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34集
2023/11/26 18:29:11瀏覽66|回應0|推薦4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34集

  七宝净土讲堂堂主慈净老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无量寿经》跟注解,就是我们净宗大德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也叫《大经解》。我们现在还在第二品,我们再将第二品的经文念一遍: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请看注解在《大经解》114页倒数第四行,我们从这句看起:

“本品从「咸共遵修……」至品末之「不可思议」,皆是讚歎普贤大士暨会中一切菩萨之德。”

  从这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一直到这一品最后,就是第二品的末了最后「不可思议」到这一句话,这么长的一段都是讚歎上首的普贤菩萨,跟会中的一切菩萨他们的圣德,就是讚歎他们的成就。这个讚歎都是如实的,如实的就是没有夸张的,没有加盐加醋的,没有讲得很夸大其词的,真真实实的,他们真的是有这样的成就。所以佛法就是真语者,实语者,讲经也是这样。前几堂课有讲过了,经典很深你把它讲得不足讲得不够,或者某人之德很大,你把他说得很小,这个叫减损谤,也是一种谤法是减损谤。那你要过度把他称扬讚歎得过了份了,马来西亚的华语是过头了,这也是谤叫做增益谤。所以佛教都不说过份的话,都是如实而说的,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所以与会参加《无量寿经》这一会的听众这些菩萨,普贤菩萨跟这些菩萨他们的德行是如实而说的。这些上首代表都有很突出的成就,我们要看完这一品,等第二品全部学完了你就会明白了,你就会赞成了。请看注解下来说:

“「大士」者即菩萨,即大道心有情。士谓士夫。大者,即前释大道心之大,兹不赘。本经会中,以普贤菩萨为一切菩萨之上首,馀文殊、弥勒、贤护等出家在家菩萨,暨十方来会无量无边之诸大菩萨,皆悉遵行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乃华严长子,其至德即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

  大士就是菩萨的尊称,普贤之德刚才已经说了,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下来注解再说了: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谓大士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讚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如上十愿,愿愿皆曰:「我此大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贤菩萨在发愿的时候,他每一愿都是用这几句话来做总结。什么叫无有穷尽呢?无有穷尽就是永远是这样的帮助别人,利益众生,这个讲的是时间无有穷尽,不是短时期的,不是像我们一般人喜欢就帮一下,不喜欢就不帮他了。什么时候喜欢又再帮一下,我们是凭自己喜欢的,菩萨是没有停止没有间断的,时间是三世,过去、未来永无中断。空间是十方,要帮的对象的地方不只是这个地球,而且是广大无边。所以你要修普贤行,你要以这种心态去为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拔苦与乐。所以普贤菩萨发的愿都有这句,「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意思是整个太虚空都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了,众生的业也没有了,众生的烦恼全都没有了,我普贤菩萨的愿才结束,「我愿乃尽」。当然这些都是不可能的,都是不可能尽的。不可能尽那我的愿就没有终止了。所以你看这个心量有多大!不只是一个地球或几个星球,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他要度的对象。「疲」是疲劳,「厌」是厌倦,就是说不想再做了,累死了,不要做了,人是肉做的不是铁打的,真是要做死人咩?我们做两下就不行了,所以跟菩萨不一样。我们不管做一件什么事情,如果天天做的都是一样的,那就会厌倦了。吃东西也是这样,为什么常常要换换口味?天天如果吃一样的菜饭,给你吃上个一个星期就不想吃了。叫什么?吃腻了,厌倦了。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做同样的,时间久了一定会起厌倦的心,这是我们一般的凡夫。

  所以现代人讲的就是要有新鲜感,要有点变化,别老是死板板的。念佛也是一样,是不是?老是这句阿弥陀佛,你看在共修的时候,如果是念佛念上一天,早上从开始念这句阿弥陀佛,念到最后回向的时候也是阿弥陀佛,中间也没有什么其它的东西比较好玩一点的,有什么变化的,都没有,来来去去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什么变化,又不能倒过来念就是佛陀弥阿,不能啊!阿弥陀佛倒过来念就是佛陀弥阿,所以就念到闷了,没有味道了,按捺不住了!按捺不住心就开始花了。但是师父又常常说要专,不要夹杂,不要东参西访趴趴走到处跑,要一门深入才有成就。但是一般人还是凡夫啊!但是佛菩萨不是这样的,佛菩萨天天做一样的事情他不疲不厌,这是我们不如他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地方。

  前面简单的念了十大愿王,这十条你看看,普贤的十大愿不是一般的人可以做得到的。不说别的,就说第一条好了,第一条就不容易做了。「礼敬诸佛」,诸佛在那里你都找不到,在你家里啊!你家里就有两尊佛,但是你却把他们送到老人院去了,把两尊佛送到老人院。告诉你有情无情都是佛,无情是什么?桌子啊椅子啊!这些无情的也是佛啊!你不能随随便便弄得很脏,东西乱乱丢,不是叫你向桌子顶礼,不是这样的礼敬,那就变成佛呆子了。对它恭恭敬敬摆得整整齐齐,这就是礼敬啊!这是无情。有情无情都是佛。而且这个佛不单指过去佛现在佛,还包括未来佛,什么是未来佛?北京鸭海南鸡都是未来佛,你这么说,那我就吃了很多未来佛啦!我把未来佛都吃掉了,所以这第一条「礼敬诸佛」你就过不了关了。

  但是我们听了经典又说:「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哎呀!糟了!那我们要成佛就没有指望了,是不是?师父又说作佛比做人容易,现在又给我泼冷水说不修普贤行不能作佛。别担心,佛很慈悲的,佛了解我们,如来有殊胜的方便,怎么样呢?就念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就都圆满普贤十条的大愿了。(客家语)哎,就这么简单?是不是啊?是。你一句阿弥陀佛一直这样念下去,你就圆满了普贤的十大愿,你不用一条一条的「礼敬诸佛」...「称讚如来」...「广修供养」...不需要,不需要,为什么呢?十大愿王是以到了极乐世界作为归宿啊,是不是?所以你只要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圆满普贤的大愿了,没听过是吗?所以只有在七宝才有机会听,这是佛在经典里说的,不是我说的,这是真的,《普贤行愿品》是这么说的。

好,下来我们再看注解:

“《行愿品》复云:「若人诵此愿者。……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这愿王在一个人最后断气之后,一切的诸根败坏了,六根都不能用了,什么都不行了,什么也不能跟着自己了,你的家人你的亲属,还有你的车子你的房子你的孙子都没有办法跟着你了,在这个时候唯有这个愿王不相舍离,不会离开你。

  「于一切时引导其前」引导你一刹那中就往生极乐世界了。所以一部《华严经》最后就归结到这里了,那么这个就等于是总结。

  「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这个人就自己觉得自己坐在莲花之上了。

  然后佛就授记了,「蒙佛授记」,蒙阿弥陀佛授记,什么叫授记?授记就是给你认同认可肯定,肯定告诉你将来会成佛,是到那里成佛,那个佛土是怎么样的,有多少众生,你要度多少人,种种情形佛都跟你讲得清清楚楚,这叫授记。

  「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过后你就可以在不可说不可说,那就是无量无边数不清的世界里面,以你无量的智慧,可以随着众生的心而给他利益,并且能够在烦恼大苦海中救济众生,这就是普贤大士之德。

  「令其出离」,怎么出离呢?如何出离呢?就只有一条路,我们也是一样,没有第二条路,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就是出离了。

  所以大家都遵修普贤大士这样的德,最后都归入弥陀大愿之海。我们继续看:

“又其中第十愿「普皆回向」显「普」。从初礼敬乃至第九愿「恒顺众生」显「贤」。”

  十大愿王其中第十愿是「普皆回向」,就表示普贤菩萨名号中的「普」字,从第一个「礼敬诸佛」愿到第九个愿「恒顺众生」则表「贤」的含义。「贤」是说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普」是讲的十方,就是四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全都包括了。

“故知十种大愿,显「普贤」义。「贤」则竖穷三际,「普」则圆摄无馀。”

  第一个「礼敬诸佛」到「恒顺众生」显出普贤的贤,是如此的勤劳,没有疲怨,一直礼拜忏悔,「请转法轮」一直到「恒顺众生」,所以十大愿王就显出普贤之普跟普贤之贤了。下来就引《清凉疏》来说:

“《清凉疏》云:「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正显经中普贤,即位后普贤,亦即善导大师所谓,从果向因之相。”

  《清凉疏》上次我们也说了一些,普贤这个名号的解释是「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他这个成佛的果位没有欠少的了,圆满了,穷尽果位的一个圣德,没有不穷的地方,果无不穷叫做普,「普皆成就」。「不舍因门曰贤」,虽然他到了最后的佛果了,他已经得到无上的成就了,可是在因地上,他有发这个要度众生的愿,像阿弥陀佛也是一样,阿弥陀佛跟其他十方诸佛成了佛之后大家都一样,但是没成佛之前在因地,每一尊佛发的愿都不一样。阿弥陀佛发的愿就是要「度尽无边苦众生」,那么现在成佛了,成佛就是要还愿。我们现在人也是跟神求什么求什么,得到之后就要去还愿,还向神许的愿。佛也是要还愿,但是到了成佛就没有什么叫众生,都是平等了,一切都如了,没有一切分别了。但是因地发了这个愿力要度众生,就示现菩萨身来救度众生,所以这个叫做「贤」。所以这就看出我们经中所提的普贤而为上首,这个普贤是位后的普贤,是成了佛之后,再倒驾慈航。

  上次不是说普贤有三种吗?一种是位前,一种是位中,一种是位后。位中就是等觉菩萨,所以这是位后的普贤,他已经成了佛位之后而示现菩萨身来救度众生。这也就是善导大师说的「从果向因」,证明就是成了佛倒驾慈航示现菩萨的位后普贤之相。那么善导的一些观点跟密宗一致,大师说「指方立相,即事而真」。所以很多跟密教的观点是一致的。下来我们再看注解:

“又普贤偈云:「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普愿沈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是即普贤自言,我既往生极乐国已,成就所发之十种大愿。乃以殊胜行愿功德,皆悉回向众生,同生极乐。”

  愿这一些众生都到无量光佛刹,那里是无量光佛刹?极乐世界啊!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这是普贤的大愿,普皆摄受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普皆回向,乃成「普」义。弥陀四十八愿,摄一切众生,是「普皆回向」之本源。普贤十大愿王,正是弥陀大愿之第三十五愿之广演。愿曰:「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宏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此愿留在第二捲中详释)。”

  这是经文,在往后我们会有详细的解释。所以普贤也正是跟弥陀大愿是一个愿,普贤的十大愿王我们也可以说正是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三十五愿很一致。第三十五愿就说了,凡是生到我的国土的,究竟必至一生补处。不管你是到凡圣同居土最低的下下品,你最后,而且时间很快,极乐世界成佛的时间快到我们没有办法想像,一直向前进向前进,最后一定到一生补处,成为补处菩萨。什么叫一生补处?就是后补佛,准备要去作佛的,在那边等待。像当前的弥勒菩萨就是补处菩萨,他在兜率天内院那边等,所以他是一定要补佛位的,这是绝对的,不可能有其它的变化。所以弥勒菩萨在五十七亿六百万年之后就来了,就成佛了,这就是补处菩萨。当弥勒菩萨成佛之后,下面要有一个补处啊,下面一个又在兜率天内院在那边补,所以贤劫中一千尊佛就是这么来的。名单都排好了,贤劫最后一尊佛的名字也知道了,所以中间不可能有谁去插队的。所以我们将来成佛也不是在这个贤劫名单里面去插队的,我们到他方世界去作佛。因为整个宇宙这么大,佛土无量无边,看那个佛土的这些众生跟你有缘的你就去了。所以不用担心没你作佛的地方。只要往生极乐的一切众生他必定达到一生补处,补佛的位,就必定成佛的。到了极乐世界你不成佛,你在那边要干什么呢?又没有退级又没有退班,你没事干一直呆着不走啊?寿命无量又不会死的,又不会向后退,只有一直向前,到最后你不作佛要做什么?要在那边做老大哥啊?所以一定去作佛的。

  但是也有一些因为他有发这个愿,他要快快的去度众生,所以他有这个愿他就「被宏誓铠」,他要披着宏誓的铠甲,你要去度众生。度众生你别说其它地方,到了鬼道地狱道,来到人道也不容易。现在的人有多坏,你怎么度他呀?你去到鬼道,那些鬼凶巴巴的,到了地狱你要怎么样?所以你一定要有防备。那些铠甲就像以前的战士,前面被一个盔甲,就能够抵挡,我们现在叫防弹衣,防子弹的。所以你要度众生要做这样的准备。要教化一切有情,他就发这个信心,都修菩提行,行普贤道。所以弥陀三十五愿有这样提出来,都在行普贤菩萨这样的道。所以现在会中来参加听经来庄严的都是和这第三十五愿相合的,一样的,这一些人都是已经生到极乐世界了,但是他要被宏誓铠,要教化度众生,所以他就来了,到处跑了,「游化十方」。修行普贤之道也就是导归极乐之道。那为什么只是遵修普贤求生极乐呢?因为只有这一个法能够给众生真实的利益,其它的法也有,其它方法也可以给众生得到利益,但那不是真实的利益。为什么前面加个真实呢?因为这个利益是可以让你真正彻底解决问题,不要再来做人了,做人很苦啊!是不是?想想这一生来做人苦多过乐,现在好好的,但是你不知道明天怎么样,后天又怎么样,明年怎么样。什么苦要来你也不知道!所以要快快去成佛,只有这个净土念阿弥陀佛的法门可以给众生真实的利益,能救众生的生死之苦。所以善导大师就说了:「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为什么出现在印度那个地方?他可以不来的,他来是为了什么?就是「唯说」唯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阿弥陀佛的大愿像海一样的深一样的广。所以有人就不甘愿啦,佛讲经四十九年讲了这么多法门,那你怎么证明是唯一要说阿弥陀佛的东西呢?是你们修净土的又卖花说花香了。确实是这样,因为你不能一听了马上要去作佛,释迦牟尼佛才用其它的方法慢慢的诱导你慢慢的引导你,一步步的到最后才跟你说要去作佛。你本来是佛,就应该恢复你是佛的本来,这就是释迦牟尼佛要告诉我们的。这也就是这次来灵鹫山参与《无量寿经》法会的一切大众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真正的原因了。我们再看注解:

“由是可见,会中圣众,多是曾生极乐,披宏誓铠,游化十方,助佛宏化。如是辗转教化,辗转度脱,是故经中,无量无边一切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

  因此我们这个法会中的圣众,「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个「咸」意思就是所有的全部,没有一个不是。这个愿在以后讲四十八愿的时候,我们要详细的来讲,这是一个总的「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那么是如何呢?怎么做呢?就是这句经文了:

“「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上两句初讚诸大士之实德。”

  一上来就这几句,「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这两句是一开头就讚这些大士的实德,所以我们就是有两种,有权有实。实是属于本体方面的,权是属于用方面的。你看权跟实,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以前,都是慢慢的教导大家,刚才讲过的,你不能一下子就告诉他你要去作佛,这会把他给吓坏了,然后他就不干了。你告诉他慢慢来,你先去证得阿罗汉,证得阿罗汉就 OK 了,先告诉他 OK,要像哄小孩一样先哄他,他想阿罗汉也不会太长时间还可以。你一下告诉他作佛,那要很长的路,那他就不干了,他就跑掉不要来当你的学生了,那个叫权巧方便的说法,所以才说有三乘法,有菩萨有阿罗汉有辟支佛。可是到了说《法华经》的时候,不能不讲真话了。为什么呢?因为释迦牟尼佛快要入灭要走了,再不讲真话就没有机会了。所以真正到了《法华经》的时候就「开权显实」,就没有什么叫做三乘法了,完全只有一乘之法,全部都是大白牛车,没有什么羊车鹿车牛车,都是大白牛车,都只有成佛而已。只有一个法,这就是「开权显实」了!舍权巧方便,然后把真实告诉你了,把事实真相告诉你了。以前说的是一个过程,不是究竟,如果一开始就跟你说真实的大家不能理解,也不能信从更不能信受,就必须要权说。所以权巧方便的说也是十分必要万分必要的,对不对?如果没有这样,大家也不知道后面还有个真实的,但是权巧它毕竟还是权巧,最后佛还是要把实际的话告诉大家,所以就显实了。权和实就是这个分别。

  那么一上来这两句就是讚歎这些大士,参加大会的一切圣众无量无边,前几天讲过了,这个数量太多了,不只是我们看到经典所列的这些人而已,这些人是代表,还有后面跟着来的,写不进去了,你一个个写,那里写得完啊?在地球上我们这种人是两万人,比丘一万两千,还有男居士还有比丘尼,还有女居士一共是两万。但是还有那些看不到的,诸天以及天龙八部还有诸大菩萨,这个就没有数量了。这一些菩萨圣众他们实际的德就是这两句,「具足无量行愿」这是头一句话。我们继续看注解「无量」怎么解释:

“「无量」者,其多其大,无法称量,名曰无量。《摄大乘论释》云:「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行谓六度四摄等大行。愿谓四宏誓与十大愿等胜愿。”

  这个数目字你没有办法说清楚,你也没有办法用一些譬喻来说,也比喻得不清楚,没有办法。你能够比喻说清楚它恰恰是多少,没有办法,所以没有办法说清楚就叫做无量,数字太大呀!愿呢?希求出世间的叫做愿,看好,这里说的是出世间,不是说的世间。我们世间的人也有整天发愿的,所以我们世间人常常说「事与愿违」,都得不到。因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而出世间就超越无常。所以出世间的愿是「有愿必满」,一切众生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愿,你如果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中马票,得到十万块钱美金等等,这不叫做愿,你这个不是出世间的。行动跟愿望的结合就叫做行愿。

“愿以导行,行以满愿,行如足,愿如目,互相依持。”

  这里说「愿以导行」,你有这个愿你才会有行动,你行动是为了满你的愿,你要有行动才能满足你所发的这个愿。所以行动像腿愿像眼睛,用眼睛来引导你。如果是瞎了眼看不到,你怎么走路?愿来引导你的行动,行动来满足你所发的愿。这两个就互相配合,相辅相成。

“「具足」谓圆满无馀。”

  什么叫「具足」呢?具是具有,足是充足,所以「具足」是圆满无缺的意思,一切都有了,不再缺少什么了。那么这句经文说「具足无量行愿」就是说,这一切无量无边的殊胜行愿都已具足圆满,没有欠缺了,一点都没少了,就是这一切都圆满无馀了。这说的是谁呢?说的就是这一些来会的大士。那么这些来会的大士怎么都能圆满无馀具足这些行愿呢?下来注解就说了:

“《行愿品》云:「闻此愿王,读、诵、书写……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

  这里提到《普贤行愿品》了,《普贤行愿品》是我们净土宗五经一论的其中之一,就是《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里头就说了,到了极乐世界之后即见阿弥陀佛,你一到了极乐世界,肯定见到阿弥陀佛了,要不然你会见到谁啊?见到阎罗王?阎罗王不在极乐世界。

  见到阿弥陀佛,然后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一见到佛,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不用说一样一样的来,一点点的累积,不用。于一念之中就可以圆满所有的行愿,一念之间圆满一切愿。这个只有圆教的道理才有啊!这是最圆极顿的妙法。所以往生法门之殊胜难思啊!净土法门这个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想不通啊!你怎么想都想不通叫「难思」,所以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那只有用《华严》的道理才能够解释。什么道理呢?它是一位一切位,位就是它的位次,你得到这个位次,其它一切的位次你都得到了。一真一切真,一圆一切圆。一念相应之下所有的行愿都成就了,不用那么麻烦,一点点的来,不用。这是最顿最顿的法。这一种我们就可以做一个比喻,拿世间的比喻,像拿一把丝,然后用一把最快的剑,谁的剑最快呢?跟师父差不多年龄的都知道,盲侠。以前日本的胜新太郎的盲侠他的剑最快,一把丝,咝!一剑下去,一根丝断了,所有的丝同时一起全都断了,是不是?这么多密密麻麻的丝你不用一条条的来切,那要切到什么时候?不需要,咝!全部解决了。另外在染缸里染布,染一缸布线等等的东西,一染成了全都解决了,所有染缸的东西都同时染好了,不是一根一根的丝拿刀在那儿切断它,也不是一块一块的布来染,染完这条再染另一条,这么多条你要染到什么时候?那个就要很长的时间,那叫难行道,那叫走楼梯一步一步来,顿教是坐电梯,一进电梯你要上多高都可以,这就是一成一切成。所以这样的道理,一跟多是一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们现在多数人都会用电脑,电脑也是一样啊!一个文件夹,然后你里面收藏了很多很多的内容,文件夹是一个,打开来无量无边那叫多,多收在一个文件夹里面,一个文件夹打开来就是多,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你说如果是以前你怎么用这个例子比喻呢?所以现在讲佛法好讲了。这个只有在圆顿教中才能够理解这些,一般如果不是圆顿教不是这个道理。不是这个道理那你不是圆顿教是渐教,那就只有渐渐的慢慢一点点的像什么呢?像爬山,爬山也不是不好,也很好,但是大家也比较适应,一般人因为他不相信嘛!那么登山的人,你上一步就高一步,对不对?再上一步又高一步,你就看得广一些,再上一步你又看得更广一步,是不是?但是最后登到山顶上所能看的境界,你在半山中是不可能看到的,就是这样。所以渐教跟顿教是不一样的,顿教是什么?就是博士班,净土高级博士班就是顿教,净土法门就是博士班,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往生极乐世界之后,愿见阿弥陀佛,你见了阿弥陀佛之后,一念之间佛在那边说法,佛一定跟你说法的,你就一一相应,所有的行愿都成就了。所以你不见阿弥陀佛是不行的,你见到别人跟你讲了几年都讲不通啊!你见到佛跟你讲两句话就搞掂了。所以这一切来会的大士都是具足无量的行愿。这里面暗示什么呢?暗示他们都是从极乐世界来的,行跟愿都具足了,所以就是说一切都要到了极乐世界才是真正的圆满。除此之外你还不圆满,你还是有很多欠缺的。所以祖师就说了一句,「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只要见到弥陀慈父,那一定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下来再看注解:

“此正显从果向因,以弥陀之善巧方便加持回向,成就无量超出十地诸圣之行愿。”

  所以这一些大士是从果向因的,这个大家跟了这么久,「从果向因」,都能够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所以你们现在很厉害了囉,跟别人不一样了。别人看这四个字看到头都大了,那妳们在这里整天听师父解释,「从果向因」就是「倒驾慈航」,已经成了佛再回向到因地去还愿。哦!妳们很厉害了,是不是?所以已经到了果位而示现为因地,这个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很多,就是成了佛之后再示现菩萨来度众生,以弥陀之善巧方便加持回向,都能够成就无量,超出十地诸圣之行愿。现在这一些会中的大士都是如此,都有这种能力。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这句经文不能太轻易的看过,不是说这一切功德之法我就在里头安住,就住在那边了,住在那边不走了。那么你要这样体会,就把这一句体会得浅了。不是不能够,是体会得浅,体会得浅就不是博士班了,体会得浅就是小学生了。所以我们是净土高级班,要体会得深。那么接下来就一步一步的深入了。我们看注解说:

“「一切功德法」指佛果之无尽功德。”

  再说得具体一点,应该说无尽功德的本体,这个说的是什么呢?无尽功德的本体说的是什么呢?我也不懂,不用理它,以后慢慢才来懂,总之我们迟早都会懂的。

  那么底下就把「功德」这两个字解释得很深入很清楚,超出了我们一般人的观念,如果你不来七宝净土讲堂,你肯定没有机会听到这样的内容。一般糊里糊涂的概念就是功德就是功德,我们到处都听到功德这两个字啊!因为我们现在都滥用功德这两个字,等于是滥用往生这两个字一样,谁都说往生,天天都有很多人往生,这么容易往生啊?所以我们就滥用了功德这两个字,说什么来听经睡觉都有功德啦!那干脆把妳家的床全都搬过来这里睡,那不是功德无量?还有说什么捐几个钱就叫功德啦!你看法会放个大大的牌子也是写功德主。所以大家习惯了用这个字,我们出家人没有办法,也是随顺大家,也很难改变这种的讲法。信徒喜欢听嘛!是不是?那你要是跟她说没有功德,师父,你说没有功德?只有福德,她又听不懂什么功德福德,心里就不舒服了,下一回她就不来供养了。再多几个这样的,你的佛堂就关门了!所以真正什么是功德什么是福德,大家还是不容易分清楚。下来我们就认真的来讨论这个话题,要认真的,这个认真是根据经论来解释的,所以可以相信,也应该要相信。我们看注解:

“《仁王经疏》云:「施物名功,归己曰德。」”

  「功德」两个字的解释根据《仁王经疏》他说「施物名功,归己曰德」,我们常常听说作功德作功德,功德两个字什么意思这里说了,「物」指的是众生,因为我们布施所给的不只是人,不能讲人,那鬼道众生呢?畜生那些就没有机会了?所以用「物」这个字。你看祖师大德用的字都是有用意的,不是随随便便用的。「施物」,你看除了人还有鬼道,放焰口就是施食给鬼啊,还有放生就是布施给畜生啊!是不是?不止放焰口,还要救济地狱。所以我们把这个利益给到自己以外的就称为物,不是把东西给出去叫做功,不是这个意思。我们的利益能够转给其他的一切含灵,这个叫做功。什么叫含灵?就是有生命的。然后「归己曰德」,这个我们就要解释了。消归自己的称为德,我们读经听经所有一切都要消归自己,不是只在那儿念经文上的那一些话,而是要把这一些圣人所教的教义,消化融化到自心这边来,「消归自己」。还应该说得直接一点,消归到自己的本心,这是功德的解释。没有听过?这是《仁王经疏》说的。在我们本经功德法中,《净影疏》这个解释很好。刚才的解释我们很容易就忽略了,现在看看《净影疏》的本文:

“《净影疏》曰:「功谓功能,诸行皆有利益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善行家德(指自有之德),故名功德。……德体名法。」”

  功就是功能,你总要有这种能力,你才能有功。功就是功能,「诸行皆有利益之功」,一切我们修行的行动,所做的一切行动都可以得到利益的这种功能,所以叫做「功」。这个功是善行家德,这一句话不太好懂,我们这一些善的行动善的行为,它出了功效,你行善就必然有这个功效,让对方得到好处得到利益,而且要得到真实的利益,这里强调真实之利才是你真正的功效。这个功效是你行善自然本有的结果,所以称为家德,自家本有的,作善就是如此,就得这个结果。举个例子打个譬喻就说水,水没有不清凉的,水都是清凉的,所以清凉就是水的家德,自家本具的。我们行善就必然让对方得到利益的这一种家德,这个叫做「功」。

  那么底下还有四个字更妙了,说「德体名法」,这个德的本体就叫做「法」,这个法应该叫法性。种种善的行为,种种的功效,种种善行本有的美德,这些全都是事,事相有种种的差别,千差万别都是事相,但是这个事相它怎么来的?不会无缘无故跑出来的,这个事相必有共同具备的体性,那就是法性。所以《净影疏》就说:「德体名法」,法性就是有情跟无情同具的体性。在有情方面就称为佛性,也就是法身,所以「一切功德法」就是诸佛无量微妙功德的本体,也就是法性跟法身怎么样呢?在这个地方安然常住没有退失,就是这句「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在种种行善利他的功德事相当中,你做了很多善事,很忙,去帮助人家,救济穷人,这些种种都是事相,但是你自己呢?你自心仍然是寂然安住在万德本体法性之中,如如不动。自心虽远离种种差别而一心寂然,如如不动不是死的,不是什么都不做的,如如不动一心寂然,可是又「具足无量行愿」,这才是真正的行菩萨道。于是这两句经文的意义就更为深刻了,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安住一切功德法中」。然后你还是要去度众生要做种种善事啊,然后你要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就是「具足无量行愿」。你这样做「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恒寂。你看大乘佛法种种的妙义都在这两句之中了。

  所以大家如果不是在七宝听到这样的佛法,妳一直所知道的就是那么一点点,那么一点点那妳的智慧永远就在那边睡觉。甚至妳很忙于佛门的事情,在办种种的超度法会,做种种的佛教活动,你还真以为自己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帮了很多人,不只帮活人,还超度死人,妳就这样满足自己所谓的功德,但是结果是怎么样呢?妳自己的毛病习气种种的分别执着,种种的嫉妒障碍贪瞋癡慢丝毫都没有减少,妳还以为自己在学佛,妳没有理解功德跟福德的差别。那么妳所做的全都是有漏的,妳把本来无漏的功德变成有漏的一点点的人天福报而已。

  所以这两句经文很重要!很多人《无量寿经》读了听了很多年,你未必听过这样的解释,今天在七宝讲堂我们开始学习这部注解,你才有机会听到,我自己也是一样。安住于一切如来无尽果德的本体,如如不动,具足无量大菩萨的行愿,那么理体跟事用就齐显了,空边跟有边全部都离开了,也不执着空,也不执着有。如果你只是「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那你就偏到空那边去了。又如果你只是具足无量行愿,你又偏到有这方面去了,所以要两边都圆融,理不碍事,事不碍理,这正显现出与会这些大菩萨的圣德是这样的。听不太明白,那我们化浅来讲,「具足无量行愿」就是你要发愿,要度众生,要让大家都离苦得乐,你念念为众生,但是自心要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要如如不动。如你的真如那样的不动,就是金刚经说的「终日度生,终日无度」。看你天天在度众生,但没有一个众生是你度的。这么讲不能接受啊!明明我在度众生,你说我没有度众生?你不执着有众生是你度的,那你的心就清净了,就一尘不染了。要不然你跟他讲佛法讲的多好,看他的脸色没什么反应,你又不舒服了。明明这么好的东西跟你讲,你一点反应都没有?你没得救了,你没有善根啦!哎!你先生气了,你先生气了那你就没有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了。事情照做没有妨碍,不被境界转,八风吹不动!没有说我做了种种的好事而沾沾自喜,没有所谓的成就感的,也没有所谓的值得骄傲的,没有居功,没有说没有了我不行的,都没有这些。做好事不必让人知道,那你就没有「我」了,是不是?你的「假我」变成「真我」了,那你就是安住在本体之中了。来参与的这些大菩萨就是这样的人,这个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就是要向他们学啊,我们也要做这样的人,这样化浅来讲够浅了吧!这就是这两句经文最简单的理解,如果还再要简单,那我就投降了!我就不会讲了。下面我们再看注解:

“「法」者,梵云达磨。通于一切,无论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是事物者、是道理者,皆称为法。”

  我们来看「法」这个字的解释,「法」字本来的含义,「法」者梵云达磨,在印度的梵音叫 Dharmaya 达摩耶。你看三皈依,皈依佛是 Namo Buddhaya,皈依法是 Namo Dharmaya,皈依僧是 Namo Sanghaya,所以就是  Dharmaya 达摩耶,中文简单就译为达摩。达摩就通于一切法,不管小的法、大的法、有形的法、无形的法、真实的法、虚妄的法、是事物的、是道理的,这一切一切都叫做「法」。「一切有为法」这个「法」字就是这个含意。只要是有为的都像梦幻泡影,所以「法」这个含意本来是这样。那么这样来看,把德的体叫做「法」,这是《净影疏》特别给予这个「法」字的含义。在这个地方「法」字它可以是一切东西,它可以是本体,在这个地方它就代表了本体。那么这一说这个「法」就是「安住于诸佛智慧无上果德的本体」,「因之」那就怎么样呢?就具足了无量的行愿,这两句的意义就深刻了。所以这两句就能够超过在全段一切文字之上,等于是一个总纲。

  下来再强调安住于本体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如如不动」,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能修一切善法,「能修一切善法」,那就「具足无量行愿」了!那就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里面有寂而常照,照而恒寂,种种的意思都在这两句当中了,所以佛法是很深啊!尤其我们现在上的是博士班,跟你读多少书没有关系,你现在就是博士班,净土高级班,所以很深啊!所以必须要跟大家讲深一点,因为你不是在小学,博士班就是要讲真话,所以这全都要靠你自己。自己深你所见到的就深,自己浅你所能够领略的就很浅。但是大家别灰心,你要一直来听,一直来追,就好像追连续剧一样,以后也要重复的看重复的听,那你就会从浅慢慢入到深,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全在当人,都靠你自己,所以你自己很重要。六祖惠能说过一句话说,邪人就是邪恶的人,邪人行正法,正法也邪。正人就是正直的人,行邪法,邪法也正。所以这个当人就很重要了,这就是这两句的总结,是安住于一切如来所得无尽功德的本体,具足无量这些大菩萨的行愿。

  那么这两句就盖括了往下的这一切话了,那么底下再顺便说:

“《唯识论》曰:「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指众生)解。例如「无常」,使人生起无常之解。持谓住持,不舍自相。一切诸法,各有其相。”

  这里再解释这个「法」,「法」的意思也叫做轨持,轨就是轨范,它有一定的轨则,你必须要依止的。「可生物解」,一切的法都可以使你生起一种理解,比如说你看到这几个字「人生无常」,你马上就体会到一种无常的这种概念,这是法的意思。而且一切法有它的自相,自身的相状,注解再说:

“「安住一切」者,《会疏》云:「安住者,不动义。德成不退,故曰安住。无德不具,故云一切。」”

  「安住一切」刚才已经说了很多,说到「如如不动」已经把这个意思解释了,「安住者」《会疏》说就是不动的意思,「安住」是什么呢?因为你的德行达到不退了嘛,「德成不退」,德达到不退了,如果退就是有变化了,不退就安住了。「无德不具,故云一切」,没有一个德不具足的,都具足了,所以叫做「一切」。所以这两句就贯注在全篇了。

“前引《行愿品》中,「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者,即是一念中圆成行愿,故能安住于如来一切佛果功德之法。”

  底下接着看这两句经文: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此二句初讚大士之权德。游步,是游行与游化之义。十方者,东西南北四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是为八方,更合上下二方,名为十方。盖表空间之一切处所。”

  「游步」是游行跟游化的意思。我们常说的「游戏神通」。十方就是没有一个地方不包括的,就是东西南北四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就是八方,再加上下就是十方,那就含盖空间的一切处所了。

“「游步十方」表大士神通游戏,自在游行,化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

  这是讲他们的能力,他们可以千百亿化身,想到那里就到那里,没有地方可以阻止得了他们的。

“「行权方便」者,权,对实而说。具权宜与权变之义,俗谓通权达变。权亦即「方便」之异名。”

  这就是讚歎他的权德了,讚歎这些大士的权德。权德就是它的用,之前说安住于如来果德的本体之中,就是如如不动之义。底下紧接着马上就说他们「游步十方」,「游步十方」就是没有一个地方达不到的,就是极乐世界不起于座而能分身尘刹,什么意思呢?前面讲过,他的本尊还在极乐世界,还在继续修行,在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可是他可以化无量的身,不需要离开他的座位,就可以十方世界都去了。所以大家不要在不动之中就体会,不动就是整个在那儿动也不动了,一看人家在行动,就认为他都在那边闹,刚刚之前是这样的安住,前面讲的「安住一切功德法」,这里紧接着就到处跑了,趴趴走了。前面还说要你安住如如不动,你现在怎么到处跑呢?要度众生嘛!度众生要有方法,就是「行权方便」。「游步」是游行与游化之义,十方就是各方,「游步十方」就是在这个十方都可以游步,游戏于十方,也可以说是来来去去来来去去,往返于十方,在十方旅游。极乐世界的人旅游就比我们广得多了。我们辛苦,还要买飞机票坐飞机,还要护照办签证。人家不用,说走就走,到哪里就到哪里。极乐世界人住的家叫七宝宫殿,宫殿随身,你想飞去那里它就跟着你飞去那里,他们速度之快,一顿饭的时间,就从极乐世界到了我们这儿来了,十万亿佛土嘛!《阿弥陀经》说我们到极乐世界也是十万亿佛土,他们来也是十万亿佛土,打个来回不就是十万亿佛土吗?到兜率内院去见弥勒菩萨,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又可以来来回回,他的速度比光速还快。这个科学家搞不懂,科学家认为光速是最快的,但是佛家认为什么比光速快?念头,念头哪有速度的?你现在试想你家里厨房放的什么东西?哎,到了,其实没有到,是你的念头到而已,是不是快?所以十万亿佛土这么远的地方,他打个来回就像我们这里一顿饭的时间,所以是「游戏神通,自在游行」。极乐世界的人到各方的佛国去,讚歎,献供养,听佛说法,十方有佛,听佛说法。然后十方的一切菩萨一切圣众,每一天也都到极乐世界去,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无量寿经》第二十六品就说了,所以《无量寿经》之中就有阿弥陀佛说的法,大家到了极乐世界听弥陀说法,弥陀说的是什么,我们这里听不到,所以要麻烦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转述。释迦牟尼佛转述,我们也就知道阿弥陀佛说的是什么啦!彼此都是「游步十方」,不只他们「游步十方」,我们现在也是「游步十方」。不但极乐世界,其他世界跟极乐世界之往来很频繁,整天来来去去来来去去。当然这个我们看不到,看得到那还得了?科学家要看到他就疯掉了,这是什么?飞来飞去!我们这里需要交通工具啊,是不是?什么火箭啦,航天飞机啦,他们不需要。「想飞就飞」不是有一首歌吗?想飞就飞,说飞就飞!

  「行权方便」者,权是对实而说的,就是权宜权变,权也就是「方便」的另外一个名字。我们俗话说通权达变。昨天讲了一些,不能死守在规章制度。昨天讲过的,你嫂嫂掉进河里,你要把她救上来,不能死在礼仪之下。什么礼仪呢?「男女授受不亲」那就糟了,你嫂嫂就白白送死了。

  我们这个戒律也是一样,佛的戒律也是通权达理的。我们都知道这个戒律有开遮持犯,「开」是有开缘,像杀生在什么情形之下这个戒可以开?什么条件呢?利益众生的时候,特别是在救度一切众生的时候,众生有急难恐怖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开戒。开戒绝对不是为便利自己,而是为了利益众生。如果不是为了救度众生,而救度众生又不是非不得已的时候,就不能算开缘了,那是你自己说的。

  「遮」是禁止,就是这五条戒你绝对不能犯。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持戒守法一定要懂得戒律的意义,又要记得戒条的条文,还要理解这一条戒的精神,然后你才能够如法的修学。要不然一般人不知道的就不敢学佛了,为什么呢?很多限制,什么都不能做,绑手绑脚的,他不知道,不知道有开遮持犯。「持」就是受持,你一定要做的,「犯」是破戒。

  开缘里面开戒是持戒,并没有犯戒。举例子像五戒里面的妄语戒,讲骗话,佛禁止不能妄语的。这个妄语是害人对别人有害的,欺骗别人,使别人受到伤害受到损害的,这个就有罪过了。如果你这个妄语是让别人得好处得到利益,这个利益还要讲是佛法的利益,不是世间的利益,那么这个妄语是有功德的没有损害,不是罪,那是功德。

  那么五戒里有个「不饮酒」,酒是叫遮戒,前面四条戒是性戒,一定不能犯的。但是酒它不是性罪,换句话说,饮酒没有罪,但是不要醉。喝酒没有罪,为什么不能喝呢?怕你喝醉了,就犯了前面四条杀盗淫妄,是这么个道理。如果你喝酒不会醉的,那你就可以喝,这个酒你就尽量的喝,怕的是醉了之后,你把握不了自己,失控了,你自己做不了主,那你就犯罪业了,所以它叫做「制」,这个是遮罪,就是预防过失,它本身没有过失,防止过失,所以也加上去五戒里面。

  最后跟大家说一个故事,这是真的。波斯匿王的妃子,古时候印度的波斯匿王很出名,跟佛陀同一个时期的。他的妃子皇后,皇后持八关斋戒,这一天厨师做的东西不好吃,国王很生气,要把他处死刑,拉出去斩了!哇!糟糕了。皇后知道这个厨师是好人,为了要救他,皇后这一天八关斋戒就不持了。陪着国王让国王开心,这个叫做开戒不是破戒,她是为了救人。第二天国王也后悔昨天发脾气把厨师杀掉了。皇后说没有,他还在。国王听了非常欢喜。你看这个持戒多么的活活泼泼!如果皇后没有这个举止,没有这种善巧方便,厨师就真的被杀了,杀了,她也知道皇上会后悔,再找这样一个厨师不容易找,是不是?

  所以持戒不懂开遮持犯,你就没有办法持戒。所以每一条戒都要讲清楚,什么状况之下有开缘,它不是死呆板的,它要灵活的运用。在你日常生活当中没有妨碍,但是开戒决定是利益众生,要善巧方便。所以还有很多人说,这个戒律不行了,实行不了了,那是三千年前的东西,不合这个时代,要废除了。这个话是不成立的。所以它都是合乎情理的,怎么说不行呢?事实上你不去研究这个戒律,你不去研究它有方便的开遮持犯。方便的意思底下还要再讲,还引了很多一些的注解跟经论,再来解释「方便」这两个字。但不是我们一般所了解的「借个方便让我过去一下」,我要到厕所「方便」一下,不是那种「方便」。这里说的「方便」它的意思很深。那么因为我们今天时间差不多了,下来的内容我们就留到下一堂课再来跟大家一起学习。

  好,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10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