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9/15 16:27:28瀏覽96|回應0|推薦3 | |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33集 七宝净土讲堂堂主慈净老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大乘无量寿经》以及注解,这是我们净宗大德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也叫《大经解》里面的内容。那我们到了第二品了,我们开始进入第二品: 〈德遵普贤第二〉 第二品称为〈德遵普贤〉在《大经解》109页。好,我们先看注解: “第二品是上品圣众之补充。本品之首,于菩萨众中,拈出上首之贤护等十六正士。” 那么这一品是第一品的继续。因为现在是在通序,通序前头都是六种成就,这是每一部经都共同的,所以称为通序。那么这第六个成就就是众成就,就是有那一些人来听经啊?听众是谁啊?来参加这个法会的圣众都是一些什么人,不是一般普通的听众,所以叫圣众。那我们在第一品的注解当中已经很清楚了,他们是那一些人呢?都是重量级的人物,不是普通人,所以对于正信是很重要的,多少人参加,什么人参加。那么在第一品就提到了一些,现在就来加于补充,不但补充还有些什么人,而且最重要要补充这些参加的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功德。简单说就是这些人的真实身份,他们的德行,所以在人的补充里头首先提出了贤护等十六正士,列了十六位正士的名字,这也是其中的上首。我们看注解: “品末复标余之三众及诸天大众。以补足上品中六成就中之众成就。” 末了第二品当中还有提到诸天人众还有比丘尼还有其余的等等,所以它就是上一品的补充。这些众成就这些听众还没介绍完呢,跟著还来了,来的这些也不是普通人,这一品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参加的人的高尚无比的圣德,他们都是德遵普贤。 “尤应著眼,本品名《德遵普贤》,盖表与会之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咸共遵修普贤之德。” 一切的大众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说不完。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会上佛是法王,听法人之中以普贤为长子。那么长子就是要继承法王之位的,在上一堂课说过了,世间的王子就是要继承皇上位子的,所以他是继承法王的位子。 “普贤之德,实亦无量,而其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则为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是为本品之纲。” 普贤无量无边的功德,在这个功德当中他的心中之心,要中之要是什么呢?就是最重要的心中之心,就是它最主要的是要说什么呢?那就是普贤菩萨殊胜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就是华严一部大经最后的总结。所以华严是经中之王经中之海,所谓经中之王经中之海就是所有的经都是作为华严的眷属,就像一棵树,华严是一棵树的树根,其它都是树的枝枝叶叶枝干,所以《华严经》是经中之王,经中之海,那是共尊的。华严最后一品就是大家常常读的,这是《四十华严》最末后的一段,把它补充在《八十华严》的后面,要不然它不会孤伶伶的就出现第八十一卷,这一卷是这么来的。因为《四十华严》来得最晚,先来《六十华严》,再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是最后才到中国来的。晋朝翻译的是《六十华严》,唐初翻译的是《八十华严》,后来就翻了《四十华严》。《四十华严》没有单行本,大家很少有人知道,《四十华严》是最末后补充在华严的后头,所以表示它极深极密。那个时候印度这个国家对于经典要出国是有很大的限制的,不可以随便把经典带出国家的。尤其你看《首楞严经》就是禁止出去的,过去是怎么来到中国的呢?就是法师将经典抄写得很小很小,然后将肉割开,就是缝在肉里头,然后就从印度带出来了。带到中国然后再将肉割开来,才把抄写的经给取出来。所以《首楞严经》是这么到中国来的。如果被查出来就没收了。所以《华严》也是这样到最后才来,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是中心。所以你看现在来参加这个《无量寿经》法会的大众都是遵修普贤之德,都是遵修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这个纲宗来修持的。所以讲到最后,所有一切的人,你是遵修普贤之德最后一定到极乐世界,导归就是回归到极乐世界。回归到极乐世界最主要的就是告诉我们一切都回归到自性,回归到你的佛性,这叫做导归极乐。从现象上来看是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四土九品有种种的依报正报,讲到最后就是回归自性。成佛就是恢复你的本来,这就是导归极乐。以这个纲宗来修持,这是总的精神。至于里面所谓的广赞,广泛的赞叹来参加这个《无量寿经》讲经会的大众他们的功德,主要为了什么呢?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净土宗的重要。来参加的都是一些什么人呢?他们的身份他们的水平也就是他们的成就,都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这样水平的人!不是我们认为一般普普通通的人,谁都可以来听来参加这个法会的,这些都是特殊的听众,非常特殊的。当然说这个话并不是说你们是普普通通的人,你们也有是特殊的身份的,要不然怎么会来听这么深这么难懂的这么一部圆教的经典呢?不可能啊!我常常在自己问这个问题,你们到底是什么人呢?所以也不是普通人。那我们就先开始看看第二品的经文: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 这是经文。下来看注解,这里提到十六正士,正士是什么呢?下来就解释了: “「正士」者,《度世经》曰:「开士、大士、圣士、力士、正士等。皆菩萨之异称。」又《甄解》云:「『正』谓正道,『士』谓士夫。在家之称。此等大士,外现凡形,内深达正道故,居家名为正士。」” 这里就解释正士是什么呢?就是它的含义是什么?就根据日本的一部注解叫《甄解》它说「正」谓正道,「士」谓士夫,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士大夫,是在家的称呼,是在家的称号。那么这些士大夫不是普通人,「此等大士,外现凡形」,外面所现的这个相是跟普通人一样,跟凡夫一样,可是他内在的成就,他是「深达正道」,居家名为正士,就是在家的。因为外现凡俗,所以你们在家人都称为俗人。这是跟出家一个相对的称呼,并不是说你们是很俗气的人,不是。俗人不能解释为你们是很俗气的人,就是一个名称而已,这个就是在家菩萨。所以这十六正士,正士就是在家菩萨的简称,这样就明白了。但是大家不要认为我也是这类菩萨,这里说菩萨不是一般的义工菩萨或者是香积菩萨,更不是泥菩萨。条件就是这里说的四个字,「深达正道」的,你要能做到那你就是,做不到那你还是泥菩萨!我们再看注解,那么注解下来就谈得更加深入了: “又《会疏》曰:「十六正士者,《文殊师利严净经》言:『菩萨八万四千及十六正士』。则明知正士之名,云居家菩萨。” 《会疏》也是一部注解,他是根据《文殊师利严净经》来说的这个十六正士。这部经里头他就有这个话,就是「菩萨八万四千及十六正士」,这部经也有提到这十六正士,那我们这个《无量寿经》也是十六正士,所以「明知正士之名,云居家菩萨」,他就比《甄解》讲得更清楚了。所以正士就是在家菩萨,所以这一点就不容疑惑了,就不需要再怀疑了。底下跟前头一样我们就不重复了。下来我们再看注解: “『正』谓正道,『士』谓居士。此等大士,虽葆光和尘,久出于邪道,深达于正法,故云正士也。」准上可知,正士者,即在家菩萨。又十六者,密宗以十六数,表圆满无尽。” 为什么是十六不是十五或者十七呢?因为这个十六不能把它当作是数目字,在密宗十六表示圆满无尽,就是等于说不是只有十六位,才十六位那就很少了,不是,是代表圆满。《华严经》是十代表圆满,密宗是十六代表圆满。 “《出生义》云:「厥有河沙尘海数量,举十六位焉;亦尘沙之数不出于此矣。」” 在《出生义》这部书里头讲说,尘沙的数里面其中标十六位,所谓尘沙就是数不清,像尘像恒河沙的数也出不了这十六位,所以这十六位就包括了无量无边,这是一个表示的方法叫表法。所以十六正士就表示无量无边的正士,那就太多太多数不清的菩萨都来了。所以昨天讲过真正灵鹫山的讲经台,那里容纳得下这么多人?无量无边数不清的。所以这是菩萨的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不是三度空间的境界,是超越三度空间的境界,所以我们也不要去想它说什么没有可能啦!这个那个的!这叫打妄想。下面说: “「贤护」等十六正士,常见经论。” 底下我们首先谈贤护这位菩萨,他是代表,在一些经论当中常常有见到: “《胜思惟梵天经》及《思益经》,列十六名。《智度论》标十六,但仅列六名。” 我们继续看注解说: “论曰:「善守(即贤护)等十六菩萨是居家菩萨。」下列五名,兹不俱引。《思益经》云:「若众生闻名者,毕竟得三菩提,故云善守。」” 而且《思益经》就说了,贤护有时候翻成善守,善守贤护,贤护善守是一个意思。翻译成中国文字,「贤」跟「善」是一个意思,「护」跟「守」是一个意思。所以有人就翻成贤护,有人翻成善守。为什么称他为贤护善守呢?有原因的。以前说过这些名字不是随随便便取的,是有原因的。因为众生只要听到这个名字,功德就很大。什么功德呢?这里说了「毕竟得三菩提」。三菩提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以是名号都有如此的功德。今天我们大家也听到这个名字了,贤护!贤护!听到了没有?今天没有来的就听不到了,没有来的就没有机会了,我们听到这个名字,是不是也得到三菩提了呢?那我也不说了,你们自己想想,是不是啊? 「故云善守」,所以他叫做善守。你闻名就得功德嘛!「善于守护大众」,这句话重要。我们要好好的看这句话的意思,「善于守护大众」就是告诉我们用什么来守护大众呢?不是用张嘴巴就行的,守护就是保护看护,守著什么呢?不是守著他的财富,不是帮她守著身边的珠宝钻石,不是。守著他的法身慧命,护持他一直安全抵达西方极乐世界,中间不要出现任何的差错。你能够做到的话那你也叫贤护,所以就称为善守称为贤护,这就是说这个菩萨的功德。《大智度论》也提了十六,但是列名只列了六个。下来我们再看: “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曰:「王舍大城有优婆塞,名曰贤护,为众上首。」” 在《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这个经以贤护为名,当然居士就是俗人,所以有的人就很轻视居士,这也是他自己自生分别。现在这种情形还是很严重,开口闭口就叫他们是白衣,白衣说法,在家居士就是白衣啊! 我们看看当时佛在世的时候,维摩诘居士就是白衣就是居士啊!维摩诘居士是现在家佛的身份,不是普通人啊!因为不能有两尊佛同时出现,一尊出家的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另外一尊在家佛就是维摩诘居士,了不起啊!所有这些大菩萨都不敢去问话,那佛的弟子舍利弗目犍连更不敢去了,根本没有办法了,只有文殊菩萨说我勉强去试一试。那我们知道维摩诘居士是金粟如来的化现,如来就是佛呀! 那你不要说太远了,就我们中国这里就出现了不少了不起的居士。以前提过的庞蕴庞居士,他是示现在家身。关于庞居士的事迹我这里找到了一些,相当精彩,就引过来跟大家分享。 他叫庞蕴居士,庞蕴居士被誉称为达摩东来开立禅宗之后「白衣居士第一人」。达摩是传禅宗的,庞蕴居士也是修禅的。他有什么称呼呢?他有叫「东土维摩」之称。前面讲过维摩诘居士,他是「东土维摩」。前面那个维摩诘居士是印度的,东土就是中国。那么他们一家四口,他跟他老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这四个人都不是普通人。一家四口都开悟都得到大成就。他是马祖道一门下一位很出名的居士,他少悟尘劳,志求出世,就是有出离心。庞蕴居士在没有学禅之前之所以名满湖湘,就是在那一带很出名,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名士风范,他很有学问,很有德行。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他乐善好施。关于他乐善好施这方面就有一段记载,我们来看看。 传说他本来是百万富翁,很有钱,他的父亲给庞蕴遗留下万贯家产。所以他就很大方很喜欢帮助人家,不管什么人,只要你找上门请他求帮忙求助,他都不会让你空手而归的。天长日久,那些穷的亲朋戚友就摸清了他的性情,就有心窍灵活者动起了贪念,就是那些心地不好的,隔三两天就找个借口上门来讨一些钱,或者是要几斗米粮。大家都这么说,反正他家有的是钱财,再说你不要白不要,你不要其他人也会要嘛!与其其他人要去了,不如自己先弄到手。这些人就存这种心态。 有一位住在乡下的八竿子打不著的远亲,没什么来往的所谓远房亲戚就是这样一个人,这天这个人又来了,又说我快没饭吃了,求你帮帮忙。庞蕴就说了,你这样一趟又一趟的跑来跑去不容易很辛苦,这次你就多弄一些粮食回去。广东话说「一次过搞掂它」。他说不行太多了背不动。庞蕴就叫管家借给了他一头驴,驴就可以背多一点粮食嘛,是不是?就帮著给驮回去了。也许是贪心不足,他装的粮食太多,压得驴子走不动了,出城不过十里这驴死活都不走了,牠不走就是不走。这个远亲没有办法只好暂时停下来,牠都不走嘛!只好让驴休息片刻,他将驴拴在树上,自己没事干也在树荫下闭目养神。恍惚迷糊之间不知是做梦还是幻觉,那头驴忽然间变成了他一个死去几年的老表叔,表叔就对他说,自己活著的时候跟他现在一样,经常以各种借口到庞蕴的父亲,他上那一代,庞蕴的父亲那里沾光揩油,于是他死后就转成了庞家的一头驴来回报人家。驴子变成的表叔还告诉他说,自己生前借过他一双草鞋还没还,所以就要帮他驮粮走十里路,再多也没有了,就欠他十里路这么多而已!所以这驴不是走不动了,我就欠你这么多,多一步也没有,就欠这么多,也不会是九里路,一定是十里路,他就欠这么多嘛,是不是?这远亲吓出一身冷汗,赶快将粮食送回去庞府,并说以后再也不敢来揩油了。 远亲走了以后,庞蕴一家因为这件事就陷入了沉沉的思索,就开始在想这个问题了,因此就产生了出尘之志,就是产生了出离心,不想再在这个世间混日子。他们就认识到金钱是人犯罪的根源!所以他就想把所有的金银用船装了之后往江里丢。有人就阻止他说:「你不要钱,你可以用来做功德啊!布施给人总比你倒进海里去好多了呀!是不是?那多可惜啊!」可是他就答复说:「我现在布施了这么多的金钱,来生一定是一位很有钱的人。如果我来生做了大财主而不肯学佛,那更是不得了了,是不是?恐怕造罪的力量更大,犯法机会也更多。」 他明白这种「三世怨」的傻事。什么叫「三世怨」呢?你这一生造福,下一生享福,那你在下一生享福的时候就造业。因你享福的时候你不知道自自然然很容易得到的你就乱七八糟就造业了。然后再下一世你就堕恶道了。所以你就比别人晚一步而已。别人比你早一步入恶道,你是慢一步而已。慢一步这就是「三世怨」。 所以他说这种事我才不干呢!第二天庞蕴一家就将金银财宝巨万家产尽数的全部抛入了湘江。庞蕴一家把全部金钱丢入江中后怎么过活呢?没钱过日子了,他们就靠劳力来过生活。他的儿子就耕种几亩田地,女儿就编织笊篱来卖得到点生活费,他们一家就这样来过生活了。虽然很艰苦,但是庞蕴他的解说就是这句,「心如境亦如,无实亦无虚,有亦不管,无亦不居,不事贤圣,了事凡夫」。我只照念,我也不懂什么意思。一家人就安贫乐道,处之泰然,甘心过著这种清苦的生活。 庞蕴一生没有落发出家,就是没有剃度,他在离家禅修之前就已经发了一个愿,悟道之后要回来先度脱自己的家人。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在马祖道一会下历练了两年之后,精进的学习了两年之后就回到了衡阳家中,向他的妻子儿女传授禅旨,就是教禅。他们家庭生活跟普通人不一样的,他们一家四口差不多每人对佛教不但信仰到了极点,而且都在佛法上得到禅悦之乐,天天法喜充满,不只是佛化家庭,简直就是不得了的佛化家庭。他们对身外的衣食住行一点也不放在心上,他们全家一有空坐下来就谈佛法谈禅机,大谈禅机。 庞蕴居士将要入灭的时候,他自己知道什么时候要往生,然后就告诉他女儿说:「哎,你去看看太阳,如果到了正午的时候告诉我,我就在那个时刻入灭了!记得,去看看。」入灭就是往生啦!佛门当中的人追求的超脱生死是无死无生,固而真正的大师大德对自己的往生是能够自己掌握的,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能够挑选自己看好的时辰。 一般人就害怕死,就看什么时候轮到自己,越想越怕越怕越快死。所以从来没有谁真正把握过生死。所以长寿是侥幸,死于非命死于病疾是常情。 他的女儿叫灵照,女儿灵照听父亲说要入灭要往生了,就赶紧到外边去看看太阳,回来对父亲说:「现在是正午了,不过巧得很有日蚀」,就是我们说的天狗正在吞日头。她父亲说:「哦,有这种事吗?」,「真的有,不信,父亲你自己出去看看。」庞蕴到屋子外面观看,太阳在天空好好的,那里有什么天狗吃太阳呢?没有啊!他就回到房间屋内一看,哎呀!他女儿灵照早已盘坐在他的座位上,双手合十坐化了,坐著往生了,女儿比他快一步走啦! 庞蕴回到屋里一看笑了说:「我女儿机锋要比她老子快捷啊!」于是他就为了安葬女儿推迟七天之后才往生,自己可以延后的,延后七天才往生,死都可以自己安排的。 第七天襄州的州长名叫于頔就来看他了,就跟他谈一些禅宗的道理。庞居士就对他说:「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有」是追求不尽的,是烦恼的不尽根源。只有「无」才是根本。空掉所有的「有」,把「无」从埋没当中显示出来吧!这是禅机。它才是真实的可追求的东西。简单说就是把我们的法身慧命给叫醒吧!把世间的妄想执著胡思乱想给它埋葬下去。因为世间这些种种的妄想分别执著都是追求不尽的,而且都是梦幻泡影。他的话是这个意思。那么他就请州长坐在床边,自己枕在他的膝盖上,自己就卧在他的膝盖上,继续说了:「存留世间,自加小心。世界上的一切都跟影子与回声一样,是空幻的。」于頔这个州长听他讲话的口气好像是有告别之意,那么低头观看他时,因为他就躺在他膝盖,这一看著他,哎!走了,撒手归西了,他早已经没有动静了,就这样走了,说走就走。那么就遵照他的遗愿将遗体火化之后把骨灰撒入江河之中。 现在走了两个,还剩下两个。他老婆庞夫人听到丈夫和女儿都去死了,没有让她知道,她很不高兴。她的儿子还在田里锄地,庞夫人就去告诉她儿子说:「哎!你的爸爸已经死去了。」他儿子听到爸爸死了,没有表情也没有动静,一声不吭的就站在田里用锄头拄著下巴,走了,立地而逝,站著往生了。也是说走就走。走了三个了,现在就剩下他老婆了。你猜猜他老婆怎么走的?当然也走了,一个比一个厉害。庞夫人看著他儿子这种情形,她就怎么样呢?一跺脚..嘘..不见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再也没了任何消息,这个更厉害,连棺木都不需要,也不用火化,就这样消失不见了,省事! 所以你看,他们三个人之中,他女儿灵照坐著死,庞公就卧著死,儿子站著死,最后还有庞夫人更奇怪,她看一家人都去了,她就说:「你们虽然死得好,我要死得更奇特。」因此她死之前有说了四句偈,「坐卧立化未为奇」,你坐著往生躺著往生站著往生没什么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生死自在啊! 所以你看这些居士,一直到民国都有不少了不起的大居士,这些都是白衣说法,你能看不起这些在家居士吗?大家听过的王龙舒是站著往生的,往生了人家去推他,好像一棵树种在地上一样,推都推不动。我们站在那边,一个手指头就倒了。宋朝的王龙舒,江味农,彭际清,周止庵,周止庵居士注解一部《心经诠注》,《心经》才两百六十个字,他用四十年来研究《心经》。江味农居士也是用四十年来研究《金刚经》,这些都是了不起的居士都是白衣,他们也是白衣。还有李炳南老居士,还有我们最清楚的夏莲居老居士,当然我们现在所依止学习的念公黄念祖老居士,他们都是白衣啊!他们也说法啊!那你怎么说?所以这是我们一般人自己分别。贤护这位大菩萨他是现居士身,为大众的上首就是代表。我们看注解: “又《大宝积经贤护长者会》佛说贤护长者众乐事:「其受于快乐果报,虽复忉利帝释天王,犹不能及,况复人间。」” 《大宝积经贤护长者会》是一部大经,有贤护长者会这一会,《大宝积经》前两天跟大家说过了,在大乘经里面它也是一部大部头的经典,它总共有一百二十卷,内容非常丰富。里面有专讲贤护菩萨的这部经典,专门介绍他的。这里头前面节录的那几句就是。这个法会佛就说了,贤护长者种种的快乐的事,「其受于快乐果报,虽复忉利帝释天王犹不能及,况复人间。」他虽然示现在这个人间,他所享的福报他的财富不是用来享受的,他用来做功德的。不但是人间没有办法比,第二层天的忉利天帝释玉皇大帝都比不了。 “又《名义集》曰:「𩙥陀婆罗,翻为贤护。自护贤德,复护众生故。或云贤首,以位居等觉,为众贤之首故。」” 可见贤护正士乃示生于王舍城,就是示现出生在王舍城。他的位次是证到什么地位了呢?等觉,是位登等觉之在家菩萨,所以不是一般的菩萨,已经超过十地了。十地再上去是等觉,等觉再上去就是佛了,接近佛了,等觉的在家菩萨。《名义经》里头就说了,「𩙥陀婆罗」,这是原来的名字。他原来的名字是「𩙥陀婆罗」,翻译为贤护,「自护贤德,复护众生故」,自己护自己的贤德并且他也护众生。大家听到这个名字都有好处,所以称为贤首,贤中之首,以位居等觉。这是一位等觉的菩萨,示现出生为父母所生,他一定要做得跟世间人一样,他也是有父母生出来,一样从婴孩长大,但是他是菩萨示现的。一个普通的人身,但是他的实际就是他原本的身份是一个等觉菩萨,等觉就是跟佛相等了,就差一点点而已,再进一步就是妙觉了。他只有最后一分生相无明还没破,等觉菩萨在十地以上。所以这一些贤护是等觉,是众贤之首,所以从经典的说明我们知道,十六正士的头一名就是贤护菩萨。 “可见贤护正士,乃示生于王舍城,位登等觉之在家菩萨。” 所以他是已经证到了等觉的在家菩萨,所以在维摩诘之外又一位很殊胜的在家人。他有父母所生,是一位在家人,而实际他是等觉菩萨。我们再看: “若按今经别意,据《般舟三昧经》此跋陀和(即贤护)菩萨,是念佛三昧发起人,亲见弥陀。今故来此胜会,助显念佛三昧无上法门。” 这里就引了《般舟三昧经》说跋陀和,跋陀和就是贤护菩萨,是念佛三昧的发起人,这个跟我们净土宗就更有因缘了,跟这个法会更有因缘了。他亲自见到阿弥陀佛,他亲自见到,所以真的是有阿弥陀佛呀!有人见过吗?当然还不只他一个,所以佛门历史记载当中还有不少人亲自见过。你看我们宋朝的莹珂法师,他关起门念佛念了三天三夜,不是阿弥陀佛来跟他讲话吗?不只见到阿弥陀佛,他们还对话呢!当然你想跟阿弥陀佛用华语就跟你用华语,你要用客家话,阿弥陀佛就讲客家话,用广东话当然也可以。如果不可以的话就糟糕了,阿弥陀佛还要请很多翻译在他身边。所以他是亲自见到阿弥陀佛,包括刘遗民,我们《净土圣贤录》讲了很多,都是亲自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跟他摩顶。他就动了一个念头,阿弥陀佛的手就伸得很长来跟他摩顶,跟他摩顶加持。所以真的是有阿弥陀佛,只是我们没有见到而已,是不是?所以以他为大众的上首来参加这个法会,帮助释迦牟尼佛来宣扬念佛三昧的无上法门。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王一切三昧中的宝,所以称为宝王三昧啊!所以你看我们往往对于问题的重视不够,不去真正的理解,由于了解的不够,因此产生了一些不正当的看法,所以听经听讲解很重要,我们这一会更重要。只要你一直跟,不换题目,不到处跑,我可以给你保证你会有很大的收获,你会发觉自己提升得很快,因为这部注解不是一般的内容,我光是这样转述念公的开示都不得了了,我自己也得到很大的加持,我自己知道,很明显!所以这个就是说念佛三昧是三昧中之王。 底下就证明其他很多菩萨都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萨以上的显现,化现到这个世界来弘化的,所以我们不是随随便便编出来的,自己制造出来的,我们是有经典作为根据的。这里一部分有名字的人经典都有提到,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想,没有提到的也是同样的水平,一样的水准,不会比贤护差多少。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这里头的十六位代表,当然贤护是肯定他的身份了,他是等觉菩萨了。那么其他也都是他方世界大成就的菩萨,来这个娑婆世界地球在灵鹫山化现的,现在家的身份来助佛弘化。这个在注解里头写得很详细,这一些可以引为证据的,这里就不解释了。 这里提到的他方世界,这些其他贤护之外的菩萨,全部都是他方世界来的。什么叫他方世界?就是告诉你在无数度空间以外的地方,这个手指头像是有一部叫ET的电影,就是这个手指,在那个地方,还有很多的星球国土都是有超高等生命存在的。这个我们要接受,科学家不接受是他的事情,我们跟著释迦牟尼佛学习,我们就要接受。其实释迦牟尼佛也是其中之一,所以我们实在很渺小。但是我们有这个机缘接触到这些高等智慧的人物,那是何等的幸运啊!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还要积极的接受这些,我们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大的能量的加持,我们现在都讲正能量嘛,这不是小的能量,这个能量不得了的,自然加持。你只要跟著这样来学习的话,依教奉行,这个能量就不得了,自然加持你会觉得完全不一样。所以不要轻易的放过! 再底下又把十六正士每一个人的名号作一番的解释,大家自己看一看。每一位名字的含义都很深奥。下来很长的一段注解,都是根据经典记载几位正士他们的来历,而且每一位菩萨的名号都有他的表法,所以不是神话故事。大家不要把他当成神话故事,都是有经典证明的。除非你不相信经典那就没话说了。所以我们念一念,虽然没有详细的解释,但是从经典的描述都可以略知一二。我们来看: “「善思惟菩萨」,唐译为善思惟义菩萨,魏译为善思议菩萨。按《四童子经现生品》善思惟等正士,是他方世界来此示现之在家菩萨。经云:「东方去此佛刹十千俱胝,有一世界名宝鸣。佛名狮子鸣声如来。有一菩萨名善思议(即善思惟)应托来到此土,化生阿阇世王宫内。南方去此五百亿世界,有一世界,佛名宝积善现如来,有一菩萨名寂静转(即慧辩才),于此舍卫城内,生大居士似师子家。西方去此过八亿百千佛刹,乐音如来所,有一菩萨名无攀缘(即观无住)。于此波罗奈国,化生大居士善鬼家。北方去此六万四百千亿佛土,住菩提分转如来所,有一菩萨名开敷神德(即神通华),生此毘耶离城大将师子家。此四童子与无量大众,共来娑罗双树所,恭敬供养。」” 都是从经典里面来证明,这些菩萨从那里来的,去此多远的地方,有多少佛刹那边有什么人来。 有时候我们会这样想,释迦牟尼佛说的这个又没有科学根据,他怎么知道多少多少星球那边,有多少佛土有这些人,这些人从那里来的,都讲得清清楚楚,经典里面讲得清清楚楚,你不信都没有办法。所以佛经实在是很妙! 那么《四童子经》就说了,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是他方世界的菩萨,就是我们现在俗话说的外星人,应化托生印度成为在家菩萨,就是为了这样的因缘他们来了,他们来到了当年的印度,佛在世的时候那个地方。我们继续看: “又此下光英菩萨等四正士,如《佛名经第七》说光英、慧上(即智上)、寂根、愿慧四菩萨,从四方佛土,来集此界之相。又《文殊师利严净经》亦说此四正士,从四方来,同上所说。又《月灯三昧经第三》说:「香象菩萨从东方阿閦佛,与那由多菩萨,共来问讯释迦牟尼佛。」以上贤护至香象共为十正士。其余六人如《甄解》云:「其余智幢(即宝幢)、宝英、中住、制行、解脱等,虽未见经证,准前思之,必应是他方来大士也。」” 有些经典有说明,有些没有,但是根据《甄解》的解释,肯定他们也不是普通的菩萨,都是一些法身大士来的。所以就是两部经共指出了五位,列出了五位,证实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萨,来到这个世界听《无量寿经》,助佛弘化。从贤护到香象一共十个人,这十个人都有经典作为根据的。那么另外六个人经典没提到,但是依《甄解》古时候的大德就说这六个人也都是他方世界大成就的在家菩萨,来到这个世界听经,目的是帮助释迦牟尼佛来弘扬净土法门,助佛弘化,是这个目的。再看说: “按《甄解》所注是《魏译》。《魏译》仅列十五正士之名。其中缺慧辩才菩萨。此菩萨见于《唐译》。《甄解》以为信慧即慧辩才,今经开为两人,始合十六之数。故知信慧菩萨亦应如宝幢等正士,亦是他方来者。《甄解》于此,更有阐明。文曰:「初列贤护等十六正士者,彰此法不以出家发心为本。次列他方来者,彰十方佛土中,悉以此法为出世大事故,共来精进求此法。」此议甚得经旨。盖在家修行,最宜持名念佛也。十方大士悉来听法,表此法殊胜,实为大事因缘故。 又「贤护」表如来善护念诸菩萨。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三根普被,万类齐收,正是贤护之义。又「善思惟」,表正智明了,深信佛慧,并表法藏因地五劫思惟,结得大愿之胜因。「慧辩才」,表明信佛慧,辩才无碍,即经中「演慈辩,授法眼」,「常以法音觉诸世间」之义。” 我们这里就引了念公在《无量寿经》白话解的解释跟大家分享。 从慈心出发救度众生,让他得到真正的安乐而为他说法,这个叫做「演慈辩」。为什么这个辩前面放个「慈」呢?是真正的大慈大悲,如果不是就叫强辩争辩。所以演慈辩就是演示演化救度众生,为他说法。 「法眼」是什么呢?「法眼」是五眼之一,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跟佛眼。「法眼」是智慧,能够选择一切法门。「法眼」就是能够适应众生种种的根器,选择最善巧的方法。那么这样的智慧称为「法眼」。所以我们教导众生,我们要去度众生,我们要去介绍佛法给众生,对于佛法生了正知见,就同他自己有了智慧,得到了「法眼」,所以就称为「授法眼」,尤其是净土法门很难相信啊,是不是?你叫人家相信净土法门,念一句阿弥陀佛这么简单,哎呀!那有这么简单的事?所以他就不相信。所以众生能够选择净土法门,大家能够重视净土法门,这个重视的智慧是很不容易的。要真正得到「法眼」,你才能知道,是不是?但是我们现在没有「法眼」啊,可是佛把这个「法眼」给了我们了,怎么给呢?告诉你净土法门的殊胜,你能够相信,能够念这句阿弥陀佛,你能够如法去做,那就等于你自己有了「法眼」一样,但这不是你自己有的,是佛给你的,所以叫「授」,「授」就是传授,「授法眼」,这就是「授法眼」的意思。那我们继续看注解: “「观无住」,(见《唐译》。《魏译》作空无)表经中「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于彼相中,实无可得。」亦表法藏永劫因行,说空无相无愿之法。「神通华」表从神通力,集万行之德华,以自庄严,具足方便,成就众生。如经云:「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这里注解就引《无量寿经》里面的经文来配合解释这些菩萨名字的表法。「游步」就是旅游,游化的意思。「十方」就是四方四个角加上下各方,指的是空间,就是一切的地方,没有他去不到的。「游步十方」就是周游一切处,「权」是权宜,权变,我们俗话常说的「通权达变」,对不对?所以不死守规章制度之下。 这里举个例子,我们中国的古书,孟子不是说了一句话吗?「男女授受不亲」,这个大家很熟悉了,这是古时候的礼节。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嫂嫂掉进河里了,你在现场看到了,怎么办?你用手把她拉出来,可以不可以呀?哎!「男女授受不亲」啊!你如果死守这个礼节说,男女授受不亲我不管,那岂不是天地间最大的蠢人吗?不能「通达权变」啊!那你嫂嫂就白白的死了,因为你不懂得「通权达变」。 所以这就是「行权方便」的意思。所以粗浅的来说,方就是方法,便就是方便,你要有切实便利可行的方法,让众生真正能够解决问题,这叫方便。所以净土宗念这句阿弥陀佛是最方便当中的方便,谁都可以念啊,所以这就是最方便的方便了。下面再看注解: “「光英」,表光明英发,又经中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等,光中极尊,是光英义。「宝幢」,(见《唐译》。《魏译》作智幢)表智慧殊胜犹如宝幢。「智上」,(见《唐译》。《魏译》作慧上)表经中「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如是无上妙智,超出一切,故名智上。” 这都是用最简练的文字来介绍这十六位正士他们名字的含义。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也就是大圆镜智,这个智慧很高,「无等无伦」就是没有能够跟他比的,已经没有能比了称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所以就显示出这些菩萨的智慧,跟佛就差不多了。下来说「寂根」: “《会疏》云:「寂灭境智,诸根清净,故名寂根。」《甄解》云:「境智寂灭,根本严净,云寂根。」今据本经中《真实功德品》云:「究竟菩萨诸波罗蜜,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正表寂为根本,照用无穷。照而常寂,故表寿命无量。” 还有一段我们继续看: “「信慧」,《会疏》云:「信心智慧,永断疑网。」《甄解》云:「明信佛智,无上智慧。」又本经中「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人身难得佛难值,信慧闻法难中难。」此净土宗,是难信法,若能信入,皆因宿具慧根。「愿慧」表阿弥陀大愿之王,智慧广大,又可与信慧正士合参,正表净土以信愿持名为宗。「香象」菩萨乃东方阿閦佛国菩萨,曾于维摩会上,作同闻众。香象身出香风,此菩萨身香亦如之。香象力大,表弥陀愿力无边。「宝英」表弥陀愿海,乃无量功德妙宝之所庄严,能令凡夫,无功德者迳登不退,证入涅槃。是乃宝中之英,故曰宝英。「中住」,安住中道,不落二边,当相即道,即事而真,净念相继,即念离念,是中住义。「制行」,表严持净戒,制恶行善。又念佛即是持戒,是制行义。「解脱」,表灭除结缚,故名解脱。如经云:「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又「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这个注解不难懂,把它的意义很精简的都给我们介绍了这十六位菩萨种种名字的含义。 底下我们要说一点,为什么在这里特别标出十六正士作为上首呢?这里注解上面没有注明没有发挥,这个就表示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因此这个法门也就契会于当前的社会环境以及将来的社会情况。不只是现在这个社会需要,将来的社会也同样需要,因为科学越发达,分工越细,要做的事情越多,有好多事情都要在家人去做的。不能够像以前的人都跑到深山去闭关修苦行啊!一切事情都不做了,那就完了。所以现在出家人也都要参与世间的事情。现在的摩登法师就是这样,你看师父也开车,师父也用电脑,师父也用手机,师父也去超市买东西,没有办法都要参与,除非你到深山去,就什么都可以不用管,所以不能全部都出家,而是要有一些人在家,他还是继续要修,又是在家又要修行,那这种修持就以净土宗最合适了。 这个以前也谈过了,所以清末就有沈善登居士作了一部《报恩论》,他里头就讲了一些赞叹《无量寿经》,有一些观点还不错的。他赞叹净土法门他是这么说的,他说净土法门是「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所以当前这个环境就很需要了。那么净土法门就不需要离开佛法,你就把世间的事情都做好了,是不是?工作照做,开车也可以听啊,你看我们推行的那个小听经机很受欢迎,现在都没有货了,还要去订,很方便,音质又好,这个就是不需要离开佛法就行了世法了。所以通过种种方式在弘扬佛法,因此你在厨房干活也可以听啊,你在搭车都可以听经,你怕吵到人家,一个耳机塞进去也不妨碍别人。只是别人会觉得你很怪,她是不是在听刘德华还是郭富城?她这把年纪的太太妇女还会听郭富城?大家都在猜想,不知道你是在听佛法,都可以啊!重复的听重复的熏,效果非常的显著,这就是「不废世法而证佛法。」 以前有讲过一个公案,古时候一位黄打铁,就在他打铁的时候他成功了嘛,拉风箱,以前不像我们现在有风扇可以吹火不会灭,以前要拉风箱的,一拉就阿弥陀佛,一推进去又阿弥陀佛,打铁也是阿弥陀佛,所以你就不离开佛法而世间法也做了。所以简单啊!那你要念楞严咒恐怕就不行了,而且还要很长的时间在那儿念,老菩萨就不行了!老菩萨你叫她学楞严咒,妳学大悲咒都难啊!大悲咒多长啊,你念到后面就忘了前面的了,那有你念这四个字简单?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还念什么大悲咒?你修禅打坐也是一样,要特定的环境跟场所。这六个字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念的,对不对?你在这里头抓住那一点点空闲的时间,就抢念了一句,我们叫抢念,抢念了两句抢念了三句你就念了,你就不离开佛法而行了世法了,是不是?而且是不用废除世法你就证到了佛法,所以这就是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因此就把这十六位在家菩萨将他们列为上首,将他们特别的标显出来。下来我们再看注解: “「而为上首」,表以上十六正士为会中无量无边、一时来集之在家菩萨中之上首。据《会疏》及《甄解》义:(一)普贤、文殊正是释迦会中上首。故举两大士总摄会中一切菩萨。(二)弥勒是当来贤劫成佛诸菩萨之上首。(三)贤护等十六正士是会中居家菩萨之上首。此说稳妥,故不采净影之说。彼将文殊、普贤亦并于贤劫成佛之菩萨中也。” 那么在这个上首里头要根据日本人《会疏》注解的讲法,就比我们中国的《净影疏》的讲法要好一点。所以我们就采取他们的论点。 那么我们从开始到现在,这些代表的人物就是普贤文殊,是释迦牟尼佛会中的上首。前两天讲过上首就是代表,代表大众,是全体的上首。所以我们在一上头来就列了普贤文殊,弥勒菩萨是代表当来贤劫一切将来要成佛的这些菩萨,是弥勒菩萨代表的,他们都来了,将来有九百九十六未来的佛都要弘扬净土法门,他们都来参加法会。所以你如果不学《无量寿经》,你不听经不听道理不听讲解,你不知道它多么的殊胜在那里?将来有九百九十六都要成佛的这些菩萨都来了,都来了之后,经典后面那个「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就告诉你说他们全盘接受过来了,接受释迦牟尼佛所交代的将来要继续弘扬这个《无量寿经》,继续提倡净土法门。所以你看,九百九十六将来还要多久,全都是净土法门的天下。说不好听就是净土法门的天下,如果这话给别人听到了又不开心了,都是你们的天下,那我们在那里啊?没有办法,这个趋势就是这样的,广东话说:你吹咩?(你奈得我何?),未来形势就是这样,这是没有办法的。所以这些人都来参加法会了,这一切贤劫的菩萨是以弥勒作为上首。这一切在家菩萨就以我们这一堂课说的贤护等十六正士作为代表。这个说法就很契合当时的情况。底下就是经文了,就提到十六正士之名,这十六正士我们之前提过他们的名字了,经里头说十六正士为上首。所以根据日本人的解释就很清楚了,他们说的这个上首是在家菩萨的上首,弥勒是贤劫未来佛的上首,普贤文殊是总的上首。 那么底下就是无论是在家也好,出家也好,所有一切全部都要怎么样呢?就是下来的经文了: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所以在家出家都要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然后下来的经文就开始说出这些菩萨,来参加法会的这些人他们的德行,他们的成就他们的德行非常非常的殊胜。经文会详细的跟大家讲解。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