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0/24 23:21:24瀏覽151|回應0|推薦6 | |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10集 在上一堂课我们学习到〈心得开明〉第三十四品的最后一段经文,我们今天开始再将经文念一遍,然后才继续看下来的注解。好,我们先看经文: 【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城中,于五百岁受诸厄也。弥勒白言:受佛明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世尊垂慈,既劝大众,欣求极乐,复谕众生,应舍疑惑,免生边地。是为如来开示之第四点。经云「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是劝众诚敬专修,一心净业。「无得疑悔,自为过咎」。 「悔」者,《大乘义章》曰:「追返名悔。」即追悔返退之义。「过」者罪也。「咎」者恶也,灾也。是劝大众不应疑惑,自生灾患,以免「生彼边地……受诸厄也」。 「边地」者,或名疑城、懈慢国。《略论》曰:「五百岁中,常不见闻三宝安乐国土,谓之边地,亦曰胎生。」” 这个就是自己给自个儿找过错,就是「自为过咎」。找罪过自己造罪过,这样的话,你就是造罪了,这个就更加严重了,这个罪过就大了。 那你现在是还没有离开佛教,而且你还在念佛,还在修学这个法门,可是你不是那么精进,你就半信半疑,你对于这个佛教的道理不明白,但是你其它的功德还很殊胜,那么这样还能够得到往生,就是生到「边地」,这个「边地」我们底下还会讲,生到「边地」是比下品还差一点的,这个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呢?智慧不够。所以不要因为这个就动摇了,不要自己给自己生起了怀疑,将来自己就生到「边地」里头去,这就是这句经文说的「自为过咎」。不是谁在那边不让你去,不让你入界,不给你办户口。是你到了那儿,你就再不往前走了。就是等于这么说,这个是个譬喻啦,在「七宝城中」,「边地」是七宝的城,也是跟极乐世界一样的庄严,胜过一切天宫,这个后面经文我们会看到。我们继续看注解: “「厄」,艰也。《嘉祥疏》曰:「此中先诫断惑,明怀疑生边地。离佛前,远至五百岁花不开。不开且不得至十方供养诸佛。」 《会疏》曰:「始终不退名精进。『求心所愿』,愿求往生也。『疑惑』者,不了佛智故。『悔』是恶作。初信后疑,悔前信解,半途而废。 『自为过咎』者,『彼国不逆违』,自甘生边地故。『诸厄』者,不见三宝,不闻经法故。」《会疏》之解较详。” 我们来看说「于五百岁受诸厄也」,就是在这五百岁里头你要受这个「厄」,什么「厄」呢?就是不能见佛闻法,所以他心里头就很着急,他就是受这个「厄」。 这个五百岁,我们在这个地方应当把它解释为是极乐世界的五百岁,那么就长了。不过我们在这个地方也不要太执着,总之这个时间是活的,现在可以这么说,这个时间根本是众生的错觉。那极乐世界更是活的,为什么呢?在我们这里是三度空间,三维次的空间,这个时间到了四度空间,那就没有办法理解了。现在极乐世界是无数度的空间啊,那个时间我们是没有办法理解的,所以这个时间肯定就是活的了。那你要从《观经》说那个最下品的,要十二大劫花才开,那十二大劫是指的我们这儿的时间,因为是佛对我们说的。 这里的五百岁是极乐世界的时间,但是有的人也不须要一定要这么长的时间,可以提前的,这里有例子,像袁中郎他作《西方合论》,他只生到「边地」。 那念公说那天来了一个人,他自己说自己估计会是生中品。其实他估计高了,生中辈谈何容易?一般能生到「边地」就不错了,就是师父常常讲的就「偷笑了」。 所以袁中郎写《西方合论》列入《净土十要》,就是所有净土书当中挑出十部最重要的,它这个就在这里头。所以他就以作《西方合论》的功德生到极乐世界,他把他的弟弟袁小修也叫袁中道,接到极乐世界去了。这篇文章大家可以看,叫袁小修〈纪梦〉,介绍他梦中见到他哥哥的情形,内容里面哥哥袁中郎最初生到西方的边地,就是因为他的戒律不够,相传他前世是苏东坡,再前世是禅宗大德。这篇〈纪梦〉完整的内容,师父在印尼净宗学会密集熏修学习班里面,有复讲净空老和尚的《无量寿经》四册讲记的时候有讲过一次,但是那个没有做成视频,只有后来的音频,那么师父后期还配上音乐,应该有同修听过,那么这一次就不在这里重复讲了。从整个内容来看感觉不像是梦境,是一种似梦非梦的境界,他的弟弟将边地描述得很清楚,原文的文字很美,大家可以在网上搜到袁小修〈纪梦〉。我们继续看注解: “至于三辈中是否包括边地问题。《无量寿经钞》论之甚详。钞曰:「经说不同。谓《觉经》(即《汉译》)及《大阿弥陀经》(即《吴译》)中下辈摄(指中辈下辈皆有边地)。 今经(指《魏译》)不尔,别说之。故诸师亦异。所谓昙鸾、元晓、法住、如湛等师,存不摄义。义寂、憬兴、龙兴、仁岳等师,存摄义也。各据一义,并不相违。 但以此经,翻译正本。昙鸾大师,我宗高祖。今须依之。即《略论》云:『又有一种往生安乐,不入三辈。』夫三辈,则信心往生,亦所劝也。边地即是疑心往生,亦所诫也。信疑劝诫,天地水火,何得相摄。」 《钞》论甚善。具信心者入三辈,存疑心者堕边地。两心不同,生处必异。是以今此《会本》,于三辈外,别明「边地疑城」,于后第四十品中详述之。” 所以这个三辈九品种种所说的,不能把全部什么都概括了。有各种不同的特殊情况,这里面是千差万别。前面说的袁中朗,他很快就见佛闻法了。所以这个地方可以证明「边地」之所以不能见佛闻法,是因为他智慧不够,闻法也不懂,就算佛跟你说,你也不懂。但是袁中郎他智慧猛利,这跟他前世有关系的,这个前面讲过了。他虽然戒行有差,所以他的这个房舍就不能飘到空中了,他还在地面上。但是他很快就离开了「边地」,所以这个时间就是不可以一概而论。你如果忏悔,这后头也会说到,你怎么才能够出来呢?你要忏悔啊!忏悔你对于佛的智慧不信,对你自个儿的智慧也不信,你忏悔,你这个业消了,那就出来了。所以这不是一个死的时间,这个五百岁可以说只是一个统计的平均数字,就这样子不可以把它僵化了。那说到这里之后「弥勒白言」,弥勒就又再汇报了。我们看注解说: “弥勒领受佛旨。乃向佛言,「受佛明诲」。「明」者,智也,备也,显也,发也。「明诲」即显发大智,明白完备之教诲。「专」者专一,「精」者精进,「修」者修行,「学」者学道。 《法华经》曰:「渐渐习学,悉当成佛。」「如教奉行」表弥勒领解佛训,决定遵行也。「不敢有疑」,表领受舍疑之劝,不敢生疑。疑者乃万惑之所由生,故应断也。” 这个「受佛明诲」就是受佛这样明白的教诲,我们应当「专精修学」,要专心精进来修持来学习。「如教奉行」这四个字是最重要的,我们能不能够成功,就在于你能不能「如教奉行」,因为我们常常说「汝意不可信」,那你要信谁呢?你自己的意思不能相信,那你到底要信谁呢?所以一般就是信自己。那佛告诉你「汝意不可信」了,那要信谁呢?就信「教」,你所认为的善知识他教你怎么做,还有经上教你怎么做,你就按着这个「教」的方法去做,不要按你自个儿的意思去做。当然你这个心中起了疑怎么办呢?那就须要「仰信」,这个师父常常讲的,仰信是什么?「仰」就是把头仰起来,仰信啊,所以就应该从仰信开始,你相信这是佛说的,佛是大智慧,佛不能有错。你不要相信你自己,所以都是要破除自己,就是要去掉这个「我」,最后就是要「无我」。现在只是告诉你不要相信你自己,事实上你要真正做到没有你自己,这是一贯的,佛的东西是一贯的嘛!那你还信什么?可是自个儿有一个想法,自个儿有个概念,自己有个见解,这个东西牢不可破,这个学佛就慢了。所以对于这个要破除,要依教奉行,对于佛之说不要怀疑。你不能完全相信,你就先「仰信」,「仰信」之后你去做,做了之后你就会明白了。 念公说像那个宋某某,本来不信净土的,他把很多人带去学密了。后来念公跟他说:「你这是错误的。」他是搞气功的,他有两百多个徒弟,念公说:「你把徒弟都介绍到密宗,这是错误。」他听了马上改了,然后看了一些净土的书,现在也信起来了,所以先是「仰信」,那他也没法子,他并没有理解就照做,照做之后他自个儿后来也看看书,也什么什么的,最后自己也信起来了。 所以现在有的时候就是说「不敢有疑」,就要先「仰信」,你看这里说不敢有疑的是谁啊?弥勒菩萨,不是普通人啊!弥勒菩萨这样子的水平,对于佛所说的,他都不敢有疑。我们是什么水平?跟弥勒菩萨没得比啊!我们还有怀疑,那你就要检讨一下咯!听了这个内容你就要检讨一下了。所以不能信自己,最不能信的是自己,主要就是要知道这个,那么这个就到这一品经文的最后了,我们到这里就将三十四品介绍跟讲解完毕了。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紧接下来我们开始一起来学习〈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的内容,这一段就是魏默深全部都给删了,就是指的会集的,会集的内容,魏默深会集的内容这一段全部都没有了。 我们过去讲过,会集《无量寿经》前后有四次,第一次是王龙舒,第二次是彭际清,第三次就是这里说的魏默深。 那么到了莲公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才补上这一品的内容。所以这就是魏默深他这个会集本欠缺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地方很重要,也就是说这一品很重要,说的是我们这个世界种种的五恶五痛五烧,这是让你有一个对比,你要去的是极乐世界,去了极乐世界是那个样子。而在这个世界你要犯了五恶,现世受报是五痛,来生还要受报是五烧。那么你要避免五恶五痛五烧,那你就要修五戒,要行十善,人天道啊!那你就必须念佛求往生,就能够永远脱离了。 所以这里我们再重复,《无量寿经》的好处就是-「照真达俗」这四个字,「达俗」就能够知道有为的世间里头种种的情况,种种的根机,种种的病,种种的药,然后来随机设教,来度生无量,所以这些内容是「详陈苦乐,照真达俗」,最后说到我们娑婆世界的苦,人的种种的恶,告诉你要避免做恶,所以这是最完备的一部经,所有应该有的都有了,别的净土宗的经都没有这么全面。所以大家在这个地方上不能轻视了,不能轻视,不能轻视的意思就是告诉你要重视啊!好,我们先看开头的经文: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 好,我们继续看注解: “此品广明浊世恶苦。恶者五恶,苦者五痛、五烧。劝令舍恶行善,离苦得乐。《净影疏》曰:「五戒所防,杀、盗、邪淫、妄语、饮酒。是其五恶。造此五恶,于现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难,名为五痛。以此五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说为五烧。」五恶者,恶因也。五痛者,华报也。五烧者,果报也。 又《嘉祥疏》释五恶曰:「何故但明此五?由世人喜造,故偏彰。」 「端心正意」,指正心诚意,善护己念,远离三毒,不思邪恶。又义寂曰:「直趣菩提名端心,不求馀事名正意。」其义更深。盖以唯趣菩提始称「端心」,馀无所求方名「正意」也。能如是端正身心,自然不为众恶,故云「甚为大德」。「大德」者,德之至也。 「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嘉祥疏》曰:「他土中多有胜缘,又复善报强胜,作善为易。此土无此二缘。」「开化」即佛开导教化也。” 好,我们来看解释。这句经文说「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端心正意」就是正心诚意。然后说「不为众恶」,不做种种罪恶的事。「甚为大德」,这个「德」者,得也,能够得到东西,你不作恶这就是一个大的德,大的收获。「所以者何」,为什么呢?「十方世界善多恶少」,它那个地方都是很多的善很少的恶,人也是善人多恶人少,他的性格里头也是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很容易就能够劝导他,就可以教化了。看看我们这个地方,经文说「唯此五恶世间」,这个地方是「五恶」,这五种方面都是恶,五种恶都具足了,是这样的一个世间。「最为剧苦」,这是最大的苦。所以佛也说我们这个人是「刚强难化」,非常难于教化,所以特别的苦啊!下来说: “下文「唯此五恶世间」至「离五烧」,其义如文。” 我们看经文: 【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何等为五:】 我们下来看一点注解: “「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者,《嘉祥疏》云:「降化其意者,悕(愿也)心入道,令持五善故,顺教修行。」净影与嘉祥均谓五善即五戒。「福德」乃善行及所得之福利。 《嘉祥疏》曰:「『获其福德』者,举远近二果,成其行也。」近果者,如《净影疏》曰:「由持五戒,于现在世,身安无苦。」 远果者,得生极乐,定证涅槃。如《净影疏》曰:「后世弥陀,终得涅槃。」现世安乐,身后往生,故云「获其福德」。” 佛说「我今于此作佛」,释迦牟尼佛说我在这个世界作佛,所以《阿弥陀经》里头大家都称讚,释迦牟尼佛在这样的世界上成佛,这很了不起啊!他就是为了度大家,要让大家干什么呢?要让大家舍掉这个「五恶」。这五种的恶,刚才不是说「五恶」吗?「五恶」就能形成剧苦。佛说我到这个世界上来,在这个世界成佛,就是让大家舍掉这个「五恶」,舍掉「五恶」就去掉「五痛」。 你作了恶,今生你就要有很多的苦恼,最后是众叛亲离,受法律的制裁等等,这个就是「五痛」,俗话说就是现世报,这还没完没了,死后还有更严重的入地狱,万劫千生受苦不尽,这个就是「五烧」了。 那怎么能够「去五痛,离五烧」呢?先得让他不造作五恶啊,先不造这个恶因,才没有恶果。所以佛要「降化其意」,所以告诉我们「慎勿信汝意」啊!佛的出现就是要降伏众生这些意,就是种种错误的想法。 我们不要把这里一说是恶人,不关我的事,就没有我的事了。说实在的,人人都有份,怎么会没有你的事呢? 所以要「降化其意」,我们这个「意」是不是能化能降,那就是要看你学佛能深入不能深入,同时也要看你接受的是深的佛法还是浅的佛法,这个有差别的,浅的佛法你很快就达到瓶颈了,就不能再上去了。 所以圆教的法那就无止尽了,不但不「五恶」,还要反过来,「令持五善,获其福德」,修行「五善」,持「五戒」,或者是「十善」,这才能够生天哪! 接下来是「何等为五」,是哪五样呢?我们来看经文: 【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尅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噉。不知为善】 我们继续看注解: “在恶之中,首标杀生恶。太贤曰:「世间所畏,死苦为穷(极也),损他之中,无过夺命。」人所最怕者,死也。人所最惜者,命也。是以杀害他生,最为大恶。此不但佛教,其他宗教,亦戒杀人。” 我们看第一句就说「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第一个是指着什么呢?是指着杀业,所以「五戒」就是「杀盗婬妄酒」,这底下附带说一下,这个「五戒」又包括「十恶」。所以佛的教戒是很全面的,很全面的。\ 「世间诸众生类」是指世间的众生,从内心就是想作种种的恶。所以这个众生你要知道啊,他有种种这个恶的根性,根性,我们俗话说劣根性,那么下来看注解: “文中先明杀恶。文曰:「强者伏弱,转相尅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噉。」「伏」者,降伏。「尅」同克,克也,杀也。(见《中华大字典》)《会疏》曰:「『强者伏弱』者:能杀者为强,所杀者为弱。人畜皆然。 「转相尅贼」者:『尅』谓制胜、杀害。『贼』谓贼害。如雀取螳螂,人亦取雀,故云『转相』。」又憬兴曰:「『尅』者杀也。『贼』者害也。」「残害」者,凶残伤害。「杀伤」者,杀生致死或伤害其身。「吞噉」。「噉」者吞也,吃也。蛇能吞蛙,蛙食蚯蚓,故云「迭相吞噉」。以上诸句,明杀生恶。” 那经文说「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就想要作恶,这是天性。有些小孩残害动物,你看那不点儿的小孩,不点儿的小孩就是很小的小孩,不丁点的小孩,所以有人解释这个小孩说是「人之初,性本善」,念公说这么解释是错误的,说小孩本来是善,大了就怎么样怎么样,没有这种事,这是自圆其说。小孩虐待动物把那个虫子抓去餵蚂蚁,他那哪儿是善呢?所以「人之初,性本善」,不是指佛家说的「自性」这个性,儒家没有谈到这个,「人之初」是「人之本」,「人之本」是善,这个「本」也不是那个「根本」,不是「本来无一物」的那个「本」,也不是。你不这么理解,怎么会有后面那一句「性相近,习相远」呢? 如果这句指的是「自性」,那怎么会有善又有恶呢?那就讲不通咯!因为自性本自如如嘛!没有那些分别的。 下面我们再看这句经文说「欲为众恶,强者伏弱」是指「恃强凌弱」,强大的欺负弱小的。 「转相尅贼」,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是互相尅贼,「尅」是克制,「贼」是盗贼,「贼」就是害,互相偷袭。 你看螳螂吃了蝉,没想到黄雀那只鸟在后头等着,又把螳螂给吃掉了,这就是「残害杀伤」,活活的一条生命,杀了牠就是残害,这个叫做残害。你看那个蚂蚁吃那个槐树的虫子,槐树的虫子痛到直蹦直跳,一只从树上蹦下来之后,蚂蚁还咬着不放,这就是「残害杀伤」,牠以为很乐,逮着个东西吃了,而那个被吃的就很痛苦了。 「迭相吞噉」,互相的你吞我我吃你,就是互相吞噉。下来再看注解: “「不知为善」乃至「不肯为善」,皆表造恶之过失。以广为不善,复杀害生命,故受「穷乞……尪狂」等报。” 「不知为善」就是不知道行善。其实人现在也是一样,怎样子呢?这个人不过就是经过厨房的加工,将这个东西作为美食,加种种的材料香料给它有味道,那你也就是跟成天在吞食食物的那些动物没有两样了,是不是没有两样啊?如果没有加工,叫你像动物这样生生的来吃,我看你就吃不下去了是不是?就吃不下去了。那么这些有果报的呀!这些果报是什么呢?就是下来的经文了,我们来看经文: 【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聋盲、瘖痖、癡恶、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 我们继续看注解: “「穷」者贫穷。「乞」者乞丐,讨饭度日者也。「孤独」。《经音义》曰:「无父曰孤,无子曰独。」憬兴云:「孤者无父母,独者无子女。」「聋」者,耳不听声也。「盲」者,目不能视也。「瘖」者,口不能发声也。「痖」者,虽能发声,但舌不转,仍不能语言。故即哑也。「癡」者愚癡、癡呆。「恶」者,狠恶不善。「尪」者弱也,跛也,短小也。「狂」者疯狂。上即「不信道德,不肯为善」所受之种种「殃罚」。「殃」者祸也,「罚」者罪也。” 「后受殃罚」这都是指杀,互相的杀,以后就受到灾殃,受到罪罚罪责。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有「穷乞」,很穷要饭的。「孤独」就是没有人养的,小的时候是孤,老了之后是「五保」,「五保」是什么呢?「五保」指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葬就是给你埋葬,这是一种社会救助的制度,就是那些没有人照养的孤独老人。聋子瞎子哑巴愚癡,「尪」是瘸腿的,「狂」是精神错乱的,这都是因为「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就造成今天这个样子了,这是什么呢?这都是果报。下来注解有一段说: “下举「尊贵」等,表为善之得,弥显作恶之失。” 我们接着看经文: 【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之后,入其幽冥,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兽、蜎飞蠕动之属。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随罪趣向。所受寿命,或长或短】 下来就是一段注解了,我们看注解: “「尊贵、豪富」乃世间富贵之人。「贤明、智勇、才达」乃人中贤智之士。「长者」义兼二者,乃积财具德者之通称。又为年长多财者之称号。世间富贵贤智之人,皆由过去世中,行慈尽孝,「修善积德」所致也。” 那么下来就是另外一种啦,另外一种人就是什么呢?尊贵的豪富的,地位很尊,家里很有钱,而且有的是很贤慧很明白的,这个就是「长者」,年岁寿数很高,家里还很有钱的,也称为长者。 「智勇才达」,有智慧勇猛精进,也有才华也通达,这一类的人都是由于多生的慈爱和孝顺,所以是「父慈子孝」,「慈」是与人为乐,为什么孝道那么可贵呢?因为孝道不是为自己的。 你看,你跟爱人好,爱人跟丈夫好,一半为对方,一半为自己,是不是?你爱儿女喜欢儿女,你对他们慈悲,一半为儿女,自己也喜欢他,觉得他高兴,你看着你也乐,你也就高兴了;他在那发愁,你也就苦了,因为他快乐的时候你也得到快乐。 这里说的孝只是单纯为了父母,并不是有自己在里头,当然你有孝心的人看见父母有什么的时候,总之这个心是在父母那一边,不是你自己有得到什么好处,所以这个功德就非常大了。那么多生的「慈孝」「修善」,做种种的善法,「积德所致」是指多生的修善积德所致。下来我们再来继续看注解: “上述之因果不虚,乃世间所见之事。上举之「穷乞」乃至「尪狂」乃殃罚中之易见者。而未知「寿终之后」其苦尤为深剧。 「入其幽冥」下,正表其罪苦。「幽冥」者即常云之冥途、冥界。总指三恶道,别指鬼趣与地狱。如《会疏》曰:「幽冥,所谓冥途黄泉也。」” 「世间有此目前现事」说的就是人世间就有这样眼前现成的事情,我们都可以看到的,有的就受罪,有的就享福,而且「寿终之后,入其幽冥」,死了到了阴间了,就是入了冥界了。注解再说寿终之后的情形是怎样子的呢?我们来看注解: “「转生受身,改形易道」。《会疏》曰:「脱人身,受鬼畜等身,故云『转生受身』。四生转变,云『改形』。六道生死,云『易道』。」 四生指胎卵湿化。例如舍麻雀身而得狗身,是为「改形」。又如舍人身而作狗,则从人道转为畜生道,是为「易道」。众生轮转于六道之中。” 这个「转生受身」,是指你要转世,这就是转生。另外有一个后有,在另外一个身体出来了,他就受一个身了,一个身相了。 「改形易道」,就是你要是人变成了鸟,你就是改形了,不再是原有的这个形状了,你本来没有翅膀,现在就变成有翅膀了,而且也换了道,你现在是从人道就变成畜生道了,所以叫作「改形易道」。一个是改变形状,比方麻雀变成了鹦鹉了,牠只是改形,牠没有易道,牠同样还是在畜生道。「改形易道」就是这两种都在里边,也改形也易道。下来我们继续看注解: “「泥犁」即地狱,「蜎飞」者,飞虫,「蠕动」者,爬虫。「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嘉祥疏》曰:「譬如王法者引喻况。报轻在前,重苦在后。如似王法治罪,先杻械诣市杀之。先现报后入地狱,故云『极刑』。」 其义谓,作恶受报,先受现世轻报,身后复受重报。如王法中,惩治罪犯,先置狱中,身被枷锁,受诸剧苦。此喻现身苦报。最后乃处以极刑,断其生命。 「极刑」即喻地狱。地狱之苦,如火焚身也。又死后堕入三途,乃有泥犁、禽兽、蜎蠕之属。地狱尤苦,故云「极刑」。” 所以这样就有了「泥犁」,「泥犁」就是地狱。还有「禽兽蜎飞蠕动」,这个是指小飞虫小爬虫,这些最下等的动物这一切的一切,那这一切像什么呢?就如「世法牢狱」,我们世间法不也是有牢狱吗?监牢啊,这个就如牢狱之苦,他拿这个做比喻,这个比喻是什么呢?就是譬如「世法牢狱」,「世法牢狱」也是如此,先只是普通给你带个手铐脚镣,先关起来,最后才处于极刑,最后要被杀,这就是极刑了。好我们继续看注解: “「魂神命精」见《汉译》。《魏译》作魂神精识。《无量寿经钞》曰:「有云第六识名魂神,第八识曰精识。」今此「命精」,即第八识阿赖耶,乃「去后来先作主人」者,故称「命精」。 此第八识相似相续,舍命之际,随重投堕,故云「随罪趣向」。依其罪报,投入恶趣。若陷无间狱中,永劫难出,是名「或长」。或为微菌,则刹那生死,是称「或短」。 《会疏》曰:「如八大地狱及长寿鬼云『或长』。如飞蛾蜉蝣等云『或短』。」其中寿命无量差别,皆是宿业所感。善趣以寿长为福,恶趣则以寿长为巨祸也。” 好,我们来看看这句「魂神命精,随罪趣向」的这个解释,说到了地狱里头,你的「魂神」就是指的第六识,「命精」是指着你的第八识,代表你自己的,那么之后就随着你的罪业,而定你下一生的趣向之处了,看看应该到哪一个地方去。 「所受寿命,或长或短」,到了那一趣之后,寿命有长的有短的。这就是比方人死了,现在我们受的是「五痛」,死了之后你要入了幽冥,你要随着你的罪到某一个地方去,到了这个地方之后你就转世了,你这个寿命或长或短都不一样,后世你如果入到地狱里头,那个时间就很长了,多少劫都出不来了。所以譬如就是这个样子,跟世间也是一样,先看是很轻的,后来的这个重报在后头,所以今生你所受的是「五痛」,死后还有「五烧」啊!你死了之后「魂神命精」随你的罪去投奔,你这个就有长命跟短命的了。多少万劫不得出来就是「长」,「短」就像一个朝生夕死的小虫虫,一天几生几死的那个就是「或短」,这个都不一样。「或长或短」这个「短」,它并不是说,你这一下子就解决了,很短很快就死了,然后就投生其它道去了,不是,不是这个意思。 它是生了又生了,一直都是同样一个东西,它老生啊!我们常常用念公的这个,它老生,它一直都在那边生。 所以你看给释迦牟尼佛布置精舍的时候,一个阿罗汉听佛说了就哭了,佛说前一尊佛修精舍的时候,这个地上这些蚂蚁牠们就是蚂蚁,现在换释迦牟尼佛了,牠们还在当蚂蚁,这个就是牠生了又生了,牠老是这个东西。但是这两个佛之间相隔多长的时间哪!「或长或短」,这个善趣就希望长,恶趣就希望短,所以说你这个念长寿咒的人,你千万不要对着动物来念就是这个道理,你对着牠念了之后,牠听了牠就长寿了,这样子对于牠反而是很大的祸患,很大的祸患。好,我们继续看下来的经文: 【相从共生,更相报偿。殃恶未尽,终不得离。辗转其中,累劫难出。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 我们继续看注解: “「相从共生,更相报偿」表冤冤相报,无有穷尽。《会疏》曰:「杀生等人,生生同出,彼此互害,报其怨恨也。」例如被杀者为索还命债,必追逐其冤对,同时出现世间方能报偿,是故冤家债主「相从共生」。今生人杀其羊,当来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又如猫死为鼠,鼠死为猫,世世同生,讨命偿债。故云「更相报偿」。盖因讨债之人,往往报复过甚,又结新冤,故无了期。「殃恶未尽,终不得离」。” 而且这个是「相从共生」,来世都是因为这个业力的关系,你跟着我,我跟着你,一块生了,一块投胎出来了。你要去讨债,必须你也要到这世间来,对不对?就是他也要到世间来,你讨债的那个欠你债的人他也得来,你才能够跟他要这笔帐嘛!你来他不来,他来你不来,这个帐就要不成了,都是如此啊! 所以我们这一生的来来往往,都是这些讨债还债的事情,其实一生都是债务的关系。你别那么开心那么高兴,享天伦之乐。师父现在出家了,整天对于在家人那些有家庭的,常常有这样子的一个感觉,你别开心过早,享天伦之乐,这些全部都是债务的关系才会在一起的。你看从我们当婴儿开始到现在,都是债务的关系,你欠我,我欠人,就是这样子的问题,你当是没怎么样,其实你还重新又结了一些新的帐,而且都是债务关系,结了一些帐,我又放出一些钱,那我又欠了一些钱,来来去去都是债务关系,「相从共生」啊!都是这些互相有关系的人,要债的还债的一块儿,又都出现在这个世间了。所以就是那句话,都是讨债还债报恩报怨的,都全部凑在一起了。 所以明白了这个道理,这一世就要了了它,不要再欠债了,这样下去还不清啊!那么最彻底的解决方法就是「广告时间」,念佛发愿求生净土,这不是广告吗?这样子就彻底的无债一身轻了,从极乐世界再回来,就不是债务问题了,也不是债务关系了,不是业力身,而是愿力身了,要还要救要帮要度都有能力,都有能力。好,下来继续,我们看下来的注解: “「殃」者祸也,罪也,罚也。所作之殃恶未能偿尽,则必辗转恶趣,无有出期,痛不可言。 「自然有是」者,义寂云:「作恶虽不乐欲苦果,苦果自应。修善虽不希望乐果,乐果自应。义同影响(指如影随身,如响应声)。然此经多言自然者,为显因果决定法尔。」 又《会疏》曰:「因果必应,故云自然。」「暴应」,「暴」乃猛急突然之义。「应」指报应。善人行善,恶人作恶,应受之果报,或不当时立即显示。但因果不虚,于其后世,必受其报,故云「善恶会当归之」。” 「更相报偿」互相的报来报去,你来回报他来偿命,互相就是这样子的没完没了。「殃恶未尽,终不得离」,你这个罪殃这个恶没有受尽,你永不得离,你是永远出不来,就在这里边转,转来转去转来转去,「辗转其中」。就好像那个肉虫让蚂蚁咬,肉虫在那边蹦来蹦去,不等你都吃光到吃死了,而是活活的被吃,停止不下来的。「累劫难出」,多少劫就跟前面讲的那个精舍的蚂蚁一样,释迦牟尼佛又成佛了,牠们还当蚂蚁,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你想想牠脑子里头全都是什么呢?牠的这个识神里头全是什么呢?牠所见的只是蚂蚁,牠的同志都是蚂蚁,牠的敌人也是蚂蚁,牠没有别类的,所以牠又结了一些新债,新债还是蚂蚁,牠欠人,人欠牠,所以就出不来了。「难得解脱」,你不容易解脱,而且就是信了佛修了佛法,你还是难得解脱呀! 那么念公对那个王某说,说「你信不深,愿不切」,就是生死之心不切,为什么这么说他呢?他现在这么老七十多岁了,还要研究《韦陀》,念公说,他把我的那段话放到杂志上写出来了,他说黄老批评我,说「你信不深,愿不切」,念公说我哪敢随便批评人,这是根据他的行动而说的,你这个了生死的事情这么重要,你哪有閒功夫搞那些事情?所以要「如救头燃」啊!「如救头燃」是什么意思啊?你的这个头火烧起来了,要很紧急了!所以不只是岁数大的人「如救头燃」,年轻人一样也要「如救头燃」,你脑袋上着火了,哪有那些閒情逸致来搞这些?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引申,看看目前所谓的修行人,现在所谓的修行人怎样子呢?他还在热衷于研究这个研究那个,嘴里是说我有念佛,她也知道念佛法门好,但是就没有能专一。 一直告诉大家没有时间了,所以这件事情是「难得解脱,痛不可言」,这个痛苦是不可说的。所以释迦牟尼佛看见那个鸟吃虫子,他就要出家了,就是这个道理,就是互相杀互相吞噉互相报应,难得出离。「痛不可言」,他这个痛苦不是就是死一回,不是啊!是老生老死,一直生,一直死,死了之后又生,生了之后又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你看现在这种利用科学培养,大量的孵出来的,一出就出很多,这个生死报应就更快了,多少肉鸡多少的肉,一出就出多少,同样也是一杀就杀多少,这个周率就快了,周率快就是一个时间之内,生死的次数就更多了,被杀被挨刀的次数也就更多了,简单说就是这个意思。以前还慢一点,慢慢的一只一只宰慢慢的宰。你看现在机械化的,一只一只排在那边一轮下去,不晓得杀多少,所以科技发达,死生的速度就更加快了,这些都是「痛不可言」啊! 「天地之间,自然有是」,天地之间自然就是这个样子,自然如是。你做五恶就要受五痛,死后还要受五烧啊!「虽不即时暴应」,就是说不是当时顿然的就给你显现出来,叫作「即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但是「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所做善业恶业都归在你身上来了,你一样也跑不了。 所以前面说的这些,是第一种杀业。下来我们接着看第二种,好我们先看注解: “二明盗恶。于有主物,若多若少,不与而取,皆为盗恶。盗恶之行,源于三毒。贪欲悭吝,易生盗心。诸恶相资,以成盗过。” 这第二类的就是「盗业」。那么这个「杀」里头很干净很清楚,说的都是杀。 这个「盗」里头我们就看见这个好像是不完全就指的这一件事,它牵涉到很广,其实也很自然,所以五戒的第二就是「盗」。 这个「盗」的含义是,不属于自己而有主人的东西,不管是多是少,他不给你而你拿了,这个叫作「盗」。 其实我们现在还应当再扩大一点,还不光是指东西,连这个美名美誉都是属于「盗」,把别人的功劳归于自己这都是「盗」。还有啊,不应该享受的东西我享受了,都是「盗」。 那么如果这样子的说法,这样子触犯的范围就大了,你说有几个人能够逃得掉呢?造这个业的机会就多了,这些后面会详细的看到。我们现在看经文: 【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奢淫骄纵,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诳。】 我们继续看一小段注解: “以下从「不顺法度」至「不顾前后」表贪欲之过。「不顺法度」。「法」者法轨、法则。「度」者轨度、规度,即常规也。” 「世间人民不顺法度」,这都是通论,比方说杀业,我说人人都有份,那你都吃过荤了,谁没有份啊?所以不要觉得跟自己无关哪!「盗业」我看也是一样,每个地方都有份。「不顺法度」就是不符合于法律和制度,不顺着这个法度。下来继续看注解: “「奢淫骄纵」。「奢」者奢侈。「淫」者,《等不等观杂录》曰:「经中淫多从女旁,专指男女事也」。淫行无节,故曰「奢淫」。「骄」者骄横,谓恃己凌人。「纵」者放纵。「自恣」,「恣」者纵也。男女共居,不顺法度。放情纵欲,但图快意,不惧罪谴,故云「任心自恣」。” 「奢婬骄纵」,这「婬」有女字旁的,就是专指男女之间的这个事情。「奢」是奢侈,很多过度的意思,就是很多了,超过过度的意思,过度的贪恋男女之事。「骄纵」是骄横放纵。 「任心自恣」,你就让这个心还随着这个心纵情于享受快乐。接下来我们再看这句「居上不明,在位不正」等后面经文的解释,我们看注解: “「居上不明,在位不正」等句,表在位者利用权势,巧取豪夺,损人利己,误国殃民种种恶业也。《嘉祥疏》曰:「宰相之宦,纵放臣下。用取万民贿,枉取人物。」是为「居上不明」之义。受贿已属盗行,况复「陷人冤枉,损害忠良」。” 这个「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这都是摆在这个盗戒这条里头了。就是说在上位的人,像过去当宰相这样子的人,他不明白,你不能选贤与能,你任人不是唯贤,是任人唯亲啊,那这就是「盗」了。国家给你这种地位,你不给贤能的人,而是给你的最亲的人,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皇亲国戚,都是给机会自己亲近的人,你看这不是「盗」是什么? 念公说我从前就觉得这种说法好像挺乱的,可是现在看起来很有条理,这就是「盗」。你别说从前,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你「居上不明,在位不正」,你在位当权,你有地位,但是你不正派,你看只是一个「在位不正」这四个字,里头就包括了多少的坏事在里面,可以行男女关系,可以接受贿赂,可以结党为私,种种的坏事都在这里头了,这都是「盗」,因为你「在位不正」啊!而且还「陷人冤枉」,我们继续看注解: “「陷」者诬陷、陷害。「冤」者屈也。「枉」者邪曲也。「忠」者,敬事直行,奉公忘私也。「良」者善也。如是恶人,嫉妒贤者,陷害忠良。其人之言必巧佞不忠,阿谀取荣,诽谤良善,枉陷人非,心口不一。故云「心口各异,机伪多端」。义寂云:「机谓幻惑,伪谓虚诈。」憬兴云:「机者机关。即巧言令色,曲取君意,能行机伪。」又「机」者机心,「伪」者诡诈。如是机诈伪善,种种不一,故云「机伪多端」。” 「陷人冤枉」就是诬害人,就是冤枉人,捏造事实来陷害人,因为你行为不正,你就怕人家知道,对于知情者,你就要打击他,就要陷害他,对于这个还要直言不讳的人,那他就更加不能够容忍了。 「损害忠良」,因为你这儿就是这样子的心行,人家忠直善良,他就是不能跟人家和平共处,那么他就要加以损害,甚至杀人灭口,这也就是同时要犯到「杀」了,不只是「盗」,还同时犯到「杀」,所以这个罪它都不是孤立的,不是单一的,要互相牵连的,那么这个罪就更大了。 「心口各异」,这种居上位的人也就是当权的人,这些人说的和行的完全不一样。不但如此,而且「机伪多端」,所以这个机诈虚假种种的行为,世间这些政客哪一个能够例外呢?好听叫政治家,不好听叫政客,多数都是机伪多端的。大家想想,这个年代还有包青天这样的清官吗?没有包青天了。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支竹竿打倒全船的人,当然少数的清官还是有的,这个我们也是有目共睹。下来还有一小段注解我们继续看了它: “如是恶人,无论尊卑上下,内外亲疏,皆欺骗诈惑。故云「尊卑中外,更相欺诳」。” 不管是地位高的,或者是自己的长亲,或者比自己低的,不管是本国人外国人,或者是有内有外有亲有疏的,都一切不顾了,不管啦!都是「更相欺诳」,就是说假话骗人,他为什么要这样子呢?这不就是妄语戒吗?所以我们看,他这破了一个戒,别的连着都跟着来了,都来了,他就是为了达到他「盗」的目的,巩固他的地位,所以就做了这些恶行。下来又是经文了,我们继续看这句经文: 【瞋恚愚癡,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讐,破家亡身,不顾前后。】 继续看注解: “「瞋恚愚癡,欲自厚己」者,以瞋癡二毒,助长贪心。《会疏》曰:「三恶相资,炽发邪欲。吸引他财,欲积自己。故云『欲自厚己』也。」「欲贪」即贪欲、贪恶也。《维摩经》曰:「身孰为本,欲贪为本。」又《会疏》曰:「欲海深广,不知厌足,无尊无卑,无富无贫,唯求收积。嘈杂奔波,故云欲贪等。」欲多占有,故曰「欲贪多有」。因利害相争,损人肥己,故云「利害胜负」,于是「结忿成讐」。「讐」即仇,甚至家破人亡,一切不顾。故云「破家亡身,不顾前后」。「前后」者,前因后果。又《会疏》曰:「前不顾是非,后不顾讥嫌;亦前不顾明哲昭察,后不顾鬼神冥记;或亦前不顾过业,后不顾来报。」但求争胜,不惜两败俱伤。只图快意,不畏当来罪报。一切不顾,广行诸恶。” 那这种人他自己本身是怎么样呢?他是「瞋恚愚癡」,火气很大,自己也很糊涂,他自己以为很能干,我们俗话说很有头脑,我这很有地位很有本事,我有很多的权术,我能够发动多少人,我能打击对方。他不知道自己正是最糊涂的人,最糊涂的就在底下我们看看「欲自厚己」,只想厚自己,只想自己到处去沾一点油水,使自己得到利益,这是最糊涂的地方,你说他真的需要这些钱财来使用吗?如果是这样子,那就不会有那些贪官私家还收藏了大量的财宝,他只是为了那个贪慾的心能达到目的,后面怎么处理都不管了。他的心只是要「欲贪多有」,想贪多想占有,那么这里头就有斗争啦!所以商场如战场就是这句话。但是不光是打仗是战,现在的名词就是什么贸易战、芯片战、科技战、太空战,从陆地战一直战到太空,搞到玉皇大帝都不得安宁,这些古时候哪里有?所以都是为了要打击对方,把对方打垮打死,让人家的公司破产,我来吞占,所以这里头就是为了利害,就要有争夺,有争夺就要有胜有负,而且因为这样子大家就结成了仇了,就要互相的报复了,使到人家家破人亡,所以就是这句「破家亡身,不顾前后」,自己弄得自己也家破人亡,从这个前因后果来看,这些他都不管啦!他不管啦!最后交由谁来管?世间的法律也管不了他啦!是不是?最后交由因果来管,我们人管不了了,从佛法来看一定是这样子的结果,因果来管。人不怕因果,还以为因果怕他。所以我常常说,等你最后下到下面阎罗王的地方,阎罗王一拍桌子,就知道谁怕谁了,到时候就知道谁怕谁。 好,我们今天暂时一起学习到这里。下来的经文,因为这品〈浊世恶苦〉很长的一品经文,讲得很详细,我们娑婆世界种种这些恶杀盗婬妄酒,五恶五痛五烧,我们后面还会看到。好,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