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08集
2023/09/21 23:30:57瀏覽117|回應0|推薦4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08集

  那么我们在上一堂课谈了一些世间的种种现象,这些都是佛眼所看到的。世间人看到的,我们还说会有偏差。佛看的那我们就完全可以相信了,这是圣言量,佛是圣人当中的圣人,我们还能够不信吗?句句说的都是我们。除了你对佛的这个道理有领受,能依教奉行,不然你依然是佛说的可怜悯者,就是昨天那句经文「为心走使」,做这个慾望心的奴隶。然后又说道:「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这些事情还没说完,接下来的还有,所以我们继续再看下来的经文,我们从这一句看起: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闇,转受馀教。颠倒相续,无常根本。

  我们看注解:

“经义为,世人愚癡,不明何者是善,何者为恶。各逞己意,妄加分别。于善恶三世因果之恒规,不能生信。故云「世人善恶,自不能见」。既不知因,便不畏果,但图当时快意,不惧后患无穷。纵情恣欲,任意作恶,竞造恶因,不顾当来之凶祸,故云「吉凶祸福,竞各作之」。”

  世间的人看不到这个因果,因为这个因果是属于三世的因果,不是一世的因果。所以有的人就常常这么说为什么不立即给他现报呢?有时候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你排不进去,只有特殊的情况才能够排得进去,一般是你是排不进去的。不能今生就给你受报,那只有极特殊的极严重的,那是及时报的。

  所以那个张宝胜,这是中国着名的气功师,他就是跟鬼打交道,他跟别人不说,他跟牛实为他说了一点实话,牛实为是着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人体科学家。张宝胜说他的后台就是一个无头鬼,他到阴间看见过生死簿,牛实为就问他说:「这个生死簿有能改变的吗?」张宝胜就说有,但是极少。只有你特殊的善特殊的恶,才能把已经排定的程序可以改。但是一般都是没有这么大的力量,也就是保持原来的不动。

  所以佛教讲宿命,但不是宿命论,就是因为它都可以改。以前过去的一笔一笔的这个因果交错,这个交错下来,它就自然而形成一个业karma,他这个业有时候是双方的,就是说我要还账我要还给谁呢?这个债主他要来,我才能够还给他,我要还账,他不来,我还给谁呀?所以这个事情就很复杂了,所以说这都要排的,这个因果因缘种种都要排在一起。

  所以说我们以后怎么样子,什么许许多多的确实是有,所以就是说为什么可以算命是不是?不然算命之说就是完全不可靠了,对不对?但不是绝对的,不是宿命论。佛教承认宿命,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他自己是不能见,一般人哪有能力见到因果?要相信都不容易,更何况它是三世的因果,不是就只有这一世。

  之前说过,还有很多的阿修罗他寿命很长,他都记得谁做过什么事,将来他受不受报,他自己看是看不见,可是阿修罗他有这个能力,他都能看得见。

  因为你看不见这个受报,你就不信因果了,所以目前的人就是不信因果,谁信做好事得好报做坏事得恶报?这东西我不拿白不拿,是不是?好像还有道理,我贪污这笔钱我不拿白不拿,所以他这个思想就在这儿,他不相信,他不相信这个以后要有果报的。好,下来我们再看一段注解:

“又《嘉祥疏》谓,世人以「死之祠祭杀生为凶,嫁娶等为吉。世人于此二事,竞各为之。」盖吉凶是因,祸福是果。杀生祭祀是凶,杀业所感三途之报为祸。世人皆以嫁娶为吉。但不知因喜庆而杀生,反成凶事,而招当来无穷之祸。此正是世人不明善恶所招之恶果也。

「身愚神闇」者,《嘉祥疏》曰:「身造恶故云身愚,心不信故云神闇。」”

  所以这个「吉凶祸福」,吉的事、凶的事、祸的事、还有福的事,大家都努力拚命的去做,就是「竞各作之」。所以这个经文很有意思,就是大家都在互相比赛干坏事,就这个意思。

  你的身老是在造恶,所以说是「身愚」,这是身作的。心不信正道,所以说「神闇」。佛说这种人心在作恶,身也在作恶,心没有正信,所以说他是「神闇」。好,我们继续看注解:

“又《净影疏》曰:「身愚神闇,心塞意闭。生死善恶,自不能见。」故知愚闇,即是癡毒。以愚癡故,心意闭塞,不能正信因果。不能信受经法,入于正道。

对于外道邪说,反易信奉。故云:「转受馀教」。如是颠倒之见,相续不绝,永溺生死。而其根本,正是癡业。生死无常,以癡为本。故云「无常根本」。”

  这个「转受馀教」就是-

  他不信佛教,他跑去信什么呢?跑去信邪教去了,信外道的邪说。所以现在真正说起来,众生里头能信正教的人很少,能信邪教的人确实很多。

  那个张香玉,念公提了这个人,我们这里没听过。他说她这个人是万人空巷,后来被逮捕了,这个女众被誉为气功大师,她自创宇宙语,现出种种神奇的事迹,跟随的人很多。念公说其实她这个非常落后非常无知,你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不应该相信她。其实这样的事情到处都有,现在还陆陆续续的都有,而且他说的也是佛法,都是佛教的内容,他也劝人家行善修善,而且我看到的不止是在家人跟随,连出家人也在内,而且大部分还是读了不少书的。所以有一个人就跟我说:「他是提倡大悲咒的。」那我就回他说:「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咒,no copyright没有版权的,谁都可以用。」那就是属于这一类,愿意信邪教的。他因为「身愚神闇」,他就是愚癡癡毒,不能正信因果,听受经法,反而对于外道邪说他很容易相信,很容易接受。念公说的这个她就是前面说的那个张香玉,说她这个或者你给什么,给她加持一下,要交几十块钱。念公说的现在就是当时念公在的时候,在北京二百八十多个病床都是经过张香玉医治而生病的。这个就是等于这个正法不能生信,就「转受馀教」。因为现在有很多说他是信佛,实际上他是糊里糊涂的信,没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识,这都是缘,也是没有办法的。

  下来念公再提到一个人就是大同煤矿的一个教师,她先教数学后教语文,最后教政治经济学,教了很多年的书,现在好像她还有点地位,所以她就打着什么佛教协会的那个信,到处跑,是一个女的,她跟念公谈谈,她也见过上海的郑颂英,郑颂英就把念公的《大经解》送给她,她说看了很有好处怎么样怎么样子的,她说她念佛的情况,这点还不错,她说她不用嘴里念,也不用心里念,她自己用耳朵听还能听到这一句阿弥陀佛,所以各个人都不一样,这样子算不错的了,是不是?但是她还要搞道教,当时她就问念公说,我这个小周天大周天,这些都是道教里面这个修行的境界,小周天大周天是不是都要放弃不要了?念公就回她说,用不着管这些事。她就说,有人可是这么对她说了,说你又信了佛教,再把这个道教加上去,那不是更快了吗?所以大家就是说,这种思想很可怜!她觉得对于佛教的东西我也来一点,道教的东西我也来一点,这不是好处都吸收在一块儿了吗?这不是更快吗?劝她的人就是这个理由,那她也就接受了。念公就说,这样子的话你连佛教徒都不是了,你连三皈依都没有了,三皈依不纯了,所以大家就是「转受馀教」,要相信别的教去了。所以要坚持正信很难哪!

  那么下来念公再提多一个人说,常常来见他的那个巴建明,他现在也信了耶稣教,前不久曾经有两天又念咒了,他心里很高兴说,这回我可以去见黄老了,黄老就是念公,因为念公有跟他说过,你去斗争什么时候胜利你再来看我,你不胜利你就不要来了。可是第三天他又不念了,所以就是善根跟这个业力,自己都在那里互相的斗。所以每个人都要知道,要趁现在我们这个善根占上风的时候,赶紧用功,切防业力发动,就是最怕业力发动,所以巴建明本来一直都是好好的,又去信这个耶稣教去了,这是他自己的业力发动,所以要谨防业力发动,业力发动就是天主什么的了,佛教就不来了,就热衷于谈他耶稣教这一些。所以要谨防谨防啊!「转受馀教」这是最可怕的事情,所以这一切障碍之中最可怕是中断障,你要是不信了,你这个修持就中断了,这是断你的慧命,所以中断魔中断障是最厉害的。「转受馀教」这个就是叫颠倒见,你这佛教不信,跑去信邪教,这不就颠倒了吗?这种颠倒见的相续不绝,他这个颠倒见就是更能产生无穷的颠倒,于是乎就永溺于生死苦海之中,这个根本是什么呢?就正是因为愚癡呀!「身愚神闇」,所以生死是以癡为本,就是无明为本,这是什么呢?所以就是「颠倒相续」,这就是无常的根本,所以无明是根本,愚癡是根本,这一种「身愚神闇」信馀教就是颠倒,「转受馀教」就是颠倒,这就是在生死中,无常生死以这个为根本。那么下来又是经文:

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瞋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更相瞻视。且自见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

  我们紧接着继续看注解的解释:

“「蒙冥抵突」者,「蒙」者,有眼球而不能见也。憬兴云:「蒙又作蒙。蒙,复不明也。冥,闇昧无知也。」「抵」者,兽以角触物。「突」者,冲也。又义寂释此句曰:「谓无所了知,触事违犯。如小儿夜行,狂犬妄走,无所不作也。」以愚昧蒙昧,故不明经义。以抵触为性,乃好冲突,故于经法,不能信受。于是「心无远虑,各欲快意」。

《会疏》曰:「不顾后世。但求现乐,故云『各欲快意』。」存心瞋恚,贪财好色,无有休止,故云「哀哉可伤」也。”

  那么再底下一段就说到「蒙冥抵突」了,「蒙」是有眼珠而不能见叫做「蒙」,这也就是表示暗昧无知,这个「蒙」是看不见,「冥」是表示暗昧表示无知,这个「蒙」跟「冥」两个加在一块儿,「蒙冥」就是以眼睛瞎用来做譬喻,整个两个字搁在一块儿也就表示「暗昧无知」。

  「抵」是牴触,「突」是冲突。义寂解释这几句就是说,「蒙冥抵突」是什么意思呢?就说是「无所了知」,这个人很无知,碰见事他就违犯,他都不同意,像小儿就是小孩子在夜里头看不清道路胡乱跑。还有这个狂犬妄走,就是疯狗不知道方向无所不作,牠没有什么可以不做的,这就是「蒙冥抵突」了。他愚昧不明白经中的意思,你跟他讲,他也不懂,而且他还牴触,听了就冲突,他还要批评不能受教啊!对于经法不能信受。

  「心无远虑」是指心里头没有远虑,考虑不到来生这些事情。「各欲快意」就是只求眼前痛快,有酒当醉就醉,就这句「各欲快意」。而且心里头就是瞋心很重,很容易生气,「迷于瞋恚」也没有远虑又「各欲快意」,就是只想自己痛快,在这个瞋恨心之中就使到自己迷了,迷失了。

  接着是「贪于财色」,一个是瞋,一个是财色,所以贪瞋癡这三个是三毒,贪财好色,所喜欢的只是这个事。不信经法,没有远虑,就是瞋恨,就是贪财好色。没有休息的时候,一直到最后也不休息,这个休息不是躺下来休息,这是没有停止,「终不休止」,没有停止的时候。那佛说这种人是哀哉可伤,悲哀啊!可伤啊!这是佛的感叹。下来我们继续看注解:

“「先人不善,不识道德」表祖上愚癡也。《净影疏》曰:「素不为善,明其无行。不识道德,彰其无解。」无解无行,愚癡之极也。世代相承,子受父教,都是邪说,不谈善恶果报。故云「无有语者」。

先人癡顽,后辈无知,事乃必然。故云「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者,《净影疏》曰:「生死之趣,不能自见,不识果也。善恶之道,不能自见,不识因也。

于因于果,自心不识。他无语者,故永不解。」是以「都不之信,谓无有是」。殊不知生死之事,必自见之,父子、兄弟、夫妇,死别之时,互相哭泣,无得免者。”

  这里说「先人不善」,这些人怎么回事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就是由于他的祖先,祖先不好不善不懂得道德,没有人跟他讲这些,「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所以也不能怪他。所以父母是最有责任的,所谓世间俗话说,上樑不正下樑歪,孩子都是以父母作为学习的榜样,父母又从祖父辈那边学习所传下来的,都很少对因果道德伦理有很好的认识,更别说是对佛法了。祖先没教好,所以你就不能怪后辈的,后辈又没有遇到正法,那就形成今天他这个样子了,什么样子呢?不信因果,不信生死善恶的这个道理,所以对「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信,并且还说根本就没有,很多人都是这样子的,也没人跟他说,他也不相信,佛的话他也不听,听的时候他也不同意,不但不同意,他还牴触,还跟你唱反调,他就认为这一切都没有的,你说都没有,可是你自己会看得见的呀!只要你好好看一看,这些因果的事相都摆在你的面前,「更相瞻视,且自见之」,你只要好好的注意一下,好好的注意看一看,你自己就会看见。

  「或父哭子,或子哭父」,或者父亲在哭儿子,或者儿子在哭父亲。「兄弟夫妇,更相哭泣」,这个哭那个,那个哭这个,这说的是生离死别的情况。下来我们看经文:

一死一生,迭相顾恋。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无可奈何!

  我们紧接着看注解:

“世人愚癡贪爱,不知世间万物,都是幻梦空花,误为实有,而不知无常迅速,不能永保。生时愈亲爱,死时倍苦伤。生死之际,存者,伤亲人之永别,亡者,悲自身之长逝。互恋难舍,如刃刺心。故云「一死一生,迭相顾恋」。昔日恩爱,今成忧苦。而此二者,束缚身心,如绳作结,不令出离,故云「忧爱结缚,无有解时」。”

  好,我们来看这句「一死一生,迭相顾恋」,一个死、一个活,互相这个时候就思虑就留恋了,存在的就对亲人要跟自己永别了,就很伤心啊!我这个存在的,可是我的亲人和我永别了,我很悲伤,将死的这个人就悲伤自身之长逝,我这个自身在这个世间就快不存在了,我要走了,走了之后我不知跑到哪去了,再也不能跟大家相会了。所以这就是「爱别离苦」,生离死别这个互恋难舍如刃刺心,就如同这个刀子紮在自己的心里头一样。这个必定你都看得见嘛!你不信,你也不能避免,你也都看得见。

  「一死一生,迭相顾恋」,这就是没有佛法了,没有佛法的原因,对佛法没有彻底的理解才会执着这些。真正的原因就是注解说的,「世人愚癡贪爱,不知世间万物,都是幻梦空花,误为实有」,包括这个色身,他只看到假有的,看不到真有的,所以才有种种愚癡的行为,什么行为呢?抢救啊,不舍啊!

  真正明白事实真相就知道,都是在为这个臭皮囊穷忙,你对于这即将死去的亲人这样子做,对她一点帮助都没有,反而增加她的痛苦。所以慈净老师就是透视了这个事情,才能够知道如何引导临终者跟家属,让他们转念头,从那里下手呢?从处理神识下手,而不是针对这个色身,抢救的是慧命,而不是身命。这是慈净老师成功的地方,这也就是要对佛法有一定的认识才行,要不然你就是蛮干。好,我们继续看下来这段注解对这句经文就说得更加明白了。我们看注解:

“又结缚即烦恼。《大乘义草》曰:「烦恼闇惑,结缚行人,故名为结。又能缚心,亦名为结。亦能结集一切生死故。」故知缚于情爱,即是结缚于生死,无有解时也。

「思想恩好」。世人所珍,究其根源,实由情欲。而不知「欲为苦本」,「纯情即堕」。若不能于此「深思熟计」,一心修道,以求解脱。转瞬无常到来,寿命终了,至此则徒唤奈何。人命在呼吸间,故云「年寿旋尽」,「旋尽」者,谓转瞬即尽也。”

  「忧爱结缚」是指昔日的这一切恩爱,现在都成了忧苦了,爱要别离了,这两件事情「爱也罢,苦也罢」,就束缚了你的身心,像什么呢?像这个绳子打了一个结了,让你出不来,所以说「忧爱结缚」就是这个样子,被忧跟爱捆绑起来了。而不知道这些本来没有,被情执所蒙蔽了。「无有解时」佛告诉你没有解脱的时候,众生就是如此。

  这个「结」《大乘义章》说:「烦恼闇惑,结缚行人」,能够把行人捆住,就叫做「结」。又能缚心,把心也捆住了,所以也叫做「结」。「亦能结集一切生死故」,所以「结」这个字就是两方面的含义:一个就像打上结,栓上了扣上你了,跑不开了,这个叫做「结」。一个是它能结集生死,它把多少生死都给你结集起来了。所以有两方面的含义。

  而「忧爱结缚」,所以这个「忧爱结缚」..结集这些生死是怎么给结的呢?就是由于这个忧跟爱这么结缚起来的,没有解脱的时候。所以要知道思想恩好就彼此相思,互相思念,「思」就是互相的想念,彼此有恩就是彼此感情很好,真正的原因就是这句了,「不离情欲」。

  那么我们看西方的哲学就讚颂这个爱情,东方就不如此,不是这样子的。爱情没有什么神圣,都是不离情慾嘛!这个情还高超一点,慾就跟动物是一样的了,是不是?动物都有慾,所以叫兽慾,所以慾比动物高不了多少,谈不到什么神圣。你看一个人为什么不爱一个岁数很大的贤者,不管是男的或者是女的,可是他必须要看上一个年纪相当的美貌的男子或者是女子,这就是慾了,没有什么理智,也没有什么尊重,与其说是爱对方,还不如就是说要满足他自己本身的要求,这句话就一针见血了,都是为了这个需求,说穿了就是这么一回事,这个过来人都知道了,所以没有什么高超的,更没有什么神圣的,这种事情很神圣吗?很神圣就不用关起门来了,所以这一种是不离开情和慾。

  再上一点提升一点就是情了,怎么样子呢?比如有一方都残废了什么什么的,他还跟她很好,还愿意照顾她,这就高了,这里头就不只是慾了,而且还有情。

  但是大家要知道,情这个事情在修道人里头也是堕落之因。一个是情,一个是想,那么我们人是情和想各占一半,所以是「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如果是这种情念就堕落了。纯想那就离开了情了。所以我们说要超情离见,就是要超出这个情啊!

  「思想恩好,不离情欲」,好一点是情,其馀的都是慾,总之不离开情慾,就是情也是堕落之根,纯情就堕落了。人就是一样一半,在中间,纯想即飞,你就可以生天了,或者你善根厚的可以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高的话你可以当下成就,你飞在佛的心中了。这个飞大家也不要体会成真的是像鸟飞那么飞,这个飞就表示快速就是了,超越空间,所以纯想即飞这就不是堕落。堕落也不要体会是掉下去了,不是说就掉到地狱下面去了,地狱在哪里呢?就以为地狱就在地球的地底下那个地心,那如果这样子,你堕落再深一点,那你不是就从美国那边出来了吗?所以大家都不要这么执着。这个地狱哪儿都有,到处都有,经上说在海边上在树林子里头,什么地方都有地狱,空中都可以有。大家都已经有这个观念了,什么观念呢?就是不同维次的空间。所以这个都是由于恩好,都是由于情和慾。那么下来是经文了我们继续看:

惑道者众,悟道者少。各怀杀毒,恶气冥冥。为妄兴事,违逆天地。恣意罪极,顿夺其寿。下入恶道,无有出期。

  我们继续看注解:

“上明从癡起瞋之过。三恶业中,瞋业为地狱因。又云:「一点瞋心火,能烧功德林。」世人醒悟者少,迷惑正道。故心怀杀毒,残伤他命,恶气炽盛,从冥入冥。故云「恶气冥冥」。

又「冥冥」者幽暗也,无知也,暮夜也。所作皆妄,故云「为妄兴事」,于是「违逆天地」。”

  于是就「惑道者众,悟道者少」,对于这个事情看不出都是由于对这个道迷惑,迷了。所以这个「道」字是个很深的字,鬼神重德不重道,鬼神不是不重道,祂是不懂得什么是道。德大家都能够懂都尊重,所以百神都呵护都护持。对于「道」这个字祂不能懂。

  像牛头,这个牛头不是牛头马面的那个牛头,这个牛头是隋唐时代的法融禅师,因为他住在牛头山,所以加上这个号叫牛头。牛头没有见到四祖以前,就是禅宗的四祖,没有见到四祖以前是「百鸟衔花,猿猴献果」,连动物都尊重他。可是等他开悟以后,就没有这个事了。大家不晓得这鬼神不能测啊!不了解这个道,所以就没有办法了。

  因此像这种还在情慾之中的人,他怎么能够悟道呢?对于这个道他只是迷惑,所以叫「惑道者众,悟道者少」,能够懂得道的人是非常非常少的。

  「各怀杀毒,恶气冥冥」,每个人的心里头都有杀业这个毒,所以这个就是说到瞋心了,瞋恨之心了,所以古人说「一点瞋心火,能烧功德林」。这个瞋心就是地狱报,这是贪瞋癡,癡是畜生报,瞋心是地狱报,因为瞋心一来,他一点慈悲心都没有了。所以世人能醒悟的很少,能够懂得这些因果的很少,更谈不上悟道了。

  对于正道他是迷惑的,所以他心中就是一种杀毒,这个杀毒好像我们觉得没有什么嘛!人人都是有啊!大家不知道,怎么说世间上的人都有杀毒呢?我们从哪方面来看呢?

  你看这个世界上吃荤的人怎么没有杀毒呢?这一天不晓得杀了多少啦!尤其是过年过节,一个年一个节要杀多少?大家为什么不觉得这个很惨!还讲究吃的,还讚歎吃活的,讚歎把这个鱼吃完之后这个鱼的眼珠子还在那儿动,嘴巴也还在动,讚歎南方人吃那个「呛虾」,「呛虾」这个字我们都没有看过,就是将活的虾子在桌子上,活的虾子在桌子上乱蹦乱跳,然后这个吃客这客人就「搛」了,就往嘴里吃,这个是吃活的,这不都是杀毒吗?你这样子活活的将这个虾这样子吃进去,这个虾不是一直跳跳跳,在你的大肠小肠里面也是在跳,是不是?有的人就以为这是最上等的厨艺。像我们现在人讲的,大家比较熟悉的醉虾。

  说到这里,师父就想起当居士的时候,所以人的这个慈悲心实在是太少太少了,他就是卖那个海鲜的,因为师父当时是做那个拍摄视频的,就是拍那个节目的材料,那个节目叫「生命在呐喊」,讲杀生的,那么就去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个店在那边干什么呢?在那边将这些活活的虾一条一条给牠们串起来,这以前师父说过了,把它串起来之后,那不是变成串烧了吗?然后就放在那个烤箱烤炉那边,就放在上面给牠烤,给祂烤转来转去...虾在那边跳,她也没有感觉,从开始跳得很快,到慢慢越跳越慢..那个颜色从灰色的虾变成红色的虾了,是不是很可怜啊?你看那个螃蟹在蒸锅里面爬,就跟那个虾一样从灰色变成红色了,活活的蒸死了。

  所以现在我们就用假的来替代了,那就减少很多杀业了,就是所谓的素类的种种。那么这样子又有人有话说,他们说你们这些人是「斋口不斋心」。那师父我的解释就是-各位,我们要看它的内容,它取荤的名字是方便接引,引起大众的这个兴趣,出发点是好的,而且他没有犯杀业啊!没有犯杀业就没有冤冤相报了,是不是?

  所以这一切我们这个毒,娑婆世界的五恶五烧,这个五恶就是五毒浊世的这个毒。一般人大家好像都说我从来没有杀过人,我没有干什么杀人放火的事,但是仔细要想想这个杀业,就是这个口福之祸是很严重的,残害生命是人还是动物都是一样的,而且还到处去宣扬去讚扬,什么都吃,还要吃活的东西,而且越吃越多,这都是杀呀!现在又是种种的恐怖主义,就以杀为能事,还很得意,所以就形成「恶气冥冥」了,「冥」是暗,恶气暗藏在这个世间,接着就感召天灾人祸了。好,我们看下来的注解:

“《嘉祥疏》谓为「上不顺天心,下违阎罗王之意」也。如是任意作恶,故云「恣意」。一旦罪恶满盈,故云「罪极」。于是罪业牵引,则不待世寿终了,乃顿夺其命,「下入恶道」。

「夺」者强取也,使丧失也。顿然断其寿命,故云「顿夺其寿」。《嘉祥疏》释「顿夺」曰「灭寿夺算」也。又《净影疏》曰:「癡故起瞋,共相残害,各怀杀毒,恶气窈冥,为妄事等。」续云「造罪之人,宿罪之力,自然招集非法恶缘。随而与之,恣其作罪。待其罪极,顿夺令尽。将入恶道,受苦无极。」疏谓:世人因愚癡而生瞋心,相杀相害。心怀毒恶,唯作妄事。如是造罪之人,由其宿世罪恶之业力,种种恶缘自然相随,恣意作恶。待其恶贯满盈,果报显现,顿然夺尽其寿命,堕入三恶道。所受果报,无有穷极。欲出无期,故云「无有出期」。”

  所以就「为妄兴事」,所做的事都是错的,所追求的都是妄的,他就喜欢杀业,他这个贪心种种的所为,这一切都是恶的。「为妄兴事,违逆天地」,「上不顺天心」,嘉祥大师说「下违阎罗王之意」,造作这种种的杀业,而且任意作恶,就是所谓的「恣意」。「违逆天地,恣意作恶」,这个罪就到了极点了,所以最后是「恶贯满盈」,到了「恶贯满盈」的时候就会怎么样呢?「顿夺其寿」,这就立刻得到报应了,按他的宿命本来不是这个时候的,这就要改生死簿了,就「顿夺其寿」,就是不等他的寿完了,顿然就把他的寿命给斩断了,给截住了。所以嘉祥说「顿夺」是什么意思?就是「灭寿」,把他的寿给灭了。夺算就是天算有多少数,说他是七十,就给夺过来了,那就没有七十,提早结束了。这个意思就是说,世间人因为愚癡就发生了瞋心,「相杀相害,心怀毒恶」,所做的都是妄事,没有真事正事。那么这样子到了造罪的时候,尤其是过去生中又有罪恶这种业力,于是乎就引起种种的恶缘全都凑起来了。所以大家要知道这种事它都是凑在一块的,因缘业力能生善根。所以你这坏的方面也是一样,坏的因缘坏的业力也能够出这个罪根,这样的话他这一切坏的东西都现出来之后,他就「恣意作恶」了,他就忘形的任性的做坏事了,等到「恶贯满盈」,等这「恶」都满了,这个果报就显着了,就顿然夺去了他的寿命,就堕落三恶道了,这个堕落之后你所受的果报,就没有哪一天可以出来了。最严重的是无间地狱,就是说有一天我们这个宇宙大爆炸了,地狱一点也没有了,一般地狱的罪人就释放了,都放走了。可是无间地狱不行,这种人还得换到他方世界有地狱的,没有爆炸还有地狱的世界去入狱,因此要入了这种无间地狱,那就没有穷尽没有出期了,所以叫做「无有出期」。

“末段普劝,止恶从善,求生极乐。”

  就是说本品最后一段经文,就是佛普遍的劝导我们要止恶从善,求生极乐。好,我们看经文:

若曹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我们接着看注解:

“「若曹」,即「汝等」。「熟思计」即常云之深思熟计。「爱欲荣华」至「无可乐者」,《会疏》曰:「荣华不可保,会者定离散。爱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颠倒妄乐,故无可乐者。」”

  「若曹」就是说你们哪,就是释迦牟尼佛跟大家说,你们要「当熟思计」,你好好的想一想,要「远离众恶」,不要觉得这个无所谓,这一切的恶都要远离啊!「择其善者,勤而行之」,要挑我们人生之中哪一些是善的,要「勤而行之」,所以我们一切助人都是善,而善中之王就是念佛弘法,要挑这些去勤行,就是精勤的去修行。

  然后要知道「爱欲荣华,不可常保」,自己所爱的所欲要的所享的这些荣华富贵,今天这一些安乐享受是不能够长久保持住的,「皆当别离」就是最终都会和你分手的,为什么呢?因为都是假的,这个假的定义就是-它是生灭的,无常的,不能常存的,佛用梦幻泡影来形容,就算它存在也是很短暂的时间,而这个存在的时间还是我们的错觉,所以佛劝我们这些是「无可乐者」,这就是佛的大智慧的话,说你现在认为可乐的东西,也没有可乐的,实际上真的是如此。

  念公常说,就是看着很好看的,那也不过是一个肥皂泡,看着五光十色,实际它马上就破了。而且念公说我是从小就有这样的感觉,一般人就常常都会有这种感觉,知道席散人空,一个盛会可是到席散人空的时候,就觉得有一点悲哀了,刚才盛会不在了,就有失落感了。可是念公说我从小就有这个感觉,就说正当这个盛会正在兴高采烈的时候,我这种悲哀的心思就已经出来了,不用等散会,这就是能够知道这些都是无可乐者。下来我们继续看注解,引了这个清朝彭际清的他的一段话:

“彭际清曰:「一切世人以欲为乐,不知是苦。智者观之,唯苦无乐。所以者何?以有为乐,无即是苦,不知有者无所因故。以得为乐,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以聚为乐,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以生为乐,灭即是苦,不知生者灭所因故。」盖谓众生所乐正是苦因。从兹苦因,必生苦果,故云「无可乐者」。”

  下来还是念公的原话说,他说有的时候还觉得看见我自己也参在里头,我觉得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快乐的,无可乐,有时候看到别人我觉得这些人都很苦,他在那边狂欢,我觉得他很苦,实际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无可乐者」。尤其是现在你看到有一些这种什么摇滚乐啊,那种音乐那种狂舞,表现的很狂欢,实际也可以说是一种挣扎,一种嘶叫,很苦啊!

  实际说在娑婆世界没有什么是真实可乐的地方。所以你要不在佛法里面找真乐,那你就永远都是苦。而且这个佛法还要强调是大乘佛法Mahayana,还要是大乘里面的净土念佛法门,为什么这么说呢?是不是又在老王卖瓜了?不是啊,这个是事实,净土法门最终的目标就是去作佛,这才是真正的大安乐。这是佛说的,不是老王说的。佛在经典说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所以老王只会卖瓜,他怎么懂得这个道理呢?好,下来我们再看经文,我们看接着下来的经文:

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接着就是一段小注说:

“继劝精进,求生安乐国。得生彼国,悉皆「智慧明达,功德殊胜」。”

  好,我们来解读,「当勤精进」佛这就劝导归到正念了,我们应当要勤奋,勤奋去做什么呢?要勤奋去精进,你们现在已经都信了,那佛因为当时是对与会在座的这些听众,有两万人,一万二千是比丘、七千是男居士,那就一万九了,五百比丘尼、五百女居士正好是两万人。还有这些天人阿修罗种种的,那就不知道有多少的数目了。地球上的人是两万,还有诸方来的大菩萨,这就算是「汝等」,这个「汝等」最主要是指着这里头最当机的,那还是以阿难为首的地球的这些人,当然广泛的都有,那就连我们也应该在内,我们现场的观众都在内了。佛劝导大家要好好的思计,要「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这一切都「不可常保」,「皆无可乐者」,要勤精进。你们这已经做了和尚,这是对当时的比丘说的,做了比丘尼比丘了,男居士女居士,今天又听说了极乐世界。

  那么底下跟着要来的还有〈礼佛现光品〉,极乐世界现前啊!所以在这一会的人都大有因缘,要精进哪!这个进步是要在正法上面进步,不是得一点这个,得点那个什么的,不是这方面的进步。要生到安乐国,所以佛就正式在劝所有在法会上听法的人,实际上也在劝我们。因为念公常常说,要将自己摆进去。师父也一直告诉大家,不是跟我们没有关系的。我们今天能够读到这个经,读到这句话,我们也等于听到释迦牟尼佛在告诉我们,你们应当生到安乐国啊!

  所以念公说实际现在这真的是懂得了,懂得什么呢?就是说在以前一开始就能懂得,念佛是「无住生心」,这个最妙就是在这个地方,《金刚经》最妙的就是「无住生心」,但是凡夫要达到「无住生心」,那就是要靠念佛了。不过当时念公说,当时也想可能念咒会好一点,因为念佛还有一个「佛」字,里头还有一个「见」,咒就离开这一切了,咒里头一切都离了,没有你可思想的,所以念咒可能更好一些。念公那时候才二十几岁,第一遍看《金刚经》,只承认它这个好处。而对整个极乐世界的黄金为地种种殊胜这一些,就觉得这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实际也是如此。

  但是现在越来越来才知道,这一切这些依正都是自心,从最初步的体会,慢慢到深入的理解,那就是一个大的进步了。你看我们大家跟随七宝听《大经解》,也是这个过程啊!刚刚开始哪里知道极乐世界这些依报正报,这些黄金七宝都是自心,都是法身。听都没听过,这种内容外面的人听都没听过,所以大家现在也是一个进步咯!你看夏师莲公在《净修捷要》里头说:「讬彼依正,显我自心」,就是拿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来显明我的自心,我的自心到底是什么样?能不能拿个镜子来看看来照照?讲了极乐世界的依报是什么情形,正报是什么情形,那你的心就是这个样子,这全都是你的心啊!

  再来就知道生安乐国的重要,修什么什么法,你不能不受后有,与其受其它的后有,就不如受极乐世界这个后有,所以不管什么人你要想真正超脱,只此一法,只有这一个方法这一个法门,所以我们要去弘扬要劝导,也应该「唯此一路,唯此一门」,劝人家要去作佛,不要劝人家再来做人。去作佛之后,再回来,你就可以决定要做什么人都可以,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但是听到这个道理的人太少,所以都是还要来做人,做人很好啊,这个就没有办法了,这都是因缘啊!所以「唯此一路,唯此一门」,就是这句话「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这就是这个涅槃门。

  「生安乐国」,生到安乐国之后怎么样子呢?经文就说了就「智慧明达」,所以最要紧的就在这儿。生极乐世界不是叫你去享受,到了极乐世界,自然而然你智慧就会明达了,这个是最要紧的事情。所以常常说极乐净土有最好的硬体设备跟软体设备,有最好的超过现在的AI智能教学,有最顶尖的菩萨老师,有最完美的同参道友,所以「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现在在这个世界上多少人修行,他这也是生了信心,也很能作功德,就是这个智慧增长的情形很难。能够正信,能够很勤苦,能够很用功,以至于能够守戒种种这方面的还都有人。可是,真正能够生出智慧的甚为稀有啊!所以还是念公那句话,「真有智慧,必然相信净土法门。」否则,就不是真有智慧。而且到了极乐世界就智慧明达了。我们看下来注解说:

“「明」者明了,「达」者通达。《净影疏》曰:「智慧明达,得智胜也。功德殊胜,得福胜也。」智福并胜,故劝世人,精勤求生。”

  「明者」就是明心见性的那个明,「达者」就是识心达本的那个达,智慧能够明达,最后也都像极乐的大士,「一旦开达,豁然贯通」,自然中自然相,「光精明俱出,善好殊无比」,到那一步之前要不断的智慧,可以一步一步的明达。「功德殊胜」这个是指往生的功德,在极乐世界所得的功德是十分殊胜的,所以就劝大家要去往生。好,我们再看一段注解:

“并诫之曰:「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亏」者,缺也。「负」者,欠也。「经」指经教,「戒」指戒行。此处特劝持戒,以戒乃万行之基也。

「勿得随心」者,《涅槃经》云:「常为心师,不为师心。」盖师心自用,乃行人大失。因此妄心,正是生死根本。师此妄心,恰是认贼作子。煮砂作饭,何能得食。何况随心任性,妄作非为者耶!《四十二章经》曰:「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与此同旨。「在人后也」者,落后于他人也。”

  「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那么这里有说出了一个「心」,所以佛这个告诫我们要重视,不要随着你的心。这几段的劝勉这就很重要了,从「若曹」开始就说「当行善事,当生极乐世界」。「勿得」就是告诉你前头那个是正要做的,这里还有一个不能做的,就是「勿得随心所欲」,现在很多的毛病都出在这里,这一点有很多人修了很久,还是对于这个没有认识清楚。总之还是在「任意妄为」,一种是「随心所欲」,就是我的心想什么就要干什么,这叫做「随心所欲」。当然这个大家一般知道是不行是不好,很多你想做的事是坏事,那就要克制不能做,这个大家还能明白。但是还有许多是细一点的「随心所欲」,比较微细的念头,这就很难觉察了。就是你所做的都是按你心里所想到的去安排,你考虑之后认为这是可行的,这个也就成了你的「所欲」了,你就去做了,不符合这个你就不做,这是一般人的情形,而这个情形正是佛说阿难的。

  下来就说到一般人很少知道的了。念公又举了《首楞严经》的例子,说阿难已经证得了初果,碰见了摩登伽女,几乎就要大堕落大翻车了。阿难他能够记住十二部佛说的经论,他甚至都可以背了,自己也得了天眼,像五神通之类的,证了初果,也断了见惑,怎么会出这样的大娄子?几乎要闯祸了这样子的事情。

  佛就给他开示,就是你不明白这两种根本:

  一种是生死根本,就是你认为的这个的心,这个是生死根本,它不是你,它是你的敌人。现在大家还不免有一些地方,在这个问题上敌我不分,不是全部都知道,但是有时候还是敌我不分,这不说了一个生死根本吗?就是你自己以为是你的这个心,这个是生死根本。

  那么另一个呢?另一个是涅槃根本,现在你不认识,你也不知道。因为那个真心它不显现,所以你不认识你也不知道,就这两个根本。

  那个不显现的才是真的代表你,这个你认为是你的,这不是你,这不是你这是敌人,是敌人派来的特务,可是你上当了。所以这个《四十二章经》是最早汉朝来翻译的,它就是选了一些最重要的内容,这里头就说了「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这个我们七宝同修听多了,几乎都能够背了,虽然能够背,但还是常常疏忽了,没什么重视。告诉你要慎重,不要相信你的意思,你自己的意思不可信!所以时常都要从佛经里头的这一些话,吸取一些东西来打倒你的那颗妄心。不是给它抹粉涂胭脂,把它装扮起来,保护自己的妄心。佛就跟阿难说,这是一个已经修道精进的你,就这样子上当了。所以「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那么下来师父在念公其他开示里面,找到了这一段相当好,也可以跟大家分享,谈的内容就是说的我们的心,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大家听了就明白了。

  先看四句话就是说:「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这是唐朝的一位居士,一位鼎鼎大名开悟见性的居士,所说的四句话。这位居士就是大家知道的庞居士。所以谁说居士没有料?没有料就是草包的意思。庞居士一家四口的神奇事迹,我们过去都讲过了。

  这里要说的是另外一段大家没听过的。

  有一天庞居士就拜谒了马祖,拜谒就是拜见。这个马祖不是台湾神庙的马祖。是唐朝佛教禅宗大师马祖道一,六祖惠能再传的弟子。庞居士跟马祖见面以后,就向马祖提出一个问题,庞居士就说:「不与万物为侣者是什么人?」侣就是伴侣。有一个人不跟一切事物做伴侣的,是独立的,唯一的,这个人是谁?他就请教马祖,马祖就回答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再向汝道。」这是马祖的回答。这一下把庞居士的一切思维分别完全给堵死了,为什么呢?因为马祖的回答是一个任何人都办不到的事情,谁能够一口把西江的水给它喝干净?不可能嘛!意思就是说你想让我告诉你,不与万物为侣的是什么人?你首先要一口把西江的水喝干了,我再来回答你。庞居士听到这个话觉得,要让老和尚回答我这个问题,简直是没有希望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庞居士顿领玄旨,自己明白了!明白什么呢?大家好好的听:

  原来这个人不向外求,本自具足,然后就说了上面这四句话了--「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讚歎马祖的道场,也成熟了自己的悟境。就是庞居士说马祖的道场是一个选佛的道场,马祖会下,人才济济,开悟者如林,个个都是好样的。

  这首偈子的关键在哪里呢?关键的句子是最后那句「心空及第归」,及第就是古时候考取功名中榜了,就及第而归了。参禅怎样才能中榜?怎么才能进入选佛的名单呢?要想在选佛场中高中状元榜,那就要「自空其心」,心不空,选佛榜上要题名是绝对无望。所以古人说:「心空境自空,境空心难空」,心是不共的,境是共的,境者是外在的东西,人人有份,想空也空不掉。心是内在的,是不共的,自己完全作得了主宰,只要有决心,就一定能够作到心空及第。

  心空者不是不要这颗心,而是空去自己当下这一念的情识分别妄想执着,在空掉妄想执着的同时,at the same time,本有的智慧光明即刻显现了。外在的环境千差万别,好坏因人而异,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外在客观的环境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丑的,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说好丑起于心,环境随着心念而转变,就算同一个人,今天看见这个是好的,同样一件事由于心念不同,到了明天就非常的讨厌。各位在家居士,在家居士在家庭生活中,这方面的体验一定非常丰富。

  念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说,这老俩口子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随着感情的变化,今天看到老头还不错,明天看到老头简直不能在一起生活,讨厌得要死!实际他还是以前那个老头,是你的心念在起变化而已。这是一个很平常的经验,很实在的经验。

  所以以此类推,我们所接触的事物都会随着心念的转变,而会对外在的环境有不同的评价,有不同的欣赏感情,所以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这些都是说的八识的妄心,不是说的真心。

  由此我们就要反观自心,为什么会在同样一件事物上,今天看到它好得不得了,明天看到它就很讨厌的呢?道理在哪里呢?原来好也好,不好也好,都是自己的妄想在分别,无始以来就是这种分别。使得我们受尽了轮回之苦,当下无心,当下无分别,当下就解脱了。佛教实践如是,佛陀说法亦复如是,也是这样。

  佛法所要解决的,就是人心的问题。佛教给人类最大的贡献最杰出的贡献,就是教导每一个众生管好自己的心灵,能够管好自己的心灵就能管好一切,「一切由心造」,「境由心生」,「心净佛土净,心秽佛土秽」,一切从心开始,这是人类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

  如果要解决问题不从心上着手,那就是舍本逐末了,丢掉根本而想在枝末上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永远都是搬石头压草,水上按葫芦,水上按葫芦是什么情况呢?你按下去,它又起来了。那么它的本是什么呢?本就是根本,像一棵树一样,本就是一棵树的树干和树根。末是什么呢?就是一棵树的千枝万叶。

  各位想想看,我们解决问题,究竟要从千枝万叶上去解决,还是从根本上去解决呢?不言而喻,一定要从根本上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看问题要从根本上来看,解决问题也要从根本上来解决,断除烦恼要从根本上着手。

  烦恼可以说千千万万,如果你要在千千万万的烦恼上一个一个的去对治,那就会扶得东来西又倒,永远都无法使这个心灵安静下来。

  烦恼有根本烦恼,那就是贪瞋癡三毒。修行的法门也有根本的法门,那就是戒定慧三学,以三学的力量来对治三毒的烦恼,这也有根本,根本在什么地方呢?不出当下一念,智慧的力量在当下一念,烦恼的力量也在当下一念,当下一念能够转变。而且从烦恼方面断相续心,从智慧方面连绵不断地延续下去,扩展开来,那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就能够做到内心世界的「河清海晏」,这句成语大家少听,就是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天下太平了。我们的内心世界不太平,各位的家庭就太平不了,这个社会也就不太平了,国家也不太平了,人类也不太平了。只有全人类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太平无事,我们人类自然就刀兵入库,把那个兵器收在那个兵库里面,「兵戈无用」「马放南山」就和谐了。不管是解决个人的生死问题,还是解决社会问题,还是全人类的问题,都离不开我们当下这一颗心,这是佛教给我们人类指出的一个方向,这是佛教对人类文明作出的一个极伟大的贡献。

  但是佛陀的这个无尽宝藏理解的人太少了,运用的人太少了。所以有的时候自己有所见,有些什么什么,这都是这个妄心,以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标准,都是妄心所为,你对于它没有认识。

  你对于它能够真正的认识了,能够跟这个妄心划清界限,分得出关系了,那你在修持上就大大的进了一步了。

  你如果要是随着这个妄心所欲,那就是佛说的,你就会「亏负经戒」,你就亏待了经,对于戒你就不会好好的去守戒,那也辜负了戒,那就怎么样子呢?那就「在人后也」,在同修这么多人之中你就落后了。这是佛的劝告。

  那么到这里我们就将〈劝谕策进第三十三品〉完整的介绍了,也将佛的劝勉通过经文的重点经句,跟大家详细的解释了,那这一品我们就一起学习到这里。明天我们开始下一品〈心得开明第三十四〉,这是新的一品了,我们明天再来继续。好,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7989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