拿戒条来看出家人的毛病,那就完了,是为了保护你,怕你造业,然后就会批评毁谤。

  第二种是授职灌顶,授职灌顶是什么呢?你这个如法修行的人,你给他传授密法,给他灌顶,之后给他一个职位,就是他可以做师父了。

  那么下来也是念公的原话说,所以现在几乎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不是很如法的,不是师父真正的允许他去传授徒弟收徒弟的,这个就是不如法的。所以要经过授职灌顶,之后你才堪受师位,在密法中叫做阿阇黎,所以这就是灌顶的两种含义。那么还有两种含义,底下再讲说:

“若详论之,则在上述二者之间,尚有常行之四种灌顶:(一)瓶灌,得修习生起次第之自在。(二)密灌,得修气脉明点之自在。(三)慧灌,得具菩提心诀之修持自在。(四)大手印灌,得修大手印道之自在。密教重传承,未经灌顶,不得擅自修习,经轨亦不得擅阅。”

  所以我们为什么也来谈这些东西呢?因为我们不能漏掉某某部份,你要完完整整的来学习这部《大经解》,所以这些我们都要念过看过听过学过,学不到,不重要,把它完整的记录下来,所以这个就是很重要的。

  如果详细说,除了以上两种之外,还有四种灌顶,但这四种灌顶都是要受戒的,那有的人不受戒,什么法都修,没有戒,你修什么法都不相应。

  所以出家人为什么称为师呢?你看我们比丘是两百五十多条戒,所以你说不受戒,行吗?密法也都如此,都要受戒。

  那么现在有人只是传法不传戒,他自己都不受戒,所以现在外面就是很乱。

  现在就是有人想学密宗,大可以这么说,净土宗就是密教显说,凡是密教所有殊胜的地方,净土宗都有,那你为了安全起见,你只要安心修净土就行了,那是不是安全呢?保险啊!

  那再说阿弥陀佛就是咒,对不对?你看往生咒第一句,按字句念就是Namo Amitabhaya,那摩阿弥多婆夜,这个「阿」字要念「阿」,这个念「阿」是可以证明的,肯定念「阿」,你不能念别的,你看刘备的儿子叫阿斗,是不是?你只能念阿斗,你不能念厄斗,念厄斗变蝌蚪,念歪了就变蝌蚪,是不是?那么现在南方人叫阿三阿四,这个大家常常听师父举了很多例子嘛,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电影电视里面,那些演出家人的念成「阿弥陀佛」,或者是广东话「阿弥陀佛」,怎么「磊」都跑出来了呢?阿弥陀佛就以为应该是这样子念的。

  我自己在当居士的时候,我负责监制在北京拍了一部「了凡四训」,同修都有看「了凡四训」吧?拍完之后,剪辑好了,就带回去北京配音,参加的都是说是中国所谓的一级的配音员,那当时我就在录音室里面监听,因为这算是属于佛教的内容,那些配音员什么都配的,可能有一些东西要特别注意,他不知道。那么我第一次就听到配音员念「厄「弥陀佛,我说停停暂停一下,我说不能念「厄「弥陀佛,要念阿弥陀佛,我就改正啦,他们不服啊!我是中国一级配音员啊,你马来西亚的华语算啥啊?要改我,不服!后来勉强接受了,为什么接受呢?因为我出钱的,我出钱的,你不接受,我收工啦。那位配音员是老前辈,后来他就说了一句话说,好吧好吧!他们马来西亚要阿弥陀佛就阿弥陀佛吧!阿弥陀佛是他们马来西亚要的,我们中国是「厄「弥陀佛,他们马来西亚要阿弥陀佛,给他们阿弥陀佛吧!所以其实是误解,你看阿弥陀佛的梵音是Amitabha阿弥达巴,开头一定是「阿」的,这我常常说,不管你念广东话、客家话、海南话,不管你什么方言,开头那个一定是「阿」。

  佛号就是咒,所以让大家好好念佛就是念咒了,而净土宗是最安全最稳当的。

  那么现在密法有很多不如法的,那是他们个人的事,不能因此而对密法来否定它。

“又灌顶复有初位与后位之别。初位者,如《大日经疏十五》曰:「(下文略有删节)譬如世间刹利之种,欲绍嗣其位,令王种不断故,为其嫡子而作灌顶。取四大海水,以四宝瓶盛之……。水令流注太子之顶。灌此水已,大声三唱:『汝等当知,太子已受位竟,自今以后,所有教敕皆当奉行……。』今如来法王,亦复如是。为令佛种不断故,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从此以后,一切圣众咸所敬仰,亦知此人毕竟不退于无上菩提,定绍如来法王之位。」以上就行人初位而释。”

  那么这里说,灌顶还有初位的灌顶跟后位之分,前面说的是初位,这种是初位的灌顶,取了海水给他灌顶,从此以后圣众都应该尊仰,这个人就受法王之位了,那以后就不同了。

“至于后位,则如《秘藏记》曰:「菩萨初地乃至等觉,究竟迁佛果时,诸佛以大悲水灌顶,即自行圆满,得证佛果,是顶义也。」又《秘藏记钞七》曰:「灌者,大悲护念义。顶者,佛果最顶义。诸佛护念,令至佛顶住,皆名灌顶也。」今经云「升灌顶阶」,对与会大士而言,乃指后位。若指教导众生,则受灌者是初位。”

  你看一句经文讲到灌顶讲得这么多,这些都是专有名词,是非常非常专的,那我们听听就好了。至于后位则如《秘藏记》所说初地菩萨,就是登地了最后初地菩萨,第二第三第四地十地一直到等觉菩萨,他到达正式要迁到佛果要成佛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诸佛以大悲水给他灌顶,他就自己圆满了,就自己证得佛果了,所以灌顶有这个殊胜的含义。那一切大菩萨最后成佛的时候,十方的佛为他灌顶,所以现在我们来看,这里不是说「升灌顶阶」吗?现在这些从他方世界来参加法会的这些菩萨,都是位后的普贤,前面讲过位后还记得吗?就是成了佛之后,再示现菩萨的,都是从果向因,都是佛的示现,所以他们所受的灌顶,当然是指的后位的灌顶了,是成佛的灌顶,所以「升灌顶阶」就是指着这个意思,当然都是经过最后的灌顶而证到佛果了。那对于教导众生,那就是初位了,或者给他一个前面讲过的结缘灌顶,或者给他一个职位授职灌顶,所以「升灌顶阶」这个就表示一个是灌顶的含义,一个也是代表这个密法的重要。

  所以《无量寿经》是净密不二,《无量寿经》禅净也不二,所以《无量寿经》什么都有了,有禅有净有密有教下有律宗有其它的,你说唯识没有吗?都有,全部都有。所以这就代表密宗的重要,与会的这些诸大菩萨都是如此,都是这个样子的。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点:

“「授菩提记」(见《唐译》)。「授」者,付与之义。「记」者,记识之义,亦即悬记之记。佛对发大心之众生,授与当来必定作佛之记,称为授记。”

  这里解释「授记」是什么呢?「记」是一种悬记,佛对于发大菩提心的众生,给他一个授记,就是告诉你将来一定作佛,做这个悬记,这个称为「授记」。

  那么最着名的像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得到燃灯佛的授记,还有弥勒曾经受世尊之授记,《阿含经》有这样子的记载,甚至大乘经典成佛授记之事更为普遍。你看《无量寿经》有记载,法藏比丘经世自在王佛授记而成阿弥陀佛,就成为阿弥陀佛了。

  所以都需要经过授记,授记你成佛之后种种的情形,都跟你说得清清楚楚,这叫做授记。

  好,今天时间差不多,我们就暂时一起学习到这里,下来解释经文跟注解的内容,我们留到明天再来跟大家继续一起来学习。好,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18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