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9/18 14:32:32瀏覽120|回應0|推薦4 | |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07集 好,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劝谕策进第三十三品〉接着下来的内容,我们从这句经文看起: 【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 下来有一段相当长的注解来解释这段经文,帮助我们更加的了解经文的含义。我们看注解: “「尊卑、贫富、少长、男女」,指芸芸世人之种种类类也。世人位高者尊,位低者卑;财多者富,财少者贫;年老者长,年幼者少,种种不同之男男女女,无不同此愚痴贪欲之心,苦心积虑,忧念重重,奔波劳碌,无有已时。故曰:「累念积虑,为心走使。」义寂师曰:「累念于既往,积虑于未至,故云累念积虑。常为欲心所驱役,嘈杂奔波,故云为心走使。」 意谓思忆过去是「累念」,忧虑未来名「积虑」。故此心念,无有安时。因心有所欲,身必随之。例如欲购爱物,则不顾拥挤杂乱,奔波排队。故曰为心走使,指为此欲心而奔走也。如《嘉祥疏》以「心财相积不舍」,释「累念积虑」。以「勤求无宁」释「为心走使」。盖谓积于心念之中,俱是财物,故名累念积虑。勤欲求得,故身心不安,是名「为心走使」。 又憬兴曰:「为心走使者,如渴鹿逐于阳炎,翳眼弄于空华,皆为爱水之心,不了病华,而走驰故。」阳炎即阳焰,乃沙漠中出现之幻相。远望似水,渴鹿渴马等求水心切,趋赴求饮,惟是徒劳。 又如有翳之病目,于虚空中妄见空华,思欲把捉。不知本自无花,故云「为心走使」。「走使」者,即俗云奔波劳碌也。” 这个经文说:「尊卑、贫富、少长、男女」,这个就将主要的人群都包括了,全都包括了,不论是谁,你尊的也罢,卑的也罢;地位高的是尊,地位低的是卑;有钱的是富,没钱的是贫;年轻的是少,年纪大的是长;有男有女,这句就把这个全都说尽了,不管你地位高低,不管你有钱没钱,不管你岁数是大是小,不管你是男是女,反正都没有例外,都是这样的,都是什么样子呢?都是「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没有例外。这个「念」就是心念,就是「苦心积虑,忧心重重」,「累念积虑」就是这个意思嘛!那么「苦心积虑」就是他老在发愁,不是老了才发愁,年轻的就不发愁。以前讲过念公常用「老」这个字,就是「一直」的意思。所以我们也保留了,七宝同修听多了也明白。他老在那儿发愁,老在那儿经营,老在那儿考虑,今天多赚点,明天能不能再多赚一点呢?还有如何能够跟对方比?然后再把对方打败,打败对方要超过他要胜过他,把他那个买卖给抢过来,这个在现在的这个社会最明显了。师父这一说,大家心照不宣啦!他的想法就是-只要我活,不管别人的死活,不让别人有挣钱的机会,最好我一个人赚完它,那他怎么做呢?将价钱卖得比别人便宜,把顾客给抢过来,那被抢走顾客的那个,他的心就不甘啦!那就开始跟他斗争了,这个世界之所以会乱,这个是主要的原因啊!没有良性的竞争,只有恶性的斗争,结果就形成了这个社会的乱象咯!这个就是「累念积虑」,他天天想的就是这种事情。 「为心走使」,这句经文佛将斗争的根本原因说出来了,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一个「贪」字,自私自利,为自己这个贪的心,处心积虑就是为这个心在那儿想啊!所以你就成了你这个心的奴隶了。本来一般人就说这是当然的,我心里想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啊! 但是智者就不是这么看了,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他真正看清楚事实的真相,就是你成了这个妄心欲念心的奴隶了,你本来不是它的奴隶,你这么去做,就成了它的奴隶了。 「走」就是都为它奔走,奔波劳累,你心里这个欲望的心,想到哪儿,你就奔到哪儿,我们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你就会冲到哪儿去,你说今天要到哪儿去作乐去开心,它就听你的话就跟着走了,就跟着去了,你就往那边奔走了。 「为心走使」这个「使」是使唤,你完全听它的使唤,就为这个贪欲的心,为它奔走,给它服务,听它的使唤,这叫做「为心走使」。 现在这个社会有谁不是这样过日子呢?有人有例外,谁例外呢?我例外,像师父这样过日子的太少太少了。但是我当居士的时候也是这样子啊,只能用一句成语来形容-焦头烂额,真的是焦头烂额。现在我是怎样子呢?现在我是快乐似神仙,为什么呢?我不用「为心走使」啊,没有负担,没有压力,天天所做的事情都是利他的,以法来服务大众,当然就自然有好的回报啦!所以我们处处就要提醒我们自己,不用成为欲望心的奴隶。一般人都说我为我的心去工作,这个是为自己嘛!我要活命啊!我要生存啊!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你不知道你已经越线了,超越你的底线了,你自己不知道啊!你的贪心超过了你所谓的只为活命,事实上要活命的基本要求不高,你看看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只是为这个心而没有止境的贪求,不知道这个贪欲的心,它不是你自己呀!这个就说到真正的生命的价值观了,这个只有佛法说得透彻,佛法是探讨这个心,不是评论它行为的价值,所以这一点我们在这些地方要常常能够深思。 下来念公就针对这个心的行为做了剖视了,这个说法我们常常听,但是忽略了,这个忽略我们现在的人用什么来形容呢?左耳进,右耳出。后来师父发现到以佛法来讲,这个说法还是不成立的,你以为你是从左耳进右耳出,它只是by pass经过而已嘛,不是啊,全部都存档了,都存档做记录了。但是你就把它忘掉了,所以叫做忽略了,没有真正做到。 下来念公又把我们给提醒了,说为心走使就是为这个欲望的心,那么这个心不是真正的你,这个心是贼,常常说了我们是认贼作子,它来夺了权啦!它让那个真心靠边站了,它在那边发号施令了,这个它不是你自己啊,这个是所谓认贼作子,这个是贼,你为它奔走为它服务,但是世间的人不知道啊!就是不管你是尊卑贫富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例外的,就成天在心里面苦思苦虑,就为这个心,不但是心在想,而且身体也在那儿奔波劳碌。所以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集的内容,几乎说的都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种种现象,而这个现象是谁说的呢?是佛说的,佛在《无量寿经》里面说的。所以今天听这些内容,对我们来讲是非常的亲切。那我们同修当中有一位他觉悟了,他提早退休退下来了,他现在在干什么呢?师父常讲退休之后未必是好事啊!但是他这个退下来,他现在在享受佛法的法乐,这就是有智慧的人哦!有智慧的人「智者」!好,我们继续看接着下来的经文: 【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那么下来有一段注解,好我们看注解: “「无田忧田」,直至「忧苦万端」一大段,皆是「累念积虑」一句之详演。” 那我们再来看一段注解的解释说: “「田」者田地。「宅」者家宅。「眷属」者,家属、亲属、佣仆等。「财物」者,家财产业等资生之器物也。以上皆所忧之境。 无者欲有,思欲得之。但已有者,又惧其无。亦复同忧。欲海难填,患得患失,故云「有无同忧」。” 「无田忧田」,这个田,就说没有田的人就发愁想要有田,这个「田」是个代表,代表什么?代表Property产业不动产,这个包括很广,房子也包括在内,就是这一句「无宅忧宅」,没有房子的人就想怎么样自己能找到更理想更好的房子,在那忧愁忧虑想得到房子,至于其他的如眷属,那些眷属怎么样呢?也是很忙啊!有人要结婚了,那就要怎么怎么样咯!现代人说的就是要准备聘金啊、嫁妆啊,这当中又有很多的考量,有钱人有有钱的排场,一般人也不会少那几样必备的啦!都在计划这些,那不是说结婚之后就完事了,接着一连串的苦事还在后头啊,什么苦事啊?要养孩子啊,要维持家庭开支啊,这个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还是小事,这里面还包括了很多的需求,物质上奢侈品的需求,要供这个要供那个,要负担这个要负担那个。师父是过来人,累死了!真是累死了!幸亏还没死,还活著,所以大家还有机会看到我。一般人要计划孩子的将来,要怎么样如何如何,这就是现在所谓的人生的几件大事,这些东西谁都不能避免的,虽然这些东西是想有啦,不过这个它妙就妙在这里,这是佛说在这里说的「有无同忧」,你本来是没有的,开始没有的时候你就发愁想拥有,但是它这个事情就是没完没了,不是说你有了就解决问题,你就不愁了就不忧了,有了同样还是愁还是忧,这些东西不管是有还是没有,你都在那儿发愁。 所以你看,佛将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的病态,完全说得清清楚楚。所以常常说《无量寿经》它的好处就是「照真达俗」,世间种种的现象都说得很透彻,很全面,而且这还是佛眼所看的众生相。所以你要世间法,《无量寿经》全有了。所以师父常常说就这一部经,你想知道什么,从浅的到深的,没有不包括的。那你还要东找西找,东张西望,不能够专心,就怕你找到最后,还没有找到你OK你满意的,你就「KO」了,还没有「OK」,你就「KO」了,「KO」就是死了的意思。没有时间了,要抓紧这个缘,各位同修,要赶快筹足往生的本钱,怎么做呢?广告时间来了,跟着七宝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要安心,要专心,这样才有得救啊!告诉大家这个弥陀的大愿船,已经靠在你家门口了,这辆开往极乐世界的列车已经在等著了,你就是不要上来,有什么办法呢?你还在那边观望,还在那边考虑,还在那边七想八想九想十想,那最后只好怎么样子呢?只好you lam you你自己打算了。下来我们看注解,下来注解就继续谈这件事情,那我们请看注解: “「有一少一,思欲齐等」者,例如已有一万元存款,见人有两万元,则思更有一万元;已有一电视机,见人有二,便欲更有一电视机,与之齐等。思而未得,故以为忧。思而能得,忧亦不止。因欲无止境,故永有不足之忧也。且稍具有,便欲常保,恐遭祸变,虑其复失。故云「适小具有,又忧非常」。” 好,我们看这句经文说:「有一少一,思欲齐等者」,比如说你已有一万元存款,好不容易存到一万块钱,看到别人有两万元,你就在想自己还要多一万元,这就是我们这里广东话说的,叫什么呢?唔执输(不认输),已经有了一台电视机了,见别人家有两台,便欲更有一电视机,就是电视机代表奢侈品啦!因为在念公那个时代的中国,电视机还是奢侈品,现在已经不是奢侈品了,那还有很多买不完的,「与之齐等」就是要跟人家比较,就想跟你这个邻居来比较,他有,我也要有,人比人气死人啊!结果你老公就只有做牛做马了。好像到了外国,每间屋子都有个电视,你要再请个保姆,保姆那个房间也得给她弄部电视,每个房间都有,那就是五六个七八个了,到处都有,现在汽车上也要有,那你这个欲望是无止境的啦!你就「思欲齐等」,你愈比就愈高,这就没有止境哪!没有尽头没完没了啦!再有等到你稍稍的有一点收成了,那是凑巧你运气还不错。然后又「适小具有」,「适者」就是碰巧,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么好运气的哦!碰巧你稍稍的有了一些积蓄了,物质上种种的都有了,应该有了之后就OK了就好了,你不是解决问题了嘛,那就应该安心啦,是不是?应该满足啦!但是「又忧非常」,什么意思呢?又在那儿发愁啊,万一这些没有了怎么办呢? 师父以前不是说过有一种人,看他很积极的在做放生,救济穷人,他已经相当富有了,不知道的人就赞叹说他很慈悲哦!这种事情师父看在眼里,没错,他是在做慈善,应该值得赞叹的。后来看到善导大师的一句话说,这是「杂毒之善」,我才恍然大悟啊!他这个善掺杂了贪瞋痴三毒,看到他微细的念头,就是这里说的「又忧非常」,担心现在有的财富会失掉,所以赶紧继续的修福,这个就是「有无同忧」啦!「思而未得,故以为忧。思而能得,忧亦不止。」想了,得不到,就忧愁。得到了,还没停止,还在想得到更多,因为欲望无止境啊!「故永有不足之忧也」,永远没有满足的,而且稍微有了,就是「且稍具有,便欲常保,恐遭祸变」,「虑其复失」,有了一样担心本有的会失去,「故云适小具有,又忧非常。」那么下来注解说,我们看注解: “「非常」者,即下之水火盗贼、焚漂劫夺等非常之祸也。「水火」,指水火之灾。” 紧接着就是下来的经文了,我们继续看: 【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 下来有一段注解的解释说: “「盗贼」,指抢夺与偷窃之祸。「怨家」,指与我结怨之家。「债主」,指我欠债未还之人。以上种种,皆可突生非常之祸。如火能焚烧,水能漂没,盗能劫夺,贼能偷窃,怨家报仇,债主索欠。甚至俄顷之间,全非我有,旧日财富,荡然无余,故云「焚漂劫夺,消散磨灭」。 《会疏》曰:「焚谓焚烧,兵火失火等难。漂谓漂流,洪水风波等难。劫夺,盗贼难。为怨家所消散,为债主所磨灭也。」世人「心悭意固」指悭吝之心,至为顽固。财物有失,则心中更增愤恨,忧怨愁苦,意无解时,故云「无能纵舍」。「纵舍」者,放下也。” 我们来看看这段注解的意思,说这个水火盗贼,现在这个年代是越来越明显了,你看这个地震到处都是,刚刚不久土耳其的大地震,破坏力极强,可以将一切顿时夷为平地,还有火山爆发,造成的财物人命的损失更是无法估计的,国内国外这个水灾台风龙卷风,马来西亚虽然没有严重的地震台风,但是水灾土崩这些事情常常发生,土崩土石流顿时就活埋了多少人,这件事情也是才发生不久,这是个大惨剧,但是众生健忘,很快又不当一回事了。这个水淹,多少房屋都毁了,火山爆发就是烧,这些水呀火呀都是天灾,人祸就是盗贼,就是这些什么恐怖主义,黑社会抢夺杀戮,还有怨家债主,这个还不是这一生,还有多少生的事情,多少生的怨家债主都找上门来了,「焚漂劫夺」指的是火就是烧,「水」就是漂,强盗就是抢,有了之后又怎么样呢?又怕这些非常之祸,很容易这一切一切就化为乌有了。那要碰上这些所谓水火刀兵,本来有的东西马上就消散磨灭,马上就没有了,就化为灰烬。可是「心悭意固」,他这个心是很悭吝,「意固」就是很顽固,很固定,舍不得,没有一样能够纵舍,就是「无能纵舍」,不能舍掉给人家,自己不要放弃这些,对于这一切有生命的时候就是如此,就是想要,就是想多,就常常为它害怕,怕它失掉没有了,都是这样的担忧害怕恐惧不安。下来就解释这句了「命终弃捐」,我们看这个注解: “「命终弃捐」。此四句泛指一切世人。临命终时,则一切积爱之眷属财宝,皆当舍离。独去独来,无能随伴,至爱之人,可以同时死,但不能同处去。业因不同,果报千殊,去处各各不同。故云「莫谁随者」。” 那到最后怎么样呢?到底你都会有个命终嘛,是不是?讲白了就是你最后还是要死的,在你命终的时候,你都要舍啊!你全部不舍,你还是都得舍,没有任何一样东西,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跟着你走的。你最亲的人最舍不得的都一一离你而去,就是这句「命终弃捐」。这四句是泛指一切世间的人,临命终的时侯,这一切积爱之眷属财宝,「皆当舍离,独去独来,无能随伴」,至爱之人可以同时死,但不能同处去,为什么呢?业因不同嘛!果报千殊,去处各各不同,故云「莫谁随者」。这个道理不难懂,但是却难做到,看不破,就放不下了。接着就引了《普贤行愿品》这句很著名的话我们看: “《普贤行愿品》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 与此同旨。常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不论贫富,莫不皆然。个中忧苦无尽,故云「万端」。” 下来就解释前面说的,在你命终的时候,一切所爱的眷属财宝都要舍离,「独来独去,无能随往」,至爱之人就是感情非常好的人,我可以说你死我也死,同时死同一天同一个时间,这个同时死就是我们所谓的殉情啊,可以同时死,但是不能同处去啊,你要到哪儿去,是由于你的业力因缘而定的,不是你的主观能决定的。这两个人可以同时死,死了之后所到的地方那真的是千差万别啊!所以这一点要知道。有的人就愚痴,还以为这样很伟大,以为两个人就这么一块死了,将来一定是在一块的。这个报是千差万别的,你可以自己来选定同一个时间死,但是所到的地方不由得你做主了,所以可以同时死,不能同处去,业因不同,果报就不同,那么去的地方当然各个就不同了,所以就「莫谁随者」。 我们看古时候那个皇帝让多少人来殉葬,就是陪葬啦!而事实上没有这些人给他殉葬,给他服务,当然让他殉葬是可以,殉葬之后还给他服务这个事情,他要达到他的殉葬的目的,那是不可能的。只有更增加他的罪业,他说不定跑到什么地方去当牛当马了,甚至到地狱去了,还觉得这些人能够替他分担,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命终弃捐,莫谁随者」,所以还是那句话,「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种情形就是「贫富同然」,有钱没钱都一样,最后都带不走,你阔的人再多也带不走,你穷的人少也不是说你可以带的,也是带不走,同样的都是「忧苦万端」,这个忧苦说不尽,「忧苦无尽」所以说是「万端」,在极苦之中都是如此,但是这些人还是不觉悟。 那么底下就从「世间人民起...这又是另外一段了,我们先看经文: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那么注解有一段小注说: “上劝世人,亲眷之间,应当和敬。不和成怨。” 那么下来解释经文了,我们继续看下来的注解: “「敬爱」者,指恭敬与慈爱。「憎嫉」指憎恶与嫉妒。「有无相通」者,相通指财物,以我之所有,济彼之所无。「言色」,言语与面色。「违戾」,「违」者背逆。「戾」者乖也,狠也。《会疏》曰:「怡声下气,言不违戾。温良恭谦,面无颦蹙,是谓常和。」故知「言色常和」,即经中之「和颜爱语」也。 以上劝和,下明不和结成大怨。” 那么这里说到世间的人了,父子当然也包括了母子,兄弟当然也包括了姊妹,夫妇亲属这一些亲属,佛说应当互相的恭敬,互相的爱重,应当互相的照顾体贴关心,同时还是要恭敬啊!「无相憎嫉」,「憎」是憎厌,「嫉」是嫉妒,告诉我们不要互相讨厌互相嫉妒,一家人还有这个特殊的一点,有的人对于别人有什么成功的事情,他还不嫉妒,对于自己的亲戚,要是谁胜过了自己,他特别的嫉妒,兄弟之中有的时候也是如此,谁要胜过了自己,他就嫉妒,你外人要是胜过了自己,那多得很嘛!他倒不是表现得那么强烈,越是自己一家人,这个他就越嫉妒,这个就不对了。这又不是每个家庭谁对谁都是一样的,他就是特别的针对某一个人。 这种事情我们常常想不通,你不用佛法你肯定想不通,其实这也很自然嘛!一家人都是讨债还债,报恩报怨相聚合的缘,都跟过去有关系的嘛,那今生今世碰头了,自然就是这样的表现,他自己也不知道嘛!业力促使他就是有这样的表现。 虽然如此,佛告诉我们,还是应当敬爱,这样可以化解过去的业因,所以夫妇之间也是应当维系着一个「敬」字,这个很重要!这个敬才能够持久,才能够持之长久,而不光是爱,不可以互相有憎恨,不可以互相的嫉妒。都要互相的帮助。「有无相通」,指的是钱财或者是使用的东西,有的人有,而有的人没有,那怎么办呢?应该相通啊,有的人可以给没有的人啊。 「无得贪惜」,不要贪恋,不要舍不得,就是要帮助人,所以这个就是要懂得布施,我们要能够让人家也得到利益。 「言色常和」,这个是指言语跟脸色,「色」就是指俗话说的脸色,要让别人看了很和气,就是在亲属之间都应该如此。「有无相通」就是要互相帮助,言语容色都是要很和蔼,尤其是你说你学佛了,在家庭里你说你学佛了,学佛了之后你有改变吗?你没有改变,你还是那副模样不行啊!所以这个脸色很重要。 「莫相违戾」,不要彼此抵触冲突,彼此常常闹意见,积累久了就形成了仇恨啦!现在的家庭常常有这种事情发生,闹得鸡犬不宁,常常看新闻都有这类的家暴,甚至命案事件的发生。「戾」就是指的凶狠,狠毒的意思。下来又有一段注解,我们看注解: “「或时心诤」者,「诤」通作争,《一切经音义》解作讼。《会疏》曰:「人情平时虽无愤恨,违境忽生,不时鬪诤,故云或时。」一时忽起相鬪与争讼之心。故云「或时心诤」。 「恚怒」,瞋恚忿怒也。乃三毒之一。一时瞋心,造成小恨。但冤冤相报,无有已时。怨憎常会,互相杀害,愈演愈烈。故云「后世转剧,至成大怨」。(如琉璃王为报宿怨,欲尽杀释种)” 我们来看这段注解的意思。「或时」就是指着某一个时候,这个事情它就发生了,这个心里头生了怨气了,再有就是彼此之间有所斗争,于是就有所恚怒,这个脾气上来了发怒了,这就表示不和了,发了脾气就有所发作,至少是吵架了,是不是?乃至于这个事情虽然是个小事,要知道这个事情是冤冤相报的,它是没有停止的时候,到了后世它就会愈演就愈烈,互相的报复就结成大怨了,「后世转剧」就是指的在这一生之后,只是从一个小的争吵,吵骂开始伤害了对方,后来越演越烈,越演越烈就「至成大怨」了。所以这个都是要受报的,而且这个报都是超过他应有的,因为这个来要账的没有一个不是要过了份的,过去的当然他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它这个事情不能了,就是这个道理啦!因为他这笔账是越积就越厚,因此就很狠毒啦!他绝不是说你过去曾经打过我三棍子,我这一世就打回你三棍,我就算要回了账了,大家扯平了?不是这样的。这就是我们通俗话说的,你这个贷款要加利息的,他就要打你三十棍他才能够出气,那么你这二十七棍子就变成是冤枉,不应该受的了,是不是?因此你本来是欠账的,你就反变成债权人了,你有二十七棍子的债权等着跟他讨回来,你将来可以跟他要回,等你要的时候,你就不是要二十七棍了,你就给他三刀子了,于是乎你又变成欠债的了,没完没了,这就是互相辗转,越来越厉害了。所以有一句话说:「怨家宜解不宜结」,就是这个道理。结了之后就互相的没完没了。 下来有一段说得很有趣,说过去有的人他有神通,他就看见武则天跟那个皇后,那个皇后因为她死得太惨了,她就发了愿,其实她这个愿就是发了毒誓,她发了愿,我生生世世要当猫,要把武则天当老鼠的时候活活的把她给咬死,因此她就是如了她这个愿了,她就咬死了多少生的武则天的这个老鼠,但是咬多了之后,武则天她也会变嘛,她又变成债权人变成猫,她又再咬回她,那么过后这个事情又反过来了,她变猫,她就变老鼠,她变老鼠的时候,她就变猫,所以有人就说这两个人,现在还在那边老鼠跟猫还没变完哪!相当有趣。 所以这就是这个地方说的这个意思,「后世转剧,至成大怨。」我们继续看注解: “「世间之事,更相患害」,指世间冤报之事,互为祸害。既造业因,必结恶果,报应虽不立即显现于当时,故云「虽不临时」。但因果不虚,决当报偿于后世,故云「应急想破」。众生但知畏果,菩萨则畏因也。” 「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这是指世间冤报的事情互为祸害,既然你造了业因,有因必有果嘛!你必然要结这个恶果,报应虽不立即显现于当时,「故」就是说「虽不临时」,不是马上就报了,但是因果不虚啊!决当报偿于后世,故云「应急想破」。 众生但知畏果,菩萨则畏因也。这些事情是互相更换的,彼此互相成为患成为害,「患」是病患,祸患。「害」是毒害。虽不临时就是虽不就是马上就在你的眼前给你表现出来,可是因果它决定不虚的,所谓「不爽」啊! 所以就是你看,连佛成佛之后,还要示现受前世的果报啊!还要示现受过几个前世的果报,像木枪刺脚、马麦三月、头痛三日等等..这些在《佛说兴起行经》中皆有记载,都有记载的。那佛应该不会受这些果报才对嘛!他为什么要这样来示现呢?因为很多阿修罗寿命很长,他看到修行的人最后就不受报了,他就说这个因果没有了,因此佛就示现嘛!所以琉璃王来打释种的时候,这也是一报应,当年佛也头疼了几天哪!成了佛还要示现受报啊!那这一段佛的过去因缘是这样的: 当年一个天旱的日子,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那这个水池里面的水都干了,那鱼就都死了,其他人就吃这个鱼,最后有一条最大的鱼,那是鱼的王,释迦牟尼佛当年是个小孩,他看这个鱼很大,他没有能吃鱼,他就拿竹竿敲了这个鱼的脑袋敲了三下,结果等到他们吃鱼的这些人又投生到印度,又聚集而居成为释种贵族,这些鱼牠们就变成了琉璃国了,这条大鱼就变成琉璃王,就领了军队来杀了,来杀的时候,大目犍连看见佛不救他的,这些本族的人就觉得很奇怪,怎么佛不管呢?大目犍连就管了,目犍连神通第一,他用这个钵,把佛比较亲的这些人一起把他搁在钵里头,就把他全部放进去这个钵里头,就托上三十三天,等那个战争过去之后,大目犍连就把钵拿下来,打开一看,里头全化成血水了,还是逃不过去。所以这个因果不虚啊!那佛就是因为过去造了这个因,打了这个鱼头三个竹竿,成了佛也要头痛三天,表示报应不虚,因果不虚。佛其实已经无所谓受不受报了,所以「了则罪性本来空」,实在是罪性本来空嘛! 那么还有一则公案,过去我们常常讲过很多遍了,多少遍呢?N遍了。说的是大修行人不落因果,你这样来说的话,那你就要当五百世的野狐咯!所以他不是堕落在因果,他是不昧因果,因果肯定有,不是没有。这个因果还照常有因果,所以说法哪有那么容易啊?一个字之差就当五百世野狐身咯! 所以因果这个事情,最后都结成大怨,虽不是马上给你看得出来,但是你一定要想明白,这决定是不虚的。你对于这一切一切,不要那么去爱恋去追求,佛就说「应急想破」,没有一样你能跟得上去的。那么注解就说: “上段劝谕世人,舍恶修善。” 下来紧接着是经文,也是一段对这个现实人生的真实写照。我们看经文,我们一起来看这个经文: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 我们接着看注解: “「爱欲」指情爱与贪欲。实为生死之本。爱不重不堕娑婆。世人举体沈溺于爱欲之中,于是死此生彼,流转无穷。纵使眷属满堂,于生死之际,生是孤身来,死时独自去,无人相随,无人能代。故云「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复指苦乐之果报,皆是自作自受,亦无有能替代者。憬兴云:「自当,即自受也。」” 那么底下再说:「人在爱欲之中」,爱别离就是说的这个亲属都相爱,这个当然很好啦!但是这个还是欲,你想得到什么东西都是欲,你想得到这个想得到那个,你爱这个爱那个,可是事实上,你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生」你也是自己一个人来。你说双胞胎是跟着一起来,有前后嘛!他还是有前后,不可能一起出来的,是不是?所以你生是一个人来,你什么也没有带来,也没有谁陪着你来,生的时候独生独来,死的时候还是独去独死。但是都是「苦乐自当,无有代者」,你受苦受乐都是你自己承当,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你。你至亲的儿女夫妻,他就是忧心如焚,他也难过,那你不能因为他的难过而减少你的难过,所以这个没有人能够代替,都是自己所作的,一样也跑不了。我们看看这句「善恶变化,追逐所生」注解的解释: “「善恶变化」者,憬兴云:「善变化即善趣报。恶变化即恶趣报。」《会疏》云:「今世虽善果,(所作)业因恶,则来世变招殃过。现在虽恶报,所作善,则后生化享福报。千变万化,不可具述。」此则「变化」之又一解也。 又《嘉祥疏》曰:「恶因得苦,善因得乐。其报易前也。」「易」者难易之易。「前」者,进也。善恶感报疾速,故云「易前」。” 那「善恶变化」注解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憬兴的解释,说「善变化」就是指着善趣的报应,「恶变化」就是指恶趣的报应。所以「善恶变化」就是指着善恶两种报应。这是一个解释。这个解释是高丽人,就是现在的朝鲜的憬兴,这都是唐朝时候的韩国人,憬兴他有著作收在《大藏经》里头,都是解释《无量寿经》的。 另一个《会疏》他就不这么解释了,他把这个变化指着是「今世虽善果」,今生你是在享福,这是善的果。可是你今世所做的事情所造的业,都是坏的事情,因此你来世的报就要变了,今生你享福,可是你现在做了坏事,来世你要变成什么呢?变成受罪报。相反的,你现在虽然是受恶报,你在受苦在受罪,可是你行的都是善事,来生你就要变为福报了。他这个变化是这么讲的,所以是「善恶变化」千变万化。其实这都是文字的问题,实质上没有分别。所以我们学习《大经解》的好处就是,能够知道更多不同的说法,让大家理解经文方面就比较广了,但是它的意思都没有相差很大,总之说的都是「如是因,如是果」,什么因是什么果,确实是千变万化,你造因不同,果当然就是不同咯!所以师父常常说世间的事情没有对跟错,但是结果一定不同,这就是因果的定律嘛!谁都没有办法改变的,是不是?下来我们继续看注解: “「追逐所生」。「逐」者,追从也。谓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随其业因,感得善恶之报。「道路不同」者,《嘉祥疏》曰:「作善者,天堂黑报以待之。作恶者,刀山剑树以待之。」 因果各异,生处悬殊。故临终分手,竟成永别。三途一报历五千劫,辗转六趣,何日重逢。且重逢亦不相识,故曰「会见无期」。” 这一切善恶,一切果报,是「追逐所生」啊!你生的地方,你到哪里,这一切都跟随着你到哪里去,就是这些东西就跟着你走。至于这些亲属就是-这些报应也跟着你走。至于所去的道路,那是各个不同,至亲的人,甚至于说一个炸弹下来炸死的人,去的地方也是不一样的。当然也有一样的,因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的性质差不多,工作差不多的也有,不能说是绝对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就是会一样,更会不一样,「道路不同,会见无期」,这个再相会就无期了,而且再相会,你也不认识了,这个最苦的事情就是这个咯!他这个一转之间,谁跟谁都不认识了,所以才有「锅蒸外婆肉,鼓打舅母皮」,这个公案过去我们也讲过,一切都变了,变了猪变了牛,牛皮剥下来当鼓来打,肉在那炖著来宴宾客,这些过去都是这家人的亲属,就是再见也不认识了,不认识没关系,你还把他给吃掉了。 佛就是这样的在提醒我们,不要在这里争这些「不急之务」,这一切是要回到开头的那一句话啦!「世人共争不急之务」,这就是给我们详细的开演,我们怎么争的是不急之务呢?因为这一切最后对你都没有用,我爱这个我爱那个,到了最后,你是自己走你的路,谁也不能替代你啊!你说你爱他,你也爱不了了,你这是完全不能尽一点力量的。 所以下来这一段就很重要了,就说到我们这个本宗了,如果你要不往生,对于你的眷属,你能够尽什么力量呢?眷属对你还能够尽一点力量,还可以念点佛什么的,追悼追荐你还是超荐你,你自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你也不知道你的这些人在哪儿了,你见著也不认识了。所以只有往生,才能改变这一切,往生就是把一个大悲剧变成大喜剧,这不是死,这是生,这不是爱别离永别离,而是一个大团圆的开始,你有一个人往生了,那之后就可以去辗转度脱,把所有这些眷属全部都度脱了,都在极乐世界会见大团圆。以前师父常常说的,在莲花池那边干什么?在那边「打边炉」大团圆吃火锅,这是真正的大团圆。你看世间这个大团圆就是那么一刹那,是不是?过去了,马上就分开了。你看春节过年的团圆,每一年都少了几个人,好可怕!这是这一世,最后各分东西,各自去投胎,在六道谁也不认识谁了。只有极乐世界,才是真正大团圆的开始。所以是「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世间的人愚痴不知道啊!那么接着世尊哀悯劝醒世人,我们看经文: 【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接着我们看注解: “于是世尊哀之,劝醒世人,何不趁此强健之时,「努力修善」,将欲待至何时耶?人老体衰,难于精修,如《涅槃经》云:「迦叶:譬如甘蔗,既被压已,滓无复味。壮年盛色,亦复如是。既被老压,无三种味:一、出家味。二、读诵味,三、坐禅味。」年老者失三种味,故应及时努力,切莫迟延。” 所以你看佛就劝勉大众了,就是这一句「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意思就是-为什么你们不在你们还强健的时候,努力去修善,你们还在等什么呀?人生最难得的是暇满之身啊!我们现在都是暇满之身,「满者」是没有缺陷没有残缺,神经智力体力都还是健全的,没有缺陷,不瞎不聋,神经也没有错乱,最重要的是还有时间有闲暇可以修持,这暇满之身很难得,所以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难信!」这一切难都已经通过了,我们都已经通过了。所以说何不再趁这个强健的时候,赶紧突破这一关呢?所以大家都要争取,争取什么呢?争取对于往生有把握,我们可以说大家都是对往生有希望,这个有希望尤其是要在临终,你要善根发动,很好的用功,佛来接引,那就往生很有希望了。但是不是敢说哪一位,哪一位已经有把握决定往生的?恐怕这话就不好说了,我自己也不敢说了,但是我要争取到这一步,要争取到有把握,这才是最急之务。不要去忙那些不急之务。最急之务就是这一件事情,要趁这个强健的时侯加把劲。 念公这里就提到当时一位某某法师,他就不行了,他这个就被送到医院去了,他不能动弹了,他摔了一跤之后躺了一个月,长了这个「褥疮」,什么叫「褥疮」,这是一种因为固定在某一个姿势太久,局部的皮肤长期遭受到压迫,使到这个血液循环不顺畅,而引起皮肤和肌肉组织发炎,坏死溃烂等等的症状。而且这位法师这次病了之后,人也就是不容易提起这个精神来了。 大家必须要知道,你这个强健时侯你都还不能念佛,你到了有病痛的时候,你就更不能念了,你别说临终,就是你平时牙疼都念不出来,心里面想要念,你也没有那个心情了嘛!心力也不够了,不是说病来了我自然而然就会知道这个要紧了,我要赶紧念了,不尽然哪!不尽然Not Really不一定啊!病中这个还能念佛确实是难哪!所以就是说要趁著强健时,要增加自己的能力,要能够达到佛的愿里头所说的这些条件,所谓「至心信乐」这四个字,第十八愿「至心信乐,十念必生」,你是至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心,你的信和乐到了登峰造极了,乐就是你是真的愿意要去见佛,我们敢说我们是「至心」了吗?我们是有心了,我们也是信了,我们也是乐了。但是不能自己就把自己给封了,自己给自己加个封号,说我就是「至心信乐」,我就符合这第十八愿,那你得每个字都不能放过啊!「至」这个字怎么讲呢?所以孔子是大成至圣先师,圣人当中,登峰造极的圣人就称为至圣。皇帝称为至尊嘛!那你要是「至心信乐」,所以哪里能够那么草草的自己在那边打这个如意算盘呢?这个要特别提醒大家,所以我们现在就何不于强健时,去争取有把握的往生,而这个怎么做呢?你要去做到「至心信乐」,把所有一点点的疑都要给它破掉,什么地方不懂那都是疑,要使自己这个心踏实安稳,所以我们都是要趁这个强健时努力修善,而这个念佛是善中之善,善中之王。这里就提出来了,所以这里的善不能理解成世间行善的善。 说到这里师父就想起,最近有一位同修就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像其他宗教他们那些人也行善,佛门也有专门做善事的,他们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呢?师父就用经典佛的意思来跟他分析,就结合了大本《无量寿经》跟小本《阿弥陀经》告诉他,往生净土的因是如何建立的?从三方面来看,就是三大类的人,哪一类才是合格Qualified?一个是邪定聚,一个是不定聚,一个是正定聚。就在世间看你是哪一类?然后再依据这十六个字:「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再看看佛在《阿弥陀经》说的「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再来「或已生、或今生、或当生。」你符合这个条件,现生你就是正定聚了,就能够「了知建立彼因故」了。相反的,这就是来勘验世间的善能不能往生了,是这样的一个标准,不是你自己说的。所以要「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你还等什么呀?所以佛说这个话很深刻。还有的人就说:「哎呀!我现在还年轻,不急,还有时间。」要知道「黄泉路上无老少」哇!「孤坟多是少年人」哪!常常要用慈净老师这句话,棺材是装死人,不是装老人的。年轻的时候不修,还说要等我退休,等我什么什么的,他不知道《涅槃经》佛告诉迦叶,刚才这个注解有说了,就是做了个譬喻,譬如这个甘蔗,甘蔗,大家知道,甘蔗压了就给你喝,这个甘蔗汁喝了,那个渣滓就没味了嘛,是不是?甜味都压出去了。所以佛说「壮年盛色,亦复如是。」壮年时候的这个盛色,这个体力也是这个样子,像那个甘蔗一样,也是很充足的,既被老压,老了之后就等于压了一下,等于甘蔗在机器压了一下,就变成了这个渣滓了,成了渣滓就无三种味,三种味道它就没有了。 第一个是出家味,老年就不能出家了,按正规的老年出家只能当沙弥,现在有一些就是破格破例了,正规的是老年只能当沙弥,因为严格的那个戒律老年人受不了了,那要三坛大戒你受不了了,你看师父出家受三坛大戒,那个是六十一岁那年,还好是超过一点点,真辛苦啊!一半就想跑掉了,像魔鬼兵团啊!想跑掉,结果那个戒师就劝啊,还差那么一点点,想跑掉是在它三个三坛嘛,第一是沙弥戒,下来是比丘戒,下来是菩萨戒。比丘戒完了之后就想跑掉了,戒师就劝啊,还有最后一关了菩萨戒,很快就结束了,快啊?二十六天啊!在中国大陆有的是两个月,你问问那个慈净老师,她受菩萨戒才七天,才七天也不习惯啦是不是?所以不如名符其实只当个沙弥,有很多老年人,念公提到香港的那个沈久成是个编辑,他出家就是没受戒,他当沙弥,所以那个是比较合法的了。 第二个是「读诵味」,读经诵经脑力不够了,人老了之后,十个有八个脑力就下降了。所以不但是佛法如此,就是科学,他们都说最好的时候是二三十岁的时候,这一段年龄里头是脑子发展得最利的时候。所以人老了之后,首先这个记忆力就不行了,还有一点理解力,有的再老连理解力也不行了。再读书看书,这个味就跟被压过的那个甘蔗一样了,它还是甘蔗,但是没有味道了。 第三是「坐禅味」,这个坐禅,你一坐总得要两个小时以后,你才能够体会到坐禅的这个作用,你才能够得到进步。这老年人一坐两个钟头也就是不可能的了,骨头都硬了嘛!念公就提到一位叫刘气功的,是马一浮,这个马一浮就是夏莲居老居士莲公,他称为中国禅宗第一的马一浮,这个知道的人很少,只知道他是个大学者,马一浮的弟子刘气功,他后来学这个心中心,他说不行,心中心我学不了了,心中心的条件是一坐two hours两个钟头,他说我最长一坐只能够坐一个钟头,是要真正盘腿这么坐著,不是我们这么轻轻松松的坐,你要端坐,所以大家要练习端坐是很重要的,要练习盘腿,这都是基本功,这基本功你不趁年轻的时候练好,你老了就没办法了,那腿都硬了,更没办法盘了,所以老的时候是怎么样呢?老的时候只能够放腿,所以说你何不趁这个时候努力呢?这是《涅槃经》的话,你等到了老了之后再来,当然时间是有了,可是这三种味道就没有了。 所以幸亏还有一个净土法门,所以说来说去这个大恩大德的阿弥陀佛,幸亏有他的净土法门,不管你老少贤愚全都收。所以大家要及时努力,莫要蹉跎啊!所以佛还来劝我们「欲何待乎?」你还等什么呀?所以很重要,这句话很重要。下来注解就根据前面的内容,就做了一个小总结了,我们再看多一段注解我们看: “本品明此土秽恶,众生三毒炽盛,造恶可哀。初段表贪毒,「贫富同然,忧苦万端」。次段显瞋毒,「至成大怨」。本段示痴毒;如「身愚神暗」,「不信经法」,「善恶之道,都不之信」。痴毒之祸,伤人慧命,且为三毒之本,故痴毒为患极深。(此下二段,复分举贪瞋二毒。)” 好,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出席,感谢大家,阿弥陀佛! |
|
( 創作|其他 ) |